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同時重用外姓武將文臣如張遼張郃徐晃于禁龐德司馬部分戰績是否好點統一吳蜀?
感覺這些人的能力並沒有被發覺出來,再次點如李典樂進等人,吳蜀會不會根本不是對手?
或許他們的能力並沒有完全被發覺出來,但實際上來說曹操對這些外姓將領的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有些人常常會因為曹操時期少有外姓能都督一方,而對曹操多有微詞。(準確說都督制曹丕時期才完全成型,曹操時期只是雛形,但為了方便理解,我就先用著都督一方這個詞。)
不過我們反過來看看這些外姓將領,他們之所以沒當上一方都督,除了不是宗親以外,也和他們的性格乃至功績有關。
如果不靠關係,想成為一方都督,能力就不用多說了,還有滿足兩點;1要有出色的功績。2身為統帥要會調節人際關係,聚攏人心。
然後我們就看看曹操時期的那些著名外姓將領吧
張郃:有能力,性格也沒問題,得將士心(被推舉為漢中主將),而且也能和文人打好關係。可是張郃最大的硬傷在於在曹操時期他表現不出眾,討伐韓遂馬超的時候,風頭都被夏侯淵搶了。自己率軍入蜀,卻被張飛大敗,之後漢中之戰雖然一度擊退劉備,但是因為夏侯淵敗死,整體戰局還是不利,之後亡羊補牢堅持到曹操大軍到來,也因此獲得假節,但也僅此而已了。無論怎麼看,張郃在曹操時期都沒有立下足夠的大功讓他都督一方。
徐晃:有能力,可是性格上有些孤僻,【終不廣交援】,如果要成為都督一方的大將,不僅要和諸將搞好關係,甚至朝中的君臣也要維繫良好關係,性格孤僻,不喜歡和別人結交,自己雖然才能出眾,但這樣的人能否居高位,我表示懷疑。而且徐晃也是前中期沒建立什麼大功,能在襄樊一舉狂瀾的時候,曹操已經病入膏肓了,想委以重任也沒機會了。
李典:有能力,而且屬於文武雙全那類型的,性格方面也很好,從他能和剛戾的程昱共事合作就能看出李典很會來事。之後合肥忘隙成為美談,軍中也稱呼他為長者。可問題……他死的太早了,36歲就去世了,只能說可惜。
龐德和樂進:兩人打仗都很勇猛,但沒有什麼體現智略的表現。龐德更是屬於晚期投奔曹操,所以自然就沒機會都督一方了。樂進,看他傳記,更像是先登沖陣的猛將,雖然他曾經和關羽打過一次,但沒有很多斬獲,或許曹操也是這麼看待樂進的。
于禁:如果說龐德樂進是沒有智略的表現,那于禁反而還有些有關智略方面的負面記載。中過劉備的埋伏,中了山賊的詐降。而且於禁治軍雖然嚴苛,但也因此不得軍心,嚴於待人,寬於待己終究會成為隱患。在加上從赤壁之戰後到襄樊之戰,十年間未建戰功,這樣的人肯定是無法都督一方的。曹操曾經讓其統領七軍救援襄樊,可以說曹操是對於禁有所期待的,可結果反而全軍覆沒,自己投降,以至三國恥笑。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和以上幾位情況不太一樣的
張遼:能力有,也立下過大功。也因此曹操拜他為征東將軍,官位上和曹仁,夏侯淵持平,而且張遼他也有獨立指揮之權,這不能說是不重用吧?可是雖說四征是地方軍區長官,可是曹操卻沒給張遼都督權,這點除了張遼是外姓以外,其實還有一層考慮——張遼人際關係不太好
張遼和李典、樂進,還有武周都有矛盾,雖說張遼在關鍵時刻和李典和好,之後也和武周關係有所改善。但只能說張遼能分得清大是大非,可是在私下不是很擅長處理和諸將的關係。或許是這個原因,曹操只拜張遼為征東,卻沒有給他都督諸將之權。
順便一提,許多人認為夏侯惇是張遼上司,這句話半對半錯,準確說夏侯惇只是在伐吳時臨時當了張遼、曹仁等人上司,伐吳結束後,他們就各干各的去了。實際上夏侯惇和張遼各自都有指揮權,張遼因為沒有都督權,故而只能指揮合肥一帶的魏軍。
臧霸:臧霸應該是曹操時期唯一一個能都督一方的外姓將領了,【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後來也當上了徐州刺史。曹丕繼位後,對於曹操時期留下來的既定事實也只能予以承認,所以臧霸也成為了曹丕時期少數的外姓都督之一。不過後來曹丕還是對他放心不下,奪去了臧霸的兵權,讓他回朝了。
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族勢力,為什麼曹操不重用他們都督一方呢?答案不是顯而易見嗎?沒看見曹魏的下場嗎?
曹操時期,統兵的是自己宗親和出身低微的外姓將領居多,世家大族往往只有行政之權而無兵權。曹操讓世家大族不能掌握兵權,可以說是一種制衡。
主要是曹操自己統兵打仗,給小弟們歷練的機會太少。主要還是自己能力太強,孫十萬手下各種都督名氣很大還不是因為自己不給力。
于禁還不算重用么?結果丟人都丟到蜀國去了 哦對 還去吳國轉了一圈
這些人哪個沒重用啊,也就司馬在曹操手裡差一點。外姓文物將多的不要不要的好么。。曹操沒統一原因很多,1是吳蜀也不弱,人家也不傻2是曹操底子也不厚,本身能穩住那一大片新打下來的土地已經很不容易了,你看看苻堅。。(我也很喜歡苻堅,並不是刻意黑他。玩笑玩笑。。)你再看看袁紹。。
所以說,人生畢竟是短暫,有限的幾十年,你想得到多大的疆土,你能守住並繼續擴張嗎?
需要兩個基準:1 對手弱 2 自己底子足,祖輩養得好。當年東吳的勢力往南到達了交州,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從河南打到越南這麼大的工程,缺的難道是人才么?現在開上帝視角來看,赤壁之戰前荊州投降曹操,那是當時統一中國最好的機會。雖然南方還有些野心家,軍閥,政治投機者和農民政治家,但總的來說還是投降派佔上風,尤其是荊州勢力做了這個榜樣。益州當時更鬆散脆弱些,原本應該遏孫劉於江南,同時取漢中進益州,荊州方面同時呼應。張松法正李嚴之流必然望風而降,天下可定。曹操有生之年沒能統一天下,也可謂有負於天下蒼生了。
其實曹操對於外姓很器重,認人不認親。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韓浩的傳記在夏侯氏裡面,因為他是夏侯惇引薦的。
曹操對其是十分信任的。
議者以浩智略足以綏邊,欲留使都督諸軍,鎮漢中。太祖曰:「吾安可以無護軍?」乃與俱還。其見親任如此。
算了吧,與漢室的政治鬥爭這麼波雲詭譎,曹操還想睡得舒服。
外姓有能力的是多,比如張郃、張遼、徐晃等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但他們大多是降將,而且非自己家族的人,曹操還是忌憚他們尾大不掉,影響曹氏後人坐穩大位。司馬懿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雖然明帝曹叡安排了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本意是用族人牽制外族人,可惜曹爽不中用,曹操也早已死去,管不了了。
粟裕那麼厲害打淮海戰役還得陳毅坐鎮,五子良將當時不夠級別。
從歷史結果探討歷史經過是不合理的,就好像拿著今天的彩票問為什麼昨天不買這些號碼一樣。
政治不是玩遊戲,一把手也不能亂來
可以說是這樣子的。
曹操與孫劉三大戰場,東中西,挨個看看。
西線漢中,原本大家推舉韓浩都督,結果曹操找了個搞笑的理由忽悠過去,任命夏侯淵,枉自送了夏侯淵性命。
議者以浩智略足以綏邊,欲留使都督諸軍,鎮漢中。太祖曰:「吾安可以無護軍?」乃與俱還。按理說曹操給夏侯淵的配置還是很強的,手下有張郃徐晃郭淮;外面還有曹洪曹休曹真。看這個將領配置,其兵力未見得比劉備少。夏侯淵被殺後,張郃郭淮收斂敗兵,與劉備隔漢水對陣,也堅持了2個月。至少說明張郃打得比夏侯淵強。另不知何故,曹洪擊破劉備偏師之後,就天天開酒會party,也不理夏侯淵。能否從側面說明夏侯淵人緣不好?中線荊州。曹操赤壁之後,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文聘守江夏,滿寵駐當陽聯絡江陵與襄陽,李通駐汝南為二線預備隊,曹仁是總司令。這個陣勢也不可謂不強大。
結果是曹仁丟了江陵,看李通救曹仁時的情景,估計曹仁也是沒剩下幾人能夠回去。而樂進在曹仁大敗的情況下保住了襄陽,還擊敗關羽。後來樂進在青泥之戰似乎還佔了關羽的便宜。曹仁在江陵被圍困時,樂進文聘滿寵都不能救,不得不調來預備隊李通。雖說有關羽的功勞,但如曹仁人緣好,三人儘力恐怕也不會輪到李通呈英雄。再後來,樂進調去合肥,曹仁來守襄陽,然後又被圍困了。再看東線,209年第一次合肥之戰,曹軍將領是誰呢?劉馥蔣濟!
兩文人?沒搞錯吧?沒錯,就這倆人。然後渣權還是搞不定。算了算,曹魏的幾次大敗,曹操於赤壁,夏侯淵於漢中,曹仁於江陵、襄陽,曹休於石亭,都是牛逼哄哄的諸曹夏侯指揮,似乎只有東興之戰是諸葛誕這個外姓。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