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古人但凡鴻門宴必摔杯為號?

難道就沒有傳遞號令之它法,每每均苦了杯具,摔了又摔擲了又擲,何故?


簡直是扯淡

就說項羽吧

那時候又不是水泥地,搭著帳篷呢,裡面一群大老粗叨逼的叨逼,吼人的吼人。腳下踩著草(土),你扔個銅杯到地上,外面人能聽見才怪

想讓外面聽見動靜你得摔個鼎,地震一下估計外面人能知道

可你都摔鼎了,費那勁幹嘛,直接打丫的啊,力拔山兮氣蓋世,你的地盤還不是你做主?!

有評論說是看摔杯的動作,而不是聽聲音

如果要用動作當信號,摔杯子幹嘛?萬一只是手滑,結果小的們誤會衝出來砍錯人了咋辦?

看樊噲表演的時候楚霸王手一滑杯子掉了,小的們以為老大要砍這個

呼啦啦衝出來一群人把樊噲砍了,然後歡呼著呼啦啦又跑出去慶祝,留下楚霸王和劉邦倆人在那乾瞪眼,多尷尬啊

項羽,西楚霸王啊,恨不得日天的牛人。用動作當信號摔杯子多沒氣勢啊,學牛頭人扛個鼎砸地上多有感覺啊,地動山搖的,還自帶眩暈效果

實在不行打套軍體拳喊一句人間大炮一級準備也行啊,還能打出個人品牌

力拔山兮,氣蓋世!

大炮轟兮,丫不逝?

所謂摔杯為號,所謂打通任督二脈,其實都是一回事。雖然沒啥用也沒人這麼搞,但你寫點東西的時候總得有這麼個說法

你開會主持,上來就得說歡迎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感謝各位對我們工作的指導

哪怕來的人你都不認識,他們也不知道你在耍猴

可你不這麼說,那就大家都不舒服了

感謝楚霸王,關注破百贊數破500,全靠您了┏(`ー′)┛


因為科學。

不是扯淡喲~~

摔杯信號的傳遞,不是通過聲學,而是通過光學。

也就是你手下站在帳外往裡瞅,看到你做了這個摔杯的動作以後,通知帳外五百刀斧手,殺入帳中將你情敵斬為肉泥。

為什麼要摔杯呢?

就是因為聽不見啊。See,摔杯要舉起來,蓄力,然後甩出去,動作辣么大,很難出現數據丟包。

所以大家」摔「杯為號,而不是」嘴角微微一笑「為號。

古代通訊還是光學為主,聲學為輔。

能放火舉旗堅決不喊話。

除非在戰場上,大家撕紅了逼,實在沒法眼觀六路了,才聞鼓而進,聞金收兵。


讀歷史不是從原文推敲細節,而是靠腦洞瞎猜,你們都拿歷史當什麼了?

嚴正鄙視!

不全是摔杯為號,項羽辦鴻門宴的時候,可是舉玉玦示之以三哦。

上來就說摔杯為號的,不靠譜的影視劇看的太多了吧。→_→

原文節選: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翻譯:

項王當天就留沛公一起喝。項王、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大人。

劉邦朝北坐,張良向西坐做陪客。

范增屢次向項羽使眼色,舉起所佩的玉玦多次暗示項王殺掉劉邦,項羽卻默默地沒有表態。

范增站起來,走到外面,叫來項莊,對他說:「大王優柔不忍心。你上前給他們敬酒,然後就請用劍舞來助興吧,趁機就在座位上,殺了他。不然的話,我們都將被他所俘虜。「

項莊就進去敬酒。請命結束,說:「您與沛公飲酒,軍隊中沒有什麼可供娛樂,讓我用劍舞來助興吧。「項王說:「好吧。「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不能刺到劉邦。

所以,就像第一才子說的 @第一才子古人傳遞信號的方式應該還是以視覺為主,什麼火光衝天,長城狼煙了,其次是聲音,什麼響箭為號了……

而 @tony 你這回答就太不靠譜了吧。→_→


秦漢的貴族使用的酒具應該都是青銅的比較多。

誰說摔杯為號是往地上摔了?

就不能往劉邦的腦袋上摔?

知道撒手鐧、流星錘、手榴彈、波動拳的老祖宗是誰了吧?


也不盡然,有一次劉備以摔孩子為號,但被不知情的趙雲接住了……


歷史上有名的一次得手的「鴻門宴」,是公子光令專諸刺殺吳王僚。我們看看《史記》里是怎麼寫的:

(客戶端不能打引用格式,從此處開始引用)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①,而具酒請王僚②。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③,皆王僚之親戚也④。夾立侍,皆持長鈹⑤。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⑥,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⑦。既至王前,專諸擘魚⑧,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引用結束)

應評論區要求自個翻譯下:

四月的丙子日那天,公子光把鎧甲齊整的武士藏在地窖里,備酒宴請吳王僚。王僚帶的兵從皇宮排到了公子光的家裡,家門口和台階的左右全是王僚的親戚,夾道站立的侍衛都舉著長矛。席上飲酒正歡時,公子光假裝腳不舒服進地窖休息(古人跪坐於地,所以以腳為借口),讓專諸把匕首塞進烤魚的肚子進獻給王。到了王的面前,專諸將魚掰開,順勢用匕首刺擊王僚,王僚當場死亡。左右護衛殺死了專諸,王僚帶來的人都很慌亂。公子光放出藏好的武士,將王僚的人全部消滅,於是自立為國王,這就是闔閭。闔閭後來將專諸的兒子封為上卿。

很顯然,真的在宴會周圍布置好埋伏的話,本人推脫要上廁所之類的,直接離席,就可以下命令了。

畢竟刀劍無眼,自己也在場的話被反殺了怎麼辦?

----------------------------------------------------------------------------------------------------------

我用上電腦了,以下為不扣題扯淡時間。

1.有個回答說鴻門宴雖然不是摔杯為號,但有「舉玉為號」啊?

且慢!「舉玉為號」那是范增請示項王動手,兩個人之間的信息傳遞,還是在一張飯桌上,離得不遠(「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

調動十幾二十個不在場的刀斧手(至少不在營帳里,在場的話你讓劉邦他們怎麼想?),怎麼可能靠大老遠舉個玉?是不是還得加上一條「視力未達到5.0,不得參加刺殺敢死隊」?

而且我們看范增怎麼派項莊過來舞劍的?還不是自己出去(「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

2.劉邦得以逃生的根本原因是項羽心太軟嗎?

上面「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這句話,看完之後我產生了一個疑惑。

我們知道,項羽帳下鐵了心要殺劉邦的「鷹派」,代表人物就是范增了。范增何許人也?號稱「亞父」,項羽軍中諸葛亮級別的人物。

問題來了,這麼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要殺劉邦,而且把這件事擺在「事關項氏集團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上(「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採取的計策卻堪稱「窩囊」:先向項羽請示,項羽不肯;出了營帳不去調集兵馬,反而要借項莊之手演一出「誤殺」。

雖然說這話有點裝逼,但如果是我,出了營帳我就假傳項王軍令,來一出「先斬後奏」,完事以死謝罪,項羽一看木已成舟,除了唏噓幾聲又能怎樣?

裝逼結束,范增在這個事情上不可能比我笨,我肯定得按「他這麼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來分析。

范增這麼做可能有什麼原因呢?兩種可能:

一是范增不想為這件事搭上自己的性命;

二是范增是個光桿的假「諸葛亮」,其實他沒有軍權,只是「謀士」,根本調動不了項羽的軍隊。

如果是第一種可能,那麼這就跟范增的生平非常矛盾。我們看史書里,范增的形象還是非常忠於項氏的,甚至在項羽因計疏遠自己後,氣的告老還鄉一病不起,沒多久就駕鶴西去(「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當然了,史書沒說范增這病是氣出來的,把范增這段話理解為遭懷疑後明哲保身,也不是不可以。我們姑且保留這種可能性,就是范增惜命。

如果是第二種可能,那我們可以初步得出,劉邦得以逃生是因為兩個原因:

1.項羽心軟;

2.范增其實調動不了項羽的軍隊。

且慢!看問題要看本質,我們再仔細品品這兩個原因,是不是還有點不對勁?

沒錯,項羽是被史家評論為「婦人之仁」,但仁慈也要看對誰。劉邦這貨對於項羽來說,除了當年西征時,在楚懷王面前場面上「約為兄弟」,幾乎沒有別的交集,說破大天也就是「反秦復楚集團公司」隔壁業務區的主管,同僚關係。

這種人,項梁、項羽叔侄從來就沒少殺過。剛起事時,殺了想要一起造反的「秦會稽郡守」;隊伍略具規模後,殺了搶在自己前頭立了楚王的「秦嘉」;就算你說前面兩個項羽其實不想殺,都是項梁讓殺的,宋義那顆血淋淋的人頭項羽總還記得吧?

這就很明白了,項羽不想殺劉邦絕不是什麼「仁慈」,要說的話倒是「好面子」貼切點,學名「殺了劉邦政治影響不好」。

我這麼說有什麼證據呢?樊噲已經幫我把要說的道理說完了:「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意思就是,項羽如果在這殺了劉邦,就是秦二世第二,這事要傳出去,項羽作為事實上的諸侯盟主,未來的「西楚霸王」,會落為笑柄的。

項羽聽完後什麼反應呢?

項羽可是年紀輕輕就成了一方統領,而且演講術技能MAX。他要殺宋義,先說了一番宋義怎麼十惡不赦的大道理;殺完人沒受任何批評,還被大家表揚(「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

這麼一個明面上政治手腕,領袖氣質極強的人,面對一個不點演講技能的漢王貼身侍從的進言,居然一句話都說不上來!(「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當時項王在想什麼當然沒人知道,不過我猜大概就是:「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總結一下,項羽不殺劉邦,首先是因為作為事實上的諸侯盟主,他這麼做傳出去影響不好。

而項羽之所以這麼在乎這個「盟主」的身份,在乎自己在外的名聲,我覺得,跟他本人的政治基礎就是「六國舊貴族」這一點,是分不開的。

如果他不在乎,他的兵馬根本不可能為了「復興楚國」這一點響應他,他也就沒有跟劉邦並席而坐,想著要不要弄死他的機會了。

那麼剛才也說了,項羽不殺劉邦還有個側面原因,那就是非殺劉邦不可的范增,偏偏沒有兵權。

很不巧,這一點也是跟項羽舊貴族的身份相關的。

我們知道,項羽到死前也念念不忘自己的「江東子弟」,給人的感覺就是,項羽一直有一支與自己關係密切的「親衛隊」。然而查看《項羽本紀》中關於項氏起事的記載,並沒有提到一開始的人馬都是項氏作為楚國貴族的私兵——事實上也不可能有,楚國都亡國多久了,明面上的私兵還敢留著?

雖然沒有,但好死不死,同一段中剛好留下了另一處提示:

「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會稽郡守濃眉大眼,沒想到跟「皇軍」項梁暗通款曲啊。非但暗通款曲,而且自己還不願做這個反秦將領,要讓項梁跟桓楚做。

道理很簡單,強龍不壓地頭蛇。秦國雖強,但還沒有如今TG這種控制地方的能力。江東之地又是秦帝國的最末梢,地方權力事實上就是由地方豪強項梁把持的,這一點都不奇怪。

因此,「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中的這個「吳中八千人」,雖然不是項氏的私兵,也跟私兵沒多大區別。

事實上,范增作為超一流謀士,自己對這個問題也有清晰的認識。證據有二。

首先是范增第一次獻策時的發言: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意思很好懂,項氏軍中多數人是沖著楚國這面旗子來投奔的。不是楚國王室、楚國將軍發號施令,他們不認。

其次是鴻門宴上的座次安排: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項伯在史料記載中,在楚軍中幾乎未有寸功。就憑著跟項梁、項羽沾親帶故,同為「貴族」,就能和項羽一塊當這鴻門宴的「東道主」。范增的座位雖然也很尊貴,但跟項羽終究坐不到一塊去。

到這兒,哪怕是個腦子再不好使的人坐在范增位置上,心裡都該明白:在項氏軍團眼裡,自己和他們畢竟不是一條船的。

啰嗦半天,這下終於可以下個「總而言之」了。項羽沒有殺劉邦,這其中有很多偶然原因,但根本上還是由項羽「六國舊貴族」的政治基礎決定的。這個政治基礎從兩方面干擾了刺殺劉邦的計劃:

1.影響了項羽的主觀意識,讓他不得不考量殺害劉邦的政治影響;

2.直接導致有心殺劉邦的最高決策者范增,手裡卻沒有兵權,無法獨立實行刺殺。

一件在史書中不到兩千字的小事,都能折射出戰國末年的貴族,在決策能力、組織手段上是多麼不可救藥又無可奈何,也就不要奇怪為什麼二世而亡的郡縣制,都能戰勝貴族制了。


因為戲劇性強,效果好,以前導過一齣戲劇《三塊錢國幣》,到最後有個摔花瓶的情節,我愣是跑去燒了一個玻璃瓶子出來,演到高潮的時候咔擦往地上一摔,那玻璃渣子濺評委一臉啊。

摔杯為號歷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為什麼頻頻出現在小說戲劇影視當中,其原因一方面就是我上面說的,有突然性和象徵意味,視覺和聽覺衝擊力強,另一方面就是套板反應的原因。


因為標配的刀斧手有足足五百人,你不摔杯,大喊巴拉拉魔法變身也是可以的,但以後還怎麼立威了在軍中


因為方便吧?

宴會中能一直拿在手裡以便隨時摔出去而不令人起疑的只有杯子了。

扔盤子扔碗為號--------吃著飯到一半把盤子端起來太引人注意了

拔劍為號--------手放在劍柄上時已經被人懷疑了

掀桌子-------操作幅度太大,很有可能掀不動或者掀半天,給了對方反應時間

摘帽子、脫衣服、大喊一聲「來人」--------都不靠譜,會讓對方馬上反應過來

但如果假裝要喝酒端起杯子,再「不小心」失手掉在地上,那麼可能直到你的人衝進來,敵人才會發現異常。


因為杯子用的最多啊。鴻門宴一擺,大家一杯接一杯的喝酒,喝著喝著看對方不爽了,假裝喝醉手一滑,哐當,杯子砸桌上,敵將,卒。

而且設宴方有主場優勢就算了,赴宴方要是也想玩這一出的話約定別的東西容易坑死自己。

約定摘帽為號,結果一進門發現大家是圍著吃火鍋,主公,卒。

約定摔勺為號,結果一進門發現今天吃的是烤全羊,主公,卒。

約定脫鞋為號,結果一進門發現人家地板擦的鋥亮,主公,卒。

約定掀桌為號,結果一進門發現人家桌子釘在地上,主公,卒。

約定舞劍為號,結果人家安檢特別嚴不讓帶劍吃飯,主公,卒。

約定「來人,綁了他」為號,話還沒說完被侍衛擒住,主公,卒。

約定示玉為號,小弟有一寶玉願與兄長共賞,不看,主公,卒。


請對頭吃飯,必然帶有談判性質,鴻門是這樣,三國演義中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甘露寺,劉備宴劉璋,現代的太祖重慶談判都有類似的性質。

談得攏,主客共飲一杯,皆大歡喜;談不攏,杯子一摔就是敵人,誰生誰死各憑本事。

在此,特別表揚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同學,青梅煮酒,裝弱雞躲過了;劉表設宴,憑的盧開掛 馬躍檀溪又躲過一次;甘露寺,憑著孔明的智謀,子龍的武勇及自身的演技,成功魅惑對方大BOSS吳國太,又逃過一劫,然而他並沒有吸取對方玩輕信心軟的教訓,在入川宴請劉璋時放了對方一馬,間接導致龐統殞落。證明一個人的人品是有限的。

我話講完,誰贊成,誰反對?


摔筷子。。。。不夠霸氣

摔盤子。。。。不夠帥氣

摔桌子。。。。不夠力氣

只好摔杯子了


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此乃天數,該著他不死,這是天意難違……你摔啥都不好使。


難道跳一段尬舞為號么


好納悶兒~

項羽和劉邦是兄弟,你卻喝酒時叫:來人,把這廝給我殺了。劉邦肯定不幹啊,帶著樊噲一行四前也得拉幾個墊背的。然後自己這方在宴席上必有損失,萬一范增給秒了呢。所以要在對方沒有反應過來前~

另外,幹這種事,一般來說不怎麼道義,忌猶豫,摔杯為號,你們摔一個試試,是不是很爽,氣勢加成,一不做二不休的狠勁兒也出來了。接著就是立馬殺人

從武士這邊來說,看到老大摔杯了,我去。老大怒了,乾死他!

摔杯整個過程也就一秒而已,也不會多生事端


即使是在演義中,摔杯的時候也是有諸如刀斧手何在之類的台詞的,所以真正有用的還是那句話,至於摔杯可能就是個壯聲勢的附加動作罷了,你看咱們在餐桌上鬧掰了指著鼻子罵娘的時候不也好掀個桌子,摔個瓶子什麼的嘛


為了主公的安全。

雙方交談,下人站旁邊。桌子又不長。你吼一嗓子,結果對方手快,劍直接頂你喉嚨上了,那就尷尬。秦王嬴政夠厲害吧,結果逼還沒裝完呢,唐雎一拔劍,也就慫了。

相對來說,摔杯為號就比較安全。你裝作不小心杯子掉了。俯身去撿,頭就不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了。衛兵迅速拔劍纏住對方衛兵。主公迅速跑到安全區域,外面聽到打鬥一涌而入,萬事皆定。


估計大部分都是臆斷。吼一嗓子比摔杯子有用多了。摔杯總比「兄弟們干他XXX的」顯得文明多了吧。


那也沒辦法,畢竟古代沒有手機,更沒有入耳式耳麥


說聽不到的都以為古代官方正式宴飲和低級黑幫團拜一樣嘈雜的。

古代官方宴飲是有禮儀的,吃菜、喝酒、奏樂表演等都有固定的程序和禮數。亂喊亂叫都是大不敬,劉邦當皇帝以後就對自己那幫子黑澀會老兄弟在宴會上的各種失態大為不滿。項羽是貴族出身,更不會容忍這樣胡搞。

前兩天看歌幽微博說嘉慶曾經對宴請蒙古宗王宴會上的吵雜大為不滿,下令調查,居然抓到幾個混入的閑人。


畢竟古時候的事誰也沒見過。鴻門宴怎麼樣多半是司馬遷以為的吧


推薦閱讀:

司馬懿有無篡魏之心?
從「中國人」到「台灣人」,台灣的身份認同為什麼會在短短几十年發生如此劇變?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按vic2的標準,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化的?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推理 | 鴻門宴 | 腦洞網路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