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南的攝影作品風格比較類似,有統一的後期製作么?
馬格南的攝影作品風格類似,而是用的器材不同,有尼康、佳能、萊卡,中畫幅……器材不同風格也應該不同啊,不過他們是有統一的後期製作么?
謝邀。
先承認對這個沒有專門的研究。
關於問題,我有一點點引申的小問題,不知道這樣說是不是正確:問題中提到的「瑪格南的攝影作品風格類似」,是不是指的是瑪格南圖片社早期的攝影師作品?如果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受制於感光技術與後期技術,圖片呈現的樣子確實會比較接近。
同意 @韓沖 提到的瑪格南圖片社是以紀實為主要內容的,瑪格南希望接收的是能夠通過作品反饋現實的攝影師,這一點每一個成員都沒有例外。
其實瑪格南是形式的風格並沒有很接近。我們可以注意一下2000年後加入瑪格南的攝影師,2010年提名的法國人 Dominic Nahr 擅長彩色、多元素和陰影遮擋,而秘魯人 Moises Saman 就更接近咱們所說的傳統瑪格南風格(黑白、大暗角、強對比)。而2008年提名的美國人 Peter Van Agtmael 卻有很多作品的色彩很戲謔。所以攝影師本人的個人風格依舊是最重要的。
Dominic Nahr via.DOMINIC NAHR
Moises Saman via.Magnum Photos Photographer Portfolio
Peter Van Agtmael via.Peter van Agtmael
關於修圖,感覺瑪格南攝影師的後期很多時候是使用「自己常用的修圖師」,通過雙方長期的合作,來保證在一個時間段內自己作品的呈現風格趨於一致。這個風格其實更像是個人風格,而不是圖片社風格。這有點像一個雜誌社內,編輯經常與某個固定的美編進行合作來進行版面的設計來體現某種風格。
PS.今年 Martin Parr 叔叔成了瑪格南主席了,多變的風格指日可待……
謝邀。 馬格南圖片社的作品第一眼看上去好像有其獨特的風格,幾十位攝影師的照片風格類似。但是一個個攝影師的作品看過來,又能看到他們之間風格的千差萬別。 再放眼望去,其他類似的圖片社,風格也與馬格南相近,比如VII。 有沒有統一的後期這個我不清楚,不過我知道有專門的後期處理的機構,來幫助一些攝影師做後期。 是不是可以這樣想,但凡是拍一些人文類的照片,或者一些新聞專題,都想往這個方向去靠呢? 對馬格南沒有專門的研究,所以不是很了解,等著看這方面比較專業的人來解答吧。 最後提醒一句,所謂馬格南的這個說不清的風格,拍紀實可以,拍妹子就注孤生了,除非已經加入了馬格南。
馬格南的風格明明很多變啊,尤其是近十幾年新加入馬格南的攝影師風格大多都很獨特(和老一輩傳統馬格南攝影師相比的話)。
至少我最喜歡的幾個馬格南攝影師都有著各自的風格:Josef Koudelka(多層次、多主體、高反差、黑白、三角構圖、荒涼、隔離)、Bruce Gilden(閃光燈、單一主體、人物張力、竪拍、多層次的構圖)、Alex Webb(色彩、正片、多層次、多主體)、Trent Parke(昏暗的黑白街頭、過曝、光影、彩色的都市光影)、Jacob Aue Sobol(高對比黑白、粗糙、親近拍攝對象、強烈的個人情緒)。這五個應該是我最喜歡(喜歡到會去模仿)的馬格南攝影師了吧。
其實我覺得風格這回事還是 more about vision, less about aesthetics。It"s more about how you see the world, and less about how you post-process your photos. 畢竟攝影是觀察的藝術,不是後製的藝術。當然後製也很重要,也是一個表現攝影師個人視野的手法之一。
現在馬格南攝影師大部分都已經改拍數碼了,但他們還是會有自己的攝影助理,紐約街頭攝影師 Jonathan Auch 就曾經做過(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Bruce Gilden 的助理。我懷疑 Bruce Gilden 去年出版的 Faces 和他去年為 RATP 拍攝的那組數碼照片都是 Jonathan Auch 後製的,感覺和 Jonathan Auch 本身的「HDR」風格挺像的。
先醬。借用William Eggleston 一句話
推薦閱讀:
※沒有單反,如何學習攝影?
※對永諾出國產第一個自動對焦鏡頭 50 1.8 怎麼看?
※產品攝影有什麼小工具是好用的不得了,值得人手一個的?
※現在換70d+適馬17-50怎麼樣?以我現在的水平需要中端機嗎?
※iPhone 攝像頭的 35mm 等效焦距是多少?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攝影技巧 | 攝影后期技術 | AdobeLightro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