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注意力非常專註,學習的時候卻常常分心,家長應該怎麼做?


聽到這句話我的第一反應是質疑。

原因無他,這樣的話在臨床工作裡面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真正遇見「玩遊戲專註,學習分心」的小孩卻屈指可數。事實上,遊戲是兒童學習的最主要且高效的方式,哪怕是眾多家長深惡痛絕的電子遊戲,也能發揮著難以想像的作用:

遊戲治療技巧 (豆瓣)

(在臨床實踐裡面,我也確實用紅白機遊戲和兒童工作過。)回到題主的提問,對於那些提出類似疑問的家長,我通常會問他們這幾個問題:

  1. 小孩喜歡玩什麼類型的遊戲?
  2. 小孩在遊戲裡面表現怎麼樣?
  3. 玩的時候小孩會有哪些行為表現?

有心的知友不妨問下身邊認為自家小孩不學習沉迷遊戲的家長們,我想能夠很詳細回答這三個問題的不會多見。

事實上,小孩沉迷於遊戲的原因千差萬別,厭學或者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情形同理。(注1)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我有一個侄子(幼兒園年級)就是被認為沉迷遊戲的小孩,但和他接觸下來就能夠發現,他的個人感受和交流願望時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一大家子人都在,爸爸外出應酬了,媽媽忙於家務,爺爺奶奶在和自己的兄弟打牌,小孩很想參與其中,被趕出場扔了另一副撲克牌打發之,後來小孩吵得實在不行了大人沒辦法把手機扔了過去讓他自己玩。

這就是我進門時候的情形。孩子的父母買了一台卡片學習機被小孩放到了一邊,小孩手裡的手機成了唯一一個可以及時給予反饋的、接近人的「客體」。在這裡,我的侄子沉迷於遊戲是因為他只能在遊戲裡面尋找關係的連接感。我找了一張紙和一支筆,和他玩起了最簡單的塗鴉遊戲(也就是隨便亂畫),那天他再也沒有玩過手機,成為了一年見不了幾次的這個叔叔的小尾巴。

後來我研究了一下那台「學習機」,侄子倒是很熱心地和我介紹起來,然而都是他自己發現的「玩法」,並沒有人認真教過他怎麼用,而且我發現,這是一台親子互動用的機器,也就是說正常使用目標應該是在大人利用學習機幫助小孩培養對知識和學習的興趣,而放在他家裡就成了塞給小孩期望他無師自通的「法寶」。

試問這樣的情況下,小孩除了「沉迷」於遊戲,還有什麼事情能讓他開心?

實際上每個家庭的情況固然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裡我無意進行不同可能性的列舉,僅僅給出幾個幫助家長思考的問題以供啟發:

  1. 你對小孩學習上的困難了解么?他是怎麼應對這些困難的?
  2. 除了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小孩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否也在經歷著問題和壓力?(如緊張的人際關係,生理上的疾病,正在經歷欺凌、排擠、虐待等創傷事件等等)
  3. 小孩在遊戲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麼處理這些困難的?這與他在學習上的表現有何不同?
  4. 小孩是如何讓自己在遊戲上保持專註的?這裡面體現了小孩具備的那些能力?
  5. 是什麼讓小孩在遊戲上顯現出來的能力沒有出現在學習上?

最後,倘若小孩的問題或者狀況超出了自己可以應付的範疇,請務必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援助。

----------------------------

注1:關於兒童注意力的討論,可以參考我在6 歲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疑似多動症,有什麼改掉這個習慣的好方法?的回答。

(初稿於2016-08-29)


哭了。。我明明玩遊戲的時候很專註,學習的時候也很專註,卻總是被我老媽認為玩遊戲專註而學習不專註,因為她只看得到我一個月放假兩天在家裡玩遊戲的樣子,看不到我在學校里為一道物理題跟三個學霸吵上半小時的樣子。

那我有什麼辦法?


你怎麼這麼沒用?大秘境打到80層就下不去了? 你看看隔壁王叔叔的兒子,都95層上天梯榜了,你到底要怎麼樣才能上天梯啊!

你還好意思說你是學天梯榜首的BD? 你TMD也不看看你巔峰多少!你看看人家有多少巔峰!看,還看你麻痹的物理,看那種東西有用么?

早就跟你說過了,白人階段要跑,跑,你打,打你媽個頭啊!黑人才是輸出,懂么? 練了那麼久,元素戒的時間都控制不好,老師教你的都還給老師了是不是?

一個耳光。你這肩膀上的CDR是怎麼回事?!洗滿,洗滿!說過多少次了!把老子的話當耳邊風啊!錢不夠,硫磺不夠,你不會去打啊?一天才在線那麼一點時間,你還想不想上天梯了?

這個月零花錢不用拿了。先去刷100次懸賞再說。明天的任務是小秘境,還有,把武器給我重鑄出遠古來。告訴你,武器沒遠古的話,就刷不上去,以後你就沒前途,沒工作,娶不到老婆,生不齣兒子,對不起爹娘和父老鄉親。

這個暑假爸爸給你報了培訓班。好好跟老師學學黑電火鳥手法。要是敢拿老子的錢去買英語輔導書,看老子不打斷你的腿!

這樣搞一下。保證你的孩子再也不喜歡玩遊戲了。


「一半小時了首勝都沒刷出來,你咋不去死?」「爆彈藥架了?咋別人的彈藥架不爆?」「老子花錢給你沖金幣買的車,你玩成這樣,對得起你爹我風裡來雨里去么?」「馬上給我滾回去接著刷,再輸一局試試?今天晚上還想不想吃飯了?」

以上對話發生在我姐夫與他兒子之間,真事,而且對話發生的時候我侄子正跪在地上哭,而我表哥手裡正揮舞著皮帶。。。

順帶一說,事情過去大約兩周以後我侄子偷偷把電腦上所有遊戲都刪了(不止某蹲坑世界,自從發現自己兒子沉迷遊戲之後,我姐夫將計就計,乾脆所有遊戲都逼他必須玩到一定水平,比如刺客信條要求每星期多少進度,蹲坑世界要求每天幾局之內刷出首勝,想不玩都不行,不然就是不給吃飯或者用皮帶抽)

真的,你們可能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這種事情,但是各位不妨設身處地想想,要是你每天玩遊戲,玩的一點不好就要挨打,就要挨餓,你還會喜歡遊戲么?

我這姐夫從來沒學過心理學,但是自己也是資深玩家,當年傳奇和cs時代過來的人。用他的話說,玩遊戲的樂趣他太清楚了,遊戲之所以比學習有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學習是要「擔風險」的,學不好要挨罵挨打,誰會喜歡學習?那麼既然我們無法讓學習變得像遊戲那樣有趣,索性把玩遊戲也弄得像學習一樣「擔風險」好了。。。我不得不承認,他真有才。。。

其實各位要是實在沒法子了,或許真的可以試試這個方法,讓他玩,而且要逼他玩,然後把他玩的體驗搞得跟學習一樣糟糕,等他不得不每天必須用面對學習甚至面對考試的心態玩遊戲的時候,自然他就會像討厭學習,討厭考試那樣討厭遊戲了。

注意,這不是開玩笑,各位家長,真要乾的話,就拿出你逼他學的那個勁頭來,把遊戲玩不好的後果搞得比期末考試不及格更嚴重,你看他遊戲輸掉的時候,就想像自己正在看著一張考試不及格的試卷,然後該揍的揍,該罵的罵,連文字模版都是現成的,就套用他考試不及格的時候用的模版,裡面換幾個名詞就差不多了。效果嘛。。。反正我侄子現在提起坦克世界這幾個字的時候還會哆嗦一下。。。

說句題外話,其實我覺得我姐夫這種才是最適合去干楊永信那個活的,各位不覺得嗎?lol


首先結論先上----不存在任何可以直接提高注意力的方法。任何不分析個案(你或者孩子情況)就直接兜售可以提高某些方面注意力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騙錢。(尤其兒童教育話題下)

因為「注意力」根本就不是一個指標,注意力只是多個「原因」綜合而來的一個「表現形式」。打個比方,你生病了,「原因」可能是感冒,可能是艾滋,也可能是其他的病症,而「流鼻涕」就是「表現形式」,而一般人的思路是這個孩子「注意力」不夠好,所以我們應該去提高所謂的「注意力」。而這個思路基本上約等於不去分析「原因」,而是直接去把鼻子堵住去對應流鼻涕這個「表現形式」。

而影響所謂「注意力」這個表現形式的包含了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的綜合能力,這個部分包含了大運動 精細 語言 社交等等。而每個孩子都相當於是一個多條的柱狀圖。而柱狀圖處於最高的那一根,就是最有可能集中注意力的部分。也就是說這個孩子越擅長什麼,也就越容易在這個部分集中注意力。

我打個比方,以這個圖為例,最高的那一根代表「大運動-感覺統合」相關的內容,那這個孩子在體育課或者運動會上一定是極其自信和專註的,為什麼專註呢。因為完成這個部分的行為則可以直接獲得「強化物」。有型的「獎盃」「獎狀」「排名靠前的分數」,無形的「吃瓜群眾的歡呼」「老師的讚許」「心儀妹子的側目」都是屬於這個強化物的範疇。

2.既然提到了強化物,那強化物遵循一個最為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及時」和「有效」。我們完成一些行為都是為了獲得強化,比如玩遊戲打怪「叮」掉寶了,「唰」升級了,「duang」暴走了(不管了,我想不出合適的象聲詞了,強行排比吧。)是不是感覺到特別及時,說來就來。所以遊戲的設置就是將「強化物」的一個原則發揮到極致的產物。

前面原則1里跑步很厲害的那個例子里也是將這個原則體現的淋漓盡致。而「到位」這個原則不太好發揮。因為「到位」的合理解釋就是「符合預期的強化度」。依舊以跑步那個例子為例,比如我最期望的主要強化物是「心儀妹子的側目效果是強化值+5」,但是其他的強化物總數依然可以讓這個行為獲得「強化效果+5」,如果還能獲得主要強化物則「強化效果+10」。

但是如果不僅不能獲得主要強化物,反而獲得了負面強化「心儀妹子的蔑視」--「呵呵,我最討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傢伙了」,則很可能讓強化效果變為零甚至是負數。

長得丑連呼吸都是錯~~~多麼痛的領悟。

如果是以圖2里「屠龍寶刀點擊就送」來解釋的話,是很快。一戳就獲得「強化物」。但是卻不見得符合所有看見廣告的人的,很多人的腦子裡會「屠龍寶刀是個啥啊,有毛用」 「想收哥智商稅嗎,這爛遊戲能玩?」但是這符合一部分人「到位」的預期,所以他們會點。 但是有的人可能就會點「油膩的師姐在等你」圖我就不放了......笑.jpg

3.選擇範圍的多寡,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之內,人的行為選擇會出現很多個。比如在商場看到一件心儀的衣物的時候,可能思維就會被限定在一個範圍之內。注意力在「心儀的衣物」,而這些思維很可能與「衣服」有關。「和啥鞋子搭呢」「買不買呢」「我擦咧,這麼貴」。人的綜合能力越高,選擇範圍就越大。所以依然可能通過減少「干擾物」來縮小選擇行為範圍,從而控制注意力的流向。視覺範圍之內可視物品越少,可選擇的行為也就越少。現在你們知道電視劇里的審訊室里毛都沒有了。

「Look at my eyes」 ---惡靈騎士

4.行為目標是否可以達成。比如「注意力」是人的魔法值(MP),而每個人因為綜合能力的限制,魔法值是固定範圍值(比如有人是3-4,有人是5-6)的,不能通過提高主觀能動性(比如灌雞湯)來提高上限值。所以大部分搞疲勞轟炸,通宵挑燈的學習效果都不會太好,到上限值了沒辦法的。而驅動一個行為需要使用魔法值,如果投入預期的魔法量結果無法獲得「強化物」,而人的本體則會判斷這個行為是「無效行為」,而下一次同樣情況下,選擇這個行為的概率就會變低。這個目標最好還是清晰直接的。

比如錯誤目標「更專心的學習」,那啥叫更專心呢....無法量化,全憑家長一張嘴「我覺得你不夠專心,所以你需要更專心一點」那孩子豈不是更糊塗了,鬼才鳥你。正確目標則是「昨天寫作業用了25分鐘,今天內容差不多,用23分鐘吧」 「期末考試排名提高2位」,「老師投訴由每月N次下降為N-1次」。家長更具體更分解的規則設定並且執行來提高作為「規則制定者」的「信用度」。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

所以家長需要講孩子的注意力從「行為A」轉移到「行為B」。那過程則是:

1.勾畫分析孩子的具體能力值。

2.平時和孩子聊天,從孩子敞開的話匣子里,找到最為精準的符合到位原則的「強化物」

3.減少周圍的干擾,去「家庭關係」「環境設置」「人物社交對象」里尋找線索。

4.設置可達成的目標,只需要孩子踮腳就能夠到,同時「及時」使用流程2里尋找到的「強化物」

5.以之前的思路嚴格遵循定下的規則以至於形成循環,控制自己的行為模式,絕不要打臉。

以上只是一個非常簡陋的執行步驟,根據具體情況還有很多變數無法加入。所以要改善或者一個固定的行為問題需要很多的步驟,絕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不去試圖了解孩子不去想他所想見他所見思他所思,就不能勾畫出具體的行為模型,也不能設置出合理的改善解決方案。

一心只想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想讓他集中的地方」這個簡單粗暴的思路一定會失敗。

李老西的家庭干預指南


問題最後是:「家長應該怎麼做?」

而我想問問家長:「你想要怎樣呢?」

結合所有文字,家長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很專註是嗎?

那麼,問題來了。

一,學習是一個值得專註的過程嗎?或者說你如何覺得他學習的時候是不專註的?

比如:寫作業。這些東西學生都理解了,都掌握了,他只是在做一件機械性的事情,而你這時候要求他高度專註。假如這種專註成為習慣,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對機械性的事情專註,最後會不會成為書獃子?

比如:聽講。老師在講課,這些都是新知識,而這時候學生分心了。這就代表了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有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必須把學生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要不然他無法專註自己的精神。(很多時候這種情況不是學生能說出來的,而是他們有所感受的,這就需要很高的觀察力)

我們這些施教者,就現在的能力而言是可以進行激勵的,但是你要知道你激勵的是什麼?我們不可能在培養一個機器人的情況下培養一個聽講高手。所以說,要強化那一部分很重要。

回到案例中。遊戲代表了什麼?代表了新事物。而玩遊戲就代表了探索新事物。探索新事物很積極這是一件好事,有很多某些生理缺陷的孩子做不到這一點。而遊戲天生就是為了吸引人而發明的,講求的是高效的激勵反饋,就是你做一件事情,他立刻會給你一個鼓勵,就好比:你按一下前進鍵,裡面的小人就前進一步,激勵就是這麼快。學習,寫作業,考試,這些東西無法達到那種激勵速度,除非你的孩子能從寫字中找到愉悅,所以我的建議沒必要跟這件事糾結。

反而,一個學生對激勵敏感這是很容易進行引導的標誌。

二,你能接受暗示嗎?

前面說的是我們能做什麼和我們有什麼可以利用的。

現在就要說到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了。

見過這幅圖嗎?見過這24個字嗎?看了幼兒園都要背誦這24個字的知乎問答了嗎?

如何看待幼兒園孩子在學校被要求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如何評價 X

可能你也表示不滿。但是這就是暗示。

暗示著中國是個這24個字的國家。從幼兒園的孩子就開始暗示。

可以看看這個問答800個答案,而我是支持方,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具體的機制很複雜,我只能告訴你的是,暗示很有效。

現在換你了,你接受暗示嗎?

什麼?你覺得暗示什麼的太卑鄙了?你不接受暗示?那麼第三個問題就來了。

三。你以為你沒有在暗示嗎?

當你指責你的孩子學習的時候卻常常分心的時候,你就是在暗示他。

「對,你是一個學習的時候卻常常分心的人。」

那麼他就會產生一種負激勵,他會讓自己成為一個學習的時候卻常常分心的人。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為他們並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因為沒有三觀之類的),他們很容易被教育者(這裡主要指所有的外部環境)的話所干擾。你說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很有可能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就是暗示。

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他們無論是身體上和精神上都在探索這個世界。不進行正面的暗示,負面的暗示反而就會找上來。

所以,所以。我們回到一開始:「你想要怎樣呢?」

========

我是人力資源專業畢業,也是有專業背景的。OK。


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沉迷於遊戲不可自拔,學習就不上心了。或者就如題主說的,孩子在遊戲上專註,學習會分心。學習與遊戲似乎成為了不可共存的兩件事了。那 @Y Wong 已經比較完善地從「集中注意力」這個方面去回答了,這裡補充一下孩子喜歡打遊戲的原因。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有一些基本需要的:比如,我們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需要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需要感到自己的行為是受自己控制而不是被別人控制的。如果這些需要得到了滿足,人們就會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孩子玩遊戲的動機有以下幾點:

● 孩子可能覺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控制感、力量,可以以遊戲作為發泄通道,滿足自主需要:比如,在遊戲中,任何孩子都可以通過掌控一個厲害的角色,一秒鐘變「奧特曼」。

● 孩子在遊戲中可以獲得勝利,使得他們感覺自己有擅長的東西,滿足了能力需要:這就好比學霸覺得學習才是自己擅長的事情一樣,孩子可能會覺得成為遊戲中的「總裁」,承包大大小小的勝利也是可以展示自己能力的。

● 遊戲可以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滿足孩子們的社交需要:比如,玩英雄聯盟,可能會收穫一大波一起玩這個遊戲的好基友,又或者現實中本來就認識的小夥伴,三三兩兩約著玩同一個遊戲,聯絡聯絡小感情。

看來,孩子們喜歡玩遊戲,是因為遊戲滿足了他們的一些需求。所以,其實玩遊戲並不像一些家長眼中的「墮落」那麼可怕,而只是孩子滿足基本需要的一種途徑。如果家長覺得用這種方式來滿足能力、社交需要不妥當的話,大可從現實生活中找一些其他方式,比如發展第二興趣來滿足孩子的這些基本需要。如果孩子真的非要玩遊戲不可的話,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如果孩子真的非要玩遊戲不可的話,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心理學家發現,玩遊戲對孩子可能有積極影響,也可能有消極影響,採取一邊倒的態度是不合適的。2011年心理學家Gentile在一本關於兒童發展的權威雜誌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回顧了孩子玩遊戲的影響。

● 玩遊戲的時間和頻率,與孩子的學業表現、肥胖及其他健康問題有關。如果孩子如果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面的話,其他活動比如學習、運動等的時間就減少了,這對孩子的全面發展(成為白富美或者高富帥)來說是不利的。

● 遊戲的內容。很多研究發現了玩暴力遊戲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也許有些到處搞破壞的熊孩子是看到遊戲中打得很爽快,想在現實中也體驗一把)。但是,玩一些需要互相幫助的遊戲,可以增加孩子的助人行為(讓「熊孩子」變成貼心的「小天使」,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打別人了)。這說明遊戲對孩子成長的利弊,與遊戲本身的內容有很大的關係。

● 遊戲的規則和目的不同,會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舉例,某遊戲規則一是和其他人組成一個隊伍,消滅其他隊伍才能獲勝;而規則二是自己一個人消滅所有人從而獲勝。這兩種規則下,孩子的攻擊想法,對他人情緒的體會,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都不相同。

● 遊戲設置的社會環境能夠緩解遊戲的影響。比如魔獸爭霸中,一個玩家要和上千個玩家一起玩,在這種情況下,形成小集團從而達到不同目標,玩家會集中於對小夥伴的助人動機而不是攻擊動機,從而提高小組合作技巧。也即遊戲環境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它緩和了魔獸爭霸相互殺戮的遊戲內容的影響。

● 虛擬世界航行類的遊戲可以提高孩子的從2D到3D的轉換技巧,還可以提高航行、空間學習和尋路的技巧(某孩子:「麻麻,在遊戲中我可以飛翔,還可以練習怎麼找路,以後別人都不敢說我是路痴了。」)。還有很多遊戲需要人們進行手動操控,比如控制遊戲鍵盤,可以提高孩子的精細運動技巧。

怎麼引導孩子正確地玩遊戲(劃重點啦)

? 把遊戲系統放在家裡公共的地方,父母可以設置一些關於每天玩多長時間的限制(心理學家建議小於一小時)以及監控一些可能的消極影響,如本來乖巧玲瓏的孩子突然變得很「熊,容易生氣或攻擊行為變多了;

? 讓孩子教你怎麼玩遊戲,可能有助於父母-孩子的關係;這也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技能的表現;

? 為孩子選擇一些好的遊戲,比如要求助人、分享的遊戲而不是暴力遊戲。

? 在孩子發展到青春期時,關於遊戲內容的說明(如它的現實真實性或社會合適性)可以會適得其反,讓暴力內容看起來更加有吸引力,更有效的方法是問孩子一些問題來促進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比如問孩子,你覺得在遊戲中和在生活中打了別人,分別會有什麼結果?

總的來說,打遊戲只要有適當的引導,遊戲和學習其實不是兩件對立的事情。如果一昧地壓制孩子玩遊戲的心,有可能適得其反的。

---------------------------------

本文節選自親子|愛打遊戲就不是好孩子嗎?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答案很簡單,將「遊戲」融入孩子的學習當中。我發現國內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在玩耍,馬上就如臨大敵。其實大可不必。在遊戲(不局限於電子遊戲)的過程中,孩子能學到許多東西。

最好的遊戲形式,當時是面對面的,由老師或者家長和小夥伴們共同參與的親子遊戲。例如很(wo)多(ben)人(ren)喜愛的桌游。如果想要讓孩子懂得一些知識性的概念,也可以嘗試著把這些概念融入遊戲的模式中。

例如,我在學校時會帶領孩子們(2~3歲)進行如下的遊戲學習活動。

「一對一」教學時間:寫作、藝術和手工時間。

我們並不強制要求孩子們坐下來一本正經的練習寫字。這對於他們的年齡段來說,既不適合,也不現實。相反的,我們會設計和布置整個教室,尤其是兩張孩子們的「工作台」,以滿足孩子們對「玩」的需求。每一天,孩子們都能在「工作台」上發現新的玩具和遊戲活動,例如橡皮泥、填色繪圖、簡單的迷宮、描繪動物輪廓圖……

這些遊戲的設計並不是漫無目的的,在「玩耍」的背後,有著老師精心布置的教學理念:幫助孩子鍛煉手部的靈活度和小肌肉群,提高手眼協調能力,以及對辭彙和語言的感知力。通過有意識的練習去增強孩子們的認知能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進入小學打好一個良好的基礎,讓他們在將來系統化的學習寫字時感到更輕鬆。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適合2~3歲的兒童和父母共同進行的寫作主題活動:

1)橡皮泥:適合和父母一起玩,不僅鍛煉手部的小肌肉群,還能發揮想像力和增強口頭表達能力。

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作品,提出各種問題:「這是什麼?小兔子?小兔子現在打算幹什麼呢?」鼓勵孩子使用不完美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的作品,並通過交流,幫助孩子擴大辭彙量。

2)描摹本:可以為孩子自製一本他們喜愛的描摹本,自製的好處就是那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如果孩子喜歡恐龍,而我們剛好又買不到恐龍題材的描摹本,就可以直接上網搜集恐龍素材,列印出一系列恐龍描摹圖。不過在國內還有萬能的淘寶,應該啥都能買到:)

除了上面所說的活動,如果想要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手部靈活度,還可以同他們進行拼圖和迷宮遊戲。

戶外遊戲:

戶外活動是一個優質的計劃表中的重要環節。在我們學校,孩子們每天至少在戶外活動兩次(上午下午各一次),每天待在戶外的時間至少有90分鐘以上。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壞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著裝。」因此,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全副武裝」的,他們各自的柜子里都有水杯、雨靴、防寒雨衣、絨布外套、背心、防水褲、棉布長褲、帽子、手套、太陽鏡、防晒霜、室外跑鞋、室內舒適鞋、三套以上的換洗衣物……這樣,無論在任何天氣,他們都能穿戴上合適的「裝備」,開開心心的到室外玩耍。

充足的戶外運動時間,能夠幫助孩子的身體發育得更好,也能夠讓他們在消耗能量之後胃口大開,好好吃一頓有營養的午餐,再美美的睡一個午覺。

下午,在吃完點心和做完每天的科學活動之後,就又到了戶外活動的時間了。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他們專屬的戶外活動場所,其中有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滑梯、搖馬、攀爬架等設施。

另外,讓孩子們從小就進行足量的運動,對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是有好處的。孩子畢竟是孩子,一定會有大喊大叫、撒丫子奔跑、在沙子里鑽、在泥里打滾……等等「不講規矩,不守禮儀」的需求。這種對於「混亂感」的需求,在室內很難得到滿足。因此,戶外活動場就是個撒歡兒的好地方。

同時,戶外活動還能夠幫助孩子認識自然:我們在不同的季節,引導孩子們觀察樹葉子顏色的變化,採摘大自然的果實,觀察各種昆蟲和小松鼠……大自然賜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把自己和這個世界緊緊的維繫在了一起

記得在我以前在維多利亞島讀書實習的時期,我們學校旁邊就是一大片靜謐的森林。實習中心的老師們也常常帶著孩子們去森林中探險,去小溪邊玩水(孩子們給小溪取了個名字叫做「蚯蚓河(Worm River)」),在下雨天一同觀察「蚯蚓河」的溪水漲落現象……每天早晨,小朋友們都會滿懷期待的等在窗邊,等著鹿爸鹿媽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小鹿悠閑的從學校後院經過……

很可惜,現在的城市生活,已經讓我們減少了許多探索大自然的樂趣。

數學與科學遊戲:

數學和科學的主題時間旨在鍛煉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強迫他們學會數數、或者做加減法計算題。我們通常通過遊戲的方式,來給孩子普及「數學/科學是很有趣的」的概念。

例如,關於數學主題活動,我常常給孩子們講「彼得貓」系列的故事:彼得貓走在路上,正在誇耀自己衣服上美麗的四個紐扣,突然「嘣」的一聲崩掉了一顆紐扣,那麼現在他還剩下幾顆紐扣?

邀請小朋友們上前數一數,他們對於加減的概念會更具體化,也會覺得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學科。這對於他們將來進行系統的學術學習有好處。

我們這一周的科學主題是關於「認識自己的身體」。小朋友們通過閱讀繪本故事,觀察老師帶來的人體X光圖,來認識人體結構和骨骼的作用。類似的活動還可以延伸到藝術類,例如用白色顏料和棉簽自製自己的手印和手骨圖。

同樣的,「認識自己的身體」活動還可以延伸到唱歌和舞蹈方面,例如「我的頭、肩、膝蓋和腳趾(Head, Shoulder, Knees and Toes)」和「我的手、嘴、鼻子與耳朵(My Hand, My Mouth, My Nose and My Ears)」 這兩首歌都是很適合和孩子做遊戲的歌曲。當老師唱到頭和肩膀時,小朋友要將自己的手指向相應的部位,並且搖晃相關的部位。

課外主題活動:

我們力求使班上的孩子們體驗到盡量多的有趣的主題,所以每天的安排都不一樣。從周一到周五,我們輪換著開展如下活動:烹飪、舞蹈、瑜伽、視覺藝術、戲劇表演。

想了解更多我的工作日常和北美幼兒園的趣事,歡迎關注我哦~

===============================

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

知乎專欄:愛麗絲與奇妙豆

每周都會更新,和你們分享我在北美兒童教育行業的工作經驗、 趣聞軼事和個案諮詢的深度分析,還有每周一篇的原創童話。


淡定淡定淡定

首先、恭喜你,玩遊戲的時候專註說明你的孩子注意力方面沒有問題;

其次、所謂的「學習」的時候指的是做作業的時候吧?做作業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不能專註很正常。目前國內的教育用作業把孩子埋起來是常態,我也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只能說,如果有資源,就把孩子送到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學校。如果不能改變作業多的現狀,至少可以不要雪上加霜,給孩子增加壓力。如果真的要做好的父母,那麼應該想辦法降低孩子的壓力。


承認吧,遊戲就是比學習好玩。


看到得分最高的答案,我的心裡湧上一股很奇異的感受。邏輯是遊戲治療是一種很好的和兒童工作的方式,於是孩子「」玩遊戲專註,學習分心「是因為「」孩子孩子缺少關注」「因為家庭不和諧」「他遇到了困難」。我想說真的有一種原因是「遊戲太好玩兒了」。試想我們成人又有幾個能有節制,有選擇的玩遊戲呢。我們以人文關懷去關注兒童的心理是沒錯的,很多時候孩子遇到了困難和阻礙才遇出現行為問題,但也有很多時候身體原因,習慣原因正是他們遇到的困難和阻礙

有的時候孩子需要心理教育,甚至行為訓練,而不僅僅是心理諮詢。

「玩兒遊戲專註,學習分心」實際上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這兩種活動所需要的注意力品質真的是同一種么?為什麼我們刷一天電視劇,都不覺得累;但是你認真聽課一個小時就感到了疲憊?為什麼你不知不覺就刷了一天知乎,但是背單詞還沒背到一頁就累了呢?原因是注意力分兩種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就是伴隨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隨意注意就是不需要伴隨意志努力的注意。明白了么?什麼孩子看電視很認真,玩簡單遊戲很認真,但是學習不專註。其中一個原因是學習需要花費更多的意志努力

那麼好,注意力是一種很穩定的心理品質么?實際並不是這樣的,注意力實際上受注意力的影響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刺激物的影響。遊戲畫面生動,音效豐富,多通道刺激,實際上對於注意力的的維持和穩定是有聯繫的。為什麼孩子玩兒遊戲專註,學習分心。「因為學習真的很無聊。」

最後,正如高分樓主所說,遊戲對於孩子,很多情況下已經變成了一種社交的方式。遊戲對於同伴關係的維護(尤其是男孩子會以遊戲作為話題),遊戲中的成就體驗,也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的行為。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學習。很多家長說孩子學習分心。那麼首先需要看自己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作為家長您是根本不關係孩子的學習,但是老師一說你就急了。還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你在一邊玩遊戲?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您一會兒送水,一會兒送水果?一方面孩子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前提是家長做一個好的榜樣和表率,另一方面建立可執行可量化的獎勵機制

你說這些都是行為認知,這些都是拿孩子當小白鼠。但是親愛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不僅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這個社會到處都是規則,到處都是規範,一方面也是在幫孩子適應校園,適應社會。


反問你自己,

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

(例如看電影逛街什麼的)和工作

你哪個更專心?

更何況是孩子呢?遊戲是娛樂放鬆開心的,做作業是需要動腦學緊張的…每個人的天性都是,逃離痛苦,趨向快樂的…

所以對於孩子這種狀態,首先要把心態放平…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這樣,孩子這樣是正常的…

你把心態放平了之後,不要著急之後,才可以正確去引導孩子!

孩子愛玩哪款遊戲,你自己也要有所了解,即使不喜歡,也要假裝喜歡玩,和孩子首先達到「共情」,讓孩子覺得你是和他一邊的,而不是那個成績好就愛他,成績差就不愛他的人。

然後可以按照這個遊戲裡面的一些規則,引導到學校上來,例如闖關啊什麼的…

讓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學習上找到成就感,並且學習精力稍微集中一點,你就給予鼓勵和表揚,而且表揚要具體,是因為他今天精力比以前更集中了,

在表揚中的藝術有一個,你比上次更好了!而不是說,上次不行,這次好了(自己體會喲)

慢慢地引導,可能會反彈!這個時候,你就要更加淡定,告訴自己,出現問題是正常的,然後找到原因,對症下藥羅~

祝你做一個懂孩子的媽媽~


主要遊戲始終有反饋。你的每下操作都會都有反饋,遊戲只是讓注意力集中有其必要性,真正讓注意力集中就是反饋。

遊戲節奏太慢也容易開小差,和學習一樣。類似moba遊戲它所能提供的緊張感能到什麼程度?必要的時候我得靠心跳加快供血提高反應力來實現操作,這和考試時間快完了,你注意力就集中了一樣。

節奏快和壓力大就有集中注意力的必要性。

但維持注意力還是靠反饋,

集中注意力可以擊殺對手或脫逃,累積優勢取得勝利,一系列正反饋。而且就幾十分鐘的事。

但學習個把月,然後考次試,差幾分100再挨頓批。反饋時間長,也不一定正反饋。

高下立判。

我建議是如果有進步就鼓勵,學不好也少打擊,打擊多了他會覺得學習是有壓力的事,更提不起興趣。

把學習分成多個小目標,提高反饋頻率。

如果能讓他覺得學習到新知識是件有意思的事那最好。


其實玩遊戲時和學習時的專註程度是一樣的。

家長總會打擾小孩玩遊戲,不會打擾小孩學習。

所以玩遊戲總是專註時被打斷,學習總是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自動進入不專註狀態。

在家長腦海里留下了「玩遊戲專註,學習不專註」的印象。


注意力不集中的本質是孩子對這個東西沒興趣。

遊戲有非常符合人性的獎懲機制,所以人玩遊戲不需要「努力」集中精神,即使他研究下副本的戰術要比解一道題難,但是遊戲的獎勵會讓孩子更願意在遊戲上動腦筋。

學習、做功課,本來就不被孩子喜歡,容易分心是很正常的事情。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制定時間表,注意不是自己制定,是和孩子一起制定,這樣他也更容易自覺遵守,小學控制在兩個小時以內、初中高中三個小時左右。週末的話,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有課外班,如果沒有課外班,那就多安排一個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的預習時間吧,週末本身就是拿來放鬆的嘛。

另外就是在學習環境上下功夫,給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書桌上不放多餘的雜物,特別小學的小朋友,一個指甲鉗都可以玩一個小時,因為做功課實在是無趣,但是初中高中的一般已經有自制力,可以放一台播放器給他放放音樂。另外前期可以稍作巡視,視情況修整。

家長在其學習時間也要做好配合,切勿大聲收看電視節目,或大聲與人交談,總之就是別吵到他,也別過分關注,時不時進房間查看。

最後就是勞逸結合,平時可能做完作業該睡覺了,那可以在放學到家至吃飯前這段時間讓孩子自由活動,可以打球可以玩遊戲,週末可以做完作業之後自由決定。


我來認真回答問題的,我帶過很多10歲左右的孩子,也和很多家長聊過。

很多家長說:「孩子學習不專心怎麼辦」

我問:「你覺得孩子打遊戲專心嗎?」

100%的家長都說:「目不轉睛!」

為什麼會這樣

先說原因再說辦法吧

因為遊戲相對學習而言,目標性低,反饋性高,互動性高。

一:目標性

我記得讀書時用手機玩貪吃蛇,一開始很有意思,然後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破紀錄的目標。

完成不難,但是嘗試的過程很枯燥,而且隨著失敗的次數增多,越來越枯燥,簡直想砸手機了。

遊戲的目標性比較低是因為遊戲沒有一個目標,大部分都是玩,一盤遊戲沒有人要求孩子必須要贏或是必須要達到某個分數。而學習很多時候都是有很強的目標性的,學習了一個章節,必須要掌握一個章節,學習一個單詞,必須要掌握一個單詞。有的孩子即使打遊戲很認真很專註,遊戲水平依然很低,如果要求他們三天內補刀場均必須超過100個,每兩天寫一篇英雄聯盟戰術分析,他還會對遊戲如此專註嗎?我想同樣很快就會厭煩。

二:反饋性

遊戲是一個反饋性很高的行為,補一個刀就會很直觀的看到金錢數多了一些,贏下一場比賽就會發現排名提高了一些,過一個關卡就會發現走得更遠了一些。而相比之下,學習這件事很多時候反饋性的極低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看一本書可能很長時間都用不上,背誦一篇詩詞發現根本沒用,學了半年的英文發現水平似乎還在原地。這些都會消磨孩子們的耐心和專註度,他們會覺得學習這件事無趣且無意義。

三:互動性

很多遊戲是有很強的互動性的,不論是英雄聯盟,dota,穿越火線這類線上遊戲,還是植物大戰殭屍這樣的單機遊戲,孩子和隊友(怪物)之間的互動性是很高的,孩子會在這樣的互動里體會到樂趣,試想是不是大部分人覺得大家坐在一起玩遊戲比一個人玩單機要有趣的多?這就是因為互動性。而學習大部分時候是很枯燥的,特別是孩子獨自學習的時候,他能互動的只有冷冰冰的文字,甚至連植物大戰殭屍里的電腦怪物都不如。所以才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真人閱讀學習點讀機之類的機器,就是要通過提高學習交互性來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專註度。

我給家長提的建議

一:把大的學習目標細化,定許多小目標

例如:考試考到全班前5名給一個小獎勵變成每天進步一點堅持五天就給一個小獎勵。背誦出來五首詩就給一個小獎勵。把學習的目標增加為講好一個故事,堅持讀完一本書等一些目標性較低的活動。然後設立一些有趣的小獎勵,或是用闖關的方式——第一關是大聲朗讀100個英文單詞,第二關是寫完一些算術題,第三關是背誦一篇古詩,第四關是做一個物理或事化學小實驗,第五關是觀察一個昆蟲等等,最後通關給予一個獎勵。都會提高很多孩子的積極性。

二:善於發現孩子細微的進步和優點

這是提高學習反饋性的辦法,以寫作文為例,我至今記得小學時我寫過一篇描寫校園的作文:「操場上的籃球架就像兩個老朋友一樣聊著天」,我們語文老師特意點出來說寫得很棒,所以現在寫東西,我會經常用到擬人。

曾經為孩子上過作文課,有表揚過他們有的細節寫的很靈動,有的開頭寫得很棒,有的排比用的很棒,有的成語用得很合適,有的很擅於發現生活細節。每一個孩子我都要要求自己必須說出他們作文的一個優點,甚至只是字寫得比以前認真了這樣的細節。所以孩子們的積極性和專註度非常高,每節課兩個小時沒有孩子要求上廁所,有時候拖堂也沒有孩子要求下課。有的孩子發燒了還急著要起來寫作文(因為我要求必須寫完作業才可以上下節課),說要不不能上下節課了,這些都讓我很感動。讓他們每一次的的學習都能感受到自己在進步,低頭能看得到自己上一步踏下的腳印,會讓孩子對學習的專註度提高許多。

三:和孩子共同學習

孩子看書時,家長可以嘗試在旁邊一起看書。可以嘗試和孩子一起背單詞,背詩詞。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一篇文章怎麼寫,用上哪些辭彙和細節會更棒。每天和孩子回憶當天發生的事情,一起攻克一個難題,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戰友或是對手。這些都對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專註度有很大幫助。

教育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耐心的,時間倉促,寫得不是很完善,海涵。


專註這個事本身就很難,關鍵是你需要他專註幹嘛···

如果是提升成績,那麼就直入主題,他提升了沒,成績好不好···

如果不好那原因是哪,什麼地方不對···

我一直覺得專註這個用法有誤,關鍵看你定義的專註到底是要怎樣

因為我本身就不是個做事能有多專註的人,偶爾會精力很集中的做一件事,但是絕大部分時候都很難···


也許孩子學習的時候也特別專心,你沒有發現而以。也許孩子玩遊戲的時候,也偶爾分分心,你也沒注意。

那麼題主是想怎麼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專心吧?


想想自己吧,上班的時候更專心還是看電影的時候?還是泡妞的時候?


中國家庭中的孩子問題,其實均源自中國家長的「懶」。認為學習、成長是孩子的事兒,看成績才是家長的事兒;認為把孩子送到了學校,他就應該做為「三好學生」;認為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孩子就應該扮演好他們乖乖的角色。

試問哪怕是70、80後的家長們,有幾個能有計劃的輔導孩子? 孩子特別看重的是「說到做到」,是家長答應了的事情,就要像要求他們準時上學、按時寫作業一樣的做到。

但是,哪怕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們,依舊缺乏一種教育的責任。教育孩子不只是督促,不是要求,更不是檢測,而是一種陪伴。

遊戲是任何一個人成長中都需要經歷的事情,更別說現在這個網路時代。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遊戲精神比限制孩子玩遊戲更為重要。從觀察孩子對遊戲的類型,到遊戲中扮演的角色,獲取的愉悅來源,如何對待遊戲等等問題上,都可以看出孩子的某些性格及行為表現。因而,家長們,多點耐心與自我審視,別盯著孩子挑問題,其實那些問題,都來自家長自身。


推薦閱讀:

當女性遭受社會排斥時 ,她們通常採取的應對方式會讓自己更容易被忽視嗎?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這句話在心理學中的原理是什麼呢?

TAG:心理學 | 發展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