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滴滴在春節期間取消調度費?

剛剛看到新聞: 上海交通委因加價約談滴滴 滴滴將暫時撤銷計程車加價功能

「上海市交通委緊急約談滴滴平台,明確提出,根據計程車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滴滴應立即著手下線計程車加價功能,不得以任何方式 給巡遊計程車提供加價的信息,限時2天。同時,按照《上海市出租汽車預約調度服務管理規範》的相關規定,要求滴滴平台嚴格執行,向上海市出租汽車平台實時 報送乘客與巡遊車達成用車信息的規定,同時嚴格執行不得在載客狀態下發送招車信息的規定。」


這問題關注很久了,看到 @Sean Ye 在 如何分析 2017 年初以來「滴滴出行」打車難、打車貴的現象?問題下的回答後就想起來 2016 年 1 月 27 日我第一次發現滴滴計程車模塊存在提示收取調度費,拖延發單的情況。

當時我在北京的國貿商圈上班,下班很晚幾乎等不到地鐵末班車,必須打車。熟悉北京計程車市場的都知道,司機晚上收車前一般會找幾個下班晚的地方等活,這些地方訂單量大,容易等到自己合適的單子回家收車,而選擇的地點,一般是北面信息產業的幾個辦公樓/商圈(百度、360、新浪等樓),和東邊金融業集中地幾個辦公室/商圈(國貿、嘉里中心、財富中心、三里屯)。但是有個問題,就是在國貿這邊趴活的司機,很多都是家裡住南邊或者東邊的司機,因為國貿這邊上班的白領也基本是住通州或雙井,而我家住西邊,原來沒有滴滴、需要上街攔招的時候,遇到過拒載,也遇到過司機老大不情願把我拉到西邊的情況。有了滴滴之後,發單能指明目的地,極大方便了司機接單,也免去了我在寒風中一輛一輛問「走嗎?」的甄選成本,所以自滴滴 App 2013 年進入我的手機之後,我幾乎每晚都用,到今年上半年離職原公司的時候,兩年半打了 400+ 次車(記錄沒了,這是有印象的一個最低值),而且幾乎 100% 履約從不取消(廢話晚上下班回家睡覺誰沒事取消)。

從這點上講,我認可滴滴 App 的價值,願意為這些服務付出一些溢價。但是,是在誠信溝通的前提條件下!

為什麼要講「誠信溝通」這四個字?在 2016 年 1 月 27 日出現第一次提示收取調度費前,我發的訂單都是秒搶的,這單從國貿附近到西二環之外,全程 16 公里左右,有 5 個紅綠燈,非常好開,在晚 11 點之後價格約 55 元,晚 11 點前約 45 元(北京晚 11 點後計程車加價,起步價由 13 變 14.4,每公里價格由 2.3 變 2.76,超出 15 公里部分是 3.74)。這一單經過我多年與司機聊天調研得出屬於肥單,它特別適合在東邊趴活等著回西邊睡覺的司機,也適合開夜班希望走長單的司機,所以每次幾乎都是秒搶(5-7 個司機同時搶是常有的事兒),夜裡兩點下班時依然發了之後秒搶,只有下雪天真·沒車的時候才會叫不到車,不下雪的時候,年二九和大年初四初五這種我晚上下班依然能秒搶。所以我一度有個印象,什麼時候國貿附近打不著車回家了,中國經濟就完了。

於是,在 2016 年 1 月 27 日晚上 11 點左右叫車時,第一次提示收取調度費時(不加錢 18% 的幾率叫到車,加 5 塊變 58%,加 10 塊變 76%),我是錯愕的,甚至是驚恐的,當時就發了朋友圈紀念(不截圖了),當天一沒下雪二沒霧霾,充其量是快過年了車會變少,但不至於連我這單都沒人搶,所以我理智上是不接受支付調度費的,憑什麼對我來說每次 100% 還有富餘的叫車幾率,你們強行告訴我說 18%,要加還要收錢?果然理智帶來了回報,在不加調度費的訂單發送幾十秒後,突然出現兩名司機搶單,然後成功叫到,司機就在樓下不遠處。上車的時候我就奇怪,我說司機師傅,您這單是等了幾十秒才搶的嗎?司機說,沒啊,我看到了馬上就搶了。我說不該啊,我這單一般都秒搶的,剛才等了幾十秒才被搶到。司機笑笑說不可能的,你這單我經常聽到,去 xxxx 嘛,很難搶到的(據我多年同司機聊天調研,在 xx 中心上班的有兩個人住我這個小區,一男一女,都是 11 點以後下班,因為我司沒有這號人,所以應該是麥肯錫的……)。

自那天開始,也不是非常頻繁,就是時不時地會出現這種加價提示,我一般都殘忍拒絕,然後等個幾十秒,就能看到數個司機搶單,就像這訂單剛剛才發出去的一樣。所以我非常非常確信,這個功能很可能一開始就是故意拖延發送訂單,人為製造「難打車」這種幻覺的功能。這功能對我是沒用的,因為我確信我 100% 能接單,但對於那些住雙井的同事來講,他們的訂單本來沒什麼吸引力,容易叫不到車,可能委屈著就付了這個錢了。

直到 2016 年年底,我依然遇到過這種不加價發單之後,等個幾十秒又搶單的狀況,而且是更短途的訂單。這麼關鍵的加價功能,保持了約一年,所以我也不認為這是 bug,我認為這是個 feature。

但是到了 2017 年年初,這招不管用了,有時候甚至加錢也不來車。我估計很多人遇到和我一樣的情況。所以我猜,要麼產品改了,把原來那個不加錢也能發單的功能改了,要麼車是真少了。當然也有人講計程車不賺錢,所以故意噁心你去做快車,我不做惡意推測,真心希望不是這樣。我有很好的朋友在滴滴工作呢。

理智上講,我覺得計程車的確變少了。前天和一個朋友出去吃飯,往常車很多的一條街上站了半天沒車,走了小一公里才在路口打到車。我們倆都有行業分析背景,推測車少的原因是,之前很多計程車司機跳出合同,去開 Uber 和滴滴的快車專車;神州、首汽約車等出現大量專職司機,可能也是從原有出租司機的存量中挖出來的,那麼隨著 2015 - 2016 年網約車行業的蓬勃發展,正規出租司機的人數理應是下降的,而隨著網約車政策收緊,原來跳出計程車合同、卻又購置了外地車牌的出租司機,被政策清理出了市場,造成計程車和專車/快車雙緊缺,所以產品總監 @羅文 在 知乎專欄 中說供給下降 25%,我覺得也可能是真實的。

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一早就發現滴滴其實有個故意不發單的機制,你願意百分之百地相信,當前的漲價和打車難問題,不是故意為之嗎?我只能說,將信將疑。在這點上,我支持上海市政府的監管行為,也希望滴滴以後能真誠地面對消費者,明碼標價。


瀉藥,冤有頭債有主。作為如何分析 2017 年初以來「滴滴出行」打車難、打車貴的現象?的高票答主,我之後很快接到了滴滴PR美眉(PR真辛苦)的私信聯繫,說要調查當時的情況,我在周六晚上提供了相關信息,包括地點以及我的手機號。至今尚未有更多反饋。

然而,我在當時提出的質疑並沒有在這個公告里得到解決。

我認可滴滴作為平台的價值,並不過於糾結價格,也理解新政後車少。我也沒興趣回到當初計程車一統天下的時代。

作為一個深度滴滴用戶,我關心的是(以下都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體驗):

  1. 為什麼街邊秒攔到,而滴滴上加錢發出幾分鐘都沒有司機接單?
  2. 為什麼我在滴滴上發單很久,但是附近的計程車司機愣是沒有收到提示有單?
  3. 為什麼好容易滴滴叫到計程車,車都在2公里開外?

  4. 為什麼作為一個重度用戶,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拿到的加價比例比輕度客戶還要高?

我開的腦洞是把計程車體驗做糟糕,好讓用戶去用快車專車。之後有人教育我:導流個屁啊,滴滴計程車事業部和快車事業部是分開的。

但問題還在那裡:滴滴叫計程車的體驗這麼差,真的只是計程車等加價嗎?問題是街上招手攔下來的一分錢不加啊。

以我淺薄的智商,無法理解計程車司機們為啥會在這種囚徒困境中,堅定一致的寧可街邊揚招,也不肯接受滴滴的加費

PS:今晚滴滴叫計程車,兩秒被接。司機就在樓下,體驗好多了……事實上只要重視滴滴就能改善客戶體驗,不是嗎?


打車難和打車貴是一件事情:

--決定乘客是否搭乘車輛的因素是ta要為每一公里支付多少車費;

--決定司機是否接單的因素是每個小時ta能夠賺多少錢;

所以這筆錢是建議的還是自發的,並不重要;最後形成的價格是供需條件下形成的平衡。好比我們去日本和美國去旅遊,消費單子上會列出來消費稅是多少;而在國內我們只有一個總價。這個時候,單子上的消費稅跟商家徵收還是跟消費者徵收,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里——沒有區別。回到滴滴的問題,這筆錢到底是不是完全無條件給到司機手裡?如果建議加價和自發調度費都完全不影響這筆錢給司機,那就像我說的,乘客並不因為這是我自願的就願意掏,乘客只考慮我最終支付了多少錢。

如果像有些論壇里、司機私下裡說滴滴會在支付建議調度費的時候出現剋扣,那麼現在取消了這種建議調度費後,會改變供求關係。當然,這種技術上的事情和沒有確鑿證據的推測,我就不評論了。

最後,春節打車就是難,難和貴是一回事情。在我給出的20塊錢車費里,5塊調度費是我自願掏的,還是別人要的,那一張人民幣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輝么?

----------------------------------------------------

多說一句,大家懷念的Uber問題。派單、搶單,對司機作出長期理性的判斷沒有影響,司機考量自己是不是從事這個工作,靠的是每個小時我能夠有多少純收入:拋去折舊、保養、油費、通訊費。用戶長期理性判斷是我為了去幾公里以外的地方要花多少錢。傳統計程車行業,司機收入不高、乘客成本負擔大。

「遍布美國各地與UberX合作的司機向大家展示了當司機是一項不錯的生意。而相反的是,通常美國計程車司機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而富有的計程車公司老闆卻從那些除了開車別無其他謀生選擇的司機身上大肆榨錢。」

Uber的司機們(或者說投資人們),不需要承擔高昂的牌照費:

紐約計程車牌照價格大跌!誰幹的 - 《中國汽車報》網

司機當然是願意的,這份工作的時薪非常有競爭力。原來計程車的模式是投資一台計程車,除了日常費用還要在車費里計入高昂的牌照費用,Uber橫空出世,把牌照費的均攤大幅抹去了,相當於在成本端一下子比原來的計程車低幾十萬美金。那當然是乘客也高興、司機也高興。

在紐約計程車牌照交易網站,僅三月份就有12個牌照願意賣出,開價從最低的77萬5到最高的95萬不等,絕大多數開價都在81萬左右。好幾個都註明「買牌照送舊計程車」的優惠

這下知道為什麼Uber打得美國出租行業北都找不到了么,當發現可以繞開幾十萬美金的牌照費也能開一個出租公司的時候,滴滴的派單模式,也沒問題。還是那句話,這和什麼管理理念、經營哲學、國家氣質都沒關係,10公里出頭的路30美金降到20多美金,司機從3、4000美金的收入跳到5、6000美金,大家真心都不會管你是派單還是搶單。

大家在國內打車這麼便宜,最大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在坐車的時候,每公里不用去分攤那幾十萬,美金,的牌照費。Uber和滴滴初期燒錢,拉下來的價格,和美國那種「薅計程車牌照投資人羊毛」,是不一樣的。另一個答案里我已經算過賬了,不贅述。

如何分析 2017 年初以來「滴滴出行」打車難、打車貴的現象?

Uber車乾淨、有情懷,那是服務水平問題,不是派單或者搶單造成的,當一個司機發現在Uber平台上經常被派發一些很短距離的單子,導致一段時間時薪下降,換平台就好了,換時間段就好了,和司機不接單是一個套路。說真的,有些網友朋友對互聯網精神的篤信,讓他們對這些公司產生了不恰當的信賴感。

他們改變了世界不假,但是他們也要賺錢,說完了。


沒有滴滴的時候好打車么?不好打。

後來有滴滴了,好打車么?好打。要加價么?不要。

為什麼呢,車多了。

現在為什麼又不好打了呢?

車少了。

雖然計程車的數量沒變,可是本來可以幫助計程車分流的專車因為新政的原因大量的減少了。

車少人多當然得漲價啊。

加價讓一些人放棄打車選擇其他出行方式。

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先打到車。

如果不讓加價呢?

那就會從消費體驗上找補回來。

拒載,繞路,態度差。愛坐不坐唄。

在一陣熱熱鬧鬧的歡愉之後,我們終於又一步一個腳印的退回到了四年前。

有人說是滴滴縱容了拒載,因為司機可以看到你的目的地。

滴滴出來的時候有拒載么?沒有。為什麼沒有呢?車多。

現在為什麼有了呢?車少。

為什麼車少呢?

為什麼呢?

為什麼既不願意開放專車,也不願意增加計程車呢?

這背後是有不可告人的利益糾葛,還是有著不為人知的難言之隱。

官方說法是計程車太多佔用道路資源,造成擁堵,且不環保。

在私家車盛行的今天,靠著打壓公共交通來治理擁堵。

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開著車,讓剩下的人無車可坐~


先吐個槽:你春節加個班老闆還要付你三倍工資,人家計程車司機就該節假日里義務勞動?以下是正文

滴滴在司機端顯示訂單的時候是把出發點和目的地同時顯示的,雖然這對司機而言更人性化,但客觀上給予了司機可以選擇的權利,司機理所當然的不會去選擇短單,畢竟車速慢單位時間收益低。

但這不是司機的錯,既然在路上通過付出時間來換錢,那自然是希望同樣的時間能換來更高的收益,要知道在一個沒有加價沒有獎勵的時間段,司機的平均每小時收入40元左右,這還不包括油錢在內的硬性成本。折算成8小時工作制,月薪也就7000,這還不帶任何社保,再扣除租車費用和油費,剩下幾乎沒多少,這還是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上海。

所以司機一直是高強度超負荷在工作的,那些一直嚷嚷司機不地道的,那是因為你長期享受低價服務習慣了,如今才開始把司機得到的收入逐步提高到匹配他們付出的勞動力的時候,就一刀切的喊停,那無疑對司機的打擊更大,比較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到時候只會有更少的司機在路上,會形成更大的供需關係不平衡,那個時候就是你再加價也叫不到車了。

其實滴滴作為一家平台,他要做的是平衡上下游間的權利與訴求,在當前計程車系統里,司機有選單的權利和獲得更高收入的訴求,乘客有選擇加價多少的權利和更快用車的訴求,我相信絕大部分司機在獲得更高收入的同時是願意放棄選單的權利,因此把原先屬於乘客的選擇加價的權利給司機才能滿足提高收入的訴求,司機端顯示加價的檔次,乘客端可以選擇同意或不同意,同意之後把訂單發給相應檔次的司機,但相應的司機不能選單,不讓司機的選單方法,就像uber原先司機端那樣,只顯示上車點,行程開始後再顯示目的地。加價的越多,能接受的乘客就越少,司機數量就會大於用車乘客數量,就會有司機自動減少加價來謀求接單,從而達到新的供需平衡。因此現在就看滴滴願不願放開權利交給市場,還是選擇繼續做市場的價格制定者,在上下游的共同責罵聲中走向失敗。


其實現在大眾的反應和當時uber滴滴取消司機端高昂補貼一樣,那時在的專車群司機很多都在罵娘,說什麼uber滴滴刷到了數據就不管司機死活了,當然我也覺得這話沒什麼道理,再然後專車群就沒人開專車了。。。

—————————————————————————

謝邀,木有任何意義。

計程車還是那幾輛車,要打車的還是那些人,到底是車多還是人多不用說也知道了吧。軟體不主動加價了就能打得到車了?

建議:

1.最近路上和地鐵也空了,能公交就公交,省點錢不蠻好。

2.實在想平價打車,老老實實走路上招,招到了往裡一坐(記住,坐好了再說去哪),再趕你就是拒載了,拒載投訴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打車從來不該是人人都打得起的,所以以後專車計程車漲價也會變成常態。


謝邀,沒軟用。

Link認為打車難的解決方式應該通過將加價權歸還滴滴平台的方式來處理,平台根據實時的在線司機數量和用戶叫單情況,通過演算法推導合理的溢價範圍,避免司機端的賣方市場坐地起價的情況。

我非常認同前Uber中國戰略主管談婧的觀點,在上海,滴滴平台讓計程車司機習慣了「加錢才接單」,直接導致了路上打車難。

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單邏輯存在問題,導致其引導司機故意加價和接單速度慢——司機為了獲得更多調度費會故意不接單等乘客加價。同時,滴滴的盈利壓力導致其需要賺取更多的差價,即向乘客多收錢、向司機減少補貼。

打車時,界面默認在加價的選項上,而且加價的選項還不少,用戶可以選擇加不同的價格,而平台會告訴你加不同價格的接單可能性,如果加一次沒被接單,可以調整加價再次叫車。

司機知道用戶可以多次選擇加價,於是司機選擇不接第一次不加價的單子,他知道你叫不到車就會提高小費,就故意等著。這個規則的結果,是乘客反覆加價才能叫到車,浪費了時間,還付了更貴的錢。

人的本性是懶惰的,貪婪的,這點沒毛病。現在絕大多數工廠運用的不管是泰勒科學管理辦法也好,還是福特流水線生產也好,都是為了謀求最高效率,用科學化的、標準化的管理方法規範員工的工作,通過泯滅人性的讓工人標準化高效的幹活。

所以滴滴推行不斷加價的機制後,司機一定不會為了節省時間,去搶更多的單子,然後賺更多,寧願空著等一個大單子,賺一筆。這的確是人性的使然,但滴滴的加價機制設計放大了縱容了懶惰、貪婪的本性。

現在取消計程車建議調度費也並不會改變現狀,計程車司機等用戶加價的習慣已經養成了,最近幾天的文章宣傳也教育了用戶現在打車請加價20元左右,單純取消,於事無補,重點還是從演算法層面調整才會有成效。

應該通過將加價權歸還滴滴平台的方式來處理,平台根據實時的在線司機數量和用戶叫單情況,通過演算法推導合理的溢價範圍,避免司機端的賣方市場坐地起價的情況。

市場經濟+計劃經濟才是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才能合理的解決問題。


去年我們收到不少群眾投訴買房難,買房貴的問題,

於是我們對房子進行了限價售賣處理。

感謝用戶朋友對房地產的關心,各位的支持和建議我們也會虛心接受。

「報告老闆,開發商限價以後都不賣房子了怎麼辦」

「報告政府,限價以後買房子要搖號了,我買不到怎麼辦」

「報告……」

報告個屁啊。限購限購,統統限購。不讓賣不行,不讓你買還不行么……

老子煩死了,讓我過個好年成不?

那些至今還覺得打車難是因為滴滴加價,滴滴削弱這個功能就可以打車方便又便宜的,

你們是不是二十年來,至今還沒買到房子?

就因為相信房子難買,是因為政府提供了開發商加價的功能……

等政府不讓開發商賺錢,就能買到又便宜又好的房子了……


不光應該取消加調度費的功能,還應該禁止向出租司機顯示乘客目的地,能看到目的地,本質上就是挑單聚在。

我支持計程車漲價,時至今日,既然計程車不可能再按照公共交通的性質進行管理,那就讓按照市場經濟的機制來管理。比如上海划了公交專用車道,計程車卻不能走,那你政府還裝什麼B說計程車是公共交通的補充?

要漲就漲標準資費,加價、議價、看目的地挑單嚴格禁止。

就像醫院挂號一樣,普通門診14,專家50,特需100,更有錢的可以去私人診所。

現在說醫藥不分離不合理,那麼改革方向難道不應該是提高診金+醫藥分離么?比如普通門診100,專家500,特需1000。

滴滴打出租的業務可以隨意加價,還允許司機知道目的地,和醫院那些黃牛號販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本來就不該有調度費。這麼鄭重其事地取消,好像做了多大的善事似的。

這個時代,不作惡就是在行善。


收到邀請,懷疑是系統機器人。每次看到謝邀這種自抬身價的回復,就覺得好笑。

回到正題。

打車涉及幾個問題,不究其源,都是停留在表面,不會給出有意義的結果。

1,計程車的市場屬性和公共服務屬性比較。

2,國外和國內的比較。

3,Uber和滴滴的比較。

一個一個說。

計程車是屬於公共服務還是純粹市場行為?10年,20年前,計程車是有錢人才能做的。馬路是有錢人走在中間,窮人象豬一樣擠在公車裡,還擠不上去。

公共服務,就是要普通人能承受,有錢人的服務,就是讓大多數人坐不起。這和房子是一樣的。又要交通便利不堵車,又要繁榮,最好是人純粹奴化。讓奴隸擠在公車裡,沒有立錐之地,給10塊錢就給跪下,給10塊錢就脫下褲子,這是有錢人最需要的。

原來計程車的定位顯然是這樣。然後網路改變了很多事情,Uber進來勢不可擋,那怎麼辦,和Google一樣,趕走。Google走了,百度獨大,這也不行,於是讓鄧亞萍開發搜索引擎,世界冠軍么,無堅不摧。可惜會打乒乓球的清華高材生終於也沒寫出一行搜索代碼。

和百度不同的是,百度搜索是創建了新的市場,是線上的。滴滴搶的是傳統市場的蛋糕。原本的計程車市場且不說存在多少問題,它的生態是成熟的,有拉皮條的,有管牌照的,有收保護費的,有賺體力錢的。滴滴最初應該是想過這事,想過做一個有理想的人,不過在國內,看到現實環境,滴滴決定,讓理想見鬼去,有錢才是第一,所以滴滴也好快的也好,老闆本身就和Uber老闆不一樣,創始人的氣質決定企業氣質,你別不信。滴滴決定傍司機的大腿,拉皮條還倒貼錢。

Uber進來之後,滴滴驚訝地發現,不用自宮,也能成功,不拉皮條,當個有尊嚴的人也可以活的很好,臉是打的啪啪響,但是如果有機會,誰不願意站著做人呢?

趙家不喜歡Uber,滴滴開心的要死,可以獨大了,可是下面之前已經宮了,現在有權有勢了,思維呢,東廠公公了,當理想淪喪之後,就只有錢了。一方面有了機會,另一方面自己也怕兔死狗烹,感覺到時日無多,風險時刻來臨,所以,皮條費開始報復性收取。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死之前撈一筆再說。不死,以後當然要撈,死了,現在不撈何時撈。

洗地黨很難做,如果用國外比較,傳統和線上租車這塊不相容,和Uber比較,情懷不行技術也不行,唯一的方向是bat,你看bat都那樣,所以我這樣就是有理,賺錢就是第一就是一切,這片土壤上就認這個道理。這些人可以管樣子那麼難看的馬雲叫可以操他媽媽的馬雲爸爸,所以,似乎滴滴的邏輯也沒錯,至少在這片土地上。


今天下班路上打和司機聊天…他也納悶來著:

「您說,原來上海只有40萬輛計程車,現在路面上又多了200萬輛網約車,按道理打車只會更便宜,怎麼現在反而越來越貴了呢?」


怎麼說呢,滴滴的舉動更像是針對網路撻伐的針對性危機公關,而並非是實質性的從運營的角度上來解決「打車貴,打車難」的問題。

既然是危機公關,那也就很好的例證了滴滴為何是取消的是計程車調度費而不是專車溢價。綜合網路上的主流意見,對於滴滴的吐槽某過於是「司機不接單」「專車溢價嚴重」這兩點,而滴滴卻打太極一般,答非所問,言必稱取消「計程車調度費」和春節來臨,運力緊張,公告全文一字不提專車溢價之事,把鍋全部甩在計程車頭上。可見,滴滴並非真心實意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綜合而言,春節出行人數增多,車輛減少,運力緊張,供需不平衡確實影響到了滴滴的運營,但是「打車難,打車貴」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春節運力緊張只是把這個問題放大化了而已。平時打車,幾個司機不接單,要等10分鐘,加10塊錢用戶可以忍,現在,所有的司機不接單,要等半個小時,還要加價一百塊,用戶絕對不能忍。說到底還是滴滴運營調配製度的問題。

滴滴一直以來在向市場教育要習慣運力緊張,打車溢價多交錢這套法則,可是滴滴忘了,這群人本來是不打車的,是你滴滴砸了幾十億讓他們養成了便宜打車的習慣和理念,現在你想賺錢,你想漲價,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些用戶他們答應嗎?


大過年的來不及優化演算法,先一刀切試試,緊接著司機更不幹了,車更少了...用戶接著罵更狠,但最後發現,好像真不是平台的錯

打車原本是消費升級行為,前兩年的惡戰硬是教育大家這是關乎江山社稷的民生行為,現在得教回來。


支持調度費的就別扯淡了,強行加價成了合理的了?問過多個司機就等著有加價再搶,不然歇著還省油,或是偏遠地區沒人沒法加價。有了調度費比之前更好打車?你們打車嗎?


謝邀。

先簡單看一下這個事的起因。

近日隨著一篇《致滴滴,一個讓我的出行變得不美好的互聯網平台》刷屏朋友圈,臨近春節的打車難、打車貴問題立即引發大量用戶強烈共鳴,而多數人認為這一問題源於滴滴的加價機制,導致計程車司機偏好加價單子,產生「挑活」現象,服務質量隨之下降。

滴滴在公開信中稱,計程車「建議調度費」機制是滴滴為鼓勵平台上的計程車司機在運力短缺時,更主動服務用戶,基於價格槓桿做出的一次嘗試。建議調度費即用戶可選擇不同數額的加價,而加價越高,司機接單的可能性就越大。滴滴稱,用戶可決定是否接受加價,加價部分也全數歸計程車司機,「但因各種原因,卻讓大家產生了一些疑惑和誤解。」

滴滴稱將繼續探討如何找到更有效的派單和調度機制,公開信字裡行間仍表示「打車難、打車貴的問題或源於供需失衡。」此前,滴滴出行高級產品總監羅文已在知乎上回應,指出北京滴滴平台在線司機數量下降25%,但訂單需求增長30%。

個人的一點看法。

在網約車出現之前,各地巡遊計程車普遍實行政府定價,在部分城市開展電召服務時,電召服務費是有固定標準的,同時被賦予一定社會責任,這樣一方面保護了乘客利益,使我們大家有價格相對低廉的計程車可以乘坐,但另一方面,許多城市巡遊計程車多年價格未調整,隨著物價等上漲,經營成本提高,巡遊計程車的實際收益是逐步下降的,也造成了行業的一些波動,比如行業吸引力下降,企業招聘駕駛員困難等問題。

2014年網約車出現後,在沒有明確監管機制下,無序發展,對傳統巡遊計程車產生了很大衝擊,巡遊計程車司機收入下降,很多司機流失,大量巡遊計程車無人承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巡遊計程車的供給量。

巡遊計程車是一種及時招車形式,乘客在車輛選擇、議價等方面本就處於劣勢。滴滴推出的巡遊計程車調度費機制,打破了長期以來巡遊計程車的定價機制,使本就處於劣勢的乘客一方進一步喪失了一個公平打車的環境。「價高者得」「多次加價」,造成了一種粗暴的循環,司機知道用戶可以多次加價,於是有些人會選擇第一次不接不加價的單,導致的結果就是,乘客要反覆加價才能打到車。

各種原因交織,無論是春節期間在營車輛相對減少、部分巡遊車停運、供需失衡,還是價格機制被打破,最終的結果將會是巡遊計程車將會越來越難打,但這還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也許某一天,在城市大容量公共交通體系尚未完善的情況下,我們將再也打不到價格相對便宜的計程車,當我們遇到急事時,要麼打不到車,要麼就是價格案板上待宰的羔羊。

引述交通專家的看法

出租汽車行業很容易產生供需不匹配,而乘客往往處於弱勢。所以長期以來國內外城市幾乎無一例外由政府實行嚴格的價格管控,巡遊計程車行業一律不得實行動態加價。「互聯網平台引入的類似調度費等加價形式,實際上想衝垮巡遊出租汽車價格管制機制,已對消費者權益構成了極大損害,部分城市曾經多次叫停過這種做法,這種損害乘客權益的做法應該全面禁止。

去年年底出台的計程車新政對於「加價」尚未嚴格規定,交通部門應該重新修訂巡遊計程車的電召規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加價,禁止任何知道目的地和加價來進行挑客拒載的行為,這是保護消費者的必要措施。另外,目前很多網約車平台既接入了計程車,也有自有網約車。對此,徐康明認為,調度演算法應規定,由政府部門進行監管,避免平台直接跳過計程車優先給專車等派單。


強烈反對!

正確的做法是反壟斷調查,當初滴滴快滴合併,滴滴優步合併的時候就應該不批准。

加不加假是商家的自由,應該由市場決定。我也不是說商家定價完全不用約束,只是這種小事,市場能調節的盡量讓市場調節。

不應該用一個錯誤彌補另一個錯誤。


我才知道最近叫車難真的不是我一個人,前幾天從東單站了半個小時,用滴滴叫出租半個小時沒有一個人接單,一個車沒打到。要知道正常計程車從東單到我家是一個起步價距離,那天我加調度費十元也沒人接單,無奈只能叫快車,也是用的高峰價。

昨天晚上,用滴滴叫計程車去火車站,五分鐘也沒人接單。無奈只能去小區門口攔車,順利叫到出租也不用加價。

原來,滴滴玩貓膩啊


搜刮人民血汗錢,突然有一天宣布,老子可憐你們今日起不搜刮你們了,之前搜刮的血汗錢老子也沒花在自己身上,都讓隔壁王地主掙走了。滴滴,藥店碧蓮,好好解釋一下動態加價的事。

當然,出租行業本身的問題也應當重視,推進行業改革。


再次重申自己的觀點,見以下回答: 如何分析 2017 年初以來「滴滴出行」打車難、打車貴的現象?

懶得看的話一言概括:矛盾主要出在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在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廣大吃瓜群眾應該呼籲的是增加計程車投放量(或鼓勵更多司機多出車),而不是怪特朗普上台,或者怪滴滴併購了uber。

當然,在那個答案里我也有寫了,滴滴無罪有以下前提,它並沒有直接或間接地 -

1.故意捂盤惜售(卡著,或者不發單子,來人為製造稀缺性)

2.哄抬價格(必須加小費,不然不給發單子)

3.收取不當利潤(小費部分只給司機很小比例,如果這樣則kpi必然利潤導向)

否則對滴滴的指摘就是無中生有。滴滴也並不存在「壟斷」市場的嫌疑。我不知道滴滴內部的kpi是什麼,但單子的撮合成交率大概率是運營的重要指標,它沒有動力去阻撓市場成交。

滴滴近來發的聲明裡(如果沒有吹牛逼,如果沒有吹牛逼,如果沒有吹牛逼),也闡明了 -

1.供給與需求的差距越來越大,稀缺性是市場自然產生的

2.不是強制增加小費,而是提供建議,幫助需求方提升單子成交率

3.小費中滴滴沒有抽成,利益都歸司機所有

那麼,之前對滴滴的各種指責和控訴就真的是沒有意義,或者說,是得不出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劃重點)的。商業世界最重要的是能得出可行方案,否則就沒有意義,就像你抱怨「為什麼今天那麼熱!!太陽是要負責的!!」一樣可愛。

那至於為什麼滴滴最終要取消那個功能呢?

就是一種公關手段,背後的原因只能說,民意跟輿論都太強大:大家只是想發泄打不到車的憤怒,誰讓你滴滴是打車的重要一環呢?還是唯一一家,不罵你罵誰?要是輿論繼續發展下去,最後導致群體性事件就更難收拾了(比如當年計程車司機砸專車司機,誰管你平衡供需,提升效率)。

在這個市場上做生意不能光講邏輯,還要照顧感情,人家就是捂著耳朵「不聽不聽」「人家就是不要」,你能做的就是抹乾眼淚,比心圍笑。如果民意願意,滴滴還可以提供「我就不付調度費「或者」「我要坐霸王車」的服務,至於有沒有司機接單根本無所謂,大家就是想要而已

補一個圖,大家刷屏跟滴滴爭取的是這幾個圈裡的交集。

手機發的,想到哪寫到哪,見諒。


推薦閱讀:

滴滴打車公司的組織架構是怎麼樣的?尤其是運營、市場、品牌公關團隊的組織架構是如何設置的?
如何看待柳青成為滴滴打車總裁?
如何看待京滬深陸續出台的關於網約車「京人京車」、「滬籍滬牌」等新政細則?這些新政細則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分享經濟的興起給消費者權益維護帶來了哪些新的問題?

TAG:交通 | 滴滴出行 | 出行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