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姐」「哪裡」等詞中,第二個字是三聲還是輕聲?

這些詞的共同特點是:兩個字本調都是三聲,實際讀音中後字讀得比較輕,前字變調為二聲。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餃子」,同樣兩個字本調都是三聲,後字讀得比較輕,但前字不變調。

「餃子」中的「子」是輕聲,這個應該沒有疑問。

那麼,「小姐」「哪裡」的後字,應當認為是三聲還是輕聲呢?

從調值上來判別,我覺得有困難。

如果認為「小姐」的「姐」是輕聲,則它的調值應該與「條子」中的「子」相同。

如果認為「小姐」的「姐」是三聲,則它的調值應該與「孔子」中的「子」相同。

但是,「孔子」中的「子」由於不重讀,它的調值並不是飽滿的214,而是21(即半上聲),與二聲後的輕聲相近,與「條子」的「子」很難區分,也就很難說「小姐」的「姐」與哪一個「子」的調值相同了。

我見過不少人認為「小姐」「哪裡」的後字是輕聲。

但如果這樣認為,那麼「三聲+輕聲」就有了「變調」和「不變調」兩種情況。

一種解釋是,「餃子」是「子」字先變成了輕聲的詞綴再與「餃」字結合而成的,故「餃」字不變調;「小姐」則是兩個字先合成了詞,「小」字變調後,「姐」字再變輕聲的。

這個解釋雖然有道理,但是「三聲+輕聲」是否需要變調,就難以從字面上辨別了。

如果認為「小姐」「哪裡」的後字是三聲而並沒有變成輕聲,則「三聲+輕聲」不變調,規則就變得十分簡潔,更符合「奧卡姆剃刀」原則。

我想問的是:

1. 「條子」和「孔子」中「子」字的調值是否相同?

2. 如果調值不同,那麼「小姐」的「姐」的調值跟哪一個相同?

3. 如果調值相同,那麼「小姐」的「姐」認為是三聲還是輕聲更合理?為什麼?


請查閱《普通話水平測試必讀輕聲詞語表》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可輕讀詞語表》,大部分的輕聲詞語和可輕讀詞語都已列出。

另外,太陽、小姐、哪裡、春天,這些詞應屬於重?次輕格式或重中格式,後字較短、較輕,但仍有可聽辨的較清晰的調值,而真正意義上的輕聲詞語,即重輕格式,後字不僅發得短而輕,而且完全失去自身調值,成為前一字的某種附屬成分。


謝邀

先結論: 不是輕聲,是輕讀,即重音不在末字上。

導致其類似輕聲的原因是上聲輕讀時,只讀半上,即低降調。不過題主已經發現了,這種情況下,兩個上聲連讀,前字仍需變調,這和輕聲的情況 (如「餃子」「姐姐」) 完全不同。

問題1: 不相同,「條子」比「孔子」旳「子」要髙一些;

問題2: 前面提到「小姐」旳「姐」是半上,因此與「水珠」「水平」「水面」中的「水」是一類。

輕讀現象不唯上聲獨有,是否輕讀應該與構詞類型有關。

譬如,「罪惡」「性命」「敎化」兩字均為去聲,但調值不同,儘管都是降調,但前髙後低,連貫下降。

但「智障」「閉幕」「對過兒」則是前後均等的去聲,不能讀成類似上一段連貫下降的讀法。

輕讀「職責」「迎合」「潮流」

非輕讀「無能」「年前」「寒流」

輕讀「孤單」「輕鬆」「悲傷」

非輕讀「孤身」「輕裝」「傷心」

隨著普通話的不斷普及,帶有方言色彩的普通話也會在語音、辭彙等方面更加容易地反哺普通話。

由於普通話在這方面並沒有成文旳表述,因此沒有這種類型「輕讀」現象的方言會將普通話中上述詞語讀成非輕讀式。因此,目前不少輕讀詞語讀作非輕,是可接受的,不過非輕讀成輕讀仍然會有較明顯的違和感。

以上現象沒做過調查,也沒研究過相關論文,純屬個人語感,屬於民科類荅案。請選擇性採納……


跟@王贇 Maigo 聊完發現我應該說明確些……所以我來修改一下答案。

結論:區別是由調值輕聲和調類輕聲兩類不同的輕聲類型造成的(魏鋼強,2000),原文可參考:漢語普通話輕聲的調值是根據前一音節的本調還是變調確定的? - 肉已成球的回答

調值輕聲:聲學上體現輕聲的特點,時長變短,自己的音調喪失,但是感知上仍是三聲,需要發生連上變調,如:

哪裡:「里」調值變為輕聲,但是音系操作認為感知上仍是三聲,所以使「哪」變為上升調(LH),而按照自製音段要求,「里」共享「哪」的的高調(H),即哪(LH)里(H)

調類輕聲:聲學上體現輕聲的特點,時長變短,自己的音調喪失,感知上變為輕聲,不能發生連上變調,如:

餃子:「子」調值變為輕聲,音系操作認為感知上調類也變為輕聲,所以「餃」仍為曲折調(HL-H)。曲折調的最後一個H為浮游調(即生成後可以脫掉也可以移位給下一個音節),這裡的「子」變成了輕聲,所以按照自主音段音系學的要求,這裡需要把「餃(HL-H)」的浮游調H移位給「子」,變成餃(HL)子(H)

至於「小姐」,在某些北方官話中「姐」在語流中會由於語義(貶義的那個)變成輕聲,這時也屬於調值輕聲,即「小」需要發生連上變調,變成小(LH)姐(H)。而作為稱呼語時,「姐」不需要重讀,所以浮游調H脫掉,形成低降調(HL),但是仍使「小」發生連上變調,變為小(LH)姐(HL)

附:相關語圖


謝邀。

語言學家這麼解決這個問題——

這種比較模糊的變調就是輕聲……

不管調值,音強,音長怎麼變

或者說,「吃了嗎?」的「嗎」,「今晚找個小姐」的「姐」,「條子」的「子」都是輕聲。

哈哈哈,你不糾結了吧


謝邀,個人認為從音系學的角度,有理由處理為輕聲。

從語音上,「小姐」和「先生」,「哪裡」和「哪個」性質分別是平行的,並不一定和上聲調有關。

而題主所提出的上聲+原調為上聲的輕聲存在兩種情況這一現象,其實並不是方法上的不經濟。

因為上聲+原調為上聲的輕聲不變調不外乎兩種情況,「餃子」等「子」尾詞和「寶寶」等疊詞,對於第一種情況,這個「子」底層的本調就是輕聲而不是上聲,類似「的、了」,它和「孔子」的「子」在共時平面上語音、語義已經完全分化,就是兩個不同的語言單位,而非本調與變調的關係。

「寶寶」等疊詞可以認為是疊詞(而非「想想」等形態重疊)導致後一音節輕聲化這一規則優先於連上聲變調規則的結果。施行了疊詞導致後一音節輕聲化規則後,已經不存在連上聲變調的條件。而「小姐」「想想」後一音節輕聲化的原因不同,在連上聲變調之後才施行。

「從字面上辨別」「簡潔」而不結合語法語義因素,很多時候是並不能完全實現的,比如「展覽館」和「李廠長」變調情況不同,就只能歸結於語法語義因素。


三聲


普通話就是三聲,北京話就是輕因。


三哦


就像英語中口語跟官方語言的區別一樣

中文的『口語』中經常把這類詞的後一個字改為輕聲

而你聽普通話電台或者電影中都會是兩個三聲


語流音變中的異化現象。

「兩個本來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個由於某種原因變得跟自己原來的發音不同了,這就是異化。如普通話中兩個上聲字連在一起,前面一個就不能再讀上聲,而必須讀成近似於陽平(即調值由214變為24),「冷水」、「選舉」等就是這種情況。又如漢語里[nanny]中第一個輔音韻尾與後一個音節的聲母本來相同,但連讀時,韻尾[n]異化為後鼻輔音[N]。」


推薦閱讀:

粵語讀古詩、文言文是否更有味道?
「對不起」一詞怎麼來的?

TAG:漢語 | 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