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法國戰役」英文詞條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本人軍盲,打擾各位大神了,先行道謝。在閱讀維基百科法國戰役的時候萌生了編輯更高質量翻譯的想法,結合一些以前自己遇到的問題整理如下

1. 對於師一級單位,在英文文獻中,panzer division和armor division是否可以理解為「裝甲師」和「坦克師」的區別(還是沒有區別?)?而實際上裝甲師側重強調裝甲擲彈兵的構成成分,而坦克師則強調主要由坦克構成的成分?

2. 對於軍一級單位,在文獻中的「crop」和"army"是否存在差別?如soviet 1st guards army和5th guards tank corps如果有,應該如何區分對待?是否存在同盟國和軸心國不同的使用方式?或是corps為裝甲部隊後綴,army為普通陸軍部隊後綴?

3. 二戰德軍中對於A集團軍,B集團軍等用英文大寫字母命名集團軍群的現象原因為何?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國防部及黨衛軍部隊之間的關係是?(百度上說是涉及元首指揮權力的爭奪,呃求更加清楚的解釋,如為何國防部和元首的裂隙無法弭平。。)

4. 在閱讀《失去的勝利——哈爾科夫反擊戰》(曼帥:一切都是元首的鍋)一書中經常看見德軍在反擊時組織戰鬥群進行作戰,請問戰鬥群的規模大小是否介于軍一級到旅一級之間?(還是不限大小?)戰鬥群的組成性質是為了短時間的戰術突擊目標,達成/未達成戰術目標後戰鬥群是否會解散?例如在哈爾科夫戰役的反攻階段提到的黨衛軍第3裝甲團第一營所加入的「鮑姆」戰鬥群,沒有介紹就突然出現,然後突然消失。。感覺很奇怪:(

5. 玩鋼鐵雄心36年德國一直在39年無法沿著馬奇諾防線建立有效的佯攻/防禦部隊,求大神指點。。


謝邀。

(1)在常見的美式英語文獻語境下:

Panzer division=(德國的)裝甲師

Armoured division=(英國的)裝甲師

Armored division=(美國的,也可能是其他國家的)裝甲師

Tank division=(蘇聯的或者蘇系的)坦克師

(沒有"Armor Division"這個用法)

這是一個原則性的規範,因為實際操作中其實非常混亂。有些作者傾向於同時用Armored Division來稱呼英國的、德國的裝甲師乃至是蘇聯的坦克師,有些作者則力圖將他們分開。

不論納粹國防軍還是黨衛軍都未同時出現過「坦克師」和「裝甲師」,此類師的名稱一直是「Panzerdivision」,panzer這個詞說是「裝甲」也對,「坦克」也對,目前國內一般翻譯為裝甲師,然而俄文來源的文獻會採用俄語軍語的直譯稱之為「坦克師」,這就加重了這個詞所採用譯名的混亂程度。

*甚至存在這樣的現象:對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同時存在的Panzerdivision,一些作者傾向於將西德的Panzerdivision翻譯成「裝甲師」,把東德的Panzerdivision翻譯成「坦克師」。

(2)Corps和Army可絕對不是同一級的單位。在現代大陸軍語中,Corps是「軍」,「Army」是「集團軍」(不要用解放軍類比不要用解放軍類比不要用解放軍類比!);在現代台灣軍語中,Corps是「軍」,Army是「軍團」;在日語軍語中Corps是「軍団」,Army是「軍」,可見其混亂程度。

在幾乎全部的軍隊中,集團軍都是高于軍一級的部隊,比如朝鮮戰爭時期的美國第八集團軍Eighth US Army,下轄美國第一軍US I Corps、美國第九軍US IX Corps和美國第十軍US X Corps,顯然不是一個等級的。

翻譯的話:

1st guards army:第1近衛集團軍(如果你喜歡解放軍軍語的話,也可以稱之為「近衛第1集團軍」)

5th guards tank corps:第5近衛坦克軍(同上,「近衛坦克第5軍」)

另說一句,德文「Heeresgruppe」(即英文Army Group)在大陸軍語中作「集團軍群」,可偏偏在台灣軍語中作「集團軍」,這就加劇了軍語的混亂。我在當年還上的去維基中文的時候為了做軍語轉換費了好大一番力氣,然而很多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3)德軍在西線一直是用字母命名其集團軍群。

(4)德軍的戰鬥群Kampfgruppe一般是師/旅級單位。為特定任務組建的戰鬥群在任務結束後就會解散。


瀉藥,軍盲強答一個。

1、不能。

panzer division=德國的裝甲師

armor(ed) division=美國的裝甲師

如此而已。

德國的裝甲師在法國戰役的時候一般是擁有3—4個坦克營和4個裝甲步兵營,美軍的裝甲師在參戰時擁有3個坦克營和3個裝甲步兵營(此時德軍的裝甲師已只有1—2個坦克營了)。

當然具體使用方法是有區別的,但戰役用途還是比較接近。

2、corp(s)和army是完全不同的單位,前者中國大陸翻譯為【軍】,後者翻譯為【集團軍】。

比如:

soviet 1st guards army中國大陸翻譯為蘇軍近衛第一集團軍。

5th guards tank corps中國大陸翻譯為近衛坦克第五軍。

一般而言,軍隸屬於集團軍。

需要注意的是,蘇聯在41—44年之間不設步兵軍,因此【軍】一般是技術兵種才有的建制,下轄若干旅,與步兵師同時隸屬於某集團軍。不過,蘇軍在44年之後開始大量新設步兵軍。

3、除了東線以外,德軍的集團軍群一直是用大寫字母(事實上是德文大寫字母,德軍當然不可能用英文去命名自己的部隊了)命名的。後來東線也出現了A集團軍群之類的東西。

德軍沒有國防部。魏瑪共和國的國防部在二戰爆發以前就被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取代了。這個最高統帥部擁有自己的參謀部(約德爾領導的那個),同時下轄三軍總司令部(比如OKH就是陸軍總司令部),然而三軍又各自擁有自己的參謀部——如陸軍總司令部下面設置有陸軍參謀部。

黨衛隊是納粹黨的武裝力量,與國防軍平行,所以OKW管不到。起初這也根本不是個事兒,因為開戰前黨衛隊就其本質來說不是一支軍隊,而只是相當於武警、內衛部隊或者聯邦煙酒火器管理局一類的准軍事力量,主要負責對內鎮壓工作,所以主要不是與國防機構而是與警察或內政機構發生關係(注意,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先後兼任納粹德國警察總監內政部長國內行政總監)。然而戰爭爆發後,黨衛隊越來越多走上前線,又因此與國防軍爭奪軍需資源,因此引起越來越多的紛爭。所以,最後希特勒下令,最高統帥部對武裝黨衛隊(DWS)擁有軍令指導權。也就是說,黨衛隊在軍政上依舊自成一體,然而一旦上了前線就要服從最高統帥部的統一指揮。

然而納粹德國又是一個人治特徵非常明顯的政權,權力運作不是以職務而是以個人為中心,因此最高統帥部連陸軍都指揮不動(最後鬧出OKW管西線、OKH管東線的鬧劇),更奈何不了副統帥接班人領導的空軍(搞出一大堆空軍野戰師),又何談指揮黨衛隊?

4、戰鬥群是納粹德國在蘇德戰爭中期組建的一種小型戰術兵團,本質上就是將一些被打殘打散的部隊臨時拼湊成一個能運作的單位來運用。戰鬥群一般來說是一個多兵種混成的,由將領命名,就其大小來說多為旅級乃至合成營級。

類似於戰鬥群而更高級別的還有所謂軍級集群、集團軍級集群、集團軍群級集群之類,組織方式與戰鬥群類似,規模則各有不同。

這些單位在戰役結束或任務完了之後就會解散,所部歸還建制或回後方進行重建。

5、完全不懂,無法回答。

PS:

有些同學似乎錯誤理解了OKH擁有的許可權,把它看成是曾經能夠指導整個國防軍的機構。

然而這是不對的,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

歷史上,德國陸軍在一戰末期曾像二戰中的日軍那樣通過政治手段架空在正常序列中高於自己的國家機器,掌握了德國的最高權力。然而,從名義上來說,德國陸軍從來都是跟海軍並列的。

1919年魏瑪憲法規定,原來的帝國軍隊被改組為國防軍(Reichswehr),最高統帥權屬於大總統而日常指揮權屬於國防部長(Reichswehrminister,直譯過來是帝國戰爭部長)。

國防部(Reichswehrministerium)因為是由第二帝國的陸軍部(Kriegsministerien)和海軍部(Reichsmarineamt)合併而來的,所以包括兩個機構,陸軍指揮部(Heeresleitung)和海軍指揮部(Marineleitung),各有軍種司令負責。1929年又設置了國防部辦公廳(Ministeramt),負責國防部本身的部務工作(主要是一些跨軍種的軍政業務)。

1935年陸軍指揮部和海軍指揮部被改為陸軍總司令部(OKH)和海軍總司令部(OKM)。伴隨著空軍成立設置了空軍總司令部(OKL),然而它又隸屬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從中也可以看出納粹德國的指揮鏈已經陷入以個人為中心的混亂狀態。

在1935年5月的改革中,國防部本身也被改名(成了Reichskriegsministerium,注意它與舊陸軍部拼寫也不相同),而國防部辦公廳則被改為國防軍辦公廳(Wehrmachtsamt)。

最終在1938年的布隆伯格案件之後,國防部和國防部長(以及他的兼職國防軍總司令)職務都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國防軍辦公廳改組而來的國防軍總司令部(OKW),部長是原來的國防軍辦公廳主任凱特爾;OPW依舊像之前那樣管轄OKH、OKM和OKL。這一改革,事實上對OKH沒有任何觸動,而是把國防部長和國防軍總司令一職給取消了,實現了最高統帥權和日常指揮權的一元化。是不是讓人聯想到了什麼?應該說思路是一致的……


謝邀

我補充兩處好了

(3)希特勒為了全面掌控陸軍,1938年4月新建了OKW(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國防軍總司令部)取代OKH(OberKommando des Heeres 陸軍總司令部,但是管的是陸海空三軍)

OKW內部是忠於希特勒的人(約德爾,凱特爾等),而德國軍隊的主要指揮機關是起源自普魯士的總參謀部,一戰後轉入地下工作,希特勒要的是攫取權力,不能殺雞取卵,就得一點點來,用政治手段扳倒了反對他的布隆伯格和勃勞希契,1940年西線勝利後,希特勒自封為總司令,這樣才全面奪取了軍隊權力。

國防軍內部對希特勒的強烈不滿,並不是因為他攫取了權力,而是因為他不聽建議,胡亂指揮。

正因如此,二者的矛盾才是逐年加深的,而不是一開始就鬧翻臉

(5)適當發展工業,重點就是要一直暴步兵師,不要那麼快就出裝甲師

對了 這個世界上最蠢的事情之一,就是把所有部隊排成一線防禦

打的時候注意集中就行了


問題的爭議點就是對軍的定義。盎格魯薩克遜和毛子能相互理解那是同宗同源。

corpus = coprs = Корпус

army = Армия

美軍體系直接拿韓國來舉例最好,例如:

?1???下轄2??,3??,8??三個軍和數個直轄旅。

蘇聯陸軍的問題比較複雜,不同時代編製不同,只講衛國戰爭後重組過的紅軍。三個師以下,包含三個師叫Корпус,以上為Армия.

中國陸軍編製中,集團軍在不同時期也是大小不同。北伐時期,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和美軍的army group,蘇軍的Фронт概念相同;下轄三個方面軍,一個方面軍下轄三個軍,一個軍轄三個師。即集團軍-方面軍-軍-師結構。但發展到抗戰時期,各集團軍均為大量缺編的單位,例如第18集團軍,即第八路軍,僅有3個師,3個團。又第20集團軍,3個師,1個團。

同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編製則也符合army group-army-corps-div結構,即紅X方面軍-紅X軍團-紅X軍-師。該結構在1933年被整編取消。

1954年後,國軍整編為軍團-軍-師 結構,同時期的共軍則有野戰軍-兵團-軍-師結構。

發展到20世紀後半葉,滿編兵團級別的戰鬥隊列已很少見。而二戰後的所謂集團軍的概念則來自於蘇聯對於步兵,裝甲兵,炮兵等諸多兵種師混成общевойсковая армия -&> Диви?зия結構,而我軍的集團軍編製結構則借鑒於蘇軍經驗由原有的軍擴編成3個師以上規模的戰鬥隊列,執行正軍級許可權。同時期,美軍對於corps的編製規模定義(大於三個師小於九個師)並未改變,即從規模上來說我軍和蘇軍的集團軍規模實際對應的美軍corps即兵團的規模。因此直接將美軍的army對應於我軍或蘇軍的集團軍並不妥當。

當然因為縮編的關係,美國的各大數字軍從規模上而言已經和我軍的集團軍相差無幾。但是美軍的數字軍承擔的軍事任務的範圍要遠大於我軍概念的集團軍,相當於副軍區級別。綜上,把EUSA翻譯成第八集團軍也只是約定俗成,而由於corps這一級別的戰鬥隊列在我軍和蘇軍中的消亡,這一翻譯上約定俗成的習慣看似沒有問題,其實帶來大量認識上的偏差。


補充一點:

3.國防軍最高統帥部(OKW)負責的是除東線(eastern front)以外的所有戰線,包括芬蘭、挪威、巴爾幹、義大利和西線的部隊。陸軍總司令部(OKH)負責的是東線的所有部隊。自中文軍事著作中的德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哈爾德、古德里安、蔡茨勒)一般指的是附屬於OKH的陸軍總參謀部和陸軍總參謀長的職務。

4.戰鬥群的情況比較特殊,德軍裝甲部隊的戰鬥群一般由若干個營組成(例如赫赫有名的派普戰鬥群)。而「師群」一般則是慘敗之後喪失了戰鬥力的師改組而來的殘部——比如白俄羅斯戰役後中央集團軍群就有9個「師群」

-----------------------------------------------------------------------------------------------------------------------------

題外話,納粹德國體制的極度混亂也反映到了軍隊上,尤其是後期國防軍的指揮體制架屋迭床,混亂程度令人髮指。比如羅馬尼亞戰役前,OKH指揮下的在羅馬尼亞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無法管轄羅馬尼亞內地的德軍——他們屬於德軍「東南戰區」,上級機關是OKW。諾曼底戰役中,SS-12師師長曾經回憶:有六個單位在向我下命令,包括黨2軍軍部,15集團軍司令部,西線裝甲部隊司令部,B集團軍群司令部,西線總司令部以及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再比如在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德軍編為「F集團軍群」,但這個集團軍群又管轄著另一個「E集團軍群」,而這個「E集團軍群」卻又不是真的「集團軍群」(army group),因為他的指揮序列里並沒有「集團軍」(army)


1.名字不同罷了…PanzerDivision是德國人的裝甲師,ArmouredDivision是英國人的裝甲師,TankDivision是毛子的坦克師,就是名字不同(當然看各家對於裝甲部隊自己的理解內部編製也都有區別)。但一般會用panzer的就是德國人(廢話,德語啊

2.一般來說,Corp為軍,Army集團軍,差一個級別。北約軍事圖標的話,軍上邊三個叉,集團軍四個叉。

蘇軍情況略有不同,整個衛國戰爭期間編製也幾經變動,可以再開一個話題了。

你給出來的兩個單位,一個是近1集,一個是近坦5軍。

3.人家就是喜歡那麼命名了啦…當然你玩遊戲xjb命名都可以,高坂穗乃果集群什麼的。

4.戰鬥群就是德軍臨時湊一撥人執行特殊任務。編製可大可小,不過一般也不會比師大。

5.36發展到39,為毛會缺部隊,這不科學的啊,又不是去打老毛子…題主你不會清一色裝甲師吧:)


集團軍群只是代號起的方便

戰鬥群嘛,一般是團級別的合成單位

編輯英文維基的話推薦進一步閱讀一下一下

Karl-Heinz Frieser的Blitzkrieg legend

一書


軍盲回答一個吧

5. 新手入門德國36開局,39就算是飛機邪教流少說也應該有50個師了。

滅法屠英至少沒問題。

開戰後東線打大波波頂多二十幾個師,操作不好一個月也解決了,蘇德邊境不用留人,全體立即回師西線配合預備隊打比盧入法。補一句,沒必要打荷蘭拉長海岸防線,留著它還能買稀有和原油。

而西線一般情況由於中立度過高,荷比盧不會立即入盟。因而西北邊境不用幾個師 。只需在齊格菲沿線布置一個集團軍十幾個師,步兵師就好,重點防守維桑堡附近不用跨河的省份。說到這我想說p社真是媽的那啥,民兵武器和正規軍分開升級,為了省4點領導力我一般不會用民兵衛戍。

等東線回師從阿登入法,色當―巴黎―諾曼底加萊,一路向海,迅速滅法。比利時不著急打,英法會給比利時遠征軍,等滅法後他們就成瓮中之鱉了,這一群少說10w。

40年內就能解決西線。之後就是防英國登陸或者海獅。

如果海獅,會有大機率觸發大雷雨。大雷雨還有一個影響變數是蘇德邊境兵力對比,不過就算1:1也影響不大。

ai布置兵力多少主要影響變數有2個:

1.相互威脅度

越高越多,威脅度過百後這個影響特別大。參考滅法後的蘇德邊境,德國沒兵對面照樣一摞兵牌。

不過德法開戰時應該沒過百,這個影響不大。

2.相鄰敵人省份兵力

你布置越多ai也越多,前提是總兵力差距不大,不是蘇德那種的。想牽制30w?那你也要布置30w。

還有,別動不動就佯攻,馬琪糯不是那麼脆的。

就幾個師進攻組織度立馬就空,還浪費人力,還容易被反推一波。

真想佯攻上飛機,上百隊戰鬥機炸死他丫的。不僅逼迫ai在防線後布置大批輪換兵力還順帶榨乾他人力。人力可比你修飛機的ic寶貴多了。法國還特別缺人力。

另外推薦題主玩玩blackice模組,已經出到8.5了,hoi3迄今最佳模組沒有之一。強行還原歷史mod界第一,適合題主這種歷史強迫症的。


看德文的吧 不難 邏輯清晰 部隊變更鏈清晰http://www.lexikon-der-wehrmacht.de


寫的非常好,回答專業,提問專業

very good!


就中文而言,習慣上西方國家編製稱為裝甲師,蘇軍編製稱為坦克師,本質上是一個東西。不過二戰蘇軍沒有坦克師這個編製,是坦克軍下轄坦克旅這樣的。

至於二戰中期德軍裝甲師一般的編製是一個裝甲團兩個裝甲擲彈兵團,但是在具體作戰的時候,往往會拆分,比如裝甲團出一個裝甲營,步兵團出一個擲彈兵營臨時組建為一個戰鬥群進行作戰,任務達成之後戰鬥群解散下轄部隊各自歸還建制。

關於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還可以看看最後的勝利這本書,主要是德軍視角,關於編製的變化說得比較詳盡。


推薦閱讀:

為什麼拿破崙在烏爾姆迫降馬克之後,奧地利要放棄維也納?1805年戰役期間,卡爾大公的兵團動態為何?
中國從上到下能不能承受起一次戰爭,對越或是對菲?
僅論軍事才能,陳賡能否躋身元帥末流或者成為大將之首?
如何量化美軍在越南戰場的失利?以及如何量化美軍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中受到的阻礙?
南越政權為何不跑到富國島上?

TAG:維基百科 | 軍事 | 翻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鋼鐵雄心HeartsofIr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