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在世界各地都遇到了本土競爭者並被捲入價格戰,Uber 會堅持長戰線消耗戰嗎?這是無奈之舉嗎?


謝邀,以下純屬個人觀點:

結論

1.不得不堅持,但不一定是補貼持久戰

2.一開始有意為之,現在是無奈之舉

原因

一般強打弱都希望速戰速決,弱打強才想要拖著耗著。

uber作為這個星球最值錢的打車應用,一開始採用小體量+高補貼的方式衝擊本土企業,加上高效的叫車體驗,在新市場快速拓展,這時候是有意為之。

本來該靠著財力優勢在某個重點戰場一波推,但各國友商結成反uber聯盟,東一榔頭西一棒槌,uber多方應戰,資源受牽制,不得已被拖入加時賽,這是無奈之舉。

花了這麼多錢,因為競爭原因而退出,對估值肯定有影響,而對手們一時半會兒又死不了,只能持久戰。基於上面說的,補貼只能幫uber維持局面 很難再摧城拔寨,服務業要靠標準而優質的服務才能讓用戶沉澱 要靠效率和成長才能讓商戶留存,所以接下來 建設良好的服務體系和健康的司乘生態才是取勝之匙。


服務所帶來的用戶體驗是基礎,體驗好和價格對不同的人敏感度是不同的,對價格敏感的人可能不會在乎服務體驗;對服務體驗敏感的人可能不會在乎價格。有競爭,就會有策略,在服務體驗相差無幾的基礎下,除了價格外,沒有什麼其他更好的有策略的競爭了。只要競爭存在,補貼就會有,除非對手堅持不下去,確屬無奈之舉的策略。


價格戰是以小打大的常見策略,由於uber在美國以外的市場都是後來者,一開始體量小於本土打車軟體,所以選擇用價格戰的方式迅速拉升市場份額。打車軟體的壁壘較低,所以光憑價格戰很難取勝,最終會跟滴滴快的一樣平分秋色。在專車市場上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會導致比賽最終的結局:政策、用戶體驗、服務標準、商業模式、運營效率、技術等等,所以價格戰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會不會,一方面,取決於有沒有錢(顯然他現在自己掙錢的能力是很弱的),要有錢就需要市場和投資者對他商業模式的認可,讓他有持續融資的能力。從另一個方面看,uber不打價格戰,用戶立馬會拋棄他(他的用戶有種,一種是司機;一種是乘客)立馬就會被踢走,顯然市場的競爭是殘酷的。

所以會不會堅持長期消耗戰不是uber說了算,是市場說了算的。其實當下是否掙錢不是uber這樣公司的存活法則,他們看重的是用戶數和數據流量,雖然現在每一個人能夠說清楚怎麼用大數據掙錢。

遇到競爭是很正常的事情,打車軟體的技術壁壘不高,很容易被抄襲。很難說你能弄出一個非你不可的功能,把用戶都圈到你這邊。uber要實現盈利的方法無非是價格戰擊垮對手,要麼是從現有的客戶和流量中發掘出盈利點。顯然第二項不可行,正如前文所說,這很輕易可以被複制。綜上所述,uber必須堅持長期消耗,這是市場的要求;同是,這也是無奈之舉。


Uber能做到世界第一有其深刻技術優勢支撐,而且在中國市場已經絕塵而去。


按照歷史經驗來看,地方諸侯是不肯輕易交出兵權的,uber想一統江山,勢必付出更多,例如國內,uber跟滴滴的補貼大戰,都是在搶奪用戶,增加用戶粘性,但是用戶只會擇其便宜者而用之,所以價格戰只是讓老百姓得到最終實惠,並因為便宜而更願意去體驗移動端叫車、打車過程,慢慢的,補貼大戰會逐漸平息,消費者會選擇體驗過的比較「好用」的軟體,從這個層面來說,uber確實強過滴滴,發布打車需求,等待司機,上車直到終點下車,無需輸入密碼,自動扣費,一方面省去消費者的繁瑣步驟,一方面讓司機的工作更有保障,而滴滴多了一個確認支付的步驟,雖然培養了用戶的線上支付習慣,但是也增加了不確定性,例如消費者下車之後忘了還要確認支付這回事(滴滴現在可以免密支付了,但是筆者還未設置,),導致司機的工作無法確保百分百回報,另外滴滴對於車輛的認證並非那麼嚴格,經常有人app上顯示打到的是一輛商務車,結果來的是一輛麵包車,這種事情確實有發生,因此,整體來說, uber更符合滿足打車需求的條件,用戶體驗更好,也希望滴滴能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畢竟誰都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為什麼咱們的滴滴不能出去一統江湖呢?


推薦閱讀:

在有關部門查處專車強制蠻橫時,作為乘客應當怎麼保護自己?
你乘坐或駕駛優步(Uber)有哪些奇妙的體驗?
參加優步 Uber 的運營經理崗位面試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Uber 入華至今,經營情況如何?
Uber 最新推出的「人民優步+」是什麼?

TAG:優步Uber | 互聯網行業 | 互聯網投融資 | 滴滴出行 | 出行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