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古至今能比得上曹操的有幾人?要求必須也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PS:一開始答題時,標題還是【中國古代】,不知何時被修改成【從古到今】,
那當然絕少不了開國偉人,這四個標準幾乎為其量身定作。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這幾點根本不用列舉了,可說舉世皆知。單說「文學家」。可以說偉大領袖是對我國現代白話文開啟和貢獻最巨大的人物,甚至可以去掉「之一」。其文風對現代漢語通用文體的影響,即使如魯迅這樣的大師,亦不能及。
可以捫心自問,我們平素交流使用的白話文語體,絕非《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明清小說式,亦非民國大家式,和那些港台作家的文風亦涇渭分明,是不是正和《毛選》完全一致?
【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如這段寫於1930年的文字,僅僅單從文學意義的角度,亦可算是現代白話文寫作的不朽名篇。在立功、立德、立言這三點,確實做到了極致。原回答:
梁高祖武皇帝蕭衍、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這三位應該是最貼近要求的人選了,即在政、軍、詩、文領域,均分別至少要達到當時一流水準,而不是留下幾首帝王詩就勉強冠以「詩人」之名(如劉邦)。梁高祖武皇帝蕭衍
政治家(在位四十八年,開創南朝持續時間最長、經濟文化最繁盛的「天監之治」)
軍事家(賢首山之戰力退北魏號稱三十萬大軍,一舉成名;上千甲士襄陽誓師,僅用一年時間攻下建康,代齊建梁;鍾離大戰廟算有方,遣將殲滅北魏軍近三十萬,既是從孫吳立國起、南北對峙數百年來南軍前所未有之大勝,亦是北魏開國百年來前所未有之大敗,直接促成其衰亡)文學家(年輕時與謝脁、沈約等著名文人並稱「竟陵八友」,撰寫大量詩文,目前留存詩歌仍有80多首。其七言樂府詩在文學史上有開拓之功)經學家(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五經義注講疏二百餘卷)史學家(編撰了長達六百卷的《通史》,曾自詡「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佛學家(著有《涅萃》《大品》《凈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糅合佛道,創「三教同源說」)音樂家(創製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 「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製定禮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 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畫家 (善畫花鳥與走獸)
書法家(常與陶弘景探討書法,整理為《與梁武帝論書啟》流傳於後世,撰寫《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因其對文化事業的影響和倡導,「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隋世祖明皇帝楊廣
政治家(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修建大運河),軍事家(親自率軍擊滅吐谷渾、中國歷史上首次征服青海),文學家(《隋書·經籍志》著錄《煬帝集》55卷,),詩人(《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在詩文這一領域的成就,達到了其所在時期頂尖高度。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國文學史繞不過去的人物;足可與三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相比擬。
「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
「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辭極淫綺」,「哀音斷絕」,「並存雅體,歸於典制」(《隋書·文學傳序》)「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李世民評《隋煬帝集》)「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評《飲馬長城窟行》)「陳隋文哀,帝王有作,與眾同波」(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隋煬帝集》)「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猶有英氣」(王夫之:評《泛龍舟》)「新聲競作,為後世戲曲之萌芽;律體大進,又有以導唐人之先路。」(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他雖是北人,所作卻可雄視南士。薛、盧之輩,自然更不易與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簡文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的數語,曾為秦觀取入詞中,成為絕妙好詞。」(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煬帝在文學上最大的貢獻是『新聲』」,並專列一小節「隋煬帝的新聲——《泛龍舟》和《春江花月夜》」(鄭賓《中國文學流變史》)「南朝從謝朓以來下開唐音,主要是從風韻、格律著眼所作的論述;真正在氣格上可以作為閎麗壯闊的唐音前奏,還只能是楊廣的作品。」(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
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政治家(完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開啟成為後世帝王施政典範的「貞觀之治」)軍事家(擊滅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重創劉黑闥,在唐初統一戰爭中居功至偉即位後廟算神策,連續攻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拓地漠南、漠北、西域、青海;)文學家 (其文集四十卷,留存於今的有《祭魏武帝文》等)政論家(撰寫《帝范》十二篇)史學家(主持編撰《晉書》,親自在《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撰寫論贊)詩人 (全唐詩中留存其詩作八十八篇,「番宿更休。聽朝之間, 則與討論典籍,雜以文詠。或日昃 夜艾,未嘗少怠。詩筆草隸,卓越 前古。至於天文秀髮,沉麗高朗, 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書法家(酷愛書法,以隸書見長,曾將真草書屏風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此外分析一些熱門人選的不足:
王陽明:守仁先生是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無疑,但一生止於督撫,不得入主中樞,政治家成色不足;辛棄疾:辛稼軒是偉大詞人、英勇的將領、極出色的地方官員,編練飛虎軍和上《美芹十論》顯示出其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具,可惜「歸正人」身份讓他在官場處處被打壓,不得施展施展才幹,同樣遺憾告別政治家之列;諸葛亮:武侯是偉大政治家、傑出軍事家,以《出師表》可算文學家,沒有任何傳世詩作;范仲淹:范文正公是偉大文學家、傑出詩人,有作為政治家,不過其西夏戰場表現,說是軍事家太過勉強;于謙:于少保是傑出政治家、優秀詩人,以北京保衛戰和其後整頓大明國防表現,亦可算軍事家,但確實沒有留下可被稱為文學家的相關作品;劉徹:漢武帝是偉大政治家、戰略家,傑出詩人和文人,留下《秋風辭》《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等優秀傳世作品,但作為軍事家成色亦不足;李隆基:李三郎是傑出政治家,偉大戲劇家和音樂家,出色書法家,不過要算軍事家也比較勉強,基本沒有親臨戰陣,平定諸韋和太平公主都是政變。為什麼一定要是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文學家才能比得過曹操?按你這邏輯,歷史上身兼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的本來就沒幾個,你一出口就把範圍限定在寥寥數幾的選擇里,比出來又有什麼意義?
我也會問問題啊,歷史上有幾個人比得過諸葛亮,要求必須是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
歷史上有幾個人比得過冒頓,要求必須是軍事家政治家而且還是游牧民族?歷史上有幾個人比得過石勒,要求必須是軍事家政治家同時還是奴隸出身?歷史上有幾個人比得過王猛,要求必須是軍事家政治家同時還是以漢人的身份輔佐少數民族領袖?歷史上有幾個人比得過劉邦,要求必須是開國皇帝同時還出生在沛縣?歷史上有幾個人比得過蔣公,要求必須擔任過總統並且以娘希匹為口頭禪?當然,在我看來,問歷史上比得過A的有幾個人這種問題本身就很蠢,只不過我覺得題主這種問法則是蠢上加蠢罷了。辛棄疾,不僅僅是偉大的詩人,而且還是一位軍事家,他有抱負,有戰略眼光,有很強的軍事才幹,還是一個心胸朗闊的男子漢。在《休閑讀品·天下》這本雜誌里,作者將辛棄疾為我們做了完美的解讀。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可能是小時候身體不好,大人為祈盼他的健康而起的名字),42歲時,為表達自己對農業勞動的重視,自號稼軒。
他是山東濟南歷城人,南宋時,這裡淪為金人統治區。少年辛棄疾,常跟隨祖父辛贊,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哪是古戰場,哪裡可成為用兵之憑藉。學問上,師從劉瞻,與党懷英同學,並稱「辛黨」。最終,辛棄疾率眾起義,歸宋抗金,而党懷英則留而事金,成為金朝的官員、文人領袖、書法大家。
1161年,22歲的辛棄疾,開啟了波瀾壯闊的人生。他率2000餘眾起義抗金,並投歸耿京領導的山東最大的一支義軍隊伍,成為「掌書記」(類似於文字、機要秘書,或者參謀之類。) 聽從辛棄疾勸告、同時投歸耿京的一個義端和尚,被敵人收買,從營中逃脫,而且還盜走了耿京的「節度使」大印。人是辛棄疾領來的,印是從辛棄疾這裡偷走的,耿京欲殺辛棄疾,辛棄疾則告:給我3天,若不手擒義端,我甘願就死。果然辛棄疾逮住了義端,義端央求免死,辛棄疾則手起刀落,提人頭報耿京。此事讓耿京更為器重辛棄疾,因為他確實是「下馬能夠草檄,上馬能夠殺賊」的文武全才。在辛棄疾的力勸下,耿京決定歸附南宋,受朝廷節制,一旦北方無法立足,即可全軍調往宋境,成為南宋的正規軍。辛棄疾起草章表,並與副統帥賈瑞一起潛入建康,得到趙構皇帝的「接見」,並立刻授予官銜,讓他們速回山東傳旨。 不想,在返回義軍的路上,傳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耿京的副帥張安國被金人收買,殺害了耿京,投降了金國。已行至宋金邊界的辛棄疾如為個人安危計,可以折返朝廷,做個小官。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只帶了50人的親兵衛隊,縱馬直入有5萬人防守的金軍大營,活擒了叛徒張安國,並招集了數千名不願做叛徒的義軍將士,慷然南渡,晝夜兼行,將叛徒張安國交付朝廷,明正刑典,斬首正法。 當是時,辛棄疾年僅23歲,真箇是:氣吞萬里如虎。 為此,他再度受到高宗皇帝的接見,在朝堂之上,他力陳北伐收復失地的決心,同時代人洪邁記載:「壯聲英概,懦士為之奮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此後,辛棄疾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仕宦生涯,先後做過地方簽判、知州、安撫使、提刑以及京城的大理寺副卿等官,按現在的標準說,是從縣長、市長、省長直到中央政府的副部長,都干過。為官任上,辛棄疾在各個崗位上幹得都還不錯,顯示了出色的政治才幹,其出色政績略舉如下:1、恢復經濟:在滁州知州任上,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把這個歷經幾次戰禍,幾成廢墟的城市,建成「征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的好地方,具體方法是免欠租、招民戶、完善公共設施、減免商販賦稅、吸引商人進駐,很類似今天的開發區。 2、鎮壓農民起義:在江西提點刑獄任上,他幹了一票大事,撲滅賴文政領導的「茶商軍」。辛棄疾的做法是(非常天才,能夠準確地找到要害並付諸實施),先觀察分析出茶商軍的戰術優勢是藉助地形展開運動戰,然後召集壯勇和熟悉當地地形的民兵,分頭駐紮在茶商軍的運動關節點上,茶商軍的優勢立刻消失,辛棄疾不失時機開始招降,在其領袖賴文政也無奈投降之時,辛棄疾確認已經大功告成,立刻將其處斬,茶商軍終告覆滅。然後遣散不願當兵的人回家,將願意當兵者編入部隊。朝廷耗時半年,用了近一萬人的軍隊都沒擺平的茶商軍,在辛棄疾手上不到兩個月便悉數剿滅,足見辛棄疾具有帶兵打仗的軍事才能。 此後,在湖南、福建安撫使的任上,辛棄疾還剿滅過多起地方騷亂。這些行為曾被現代研究者批評為鎮壓農民起義,如從現代階級鬥爭的眼光看,確實是這個性質。但當時作為朝廷命官的辛棄疾,除了效忠朝廷外,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3、打擊惡霸、黑勢力:在以鐵腕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辛棄疾給朝廷上書指出:農民之所以被逼為「盜」,全在於貪官污吏橫行、盤剝太甚、賦役太重。所以,解決「盜賊蜂起」的根本辦法,在於整肅吏治、輕徭薄賦。他不僅這麼說,而且也這麼干。在做地方官的任上,他打擊黑惡勢力絕不手軟,甚至用「釣魚執法」的手段,誘使一些沒人敢惹的「兵痞」,「搶」了「貢品」,就地正法。最厲害的是在江西安撫使任上時,他縱容屬下的新建縣令汪義和斬殺了一批違反賑災法令、囤積居奇的不法商販,其中竟有當朝郭皇后的侄子。這件事的責任,辛棄疾一人攬到頭上,這也是他日後被罷官的一個重要原因。
4、創建地方軍隊:湖南南部一帶,素來就有「鄉社」,以武力欺壓鄉民,阻止朝廷政令,乃至發起武裝暴動。辛棄疾做了湖南安撫使後,經過深入調研,上書朝廷:按照各鄉社及其統領的好壞,分門別類加以處理,不聽話的取締,聽話的保留並且分割,隸屬各縣巡尉,然後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有威懾的軍隊——飛虎軍,來對付不服管理的當地少數民族力量「蠻夷」諸部落。當時,無論朝廷還是地方,軍隊渙散虛弱、已經完全不可用,辛棄疾深知於此。在徵得朝廷同意後,他立即行動,加班加點,建營房固壘,招兵買馬。由於磚瓦缺少可能推遲工期,辛棄疾決定出錢購買,下令長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則可領100文錢,兩天之內,20萬片瓦湊齊;缺壘石,則無法驅使百姓了,辛棄疾調發當地囚徒去城北開鑿,按照數量酌情贖罪,很短時間內壘石湊齊。辛棄疾為什麼這樣趕?因為他深知,朝中一定會有人說閑話,可能導致建立飛虎軍的計劃泡湯。果真,一道金字牌下達,讓他立即停止工作。辛棄疾呢?他把令牌藏起來,就像啥事沒有,繼續監督工程進展。一切完畢,他才將組建飛虎軍的經營過程、財務報表、飛虎軍兵營的工程圖紙等資料匯總,作為依據上交朝廷,用事實回答了朝廷不善意的質詢。宋孝宗自然釋懷。 辛棄疾的飛虎軍雖然只有2500人,但由於訓練嚴格,紀律嚴明,當時成為沿江各地方軍隊中的最強一支,不僅湖南一路賴之以安,也是長江沿岸重要的國防力量,金人忌憚而稱之為「虎兒軍」。 辛棄疾創立這支部隊,直接的名義是鎮懾當地的苗侗「蠻夷」,其深層動機也是想擁有一支部隊作為北伐的根基。但辛棄疾調任他處後,這支軍隊的紀律逐漸鬆弛,後來朱熹帥湘時,將此軍解散。 5、規劃北伐戰略:辛棄疾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復北方被金人佔領的故土,他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慨然南歸的。1163年5月,剛即位不久的宋孝宗有意北伐,起用主戰派老將張浚,不想,因為種種原因,竟遭致了符離之敗。這一年底,在主和派的壓力下,宋適再度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宋金之間恢復到高宗時的邊界線一帶,只是宋人給金人的「歲幣」由25萬減少到20萬,宋對金國不再稱「臣」,而稱「叔」。這麼一個本質上仍是屈辱的協議,竟讓朝廷內的主和派歡欣鼓舞,一時間,主和派的輿論甚囂塵上、佔盡上風。1165年,年僅26歲,官任江陰鑒判(相當於江陰縣代理副縣長)的辛棄疾,給孝宗皇帝上了一道一萬多字的長篇奏章《美芹十論》,系統地提出了北伐主張,其要點如下: (1)符離之敗只是個偶然的挫折,不能因為這個小挫折而放棄北伐戰略,不敢再戰了。(這是常識,但如放在那時只能打勝仗,承受不了一點失敗挫折的庸官當道的氛圍中,說出這種大實話,還是要有點兒勇氣的。) (2)客觀分析了宋、金兩國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指出北伐必勝的理由。他首先提出「形」與「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何謂形?小大是也。何謂勢?虛實是也。」金人地盤廣,財賦足,兵馬多,只是「形」大而已,是表面現象,並不代表其真正的實力,即「勢」強。金人雖然統治的土地遼闊,但人口多是宋朝遺民,在感情、信念上是懷念大宋的;他們的軍隊人數雖多,但兵源多來自佔領區的各族人民,軍心不齊,財賦又是從佔領區人民那裡搜刮來的,人民並不願意,一旦有個風吹草動,人民一定會抗捐抗稅、起義響應。所以,只要宋朝君臣上下同心、堅持北伐,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當時,主和派有種論調:歷史上吳楚一地的南方人從來沒有打敗過中原北方人,所以,南宋只要能偏安一隅,就謝天謝地了。辛棄疾對此做了鏗鏘有力的批駁,說道:「臣聞今之論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於中原。』臣之說曰:『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穢不可久安於華夏。』」 辛棄疾的這段論述非常精彩。約九百年後,抗日戰爭時,毛澤東寫《論持久戰》用的也是同樣的分析方法,指出日本是強國、先進的工業國;中國是弱國、落後的農業國。但那只是表面現象,從本質上看,中國是大國,日本是小國;中國的戰爭是正義的自衛戰爭,日本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是得道多助,日本是失道寡助,只要中國人民利用遼闊的山河和敵人周旋下去,一定會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分析方法上,兩人的思想水平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只在於,毛澤東是全國人民的政治領袖,他有條件將正確的戰略思想落實下去;而辛棄疾只是一介地方小官,當政的孝宗皇帝沒有接受並落實這種正確戰略的能力,所以,再正確的戰略思想也發揮不了實際作用。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辛棄疾是從北方過來的人,對全國的軍事布防形勢比較了解,他知道,金朝的三個重點防禦方向是關中、洛陽、開封,而針對這三個方向,宋軍也是以重兵分別布防在川陝(今陝西秦嶺一線)、荊襄(今湖北襄樊、武漢一帶)、兩淮(今安徽沿淮河一線)。辛棄疾提出的北伐方案是:在川陝、荊襄、兩淮三個方向上明面上屯積重兵、虛張聲勢,聲稱要從這三個方向上揮師北伐。但實際上,集結起一隻五萬人左右的精兵,走海路從山東半島登陸,山東是金人防禦的空虛地帶,宋軍可迅速拿下山東,並直接威脅金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中心燕京(今北京)地區,如此,金人必然要從川陝、荊襄、兩淮抽調兵力回防,這時,宋軍再全線北上,便何光復失地,重整河山。 據筆者之閱讀範圍之所見,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規模跨海登陸作戰的軍事家,他的這一構想,確實有出奇制勝之處,很富軍事天才,他自己說這與當年楚漢戰爭時韓信繞過中原、直取齊地,有異曲同工之效。只可惜沒有英明的君主來支持實施這一方案。 從上面的事實可以看出,無論從軍事戰略水平、戰役組織實施能力,還是治國安邦的行政才幹,乃至個人的戰術水平,辛棄疾都足以躋身於中國歷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以至於有辛棄疾的傳記作者說,如果南宋朝廷真的重用辛棄疾的話,那麼宋金的歷史將會改寫。如今人們熟知的中國歷史上有兩次「鵝湖之會」:一次是哲學史上著名的朱熹與陸九淵之會,今天的哲學史家們將其解讀為這是一場「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之爭。另一次是文學史中辛棄疾與陳亮之會。
公元1188年(淳熙十六年)冬天,陳亮自家鄉永康出發,沿浙贛道直赴信州,頂風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會見了辛棄疾。其時,辛棄疾正患病卧床,陳亮的到來使他十分興奮,兩人雪中煮酒,縱論天下大事,十分痛快。辛棄疾以其出神的文筆記錄下了兩人第一天會談的情景:「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准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陳亮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凌晨即起,舞劍練武。這時的辛棄疾,年齡已近50歲,二十年的仕宦飄泊、6年的鄉間退隱,加上歲月的無情侵蝕,已使他筋力衰退,興味懶散,他開始生病,肚子也挺起來,有了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癥狀:嗜睡、口渴,頭髮也謝頂了,甚至還掉了幾顆牙齒。身體的老病與精神的抑鬱使他已經荒疏了武藝的習練,他飲食起居無度,因過量飲酒加重了病情,發誓罷酒又罷不了,早晨也難得起早,晏睡似乎成了習慣。陳亮的到來讓病中的辛棄疾重新燃燒起生命的力量。陳亮當時也已45歲了,僅比辛棄疾年輕三歲,而且三次考科舉不中,此時還是鄉間一介布衣,卻保著一位職業軍人時刻在崗的軍事素養,他的昂揚鬥志和火熱激情,使辛棄疾又回到了當年「氣吞萬里如虎」的精神狀態,病也不知不覺地好了起來。兩人在瓢泉、鵝湖游談數日之後,便南下到靠近福建的紫溪去等朱熹,這裡離朱熹所住的崇安不遠,朱熹只要走100里路,出分水關便北上便可相見。但朱熹最終爽約沒來,他後來致信陳亮,解釋自己爽約不到的原因是:自己不願參與政事,只想在山裡過著讀書隱居的日子。其實真正的原因完全不是他嘴上說的「淡泊自處」的動機,而是另外一種功利盤算。當時,朝中周必大要當宰相,王藺要任樞密使。這兩個人都是辛棄疾的政治對頭,就是王藺出手將辛棄疾彈賅落職的,但這兩個人與朱熹的關係卻很好,外界稱他們同為「道學」一黨。朱熹是擔心自己再與辛棄疾攪在一起,引起周、王的誤會,影響自己出山當官的前途,所以,借故不來。若他真是甘於在山中過著「吃菜根、讀閑書」的淡泊生活,何必又在不久後,獲得漳州知州的官職後便馬上出山就職呢?
其實沒了朱熹,辛、陳兩人聊得更痛快,他們兩位都是軍事地理大家,做的都是治國安邦、行軍打仗的真學問,沒有朱熹的那些「王霸義利」之類的不著邊際的話題。他們兩個人有很強的互補性:辛棄疾久歷行伍,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甚至親自兩次潛入到金人的首都燕京(今北京)偵察形勢,他所積累的豐富的戰場經驗和實際考察所獲得的地理地形知識是陳亮望塵莫及的,迄今為止,這位立志北伐的鄉間布衣所到過的最北的地方只是建業(今南京),所以,在這方面,他要向辛棄疾學習的東西太多了。以軍事地理方面的觀點為例,陳亮曾主張由東、西兩線同時出兵北伐,而辛棄疾卻主張只把山東一個方向作為第一步實際攻擊方向,待宋兵控制山東、打亂敵人的防禦系統後,再由其它方向相機進兵。這一思路無疑更符合集中優勢兵力、先打擊一個方向的軍事科學原則。再比如,陳亮主張把遷都建業作為北伐的第一個重要的軍事舉措;而辛棄疾則認為,遷都建業,只具有象徵意義,並不具有真正的軍事地理價值。如果朝廷真有心北伐,首都放在哪裡倒無所謂,犯不上為這等事兒太費心思。這些方面的見解,應該說要比陳亮高明些的,所以,陳亮說他們的「話頭多合」。而陳亮身上洋溢著的理想主義熱情也是辛棄疾所久違了的美好感情,激發得他彷彿又回到了「族旗擁萬夫」的青春歲月。兩人熱烈交流了十天,第十一天,陳亮飄然東歸。陳亮走後的第二天,辛棄疾難過得受不了了,駕車抄近路想把陳亮追回來。陳亮回去走的是從紫溪經永平、江村到茶亭的官道,辛棄疾久居鉛山,熟悉地形,他以為抄一條鄉間小道,比官道近三分之一的路程,可以追上陳亮。不想,這一天又降大雪,辛棄疾追至蘆溪河渡口的鸕鶿林,天色已晚,雪深泥滑,車馬無法前行,他只能就近在方村獨飲(今鉛山縣青溪鎮方村,與青溪鎮隔蘆席河相望),飲後又往回走,趕到泉湖村時,又過不了鉛山河,只好投宿在泉湖村吳氏回望樓,夜晚聞有鄰人吹笛,悲不堪聞,在長笛悲歌的大雪夜晚,辛棄疾寫下了這闕《賀新郎》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花發。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簫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彷彿心有靈犀,是夜,旅途中的陳亮竟也無眠,做書向辛棄疾索詞。回到家中,真收到了辛棄疾寄來的《賀新郎》,陳亮便將當夜在旅途中的書信和自己依辛棄疾詞原韻所做的和詞一同寄給辛棄疾,其詞曰: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後死無仇可雪。猶未燥、當時生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辛棄疾收到此詞後,又用前韻再復一首《賀新郎》: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發。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陳亮接詞,再和一首: 離亂從頭說。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虧殺我、一星星發!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丘出幸,由之瑟。 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搖肢動骨。這話把、只成痴絕!天地洪爐誰扇鞴?算於中、安得長堅鐵!淝水破,關東裂! 此後,二人不斷有書信往來,一年後,陳亮用原韻再賦《賀新郎》以寄辛棄疾,回憶去年的相聚,這時,辛棄疾還沒有復出,所以,兩人的詞中都帶著一些悲觀的蒼涼。 話殺渾閑說。不成教、齊民也解,為伊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卻憶去年風雪。新著了、幾莖華髮。百世尋人猶接踵,嘆只今、兩地三人月。寫舊恨,向誰瑟。 男兒何用傷離別。況古來、幾番際會,風從雲合。千里情親長晤對,妙體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樓斗絕。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壯士淚,肺肝裂。 辛棄疾的回詞是一曲著名的小令《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6 這便是歷史上兩次「鵝湖之會」的全部情形。第一次,留下了一批書齋知識分子對於「聖賢人格」的執拗夢想;第二次,留下了激蕩千載的英雄血性。相比之下,「聖賢人格」儘管有也有價值,但畢竟虛幻不實,而且帶有強烈的思想和知識上的缺陷;而英雄血性,則有百利而一害,可遺憾的是,今人更多的是記住的竟是前者不是後者。 何以會如此,無他,庸人多,英雄少耳!庸人多,便脆弱多,更願意接受能安慰自己心靈的虛幻假設,不敢承擔起英雄開闢的血雨腥風的現實道路。英雄少,他們稀少的聲音便易被庸眾苟安的喧噪所掩抑,他們的痕迹便容易被抹去,正如今天的鵝湖,只留下了紀念「朱、陸之會」的鵝湖書院一樣。 歷史是強者創造的,卻是被弱者書寫的。於是,我們從紙面上讀到的歷史,總和真實的歷史不一樣。 要讀懂歷史,有時得放下書本,到英雄們舞劍飲酒的故地去一去,在這彷彿從英雄心底里長出的山河中佇立一下,才能感受歷史真正的心跳和力量。 生命的結局 陳亮的結局,頗有戲劇性。 公元1190年(紹熙元年)底,陳亮因家僕殺人被指為主謀而再度入獄,辛棄疾動用了他全部的官場人脈加以營救,半年多後,陳亮才得以出獄。 公元1193年(紹熙四年)春,出獄一年的陳亮第四次參加科舉考試,這回不僅考上了,而且還中了狀元。 這完全是個意外。原因是,當時繼任孝宗的皇帝是光宗趙惇,他患有精神病,越來越嚴重,經常不去退居重華宮的太上皇孝宗那裡請安,兩宮關係十分緊張。這是當時朝野上下共同關心的一件大事,在崇尚孝道的旗號下,絕大多數大臣都紛紛上書,要求趙惇去按時朝拜太上皇趙昚,趙惇十分不滿,在這一年科舉考試殿試中,他出的試題便是問該不該去朝拜重華宮。別的人都一如既往地從人子應盡孝的道學觀點出發,說皇帝應該朝拜太上皇,唯獨陳亮回答:一年四次朝拜太上皇,只是做給別人看的「面子話兒」,一個皇帝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收復失地,朝不朝拜已經退休了的太上皇並不重要。(這倒不是陳亮曲意逢迎皇帝,而是他一貫追求務實功利的思想使然,他認為有德的唐太宗還把自己的親父親逼退位了呢!)皇帝一高興,就把陳亮點中了狀元。 中了狀元之後,陳亮被封為建康軍簽判,建康軍即南京,是陳亮十分想去的地方。他十分興奮,返回故鄉,準備料理一下家事後即赴建康軍視事,不想回到家鄉,卻因一場急病(大約是現代腦溢血之類的)突然逝世,時年五十歲。 辛棄疾聞之,做文哭祭。其中有深沉的嘆息:「嗚呼,人才之難,自古而然。匪難其人,抑難其天。」「今同甫策大廷,天子親置之第一,是不憂其不用;以同甫之才與志,天下之事孰不可為?所不能自為者,天靳之年!」這是天意! 公元1200年(宋慶元年),朱熹病逝,其時,朱熹的學說已被宣布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胄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被朱熹「斷過財路」的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這就是辛棄疾,胸襟寬闊、義薄雲天。他欽佩朱熹淵博的學問,承認他那套道德理想主義的必要性。但他也有充分的現實感,尊重現實官場的規則,對朱熹的道德規勸,他不抵制,也不照辦。陳亮曾評價辛棄疾:「撓弗濁,澄弗清」,意思是說他有穩定的人格結構,不論外界是混是清,他都一如既往。這是那種十分難得的人:理解包容人類的一切天性,但又能只選其中一端,在實踐中建功立業。 「鵝湖之會」之後,辛棄疾又陸陸續續地兩次出山做官,但每次時間都不長,不過一兩年,且輾轉後方各地,其北伐願望一直沒有實現。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南宋皇帝的無能,高宗死後的宋孝宗並沒有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樣發起北伐,收復失地。他開始借口要為高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後再言北伐,可是守了不到兩年,就在1189年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他兒子趙惇(光宗),當時他62歲,身體尚可,這位孝宗皇帝在位27年,當政時總是把不能北伐的原因推到太上皇高宗的頭上,高宗死了,他卻來了這麼一出。由此可見,偏居一隅、得過且過的苟安政策不只是高宗的政策,也是孝宗本人的政策,高宗只是個幌子。 繼任的光宗皇帝患有嚴重的精神病,只當了五年皇帝就到了無法處理任何政務的狀態。無奈之下,由趙汝愚和韓侂胄發起政變,讓光宗退位,其由次子趙擴繼位,是為寧宗。寧宗在位30年,其間主要由外戚韓侂胄當權。韓侂胄此人官聲不佳,志大才疏,他在1206年(宋開禧二年)發起北伐,結果招致全面失敗。辛棄疾雖因力主北伐,數度起用,但始終沒有得到統領一方之軍的機會。 自南渡以來,辛棄疾總共有25年為官時間,另20年退隱閑居在鄉間。據初步統計,在他留下的601首詞作中,有477首是在這閑居的二十年間做的,約近80%左右。這些詞中有一部分描寫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在隱居期間,他的活動範圍十分有限,只在信州(今上饒市)一帶,方圓不出百里,但就這麼狹小的一塊地方,竟被他描寫得美崙美奐、宛若仙境,如他對上饒附近雨岩的描寫:「溪邊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雲,人在行雲里。高歌誰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尋常的農家生活,也被他渲染出詩情畫意:「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但更多的,是抒發他壯志未酬的悲慨。他發牢騷,說朝廷「不念江左英雄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尊」,這裡是使動用法,意謂「使中國受到世人尊重」);他枕戈待旦,時刻準備重上戰場,以致出現了幻聽的感覺:「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將夜半狂風吹響的檐間風鈴,幻聽為前線的金鐵交鳴);還出現了幻視的感覺:「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髮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有時,他感到徹底的絕望,那冰冷的寒意直刺心底:「酒杯秋吸露,詩句夜裁冰。」就這樣,在一個又一個痛苦抑鬱的夜晚中,他那健壯的身體一天天老去,有史料記載,在臨終之前,他突然睜開昏睡著的雙眼,大呼數聲:「殺賊」後,氣絕身亡。唉,男兒到死心如鐵! (文章節選自《休閑讀品·天下》第二輯文章《男兒有夢心如鐵》)奇怪,難道不是李世民?(當然,後面我會列舉一個更合適但相對比較生僻的歷史人物)
李世民與曹操,同為政治家,軍事家,大boss屬性就不必說了。說下他的作品:
李世民詩詞:
《賜房玄齡》《飲馬長城窟行》《帝京篇十首》《正日臨朝》《幸武功慶善宮》《過舊宅二首》《還陝述懷》《入潼關》《遼城望月》《春日玄武門宴群臣》《出獵》《冬狩》《春日望海》《臨洛水》《詠司馬彪續漢志》《首春》《初晴落景》《度秋》《望終南山》《初春登樓即目觀作述懷》《秋日即目》《山閣晚秋》《秋暮言志》《喜雪》《儀鸞殿早秋》《賦得李》《賦得夏首啟節》《詠雪》《賦得浮橋》《秋日斅庾信體》《秋日翠微宮》《置酒坐飛閣》《初秋夜坐》《月晦》《賦得白日半西山》《賦得含峰雲》《冬宵各為四韻》《秋日二首》《望雪》《謁并州大興國寺詩》《遠山澄碧霧》《冬日臨昆明池》《守歲》《除夜》《詠興國寺佛殿前幡》《春池柳》《芳蘭》《詠桃》《賦簾》《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琵琶》《詠烏代陳師道》《詠飲馬》《賦得殘菊》《於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詠弓》《賦得早雁出雲鳴》《賦得臨池柳》《賦得臨池竹》《三層閣上置音聲》《詠小山》《賜蕭瑀》《遼東山夜臨秋》《兩儀殿賦柏梁體》《餞中書侍郎來濟》《句》《詠雨》《登驪山高頂寓目》《過慈恩寺》《五言延慶殿集同賦花間鳥》《賜李白葯詩》《送魏徵靈座》《采芙蓉》《威鳳賦》《重幸武功》《登三台言志》《元日》《賦尚書》《詠風》《詠雨》《傷遼東戰亡》《望送魏徵葬》《賦得花庭霧》《宴中山》《詠燭二首》《賦得弱柳鳴秋蟬》《得李》《賜魏徵詩》 樓上有個說李世民文學比不上毛澤東的,我也就笑笑,稍微知道點中國文學史的人都不會這麼說啊。當然你也可以反駁我說有多少人知道李世民的詩歌,所以我要放出全唐詩對李世民的評價。聽朝之間, 則與討論典籍,雜以文詠。或日昃夜艾,未嘗少怠。詩筆草隸,卓越 前古。
至於天文秀髮,沉麗高朗, 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在位二十四年,謚曰文。
這評價,不比當年人民日報對毛主席語錄的評價差了。
曹操開啟了建安文學,李世民對唐朝三百年風雅也有推動作用,可謂異曲同工。當然,毛澤東也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影響了整個時代的文學創作,但說毛澤東的那些答案,真的明白這篇在說什麼嗎?當然,喜歡橫槊賦詩的曹操(父子)也是以文名著稱(太裝逼了),似乎中國傳統上一直喜歡崇文抑武,武將以出將入相為榮(王猛李靖郭子儀),帝王武功不足則文治來補(如劉義隆趙光義)。
即使一個帝王武功赫赫,但終究還是想要在文治上做足功夫,如後來的永樂,奪了侄子的鳥位,趕跑了韃子,下了西洋,最後辦了永樂大典才心滿意足,乾隆賣弄風騷好大喜功也要叫紀曉嵐搞了個四庫全書。【論文學】李世民活在唐詩年代,人家是主場作戰了。所以老毛說宋祖稍遜風騷是可以的,老趙這人確實是粗豪,但說唐宗稍遜風騷就是無產階級的偉大樂觀了,李二手下還養著十八學士呢,那戰鬥力不比曹老闆的建安七子差多少。雖然唐朝可能寫不了什麼沁園春,但要叫手下那十八銅人搞幾篇命題作文也不是什麼難事,然而李二應該也不會這麼干。
【論軍事】李世民內戰外戰都堪稱帝王巔峰,破薛舉,敗宋金剛劉武周,虎牢之戰單手滅雙雄,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安西四鎮。【論書法】蘭亭集序真跡那是在人家手裡玩過的,說不定現在還攥在手裡。貞觀十四年,李世民將自己的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論政治】從處於相對劣勢的秦王政變成為帝王,雖然有殺兄屠弟奪嫂囚父之惡名,但又有貞觀之治逆襲,又有天可汗加成。而曹操,也從一個諸侯坐擁半壁江山。李世民擁有關中,曹操擁有河南中原,李唐繼承隋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些才是他們初期就確立且充分利用的優勢。而毛澤東呢?也就是到了取得東北才算對國民黨有了全面反擊的實力。最後再【論兒子】,其實李曹毛之間的對比很大程度也是他們有沒有一個好兒子或者好聖孫的對比。高宗和曹丕在老爹的光環下也乾的不壞,也都算守成英主。然後高宗遇上武后,曹丕(曹睿)後面跟著司馬懿,帝國被中心開花也算異曲同工了。至於岸英太子遠新親王跟親斤宇聖孫,那真沒辦法比。綜上,實在看不出曹操跟毛澤東有多少相似之處啊。那麼多答案都指向毛澤東是怎麼回事?
然而以上其實並不是我想說的答案。真正的答案是在下面:
這道題如果真的要加入什麼文學家詩人的成分,其實也就是吟詩作樂的八卦題目而已。
但如果把文學光環去掉,真正跟曹操相似的,應該是劉裕、高歡、宇文泰、朱溫、袁世凱這樣的亂世梟雄。其中,又以北齊神武帝高歡最為神似。都是以弱勝強起家的小諸侯,都是權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高歡更狠,魏帝西奔,投靠宇文泰,高歡說了一句「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然後另立新君與宇文泰對抗。兩人都不敢直接篡位,雖然都是權臣,但內心依然還是有臣子觀念。所以都能善待皇帝。兩人在世的時候,對對手都具有絕對優勢,但都因為過於自信,讓對手死裡逃生,最終江山易色。都是兒子篡位,都被追為武帝,兒子都不和,有個很出名的老婆。高歡的長子高澄死得早,曹操的長子曹昂也是早死。高澄的弟弟高洋開創北齊,曹昂的弟弟曹丕開創魏國。他們都追認各自的父親為武帝。更為相似的是,曹操慷慨悲涼,高歡病重時命部下唱敕勒歌,也頗有魏武風采。兩人都是梟雄人物,但也不失性情魅力。李世民後來評價過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這句話用於高歡其實也毫無違和。
兩位丞相都經常親自帶兵出征,戰績也都不錯。可是曹操也有漢中、赤壁這樣的敗績,高歡則有小關、沙苑敗仗,玉璧之戰沒辦法攻破韋孝寬的防守,最後智盡退兵,憂憤而死。兩人雖然都是一時名將,但大兵團統率力,卻又似乎有所欠缺,總是缺了點運道,難說是真·帝王級的水平。所以高歡可與曹操一檔,而李世民,實際應該是與朱元璋同檔。再說一句,文學只是一個附加值而已,真的沒必要放太大。
這就好比馬雲馬化騰劉強東周鴻禕,他們的主要屬性就是boss,boss就要負責雄才大略,然後平時他們或者也會寫兩篇悲春傷秋的散文,你能把他們的文章作品當做主要成就嗎?很明顯,不行。然而大家似乎更樂於看到牛逼人物談笑風生吟詩作賦,似乎這樣更加富有傳奇色彩,然而事實上,他們的牛逼,都是在政治上,軍事上,而非文學上思想上。請各位八卦愛好者不要本末倒置。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於一身又出名的人物,我真的只能想到一個毛澤東←不討論毛澤東作品的文學價值幾何。
看到你的這些個條件,第一反應就是毛主席。
詩人屬於文學家的範疇。
想到的幾個入選人:
1.曾國藩:政治上:崇尚禮治、人治、嚴刑峻法、重視農業、師夷長技。軍事上:組建湘軍、滅天平天國。其治軍思想被曾國藩、蔡鍔、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等人讚揚。文學上: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詩作上:雖然不是非常有名,但是也有很多流傳於世。2.李鴻章:
政治上:洋務運動、【關厘分途,以厘濟餉】、師夷長技軍事上:組建淮軍、北洋水師。文學(詩作)上:李鴻章文學上的作為不算大,不過個人很喜歡他的《入都》: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另外,李還是一個優秀的外交家以及商人。
3.毛澤東
很多人都提到了,不細說。能否比得上曹操不好說。至少都是人傑。只能是太祖了。
諸位怎能忘記曹操的兒子曹丕呢?
王司徒不是說過:「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
政治家,作為曹魏政權的開國皇帝。文學家,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詩人,與父親曹操、弟弟曹植並稱「三曹」,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軍事家,這個有點勉強,不過,曹丕善騎射、好擊劍。懂軍事,能看出夷陵之戰中昭烈帝劉備的失誤,並且數次親征孫權,也算軍事家吧。當然,曹丕的兒子,曹叡也算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於一身了。
政治家,魏明帝,善於斷獄。文學家,《論三調歌表》:「魏氏三祖,風流可懷。」詩人,《詩品》:「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叡不如丕,亦稱三祖。」軍事家,同樣有點勉強,不過,也是懂軍事的人,再加上御駕親征防禦孫權,也算是吧。魏太祖武皇帝曹操、魏世祖文皇帝曹丕、魏烈祖明皇帝曹叡。雖然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強有力地證明了只有起錯的名字(傳說中的「操熊真爽」),沒有起錯的謚號。可比肩曹操,我認為要有兩個標準。一是有曹操的能力,集中在三方面,軍事,政治,文學。曹操不是哲學家,有人拿王陽明的哲學來和曹操比較,就跑題了。二是利用三方面的能力實現了曹操的成績。這樣看來,太祖位列首位。說點題外話,比起教育兒女方面,曹操更勝幾籌。父子三個,位列大文豪行列。文學方面的歷史地位能比肩曹操父子的,恐怕只有三蘇了。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澤東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太祖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英雄人物,還看今朝。」其實像漢武帝文學素養還是非常高的,只是人很難在各個領域都有那麼大的成就,李煜和徽宗算最文藝的了,然而丟了國家,人妻瞞沒能一統天下沒準兒就是因為他骨子裡依然是個詩人。「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是不是透著那麼一點惺惺相惜?
知乎首答,獻給於謙。政治家:痛斥朱高煦罪行嶄露頭角,巡撫晉豫布政稱善,擁立代宗力挽狂瀾,剷除王振餘孽整飭吏治,洞悉帝王心術,助力迎回英宗(可惜晚年受構陷慘死,性格使然)。軍事家:兵部尚書,北京保衛戰。文學家、詩人:成就稍遜,但仍然有《石灰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傳頌後世。綜合來說,不能完全媲美孟德,但仍然有稱道之處。畢竟一個是君王,一個人臣。之所以,沒推毛主席,因為私以為毛主席遠超孟德。PS大學時受《明事》影響,曾拜詣于謙杭州故居,院落藏於深巷,幾乎無人問津,其中護院老叟持帚掃葉,院中一口方塘水清如許。
寇準,范仲淹
第一反應本朝太祖。再想想覺得范仲淹范文正公也算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集一身。
孫承宗。文學性比不上。
如果刨除文學成就那真是太多了,歷代的開朝帝王水平都不次於曹操。但算上文學成就,沒辦法誰讓曹操是文青呢?而且是一家三父子划了文學史兩個時代的人物。其實朱洪武可以比的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嘵嘵問姓名。
李世民。不過文學上比不上。但也有一句名句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推薦閱讀:
※袁世凱和孫中山,究竟誰在賣國?
※有沒有「一室不掃,偏能掃天下」的例子?
※對趙括的歷史評價是否失之偏頗?
※想研究一下劉備,有哪些好的劉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