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時代再去看建築大師的平面會不會過時?

本人建築學專業,現在由於年級的升高,開始意識到平面的重要性,建築空間的反映,除了透視圖之外,就主要反映在平面圖上了

而且在現在的設計中,老師也開始要求對平面仔細雕琢,強調說一個優秀的平面,它的流線會自然而然地顯得很有組織,和趣味性。

因此,按照老師的要求,同時也是自己的要求,開始想仔細地學習平面這塊,但是大部分得到的推薦都是,研究大師平面,我也在圖書館借閱了好幾本大師作品分析來研讀

但研讀過程一直有疑惑

1、大部分的分析作品都是住宅,和目前階段主要針對的公共建築平面聯繫不夠緊密

2、因為現階段技術和理念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更有意思的空間,相比而言,大師平面反而顯得有些平淡,當然,這一方面是我知識水平還不夠,也無法讀懂隱喻的原因

因此,想問各位過來的前輩,在我這樣的階段,想要學習平面要怎樣地學習,網上的資源雖然多,但一般很少會放出平面圖,即使放出了清晰度也根本無法進行仔細閱讀

而現行的書籍里除了經典的如《建築空間組合》這類之外,是否有更緊鄰時代的關於平面或者空間的好書籍可以被推薦。

希望各位前輩能解答疑惑,謝謝


——「對某種現象的評價,從來都不能脫離這種現象的時代背景。」

又可以拋出這句適用於一切領域的老話了。

教科書上介紹建築的發展史,經歷了古典主義時期、哥特式建築時期、文藝復興時期、新建築運動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後現代主義時期。在《建築空間組合論》里,彭老以「螺旋上升」的圖示揭示了間隔的兩個時期里的建築之間微妙的相似性和更高的突破,這種突破是基於時代發展的「否定之否定」。(咦寫到這裡和袁牧老師的好像……)

有興趣總結美術史的話,會發現美術史的發展和建築史有驚人的相似,不展開。

題主所說的「建築大師」,不知道是指哪個時期的建築大師?

如果你正在學習哥特式建築,就看它們如何脫胎於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並通過尖肋拱頂、飛扶壁這些新的結構技術創造出新的空間感受,而這種空間感受恰恰符合當時的時代氛圍:宗教崇拜。

如果你正在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就看它們如何延續了中世紀教堂的某些建築特點,同時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回歸古典時期對比例和柱式的追求,去總結這種延續和回歸所碰撞出來的創新點。

如果你正在學習現代主義時期的大師作品,就看他們如何在古典建築的基礎上,基於當時工業大發展的要求,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創造出新的建築體系和理論,去適應當時人們的需求:快、易、好用。

如果你正在學習後現代主義時期的建築,請自行推導…………

現在的時代再去看建築大師的平面會不會過時?

個人認為,如果依葫蘆畫瓢一模一樣地照著他整套方法來學習,真的過時了。因為大師們創造的是從0到1,雖然當時是開天闢地,但在信息爆炸、花樣百出的當代語境下的我們看來,確實不太搶眼。就跟牛頓力學三定律一樣,當時顛覆世界,但現在每個人都只當他是最平常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一章而已。我們習慣用三大定律去解題,但很少會探究他是怎麼想出來,更難的是,自己去創造一套定律。

技巧、風格、形式都是很容易學習的東西,顛覆和創新才是「大牛「和」大神「的分水嶺。

讀懂大師作品和當時時代下的平庸之作的差異性和差異性的由來,是一個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都需上下而求索的耗時耗力過程。

KAO,說了這麼多,發現只要用一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來概括就好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從學術上講,可以說是 經典和時尚 之間的關係問題。

正如每個人都有從兒童到少年到青年到老年成長的一生,每個大師當然也有,而整個五千年全球建築史,乃至近現代建築史,都有其不斷發展,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漫長過程,並且表現出令人震驚的多樣性。

也可簡單理解為,

螺旋上(墮)升(落)

在西方建築史上,有過古典&>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現代主義&>後現代&>新現代等等亂七八糟的變化,頗有一種波瀾壯闊的史詩感。

題主年紀輕輕,已經感受到這種變化,值得讚許。在我有限的二十年從業經驗里,也經歷過口味偏好的多次變化,從痴迷當紅大師,追逐各種熱烈奔放奇特的思想概念革命創新,到如今覺得,太陽底下無新事,還是古典能保持雋永的美好,看來已經墮落成一個保守的中年人。

我也在專欄里寫過,審美觀並無高下對錯,關鍵還在審美類型是如何造,以及如何培養自己的狀態。

內在來看,人的審美總是容易疲勞,所以難免要經常換換胃口。什麼情況下會喜歡什麼樣的建築,其實是有道路可循的,就像把握自己的胃口。研究建築好不好的時候,切莫忘記研究自己是以何為標準。

從外在看,人類建築史如此之長,當代建築總量如此之大,取不同的歷史時段和地理範圍作為樣板,會得到不同的審美標準。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百年尺度上耐看的,宜偏向去尋找歷史建築傳統的內涵,但容易顯得沉悶。希望自己作品當下吸引眼球的,宜在最近幾年以及未來幾年潮流中去找尋元素,但時間長了容易倍顯老舊落伍。

兩者之間也是有著眾多中間狀態和多元選擇的,但原理差不多。

早期大師平面,或顯簡單,但勝在經典而雋永。就像沉悶的正裝,卻往往耐看。

這只是個趣味問題,沒有什麼高深的隱喻。

吃遍各種美食的老吃貨,才能體會家常清淡的好。吃不飽的時候,肯定還是喜歡大肥肉。

另外,不論風格類型,單純建築的用心與否,精細程度和建築品質,是必須具備且古今中外共同的,毋庸多言。

但多數時候建築好壞,卻恰恰在基本的設計施工品質,而並不在其他。

至於平面,只是建築的一個切面,並不能孤立來看,當然平面由於重力的原因成為三向空間投影面中最特殊和重要的一個方向,但也並不與整體品質必然掛鉤,女人化個妝尚能如花變黛玉,何況房子。

現在覺得平面重要,以後還會覺得剖面重要,再以後又會覺得立面其實也很重要,最後又發現模型更重要。。。其實還是房子本身重要,因而每個方面都重要。

建築還是要從整個空間材料工藝做法以及使用全壽命去把握。

能從照片視頻讀懂房子的本身是最好的,有沒有平面並不重要。

需要的話,建議根據真實建築自己畫出平面,就像我們外出調研一樣,沒有圖的房子,一圈看下來,能畫出平面,這樣效果最好,以至於出門經常要帶捲尺和測距儀的。


不敢自稱前輩, 只求對你有幫助.

首先, 你要清楚設計的本質, 從更廣闊的角度來說,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也包括自然界, 人的思想活動, 人類社會, 不是被誰"設計"出來的, 而是由簡單到複雜逐步演化出來的. 也就是說, 你所認為的設計, 其實也是一種思想活動與社會活動, 不可能憑空發生, 而必須將前人的設計作為母體, 再加入新的元素來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 從而求得設計的實現.

在此基礎上, 就很容易回答"現在的時代再去看建築大師的平面會不會過時?"這個問題了. 曾經的大師設計(尤其是10年以前的),肯定是過時了的, 因為時代在不斷發展, 建築設計也在複雜化. 直接照搬是幾乎不可能的. 但是新的設計, 都是在前人基礎上發展而來, 學習是必須的. 除了所謂的大師設計, 你也許更應該關心的是眾多非大師設計. 他們更加貼近實際, 你也更容易學習.

而我建議的學習設計的方式, 不是僅僅研究書本, 而是結合書本實地考察, 親身探訪. 書上得來的終究是淺薄的, 因為真正的建築不只是圖紙而已, 而是一個真實世界的造物, 它提供了人的生存環境, 而在此間的人則是更加值得研究的對象. 另外,探訪經歷對於建築師來說是極為寶貴的, 尤其是在工作中與甲方接觸中更有這樣的體會.

平面僅僅是建築設計中的一個部分, 必須結合其它部分一起整體看待, 否則脫離其它, 平面是不成立的. 例如建築的高度就決定了建築交通核的布置, 決定了建築平面的規模等等.

最後回答你的疑問:

1. 現在的市場(即使市場不景氣), 也是以住宅為主, 公建量少. 書籍的出版其實是市場的狀況的反映.

2. 趣味或平淡,其實是甲方的選擇, 其實也反應出時代的發展, 以前只要有個棲身之所就滿足了,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 除了棲身之外甲方還有更多的追(要)求, 那麼相應的建築設計就存在了. 和建築師其實關係不大, 因為50年前的建築師也可以設計出趣味的空間, 但是沒人買單, 所以那時候, 即使是大師的設計也很平(省)淡(錢)的.

(完)


建築平面不會過時的根本原因在於,目前還沒有出現顛覆性性的描述空間的新技術,新方法(也許VR可以?)。這就是為什麼直至現在還有那麼多人去跪舔柯布平面。當然,從平面的設計角度,柯布引領了後代所有建築師。

但如果你去看了UNStudio 藍天組 Gehry等的房子(注意此處沒提zaha),再來看平面,你會有一種卧槽的感覺,因為,二維圖紙已經基本無法描述這些複雜性空間了,所以出現了無數張平面無數張剖面的情況。在這種情景下,不僅是大師平面,整個製圖體系已經失效。


彭一剛教授的手繪作品。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平面很賞心悅目。

學無止境,我想你導師的用意是讓你打好基礎,平面流線都組織不好,立面玩得再酷炫,這個建築依然是個功能性實用性不強的花架子。

大師們的作品在你看來覺得平淡是因為現在的技術和材料進步得已經讓當時很多大師想都沒想過的東西成為了現實,但即便這樣很多大師們做的平面布局你在現在看來也依然是沒有絲毫的浪費。


我舉個例子,你想學習書法,但是你現在是二十一世紀的新帥比,你還學顏真卿,柳公權,模王羲之,是否過時?是否過時?是否過時?

他們是行業的佼佼者。一群大牛,開宗立派。

譬如一個嬰兒的成長,先要爬,再要站,然後才是跑。

你現在的問題,是「爬」的問題。

所以,

不要想太多。

踏實點。

這是一個根的問題,你要學的是方法,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常用的解決手法,大師的思路!


不會


說實話,你搞建築就兩個目的:1、說服甲方用你的方案;2、能造出來。你的方案被採用了,就能拿設計費,房子造出來了你就可以自立山頭了。空間感啊神秘感啊隱喻之類的都是建築語言。建築師是築夢師,你要夢想成真肯定要用華麗點的辭彙裝飾你的建築設計(如果忽略造價結構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學會講動聽的故事,項目就到手了啊兄弟。不管是大師的平面還是學生的平面,你得明白給誰看?給誰看?給誰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線條再優美,色彩搭配再好,你故事沒講好甲方不喜歡,造出不來,有啥用?我們光看到國內外建築大師的光鮮了,人家可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後面有一個團隊呢。你覺得平面比較平淡,那可能是凝結了大師多年經驗和工程專家不斷磨合出來的(雖然也有可能是自己有錢任性隨筆畫畫找個施工隊給自己造的房子)。總之,背景很重要,原因很重要,時代很重要,建築師本身的水平、身份還有很多「過程因素」很重要,這些才是傑作產生的土壤。我們很可憐的只被教授了如何去學習「結果」,而非去探求結果產生的「過程」和「原因」。雖然不排除有人對建築大師的出身和緋聞很感興趣.....答得很亂,可恥的匿了。


過時?不都是給人用的嗎?

除了吃喝拉撒睡,人又有新需求了?


存在過時的東西,一定就有它的歷史底蘊,反饋出來的是時代的鮮明標誌!很多建築風格是圍繞在過時的基礎上去標新立異的!沒看過時的東西,哪來的突破元素!


如果你不是建築設計師,而你是一個地理學家。你通過古代的牛皮地圖來研究歷史的地貌,地質的變化。這個地圖的確過時了,但是你通過新舊對比獲得了知識。設計也是一樣,看前人的作品並不是為了模仿它,而是透過設計圖學習他設計的思考與方法,當時為什麼這麼做?什麼東西現在還適用,未來需要怎麼改變。如果沒有知識,全憑自己主觀創新,那不是設計,是藝術。


蘇聯時代那些腦洞大開的建築物,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很有特色的


過時?那種回味無窮的美與邏輯會過時?請不要認真的搞笑


過去大師的平面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如今的平面都是從前人基礎上發展而來,如果不懂得這個發展脈絡,不利於創新。況且我認為,你自己獨立作出的平面是不可能超越既有模式的。

另外插一句,我怎麼發現有些人總要推銷他們的建構他們的瑞士,似乎給人一種德國代購通過給德國吹牛來提高自己身價和銷售的感覺。你們如此打壓其他門派以抬高自己就沒人管了嗎,其他門派就真的失效了嗎。警惕學術霸權!!!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密斯的平面圖和帕提農神廟的平面圖並置對比我才發現

不會


大多數建築,還是應該從實用性耐久性角度去設計。地標性建築,扎哈式安藤式的,設計時要多考慮施工單位能不能做的出來,這類大師級的建築要求必須精細施工,這方面我國差的遠了。


我覺得不是大師的平面過時 而是現在很多建築的平面太簡單了無法滿足目前人類複雜的生活需要。新的功能意味著新的平面和空間的需求。舉個例子目前電影院每個廳還是類似正方形的平面,以後3D和VR技術發展下去每個人都在360度的看一步電影,就像體育比賽有不同角度的攝像機一樣觀眾可以隨意切換觀看角度從空中 地面等看電影。那是否會出現新的電影院空間不得而知.


你能舉出個例子說說當代的平面比大師的先進在哪裡么?當代建築師的平面比著科布密斯那個時代的大師有什麼過人之處么,你能拿出來個證據么。大師的平面過時了?純粹是子自己看的不多在那裡想當然。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伊東豐雄在墨西哥設計的巴洛克主題博物館?
芝加哥的摩天大樓有哪些設計令人嘆為觀止?
五六十年後,還有多少現在的建築可以保存下來?
有哪些優秀的美術館設計案例?
你知道有哪些非常好但是未建成的建築方案?

TAG: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 建築學習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