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美」的非線性建築是基於怎樣的一種美學邏輯?
01-11
相對於常規的線性的建築來看,比如古希臘的神廟和中世紀歐洲的教堂,比如經典的現代建築,這些建築的形式構圖可以認為是基於"比例"的美學邏輯,即幾千年來無數匠人摸索積累下來的讓人視覺舒適的比例。
但也有很多不按這種套路出牌的建築,最典型的就是扎哈和蓋里等人,這類建築一線一面甚至很難概括出"比例"這樣的美學邏輯。包括我們自己在設計非線性的建築時,我們會覺得一根曲線這樣畫好看,那樣畫就不好看了,但這背後是否遵循一種不同於之前所認知的規律?還是說我們對非線性的欣賞也只是基於對線性建築認知的一種演化?那這又是怎樣演化的?
其實也是很老的套路,自然審美趣味的又一個輪迴。
自然之美,發端於古希臘科林斯式柱頭茛苕裝飾,在哥特式裝飾得到進一步發展,然後是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中的花草裝飾和大量曲線。這些肯定都知道,就不貼圖了
新古典主義裝飾斷層跳過
哥特復興運動,新洛可可風格繼續發展自然裝飾,比如紐約中央公園哥特復興風格的橋:
藝術理論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新藝術運動作為自然主義裝飾的高峰過後,純粹模仿自然已經不可能重新流行了,說白了就是已經玩到極致了,high過了。
但自然畢竟是美的,人有追求美的衝動,於是只有一種選擇,就是把自然抽象成曲線或簡單的元素,可以算是一種把自然美和對簡潔的追求結合起來的產物,也就是扎哈,蓋里等
這個問題問的太大了。 就算是非線性建築,伊東的仙台媒體中心和蓋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美學邏輯也是不同的。 首先要明確一點是:不要把形式美規律和人們的審美差異混為一談。「認為美」並不意味他一定遵循形式美規律。因為形式美規律和審美觀念是兩種不同的範疇,前者帶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恆性法則;後者是隨著民族、地域和時代的不同的發展的,較為具體的標準和尺度。前者是絕對的,後者是相對的。扎哈的作品形式也是褒貶不一,但她應該是基於某種數字化的形式美規律的。如果從美學邏輯上來說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基於一種自然、科技、數字化和一些複雜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等等。是與西方古典「本質」的美學邏輯規律完全相對立的,感覺更像是東方追求的自然美學,「美源於自然」。有好多偶然性在裡面,就像重視自然中的美的現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人從形態上是對稱的,特別是在靜態的條件下。當要體現人的活力 ,動態實際上是對稱的扭曲。建築也類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