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放下仇恨的修行人嗎?

是真正經歷困苦遭遇而放下的人,不是那些沒有經歷只是嘴上不停的說放下仇恨 的人。


謝邀。密勒日巴尊者(西元1040~1123年)

本名侻巴嘎,意為「聞喜」。宋代西藏著名佛學家,苦行僧,兼善詩歌。

密勒日巴尊者,出生在後藏的貢塘(今西藏吉隆縣以北靠近阿里的地方),原屬瓊波家族,從他祖父時起,他家這一支改稱密勒氏,定居在貢塘。密勒日巴的父親除耕地外,還經商和行醫,家道慢慢上升。到密勒日巴七歲時,父親病死,母親這時二十四歲。伯父為了侵佔家產,強迫密勒日巴的母親嫁給伯父的兒子。母親不同意,其家產就被伯父全部霸佔。於是密勒日巴的母親帶著他和一個妹妹,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

密勒日巴的母親很恨迫害他們一家的仇人,一心教育密勒日巴長大要復仇。後來密勒日巴在藏絨地方學會了黑教巫術(即笨教的巫術)。他用這種巫術把他伯父的兒子、媳婦以及有關的親友一共咒殺了三十五人之多,而且還祭起了冰雹,打毀了全村的莊稼。密勒日巴報仇後,他母親很高興,但是密勒日巴卻為自己殺人毀稼,造下了惡業而悔恨。為了拯救自己犯下的罪過,他改信了佛教,先在絨地方向一位寧瑪派的僧人學習「大圓滿法」,沒有學到精妙處,於是在一○七七年他三十八歲時又投到瑪爾巴上師的門下,成了瑪爾巴上師的門徒。他在瑪爾巴上師處一共學了六年零八個月之久。起初瑪爾巴上師為了消除他以前的「惡業」,並不教給他什麼佛法,只是讓他從事種田、蓋屋等勞動而已。

瑪爾巴上師要密勒日巴建造一座九層大樓,並且對他說:「大樓建好時,就傳法給你。」結果大樓建好時,上師又叫他拆掉重建,九層大樓前後興建九次始得完成。完成後,上師不但不傳法,而且還要打他罵他,真是使他無法忍受下去。他的師母看見他如此可憐,想幫忙他去跟瑪爾巴上師的大弟子──俄巴仁波切學法。於是他的師母就假冒瑪爾巴上師之名,寫了一封假信,偷蓋上瑪爾巴上師的圖章,又偷拿了那諾巴大師的身莊嚴(身上所用的飾物),以及紅寶石印。假信上說:「俄巴法身金剛知悉,余正忙於閉關,無暇教導大力(瑪爾巴上師叫密勒日巴為大力),故令他帶那諾巴大師身莊嚴,及紅寶以表印可。」

俄巴仁波切看完信之後,非常歡喜,以為真是瑪爾巴上師的本意,立刻傳授喜金剛的大灌頂,和秘密口訣給密勒日巴,並令他閉關精修。可是,沒有瑪爾巴上師的印可傳承,雖然已盡全力去精修,但仍然毫無解證效驗,一點也得不到覺受。(所以修學密宗的人,求學那些沒有傳承的假密法,不但不能夠獲得成就,而且是罪過無量,有損無益的。)

不久,瑪爾巴上師真的寫信給俄巴仁波切說:「大力是惡人,現時諒必仍在汝處,攜之同來可也。」密勒日巴就因此再回到瑪爾巴上師的住處。後來由於密勒日巴能夠毫無怨言地忍受各種繁重的苦役,瑪爾巴上師這才把自己的全部密法傳授給他。密勒日巴因從瑪爾巴上師那裡學到了「拙火定」,冬天只穿單布衣就能抵禦嚴寒,所以人們稱他為「日巴」(意為穿布衣者)。當密勒日巴四十五歲那年回到家鄉探親時,他的母親已經去世,他的妹妹也討飯到外地去了。於是密勒日巴到吉隆、聶拉木一帶的深山裡去閉關,專修密法及氣功等。經過嚴格閉關的專修,他更深刻地領悟了所學到的各種教法。他這次閉關精進修鍊長達九年,後來才下山收徒傳教。

據說密勒日巴傳教的獨特方法是通過唱歌來教授門徒,他有一部道歌集,是由他的弟子收集整理的,在西藏民間流傳很廣。他的道歌都是佛教上的內容,在寫作技巧上多採用比喻的手法,無論是寫景寫人都很生動細膩,對後世藏族詩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密勒日巴在四齣周遊傳教時,曾到過岡底斯山一帶,當時笨教在那裡還很盛行,相傳他曾和笨教的大巫師鬥法,並取得了勝利,從那以後岡底斯山一帶的笨教勢力才衰微下去。

密勒日巴在長年傳教的過程中,聲望一天天高了起來,有許多人做他的施主,還有許多弟子門徒跟隨他,他的傳教活動一直進行到他八十四歲為止。密勒日巴一生的經歷是很苦的,西藏佛教界也以他為苦行僧人的典範。因此,密勒日巴在西藏民間中,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密勒日巴於第二繞迥之水兔年(一一二三年,宋宣和五年)在甄區示現圓寂,享壽八十四歲。


明明神通廣大

德高望重

卻要受莫須有的污衊

慘遭毒打

虛雲不言

結金剛印

後人含糊不清

說什麼公安局派人來山上檢查剛修好的破舊寺廟是否藏有金銀

然後把和尚抓起來打

打個七天七夜不給飯吃水喝關在一間房子里

可被打的人

他弟子什麼身份

國之棟樑

缺一不可的人

打給誰看?

好一個殺雞儆猴

當真是一代偉人

手段也下作了一些

運去英雄不自由

我不恨他

如今我風華正茂

他屍骨未寒

我活著他死了

就是最好的蔑視

人言英雄長短

萬古東流

青山不改

願此生終結末法

重開天門


推薦閱讀:

如何消除抑鬱癥狀中的仇恨情緒?
中國一些人是否對日本存在盲目仇恨?
為什麼要仇恨日本人?
報仇前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民族/種族仇恨有多可怕?

TAG:修行 | 寬容 | 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