醫學,可不可以有模稜兩可?

醫學 診斷


這個問題太籠統以至於我不知道題主到底想問什麼。

其實目前的科技水平下,人類對自己的認知還是非常粗淺的,醫學也遠遠沒有一些人想的那麼發達。

臨床上經常出現模稜兩可不清不楚的情況,比如說「發熱待查」、「甲狀腺結節,惡性不能除外,請結合臨床」、「根據病史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高度懷疑藥物性肝炎」……其實很多情況下醫生並不清楚病人到底發生了什麼,只是根據經驗和概率有一些高度懷疑的疾病,然後試著治治看。

即使是實驗室檢查,也有假陽性假陰性。更別說臨床上能成為「金標準」的指標實在是少之又少,而疾病和各種指標也不是簡單的一對一關係。比如說很多人都認為,白細胞升高就是感染了嘛,感冒了查個血,白細胞高就可以用抗生素了。但是,白細胞升高也可能是白血病,重症感染其實白細胞也可以是降低的,所以疾病的診斷難度其實很高。

至於治療,也有很多的模稜兩可。乳腺腫瘤,做根治還是做保乳手術?除了醫學方面的考量之外,患者的意願和三觀也很重要,有的人覺得命最要緊,切得越乾淨越好,有的人覺得生活質量極度下降,苟延殘喘也沒什麼意思。這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觀念不同而已。

另外,其實有很多病都還沒研究清楚,可能幾十年前最流行的療法到現在已經被認為是荒謬的,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有差異也很常見,即使是臨床指南也並不是說醫生遇到這個病一定要這樣治,而是有特別推薦的建議,有比較推薦的建議,不太推薦的做法。所以有時候治療方案的選擇也會模稜兩可。

對於一些改善體驗的項目,比如說鎮痛泵,是患者自選的,我一般會給大手術的病人強烈推薦。但是對於小手術,我的推薦建議就會模稜兩可,本來這對於某些手術病人就是可要可不要的東西,經濟條件特別差的病人可能更願意省下這幾百塊錢,追求生活質量的病人可能更願意改善術後體驗。

以上種種的「模稜兩可」,我認為在現階段都是合理的。


醫學當然有許多未知的東西,區分已知與未知,縮小未知的範圍和層面,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正是現代生物醫學和循證醫學的目標。

舉個例子,醫學永遠無法預測對於某個個體,某種葯會產生怎麼樣的副作用,但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安全性評價也不是一句「是葯三分毒」或者「幾千年經驗」能夠取代的。


真實世界中的醫學存在許多模糊的地方,對於很多醫學問題都沒有一致的標準。比如診斷不清、治療措施選擇缺乏公認標準、個體差異問題等等。

醫學是一門處理不確定性事件的學科,總有許多說不清楚的東西。但是,醫學的一個重要的學術目標,就是在理念層面知道自己究竟知道多少東西。就像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人貴有自知之明。在此基礎上,把能回答的問題都盡量回答清楚,把不知道的地方都留出空間來給後人探索。這是醫學進步的方向。

只有我們能明確自己不能做什麼,才能往這個方向努力,在未來嘗試達到更高的目標。

如果醫學對自身問題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清晰地表達自身存在的問題,那麼人們也就很難找到更好的研究課題、推動醫學進步了。把事情說清楚、把問題問清楚,是解答問題的第一步。


轉基因技術只改變了某個/些基因,在條件可控,變數可控的情況下,科學目前最合理的評價是「安全性不低於其他常用食品」。這個算不算模稜兩可。

疾病的發生涉及遺傳、免疫、衰老、環境因素等等不可控的變數,如果對診斷必須要求100%準確的話,恐怕只有中醫能做到了。


在診斷層面上,「模稜兩可」的目的是「萬無一失」,在治療層面上,「模稜兩可」的另一種說法叫「權衡利弊」。

而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上,嚴重同意@方可的觀點,「我知道」和「我不知道」之間卻不存在模稜兩可,畢竟承認無知才能進步。


昨天康復科請我見習所在的神經內科會診,高度懷疑帕金森氏病,但服用美多巴等藥物無效(服用兩小時後即複發),各項檢查下來,實在沒確診出具體疾病,不知道算不算模稜兩可?


實質上沒有,但我們的認知沒到實質的層面上不就成了莫棱兩可了么?


醫學書上總有寫機制不清…可能是…也可能是…


能清清楚楚的解釋的也不多啊


你說發病原因都不明確,診斷呢?

當然按照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去做最可能的判斷啊!


「未見明顯異常」——那個,你們放射科醫生的水平也太差了吧?

這個一位患者說的,患者的職業是語文老師。我的同事無論怎麼向她解釋,這個是規範的醫學表達,她就是不理解。

這個算不算「模稜兩可」?各位同行們,還請繼續補充。


臨床醫學不能算科學。


推薦閱讀:

總感覺媽媽有心理疾病怎麼辦?
為什麼美國 CDC 禁止 3 歲以下小朋友使用含有檸檬桉葉油(OLE)成分的驅蚊劑?

TAG:醫學 | 臨床醫學 | 康復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