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和「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是指什麼?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是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嗎?是指退出流通的貨幣嗎? 增加是否會減少【貨幣發行】?

【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主要是超額存款準備金嗎?這項有沒有退出流通?增加是否會減少【貨幣發行】?


一,先來看一下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5/10/2015101516104995109.htm)

以2014年12月的數據為例:

資產方:

(1)國外資產,包括外匯、貨幣黃金和其他國外資產;其中貨幣黃金是指:中央銀行或中央政府以及中央銀行或中央政府有效控制的其他單位作為官方儲備而持有的黃金,是一種沒有相應金融負債的金融資產;

(2)對政府債權,顧名思義,主要是指中央銀行持有的國債,這表明央行是「政府的銀行」;

(3)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主要是指央行受理的存款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的再貼現與再貸款餘額,或者說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存款性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與貼現餘額;這表明央行是「銀行的銀行」;

(4)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反映的是中央銀行對證券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與貼現餘額;

(5)對非金融性公司債權主要是人民銀行為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開發等所發放的貸款;

負債方:

(1)儲備貨幣,即基礎貨幣,又被稱為高能貨幣;包括貨幣發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其中貨幣發行由金融機構庫存現金和流通中的貨幣兩部分組成。

中央銀行創造的貨幣被稱為基礎貨幣(Base Money),由於其具有使貨幣總量成倍擴張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

具體來說,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貨幣發行和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的總和,實際上也是中央銀行對社會公眾的負債總額。

(2)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1年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附註,自2011年1月起,人民銀行採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儲備貨幣的定義,不再將其他金融性公司在貨幣當局的存款計入儲備貨幣。

http://www.pbc.gov.cn/eportal/fileDir/defaultCurSite/resource/cms/2015/07/2011s04.htm

這一項主要反映的是證券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不是基礎貨幣的一部分。

(3)發行債券,是中央銀行為了回收流動性而發行的央票。以2009年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為例,發行債券占央行負債總額的18.49%。原因在於,2008年,我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流動性過剩,銀行信貸規模和貨幣供給量增長過快,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為了緩解這一問題,人民銀行多次發行央行票據,從而使得該比重大幅上升。(央票發行情況,詳見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125431/125472/index.html)

(4)自有資金,是指中央銀行資本金數額。

二,再來看一下存款準備金制度

存款準備金是為了保證商業銀行的清償能力,央行以法律形式規定繳存中央銀行的資金。是商業銀行獲得央行支持的前提,也是央行對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限制。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達到釋放或收迴流動性的目標。

三,關於貨幣創造

在經典教科書中,使用「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的概念來解釋信用貨幣創造過程。

在這裡,我想簡略引用孫國鋒在《經濟研究》2001年第2期上發表的《信用貨幣制度下的貨幣創造和銀行運行》一文中的觀點。

貨幣創造就是銀行的貸款行為本身,銀行貸款是銀行和客戶的債權債務交換行為,銀行得到了貸款債權,客戶得到了存款債權,客戶付出利差的目的是得到能被他人接受的存款債權--信用貨幣。為了支持貸款創造貨幣的行為,銀行需要持有基礎貨幣,銀行獲得基礎貨幣來支持貨幣創造的行為就構成了銀行運行的核心。

貨幣創造過程的參與者

——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

——存款銀行創造存款貨幣

——公眾持有現金和存款

例子一下子說不清楚,正在研讀論文。坐等其他大牛的回答。

四,關於本問題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是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嗎?是指退出流通的貨幣嗎? 增加是否會減少【貨幣發行】?

【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主要是超額存款準備金嗎?這項沒有退出流通?增加是否會減少【貨幣發行】?

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都計入【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來源是,商業銀行將資產出售給中央銀行(繳存現金或者出售債券等資產)或者是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獲得的貸款。

如果【其他存款性公司】和【不計入儲備貨幣的金融性公司存款】都以現金形式繳存,則會減少流通中的現金量,會導致【貨幣發行】的減少;(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方中一增一減)

若是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手段,則是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資產方和負債方共同增加,不會影響負債方的【貨幣發行】。

-----Update----

2015年11月3日 更改文中鏈接


@qezh 的答案很贊,這裡搬運盛司長的專著,作為補充~~~

----------------------------------------------------------------------------------------------

本文內容節選自人民銀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的新著《中央銀行與貨幣供應》。

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介紹

(一)資產項目

  • 外匯

在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最主要的資產項目是國外資產,以外匯為主。2014年6月末,外匯資產規模達到27萬億元,佔總資產的82.5%(見圖3-12)。1993年這一比例僅為10.5%,二十年來該比例持續上升,近年來上升態勢有所緩和。這反映出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特點,即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持續出現「雙順差」,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和強制結售匯制度下,人民銀行不得不購入大量外匯,外匯資產的比重隨之持續上升。2002年開始,強制結售匯制度向意願結售匯制度轉變。這一過程中,意願結售匯的比例要求從最初的20%逐步提高至80%,直至2007年8月完全實現自主。近四年來我國外匯占款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外匯占款規模仍然較大。

圖3-12 1993-2014年6月人民銀行主要資產項目比重

  • 對政府債權

2014年6月末對政府債權1.5萬億元,佔總資產的比重為4.6%。1997-2006年,對政府債權的規模在資產項目中僅居第四位,小於外匯資產、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和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2007年人民銀行間接買入財政部當年發行的巨額特別國債,使該項目規模大幅提升到第二位,比重一度高達9.6%。

  • 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

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為人民銀行向商業銀行發放的再貸款、再貼現等融資形成的債權。2014年6月末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1.5萬億元,佔總資產的比重為4.4%。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再貸款及再貼現是人民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重要渠道,因而人民銀行對存款性公司的這類債權佔總資產的比重非常高。1993年該比重為70.3%,1993-1999年平均為53%。本世紀以來,該比重大幅下降,2014年6月降至4.4%。近十多年來該比重大幅回落的原因與外匯占款項目的迅速上升有關,反映了基礎貨幣供應結構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也反映了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轉變,銀行更多從市場融資,而非依賴於中央銀行。

  • 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

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主要是人民銀行向其他金融性公司發放的再貸款。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佔總資產的比重一度高達2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大量證券公司、信用社、信託投資公司風險爆發,人民銀行向這些被救助和處置的高風險金融機構提供了數額巨大的再貸款。2007年以後隨著這些再貸款的逐步到期償還,該比重顯著下降,2014年6月末僅為2.7%。

(二)負債項目

  •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人民銀行負債項目中,最主要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1993-2014年6月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佔總負債的比重從36.9%提高到65.7%(見圖3-13)。隨著經濟發展,存款類金融資產和銀行體系資產規模持續穩定增長,帶動了銀行體系準備金存款的增長。

圖3-13 1993-2014年6月人民銀行主要負債項目比重

  • 貨幣發行

1993-2001年(除個別年份外),貨幣發行佔總負債的比重維持在35%以上的高位波動,均值達到39.3%。2002年以後該比重持續下滑,2008年降至17.9%的低點。2009年以後該比重小幅回升,穩定在20%左右。

  • 政府存款

政府存款的規模在負債項目中居第三位。1993年來政府存款佔總負債的比重持續小幅上升,從1993年的3.5%提高到2014年6月的10.1%。

  • 發行債券

人民銀行發行的債券,也叫央行票據。2002年以前,人民銀行發行債券的規模非常小,佔總資產的比重不到1%。2002年以後,該比重逐步上升。2006-2008年為應對流動性過剩,人民銀行通過發行大量央票回收市場流動性,發行債券佔總負債的比重連續三年高於20%。2011年以來,流動性供需形勢發生變化,人民銀行則通過回收央票調節市場流動性,發行債券的規模和比重都明顯下滑。2014年6月末,該比重降至2.2%。

我國基礎貨幣來源結構的變化

1、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再貸款及再貼現是人民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1993年再貼現和再貸款 占同期基礎貨幣的比率達到了86.8%(見圖3-14),而同期外匯資產占基礎貨幣的比率僅為12.6%。1993-2000年再貼現和再貸款占同期基礎貨幣的比率平均為70.2%。

人行主要資產項目占基礎貨幣的比率/ 再貼現和再貸款、外匯資產規模

2、本世紀以來,人民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由再貼現和再貸款轉變為外匯占款。2001年以來,我國外匯占款規模迅速增長(見圖3-15),占基礎貨幣的比率迅速上升,而再貼現和再貸款占基礎貨幣的比率迅速下降。2002年外匯占款規模首次超過再貼現和再貸款。之後,外匯占款規模的擴大與再貼現和再貸款的萎縮形成鮮明對比。2007年以後再貼現和再貸款占同期基礎貨幣的比率降至20%以下。而2009年外匯資產占基礎貨幣的比率達到121.8%的歷史高點。最近四年來,外匯占款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占基礎貨幣的比率穩定在90%-100%左右。

3、外匯占款大幅增長階段,人民銀行通過對沖操作部分抵消外匯占款增長對基礎貨幣的衝擊。外匯占款擴張引起的基礎貨幣投放具有被動性。為保持基礎貨幣適度增長,人民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部分對沖了外匯占款擴張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即人民銀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回收流動性。這在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負債方發行債券的增長。同時,負債方政府存款的增長也部分抵消了外匯占款擴張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從2002年開始,人民銀行央票發行規模迅速增長。2002-2008年人民銀行發行債券規模從1488億元擴張到45780億元,增長29.8倍;與同期外匯資產的比值從6.7%提升到30.6%(見圖3-16);與同期基礎貨幣的比值從4%提升到35.5%。2002-2008年發行債券加上政府存款的規模與同期外匯資產的比值從20.7%提升到41.9%;與同期基礎貨幣的比值從12.2%提升到48.6%。這相當於(以2008年為例)41.9%的外匯占款通過央票和政府存款進行了對沖,從而減弱了外匯占款擴張對基礎貨幣的衝擊。

從增速看,1993 -2014年6月末人民銀行外匯資產年均增長29.2%,而同期基礎貨幣僅增長16.9%。

我國基礎貨幣運用結構的變化

從圖可以看到,1993年以來,我國通貨、準備金存款占基礎貨幣比率的變化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一)1993-2003年:通貨所佔比率和準備金存款所佔比率總體相對穩定

這期間(1995-1997年除外),通貨占基礎貨幣的比率和準備金占基礎貨幣的比率均在50%左右。

1995-1997年,準備金存款占基礎貨幣的比率接近60%,通貨占基礎貨幣的比率在40%左右。此期間法定準備金率並沒有發生變動,準備金存款所佔比率的小幅提高可能與人民銀行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備付金管理有關。1995年之前,金融機構備付率要求為5%-7%。1995年,人民銀行根據各家銀行經營的特點重新確定了備付率,工行、中行不低於6%,建行、交行不低於5%,農行不低於7%。這實際上相當於小幅提高了金融機構的備付金率,所以準備金存款所佔比率略有提高 。

1998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下調至8%,同時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準備金存款」和「備付金存款」兩個賬戶合併,統稱為「準備金存款」賬戶。這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準備金負擔,準備金存款占基礎貨幣的比率由此下滑,降至50%左右。

(二)2004年之後:通貨所佔比率持續下降,準備金存款所佔比率持續上升

2004年到2011年,人民銀行多次提高了法定準備金率 。2003年末,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率為7%,2011年末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法定準備金率提高到了21%,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法定準備金率提高到了19%。儘管2012年兩次下調了準備金率,但目前的法定準備金率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

法定準備金率總體大幅提高,同時資金清算的便捷使通貨增速放緩,這些因素促使準備金存款占基礎貨幣的比率從2003年的51%提高到2014年6月的77%,通貨占基礎貨幣的比率從2003年的49%下降到2014年6月的23%。(完)



請問,央行發行的正回購體現在哪個科目啊?


推薦閱讀:

請教技術大牛,pbft是不是區塊鏈目前最優的共識機制?
怎麼看"央行開展1625億MLF操作"?
什麼是利率長廊,如何評價利率長廊?

TAG:中央銀行 | 貨幣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