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歷史學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大事?
過去這一年中,中外歷史學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事件?書籍?會議?論戰?
謝邀
今年清史學界最大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批判新清史了吧:( 這個事情待會再說,先說點我關注的前沿重點。這一年我知道的重要書籍,可以參見我的這個回答。
重要論文的話,就我所知的範圍內,或許以下幾篇可以關注
Lipartito, Kenneth. 「Reassembling the Economic: New Departures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21, no. 1 (2016): 101–139.
Meyer-Fong, Tobie. 「Where the War Ended: Violence, Community, and Commemoration in China』s Nineteenth-Century Civil Wa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20, no. 5 (December 1, 2015): 1724–38. doi:10.1093/ahr/120.5.1724. (雖然是2015年出版的,但讀到它已經是2016年啦……)陳曉東. 「清代『奏摺代替奏本』考辨.」 清史研究, no. 2 (2016): 144–47.葛兆光. 「名實之間——有關『漢化』、『殖民』與『帝國』的爭論.」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no. 6 (2016): 1–11.劉鳳雲. 「清代督撫在清理『錢糧虧空』中的權力、責任與利益.」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no. 2 (2016): 130–41.劉文鵬. 「內陸亞洲視野下的『新清史』研究.」 歷史研究, no. 4 (2016): 144–159+192.倪玉平. 「從『國家財政』到『財政國家』——試論清朝咸、同時期的財政轉型.」 社會科學輯刊, no. 6 (2016): 87–96+7.祁美琴. 「從清代『內廷行走』看朝臣的『近侍化』傾向.」 清史研究, no. 2 (2016): 1–25.楊念群. 「中國人文學傳統的再發現——基於當代史學現狀的思考.」 社會科學文摘, no. 2 (2016): 94–95.重要的會議、工作坊,這裡主要提兩個。
2016年11月18日,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召開「清代政治史研究學術工作坊」第五期,探討清代政治史研究的方向。這次工作坊的一大進展是,正式提出了「經濟史問題,政治史視角」的研究路數,將清代圍繞國計民生問題的爭論與措施,看作是未來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突破口。
2016年9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召開了「Thinking through things in Qing China」工作坊。關於早期近代物質文化的時代命題,從柯律格(Craig Clunas) 的《長物》一書出版開始,就一直有所討論,但它大放異彩,還是在近些年「全球史」發生「歐亞轉向」的背景之下、史學界對17-18世紀各種物品的交易和流通中的意義加以審視的時候。這次工作坊,便是清代物質文化研究的一個節點。
還有一件並非學術前沿但影響也很大的事情:孔飛力(Philip Kuhn)去世。
*/---------------------所以還是繞回""新清史"批判運動"了囧-----------------------*/
2月底台北召開了一次《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的座談會,當時以為只是推銷《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這本書而已,沒想到這次座談會揭開了汪榮祖、徐泓兩位老師今年巡迴講座的序幕。一年來兩位台灣學者多次以學術會議發言和院校講座的形式,批判「新清史」,構成了今年「』新清史『批判運動」中最常出現的聲音,例如「新清史是後現代主義和西方學術霸權的體現」講座。徐泓本年還發表《「新清史」論爭:從何炳棣、羅友枝論戰說起》一文,具體表述他的想法。同一時期參與「』新清史『批判運動」的台灣學者還有甘德星。見他對歐立德演講的評述:《新清史再思: 大清、帝國、滿文》。
另一「』新清史『批判運動」急先鋒鍾焓,今年6月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發表講座。內容可見澎湃新聞的報道。
翻譯界也有所動作,令這場批判運動大有走出國門、跨越語際的動向。見:《當代中國思想》第47卷第1期(2016年)專號。(這期刊物最囧的事情就是把李治亭那篇八十八個感嘆號的「大批判文章」給翻成了英語。還好我在這個英文本傳開前就回國了,不然肯定經常得給人解釋這是誰……)
今年「』新清史『批判運動」的主要刊發作品見下:- 劉文鵬:《內陸亞洲視野下的「新清史」研究》 (今年發表的「新清史」批判文章里學術價值較高的一篇)
- 張志強:《超越民族主義:「多元一體」的清代中國》;
- 楊念群:《詮釋「正統性」才是理解清朝歷史的關鍵》;
- 楊珍:《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 (烏雲畢力格老師曾撰文《清史研究豈能無視滿文文獻》予以批評);
- 鍾雲星:《與其曲學立異,何如求是於實》(作者自稱「區區雖非吾國清史圈中人,但旁騖所及對歐、柯(嬌燕)等』新清史『人士的研究路數還不算陌生」云云,可從文章內容來看,您老可是對「新清史」陌生得很啊……);
- 武黎嵩:《漢化之外別無路》 ;
- 李治亭:《清代滿漢民族認同與「互化」的歷史考察》 (很離譜的一篇文章。作者連「身份認同」這個概念是什麼都不知道,照著字典將其曲解為「認可」、「承認」,然後論證滿人是否「認同」漢人。這和「新清史」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只能說作者心真大);
- 趙剛:《新清史可以無視史學規範嗎?》;
- 李勤璞:《歐立德的滿文水平有多高?》(也是一篇詭異的文章。照這位作者的邏輯,《我愛我家》賈圓圓的老媽和平女士一口一個「鈕鈷祿氏」,所以肯定不是和珅嫡親外孫女……順便說一句,核對《乾隆帝》英文版原文,所有地方都寫的是「Niohuru」,歐立德沒有犯錯;這種事情明明可以把原書OCR一下、稍加檢索就能解決的啊)。
整體而言大部分學術水平不高。
歐美學界的回應中,歐立德以訪談和講座為主。其中他11月與《澎湃新聞》的訪談價值很高,算是近年來對「新清史」的回應里比較好讀(不太需要先行了解爭端起源就能看)的一篇:《新清史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敘事,它沒有政治企圖》。對於專業研究者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歐立德於5月下旬在中研院作了兩次講座,對「新清史」爭論給予了一定程度的回應,並對未來清史研究作了頗有意義的展望。第一場講座的兩個不同版本的筆記:歐立德演講:《歷史學與政治話語:關於新清史的反省與回應》、歐立德(Mark C. Elliott)史語所演講之一:關於新清史的反省與回應
第二場講座的筆記:歐立德演講:《帝國的轉向及其對中國歷史研究的意義》柯嬌燕在個人Blog上兩次就徐泓、鍾焓對她的批評給予回復,分為兩篇博客,都已有中譯本:第一篇、第二篇。
其他青年學者也有就「新清史」問題發聲者。例如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研究生孔令偉在7月24日的演講《草原帝國還是中原王朝》。
也有一些學者致力於調和雙方的矛盾。今年發表的伍國:《New Qing History: Dispute, Dialog,...》一文,整體上是持平之論。2016年5月20日,劉小萌先生與歐立德在香港進行了一次比較和善的對談("Critical Dialogues about China"之"Ethnic Studies in China"一節),也是比較面向未來的。
另外,葛兆光先生今年多次就「新清史」問題發表看法,不過他的看法更接近於借鑒「新清史」來審視中國歷史的複雜性,吸取了「新清史」中的部分成果再作延伸。可參見葛兆光《名實之間--有關「漢化」、「殖民」與「帝國」的爭論》,《復旦學報》2016年第6期。論語更新了…………可是絕大部分人都表示棄坑好多年了……
貌似裡面還有未被刪改過得史記……太史公表示壓力很大啊。
……………………分割線………………………………有童鞋要圖,那我上一張吧。論語-齊論《齊論》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論語》的一個版本,在漢魏時期失傳。2016年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論語·知道》篇,被認為很可能是《論語》的《齊論》版本。這個你還沒辦法催更,不像催網文更新,你沒地方去催……催了還沒人搭理你……更不更新主要看你活的時間長不長…………新清史
上邊疆民族史的時候老師講提到過,說過去普遍認為清朝之所以能夠統治這麼長時間,是因為它漢化了,與中原文化融合,然而新清史的觀點是認為清朝的興盛發展是因為清朝並沒有漢化,而是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獨立性,跟中國原先的王朝對立開了。這其實只是學術上觀點的不同,以前就有了,但是現在在美國研究新清史的學者好死不死,大部分是從中國跑路過去的這個獨那個獨的,……結果聚在一起就上升到政治,是意圖分裂國家的敏感話題了。
他們說出這種意圖分裂國家的理論,國內學者肯定是要懟回去的,然而國內學者懟回去的方式是……寫了篇文章,指出對方翻譯滿文的錯誤,因為對方翻譯滿文都是錯的,所以新清史槽點滿滿,也是不成立的。(攤手國內新聞上比較出名的應該是人大歷史學院的教授發絕交信宣布跟他弟子斷絕關係,讓他帶的學生重新去找導師,因為這位學生在朋友圈放嘴炮嘲諷歷史界的權威dalao,不得不說這位學生真是人才,連閻步克都能噴……情商堪憂啊翻了一下新聞發現是2015年的新聞了……大家無視吧……年復一年,無限蹉跎,我的人生啊(痛哭兩岸新編近代史晚清、民國卷出版,續資治通鑒長編影印本(四庫全書底版)出版,口述史公眾史勢頭猛勁,新清史爭論巨大,二十世紀史學史有所進展,尤其是前十七年史學史的突破,令人興奮!
補充:抗戰史,這是我切身體會到的,我們學校的老師們今年都有往這方面發展的趨勢,我的導師今年拿的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就是這個。尤其是戰史,之前欠債太多,如今進展很大說一個雖不是考古發掘但足以影響今後一百年的考古發展,甚至會改寫中國歷史記載的大事件—洛陽地鐵於2016年開工。
說說逝者吧。
最讓人扼腕的當屬孔飛力與麥克爾尼的逝世,不過兩位老先生都也算得上高壽。
前者就不用多介紹了吧,孔飛力的逝世,在國內產生巨大反響的同時,亦引發了學界的重新反思。
後者是全球史研究奠基人、被譽為世界歷史學科的「現代開創者」,相對於孔飛力,麥克爾尼的在中國的知名度要小得多,但他的貢獻是巨大的,甚至有「真正的世界史書寫是從麥克爾尼開始的」這一說法。隨便提吧:
歷史學者活躍微博海昏侯新清史有個以色列歷史學家寫了一本暢銷書。
長征80周年
過去一年,抄襲依舊不少,有的還很出名呢。
這位關注了歷史研習社的同學請自行搜索完成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