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完《追憶似水年華》《靜靜的頓河》《顯克維奇選集》這樣的大作卻沒有時間,怎麼辦?
不看手機。
除了電話,簡訊外,不掏手機出來,隨身帶著要看的書。不看手機,會赫然發現有了許多空白時間,無聊的不知所措,自然會拿出書看。漸漸就習慣了讀書的感覺,或長或短,讀完一本已不是問題。
手機提高了刺激的閾值,縮短了反饋的時間,讓人不斷追逐下一個刺激,卻忘記了沉浸於一本書時的愜意。
非常反對說每天看幾頁的答案。特別是對《追憶似水年華》這樣的書。《追憶》不適合每天看幾頁每天看幾頁,也絕不適合把這本書用零碎的時間,在很長的時間段里看完。真的不適合。它不是一本睡前讀物。它是意識流小說。這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書,盡量不要零碎化閱讀,而且很難零碎化閱讀。本來一個思緒就會有幾十頁,停不下來的。每天讀幾頁,不現實。至少在一個意識流環節內,千萬不要斷了。你要注意體會語詞之間的美,思緒之間的微妙跳動。這是美,不可分割,不能分割啊。而且它基本沒什麼故事情節,長句子,大段落,怎麼能睡前擠出時間來看呢?會忘會暈,會不知所以。文學本身是這種美感。我們不做研究,我們最大的樂趣便在審美。把美四分五裂之後,還談什麼審美。流暢的書,要連續著看。如果你尚有寒暑假的話,靜心閉門一下子看完吧。看不下去就放棄吧。如果要用擠出來的時間,還是不要去碰像《追憶似水年華》這種書了。沒時間就不必看了,這本來就不是必看的書,文學系的都沒有多少人看完。全世界看完的人都不多。沒看過這本書,不丟臉的。睡前讀物很多,追憶似水年華不是。找一些傳統讀物,短章節,情節性強一點的,拿著睡前看幾頁,朝朝暮暮的陪伴,也很美妙的。
你需要生一場病,這病不嚴重,讓你渾身乏力的感冒發燒最好。房間要足夠溫暖,你從很遲很遲的懶覺中醒來,坐在被子里,靠在床頭。
你可以採用任何舒服的姿勢,坐著、躺著、趴著、也許側卧著,一手翻書、一手托腮還不錯。
備好一杯熱咖啡、或者熱可可、熱牛奶、熱茶,把燈光調到合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忘掉網路、電腦、手機、功課、工作、肥皂劇、球賽、新聞聯播……如果還能忘記愛情。現在你可以開始讀書了,可以從下午一直到晚上,度過黃昏時節,月亮升起來,屋裡屋外一樣安靜。你終於看不下去了,神思倦頓,一種名叫」醉書「的奇妙感受縈繞著你,空氣開始變得粘稠——似水年華里,你溯游從之。人在空氣里度過時光,時光變成書頁上的文字,同時它也就變成了水,水的密度大於空氣。不管你承不承認,生活它真的忙碌,或者你自以為它忙碌著。沒有一個小病小災讓你稍微的閑下來一點兒,你未必會花上一整天或者一個周末去讀一本書。放棄那些」一天讀一點「的念頭吧,大部頭的作品需要一以貫之的情緒。切割碎了,它在你的印象中就會變得支離、變得更加難以下口、變得興趣索然。第一遍讀小說時,你一定是憑藉感性去感知文字,而非去分析、總結、歸納,如果你願意深入去研究某部小說,你大可以每天花點時間,做點筆記,一點點地去反芻每個段落章節。但是第一遍,相信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三生萬物,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其實我肯定不是勸你趕緊沖個冷水澡,然後濕著身子去吹空調,腦熱雖然有點暈乎乎的微醺感,頭疼畢竟難受難收。只是你需要創造一個安靜、悠閑、舒適的氛圍,並預留出一兩天的務虛時間,把呼出去的氣都吐在書頁上,沾著油墨味再吸回來。相信我,比這個味道更好聞的,世上只有兩三種而已。說了這麼多,你到底看是不看呢?別刷知乎。
初三的時候把頓河看完,高考前一星期又看了80%。
其實頓河壓根就不厚,才150萬字,能叫多麼?
我看書的時候是充分利用一切時間,課間啊,上廁所啊,睡覺前啊,被窩裡啊,除去必要的日常時間,全部用來讀。為啥能有毅力?
因為我太喜歡這部書了,如果你僅僅是為了大致了解的話,看書評,或者上網下載有聲書,頓河還真有有聲書,不過刪減厲害。
或者你去看電影。目前頓河就兩個版本,純靜無字幕和國配版。六個小時左右,我看了三遍。
只有死人才是沒有時間的
一下子抽出十幾個小時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可以考慮根據個人平時繁忙程度,每天固定抽出一段時間看書,比如說,晚上睡前看20分鐘或者半小時(恩即便是對文學死忠的話這三本大作其實也挺催眠的哈)。
看完自己想看的書,只是小利。如果藉此養成每天有規律的看書充實自己的好習慣,才是真正的好處。「除非雙腿骨折躺在床上養傷兩個月,不然你一輩子都不會看完《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小說的。」——中學語文老師對我的告誡之詞
最適合讀長篇讀物的場所莫過於地鐵。
沒座位、擠都不是問題,只要是一小時以上路途,一定能沉浸到閱讀里。
八年前的公司,上下班要坐共三小時地鐵。我三年間在地鐵上擼完了《德川家康》、《明朝那些事兒》、《大唐雙龍傳》、《江戶川亂步全集》、阿加莎克里斯蒂全套、新星出版社已版的馬修斯卡德系列等等…
後來換到離家半小時車程的公司,省下的往返時間全用來刷微博、看美劇了。後來買的kindle,也閑置了幾年。
今年又找了個上下班地鐵兩小時的公司,突然發現kindle很好用。
三個月時間裡,已經把《了不起的蓋茨比》、《殺死一隻知更鳥》、《風暴島》、《戰爭與和平》看過一遍。準備接著看看《靜靜的頓河》。
題主不妨試試。
本人讀的書不多 但在高二的時候讀完了頓河。算是自己讀的比較仔細的小說之一了。到目前為止都還能較為清楚的記得主要人物名稱關係等(當時還發了說說慶祝。)感覺這個問題還是能強答一波的。說說自己的情況 題主可以參考一下。
先說一下時間上是怎麼安排的吧。
記得當時自己是抽晚上的時間讀。嗯大概就是一周讀兩次。周一和周三晚上十一點半到第二天凌晨一點左右。一次平均能讀六十頁左右。總共讀了三個多月。(我讀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 金人譯 一共四本 每本四百頁左右。)環境呢 大家都懂的。高中寄宿制學校 手機雖然能帶但那時家長不讓我帶到學校。晚上在寢室熄了燈不睡覺基本是沒有什麼娛樂的。也就如同高票說的不碰手機 外界干擾幾乎沒有。
個人感覺真心要讀讀這種長篇要麼故事十分精彩 要麼就要自己靜下心來。盡量一個人找個安靜的地方 盡量安排較為整塊的時間 畢竟這種大部頭人物關係複雜 劇情伏筆比較多,如果利用零散時間很可能理不清楚各種關係 等到下次再讀說不定都忘了之前的劇情。時間上安排不出來又想讀書的話呢 建議看一點情節緊湊的。我把《靜靜的頓河》電子書拷在手機里,像看網路小說一樣,三個通宵看完。。。其他兩本,讀不下去。相比之下,對靜靜的頓河裡反映的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我比較熟悉,對俄羅斯文化有興趣,所以會產生讀它的願望。而且,讀到某些專有名詞時也不會感到陌生,比如「果子羹」「鄧尼金」「切爾克斯」,而顯克微支筆下的波蘭歷史,和普魯斯特生活的二十世紀前期的巴黎,我就不太了解了。我的父親是學英國文學出身,他從我初中時,就安利我《莎士比亞全集》。可是,那時候真的對它興趣缺缺,捏著鼻子讀了哈姆雷特,被各種名詞和繞嘴的句子搞得都噁心了。後來,第一個主動去看的戲劇,是《科里奧蘭納斯》,因為看了它的電影和豆瓣評論。一個精英主義者的性格悲劇——這個故事在我的頭腦里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後來陸續看了四大悲喜劇,最近幾天在看反映都鐸王朝的幾部戲劇《理查三世》《亨利六世》,因為提前做了功課,讀著就容易多了。我覺得題主可以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識,或者看豆瓣上的書評,相關的電影電視劇甚至是音樂,來提升對這本書的興趣。我們中國人讀經典通常有誤區,強調「原汁原味」,其實書都要結合現實來理解的,就算用網路語言評價顯克微支筆下的小說人物,吐槽巴爾扎克描繪的巴黎世情,也是一種理解。如果能通俗,為什麼不呢?
《靜靜的頓河》和《顯克維奇選集》不清楚~
村上春樹倒是在他的小說《1Q84》里借女主人公青豆和人物Tamaru的對話討論過追憶逝水年華。
當時青豆因為受到追殺躲藏了起來,整天待在房子里不能出去。Tamaru問她需要什麼補給品時說,建議她讀書打發時間~ 對話如下
「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如何?如果還沒讀過,或許是可以全部讀完的好機會。」
「你讀過了?」「不,我既沒進過監獄,也沒在什麼地方長久躲藏過。人家說如果沒有這種機會是很難全部讀完的。」現在很少有能看書的時間,以後自己老了以後倒是喜歡能有很多的時間看自己喜歡的想閱讀的書——有好多好多的書都想讀!還一種可以聽音頻,喜馬拉雅上有由李野默朗讀的《靜靜的頓河》,120集,每集差不多25分鐘,哪裡都可以聽,這種方式感覺也還不錯。而且李野默演播得真的很好。
這可能不僅僅是時間問題:更多的在於作品(譯版)本身的質地和感觸。Some books are of the texture fabricated by charm, phantasy and goad the readers to go on. 比方說以前看《追憶似水年華》始終沒有看下去,這一點其實也和中文在時態方面的不足有所關聯,如果參看J.Hillis. Miller的Fiction and Repetition (chapter 7)會發現英文(包括法語等語言)通過時態的變化製造出的tripartie effect between the narrator, the narrated, and the characters真的是kaleidoscopic:一個小詞have, was之中紛繁的意義是不可譯的,這也涉及到中文翻譯之中的問題:如何翻譯free indirect speech. 而這是現代偉大作品的最為經典的地方:甚至於經典的小說離不開這個元素,didactic omniscient narrators are always distasteful. (此處追憶似水年華必須推薦英譯本:C.K. Scott Moncrieff的譯文)
不得不承認 儘管個人認為我國的翻譯產生了眾多偉大的巨作,但是中文作為一門語言和西方語言的差異導致了不可譯的gaps太多:真的讀了中譯版能夠獲得什麼呢?而當下的譯者們又格外怠惰,前段時間看fiction and repetiton的譯本 裡面註解連Frank Kermode都標明「未知」(Frank Kermode是牛津大學著名學者 其著作The Sense of an Ending是小說理論在6,70年代的經典之一:其中對於apocalypse, crisis, Yeats等人的解讀發人深思),這樣的翻譯態度加之錯譯 亂譯 省略 使得譯文實在沒有閱讀的價值和樂趣。
答者只能如是說,每個敘事者都有自己的「隱含讀者」這個讀者不是簡單的「被敘者」而是有著理解知曉和評判義務的讀者:如果沒有對於文字的理解 對於文本的興趣 那就不必強求 熙熙攘攘 為利而往矣 有何不可?畢竟主要矛盾中的美好生活 不是讀過幾本中譯本就能解決的說句真心話,很贊同阿茫姐姐的回答。兩三年前我高度失眠,每天看到看凌晨四五點共計看了一個半月才看完《追憶似水年華》。即便是這麼高強度的閱讀也會時不時忘記先前某一卷的內容。如果非要看的話,最好是得有大把連貫的時間和良好的心態,否則真的啃不動。
你是只想看還是喜歡看這樣的書?
喜歡看的話會抽出時間的。這些書不是擠出時間就看得進去的。要一邊想一邊看。
如果只是拜讀下,那網上看看總結就好啦。否則話,花些時間去泡圖書館、咖啡廳都可以啊。就是要有那個安靜可以思考的氛圍。
(?????)堅持先持續看到三分之一,你就會感興趣然後欲罷不能並想方設法的抽出時間去看了。。。
上廁所的時候,不帶手機,只帶其中的一本書進去。我不會告訴你"追憶似水年華"我就是這麼看完的
我記得我上次完整的看完一本是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那可能是我高中之後第一本看完的文學作品(網路小說不算),而原因是因為進藏的第一天就把手機掉水裡了,剩下的十天只有這本書陪我……
哎,有機會的話……算了算了,換不起手機了
聽書呀!在進行洗澡、健身、吃飯等等可以分心的事情的同時聽書,既解放了雙眼,心也能靜下來,同時記憶更牢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