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蘭·羅素的文筆好在哪兒?
知乎上有不少人說羅素的文筆好。那麼羅素的文筆是怎麼樣的美呢?美在哪裡呢?如果可以引用原句分析就更好了。
全當拋磚引玉。利害關係,本人英語水平戰5渣。以下是個人的點滴主觀感覺。
一切不基於原文的評價都是耍流氓。
研究生英語課本上收錄了Bertrand Russell先生的2篇名篇《On Work》和《How to Grow Old》。讀這兩篇文章彷彿有種當年中學時代讀《岳陽樓記》,《荷塘月色》級別文章的感覺。當然,前提是過了語言關。
文筆好首先最突出的特點是語言美。偶爾出現的高階辭彙(絕非濫用),複雜語法長句子,精確用詞,對了,還有比喻。
《How to grow old》:
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small at first,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rocks and over waterfalls,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the water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將人的一生比喻成一條河流,起初涓涓細流,中年激蕩澎湃,暮年又歸於平靜。請注意起修飾作用的副詞:narrowly passionately gradually quietly painlessly,讀起來朗朗上口,去掉行文也說得通,味道卻差了幾個檔次。在比如,rushing...waterfalls,沖向岩石,閉上眼睛想一想,有沒有「排出九文大錢」的韻味?
文筆好的第二個方面是行文邏輯。我自己(感覺很好)卻沒能力,望知乎達達告知。
-----------------------------------------------------------------------------------------------------------------------
最後,個人拙見,無論別人怎麼說都比不上自己親身去感受。我試圖以羅素的職業來說說他的文章給我的印象:第一,作為一個邏輯學家,思路清晰,有條有理,他所有的著作,從整體上來看,組織結構連貫通暢,語言簡潔乾淨,創作的時候精心構思,絕不是那種想到哪裡說道哪裡的風格。甚至根據段落可以列出全文概要一二三來。這一點的好處也顯而易見,讀者很容易能跟隨大師的思路,理解他在表達什麼,不會有拖沓羅嗦的感覺。(反面例子是王小波,太羅嗦,整個一話癆。)
我終於發現這種胡亂摸索的努力只是在浪費時間。看來對我較為適合的方式是,在第一次思考一本書的主題之後,隨之對這個主題給與認真的考慮,然後要有一段潛意識的醞釀時間,那是不能倉促行事的,而要說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我會過分地深思熟慮。有時在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會發現自己出了錯,以致無法寫出我想要的書。不過我的運氣一向較好。通過一個極其專心的階段把問題深植於我的潛意識之後,他便開始秘密地成長,直到解決方案帶著使人不能理解的清晰度突然浮現出來,因此剩下的只不過是把看來彷彿是某種神示的內容書寫出來罷了。
第二,作為一個數學家,深諳精簡即是美這個道理,他更願意用簡單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沒有一個數學家自豪於他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多複雜,在他的自傳中曾說道:「
這裡有一些簡單的寫作準則——也完全不像史密斯所提供給的那樣簡單,我想可以推薦給從事說明式散文體寫作的人。一,如果可以使用一個簡單的詞,就永遠不要使用一個複雜的詞。二,如果你想要做一個包含大量必要條件在內的說明,那麼盡量把這些必要條件放在不同的句子里分別說清楚。三,不要讓句子的開頭導致讀者走向一個與結尾有抵觸的結論。
我們以下面一片可能出現在社會學文章中的句子為例:「人類之得以完全免除不合乎社會道德標準的行為模式是為由當某些為大部分實際實例無法達到要求的先決條件,經由一些不管是天生還是自然環境的有利機運的偶然組合,於早就某一人的過程中碰巧結合起來,由於在社交方面佔有優勢的做事方法,使他身上許多因素都背離了基準。」試看,如果我們能夠以前線的文字給這段話重新措辭的話,那麼我的建議如下:「人類全部都是壞蛋,或至少差不多都是。那些不識壞蛋的人必然具有他們在先天和後天上非比尋常的運氣。」
我們可以看一個列子,羅素是怎樣一氣呵成地用簡練的文字寫出創世紀般的史詩感覺來的:
To Dr. Faustus in his study Mephistopheles told the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saying:
"The endless praises of the choirs of angels had begun to grow wearisome; for, after all, did he not deserve their praise? Had he not given them endless joy? Would it not be more amusing to obtain undeserved praise, to be worshipped by beings whom he tortured? He smiled inwardly, and resolved that the great drama should be performed. "For countless ages the hot nebula whirled aimlessly through space. At length it began to take shape, the central mass threw off planets, the planets cooled, boiling seas and burning mountains heaved and tossed, from black masses of cloud hot sheets of rain deluged the barely solid crust. And now the first germ of life grew in the depths of the ocean, and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fructifying warmth into vast forest trees, huge ferns springing from the damp mould, sea monsters breeding, fighting, devouring, and passing away. And from the monsters, as the play unfolded itself, Man was born, with the power of thought,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and the cruel thirst for worship. And Man saw that all is passing in this mad, monstrous world, that all is struggling to snatch, at any cost, a few brief moments of life before Death"s inexorable decree. And Man said: "There is a hidden purpose, could we but fathom it, and the purpose is good; for we must reverence something, and in the visible world there is nothing worthy of reverence." And Man stood aside from the struggle, resolving that God intended harmony to come out of chaos by human efforts. And when he followed the instincts which God had transmitted to him from his ancestry of beasts of prey, he called it Sin, and asked God to forgive him. But he doubted whether he could be justly forgiven, until he invented a divine Plan by which God"s wrath was to have been appeased. And seeing the present was bad, he made it yet worse, that thereby the future might be better. And he gave God thanks for the strength that enabled him to forgo even the joys that were possible. And God smiled; and when he saw that Man had become perfect in renunciation and worship, he sent another sun through the sky, which crashed into Man"s sun; and all returned again to nebula.""Yes," he murmured, "it was a good play; I will have it performed again.""
再看一個例子,羅素自傳的序言第一段: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遺憾的是,這樣精簡的文字要翻譯成中文需要譯者更深的功力。
第三,作為一個哲學家,思想必是文章之靈魂,我見過太多用花哨的文字堆砌在一起的快餐文學,內容空洞讀之如同嚼蠟,也見過太多矯揉造作,靠夸夸其談的過剩的說教支撐門面的心靈雞湯。唯有羅素讓使我們看到文字的力量,字裡行間蘊藏著智者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讀一讀羅素的散文,寓言,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他思辨的魅力和智慧的氣息。
最後,作為一個作家,羅素的文學素養非常高,他4歲時失去雙親,在祖母嚴格的道德教條下長大,但是在父親留下的藏書室里,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閱讀廣泛,年輕時受浪漫主義作家的影響很大,他談到第一次閱讀雪萊:我讀過莎士比亞、彌爾頓以及除《唐璜》外拜倫所有的長詩;我讀過丁尼生(Tennyson)的詩,但不喜其多愁善感;之後我偶遇雪萊,其大名當時尚未為我所聞。當時我從書架中抽出一本英詩金庫(Golden Treasury)《雪萊詩歌選集》,打開第一眼所見即為《阿拉斯特,遁世的精靈》(Alastor or the spirit of solitude)。這本書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我感覺,寫這本書的人感我所感,同時又具備我從未想及能擁有的天賦,且擁有找到如其思想一般漂亮文字的能力。
他的語言幽默風趣,比起眾多的哲學大家枯燥無味的文字來說,讀他的文字算得上一種享受:
你們都記得他曾說過:「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這並不是什麼新的箴言或原則。早在基督以前五、六百年,老子和釋加牟尼就用過這樣的訓諭。事實上,基督教徒並沒有接受這一原則。比如,我毫不懷疑現任首相確是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我卻並不主張你們去他的耳光。我相信你們會發現他認為這句話只有象徵性的意義。
在《西方哲學史中》,他是這樣"讚揚"盧梭的:
盧梭的業績中有許多東西不管在別的方面如何重要,但與哲學思想史無涉。他的思想只有兩個部分我要稍許詳細說一說;那兩個部分是:第一,他的神學...在神學上他作了一個大多數新教神學家現已承認的革新。在他之前,自柏拉圖以來的每一個哲學家,倘若他信仰神,都提出支持其信仰的理智論據。
這些論據在我們看來或許顯得不大能夠服人,我們可能感覺只要不是已經深信該結論真實的人,誰也不會覺得這些論據有力。但是提出這些論據的哲學家確實相信它們在邏輯上站得住,是應當使任何有充分哲學素質而無偏見的人確信神存在的那種論據。敦促我們信奉神的現代新教徒,大部分都輕視老的「證明」 ,把自己的信仰基礎放在人性的某一面——敬畏情緒或神秘情緒、是非心、渴念之情等等上面。這種為宗教信仰辯護的方式是盧梭首創的;因為已經家喻戶曉,所以現代的讀者如果不費心思把盧梭和(譬如說)笛卡爾或萊布尼茲加以比較,多半會認識不到他有創見。....羅伯斯庇爾在所有事情上都是他的忠實信徒,在這方面也步他的後塵。
我只看過中譯本,感覺就是邏輯異常清晰,比喻非常恰當,如果他寫一本量子力學的科普,相信任何一個初中生都能讀懂。
看不懂英文,百度百科有中文格言,維基語錄有英文的,可以看一看。
看了其他答案我覺的我的答案就是在耍流氓,對了,樓主的問題給人一種暗示,羅素的文章很好,你可知道,那在維特更斯坦眼中就是shit,在維特更斯坦傳中被評價為毫無價值,羅素也如此自嘲。
最近連續看了羅素好幾本書,其中"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The Problem of China ","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都讀的是英文原版,西方哲學史讀的是中文翻譯。幸福之路已經讀完,中國問題讀了四分之一,哲學問題讀了前兩章,西方哲學史讀了近現代那一卷中一半。其寫作水平極為精湛,清晰邏輯性遠超王小波(話說小波最愛引用的就是那句「幸福本源是參差不齊」)。印象深刻的是"The Problem of Philosophy"中第一章那段對桌子到底存不存在的論述。推薦給大家,十分鐘讀完後,我徹底服。在此之前我還讀了William Zinsser的「On Writing Well」。從上書的評判標準來看,羅素的寫作水平基本上是nonfiction頂尖。
羅素本人的性格非常令我欽佩,他極其理性,不論在多麼混亂的狀態里,甚至受到多大的污衊,都能保持理性來對待使他身陷其中的事。其次他很善良,對於人世的不公總是儘力而為,從不會為了功名利祿而陷害某人或向某人諂媚。他的邏輯學作品通俗易懂,總是用最淺顯的語言闡明最複雜的理論,比之於黑格爾、海德格爾要更讓人能夠明白他所做的表達,所傳授的道理。一個人完成了這些之後,他就基本上涉足於偉大了。
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上面的回答都是技術性的,價值不大,首先文字不過是你走入一個作家的思想世界,感情世界的一條路,同時,一個作家的思想高度,視野的廣度,以及他對世界的理解,都會通過他的作品透露出來。羅素的文筆美,大氣,有一種登高而望遠的哲學家式的磅礴深邃感,也兼有文學家式的超脫和對世界的一種悲憫感。最好的代表就是他的諾貝爾作品《西方哲學史》,真的是把上面那些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你把這本書和其他同名書對比起來讀,更明顯。
一是邏輯清晰。羅素本人是邏輯學家,這一點不需多說。(See Principia Mathematica).
二是詞義明確。
羅素用的詞都有明確的定義。這也是他認知論的表現。羅素認為人類的知識的起點是感覺(sensation),他認為光靠字典定義不會賦予辭彙以意義,一個人的最小辭彙必須靠示範定義(ostensive definition)來獲得意義。例如,如果沒見過紅色,光靠字典定義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給紅色賦予意義的。而一個靠詞典定義的詞,它的定義必須最終是經過示範定義過的。 因此羅素的文章里沒有玄學家用的那些不著地的辭彙。
( 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
三是文采。這部分屬於藝術。羅素的訣竅是把莎士比亞等人的名篇都牢記在心,之後行文如流水,下筆若有神。
(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
沒能力讀原著,誰知他文筆好也不好。不過,他是我的精神導師!在大學裡思想最苦悶最矛盾的一個時期,有幸讀到了他的幾本書,有如閃電撕開暗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學界的數學大帝,數學界的藝術大師……全才啊……………………
羅素《我的哲學的發展》里的一章《放棄畢達哥拉斯》寫得異常的優雅動人。
推薦閱讀:
※你是怎樣變成一個職業寫手的?
※成為一名作家跟所從事的職業有關係嗎?
※寫作用詞華麗和浮誇造作的界限在哪裡?
TAG:寫作 | 文筆 | 羅素BertrandRussell | 西方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