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山正明真的可以精通16門語言嗎?
今天看到北大的一個講座通知,感到十分驚訝:
世界史上中國文明的意義 講演人:杉山正明 教授主持人:榮新江 教授 時間: 2010年5月26日(下午3:00-5:00) 地點:北京大學歷史系會議室108 杉山正明先生簡介: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天皇紫綬勳章、學士院獎獲得者。通曉漢、英、法、德、俄、西、阿、拉丁、波斯、加泰羅尼亞、梵、土耳其、阿富汗、蒙、滿、藏等16種語言,研究領域涉及蒙元史、歐亞大陸史、中西交通史、中國古代民族史、歷史地理學、古代地圖學等,著有《大蒙古的世界——陸地和海洋的巨大帝國》、《蒙古帝國的興亡(上、下)》、《蒙古帝國及大元兀魯思》、《蒙古帝國顛覆世界史》、《歐亞大陸中央地域的歷史結構:13—15世紀的東西》等專著20餘部。杉山先生在充分掌握歐亞各地區豐富史料的基礎上,整合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突破斷代與區域研究的局限性,開拓新的領域與方向,將世界史與亞洲史、中國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微觀研究體現宏觀視野,迭有新見,久為國際學術界所推重。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這個日本人居然在母語之外掌握了16門語言,且能利用這些語言進行學術研究。他是怎麼做到的?是有語言天賦還是方法先進?有人了解杉山正明這個人嗎?
美國一個古典學博士畢業要求:
拉丁語+古典希臘語(基礎語言)德語(古典系的元語言,不學不行)之後是實用的研究語言,古典和中世紀研究通用:
法語(能看懂就行)義大利語/現代希臘語(文獻閱讀)此外某些專題研究:
黎凡特:亞蘭語的各種變體,比如Palmyrene(如果我沒記錯Mary Beard是能看懂的),Syriac(研究Bardaisanes)
高加索、黑海:俄語、亞美尼亞語(能讀懂就行)中世紀南法文學:奧克語伊比利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東歐歷史:俄語,教會斯拉夫語教父學、早期教會研究(Patristics):亞美尼亞語(部分相當重要的教父著作只在亞美尼亞語翻譯中繼續存在)敘利亞語(聖伊法蓮等敘利亞作者的著作)科普特語(Desert Fathers,Nag Hammadi)看起來非常多,注意看實際上相當多的這些語言只要能讀懂就行了,並不要求口語,雖然困難但不是不可行。
並且懂這麼多語言也改變不了杉山正明黑屁頗多的事實。俺來解釋下為什麼研究草原史領域,需要學土耳其語,因為土耳其語有數量龐大的偽史料,比如太平洋姆大陸誕生土耳其帝國進而催生人類文明的史料、偉大的土耳其人源出於烏古斯汗長子海亦部的史料、偉大的土耳其可汗烏古斯汗是如何征服全世界並逼迫中國修長城的史料、以及伏羲、黃帝、秦始皇為什麼是土耳其人的史料……
以上只是舉例,反正只有你想不到的,所以土耳其語是個寶庫,全世界草原史民科都羨慕的偽史料寶庫。
所以杉山正明建議學生們去學習土耳其語。
ps:日本的草原民族史研究,水平真的是很低的。
有為大東亞共榮吹號角的白鳥庫吉,有認為源義經就是成吉思汗的一群智障。以及這個被中國網民吹上天了的杉山正明,真的都 水平極低。
這使我想起了安部健夫,安部健夫從來不出神論,你看他的書也會看得腦袋發麻,因為他是一個嚴謹的學者,經常列舉這種說法然後一一點評,最後也沒有結論。而這樣的嚴謹學者,在日本的草原民族史研究者中,似乎真不多見。
推薦下安部健夫的著作:上世紀回鶻西遷研究撕逼史(說白了就是列舉了上世紀回鶻西遷史各路學者的撕逼史)
i think i speak poor English,but i dare to say,it is important!
阿富汗語是什麼……P大的講座通知要真這麼寫,實在有點low。
這位來自日本的游牧民族歷史研究學者,我是從姚大力老師那本《讀史的智慧》裡面了解到的,姚老師對他的那本書《疾馳的草原征服者》的書評真的是充分展示了文人評(hei)論(ren)的水平,一個髒字沒有,咋一看還連捧帶吹的,細看之後,讓人樂的不行。姚老師還特彆強調譯者是他老朋友,日語水平高的很啊,翻譯上絕對沒有什麼偏差,中文譯本也可以完全反應原作者水平,要是覺得有什麼問題,譯者不背鍋。
杉山桑的水平嘛,大家看看他做研究的方法大概就知道了。研究東北亞游牧民的歷史竟然要拋棄中文史料來搞,還把中文史料貶得一文不值,真是讓人都快醉了。還大唐是一瞬間的帝國,這個立場,真是不知道怎麼說他。。。
所以他所謂的精通多國語言的說法,就聽個樂子得了。杉山正明是有名的「精神蒙古人」教授,不是像某答主說的「人們不敢再在杉山的那個領域去搞研究」,而是根本沒人屑於做他所謂的「日本首創史觀」蒙古研究。我們來看看他的觀點:
?之前歐洲和中國的蒙古研究都是錯的,只專註於蒙古人的殘暴和野蠻,我們應該多看蒙古人征服世界的積極方面。
?中國的史料不可信,他們都是被蒙古人嚇尿後故意寫一些黑蒙古的東西。
?俄國人?他們當時可是蒙古人忠誠的僕人和走狗。為了掩蓋這不堪的歷史,他們才黑蒙古殘暴。
?西方人就不可信了,他們主張15世紀他們發現了世界,其實事實是蒙古人早於他們200年就有地理大發現。
在杉山眼中,蒙古的殘暴征服和統治是為了「構建和諧世界」,讓人覺得他深得「大東亞共榮圈」的精髓。最噁心的是他對文天祥的「純粹自己找死」的評論:
「文天祥對於自己的名譽異常重視,他熱忱期待可以被砍頭,然後因此被後世人讚美,結果他成功了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みずからの名聲を異様なほどに意識して、あくまで斬死を熱望し、見事に後世の稱賛を受けることに成功した。
關於他「通曉」16門語言的傳聞,我在日文資料上完全沒有看過。這麼傲人的能力,怎麼不在本國人面前驕傲一下,只敢跟外國人說呢?
我認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見過一個以色列理論物理學家都會說10門語言呢。她和他先生(也是個物理學家)是用古希伯萊語交流的。
以前日本的大學者大川周明(人品不論,但的確是大學者)也是同時精通希臘,拉丁+德法英+漢+梵+巴利語啊。
杉山不了解,但榮新江教授是個好老師。這麼說吧,假設你老家是沿海的,跑去其他地方從小生活,那麼你應該會,普通話家鄉話以及當地話,加上半個英語應該是3.5個。
我們語言學的老師老公是法國人,孩子的奶奶是瑞士人,現在在德國生活,外婆是武漢人,所以那個小孩現在會法語,羅曼語,德語,普通話,武漢話,英語好像也有在學,但是學說話的時候很慢,比別的小孩慢得多,不過也只是會說,以後會不會寫就不知道了。
我很多學習小語種的朋友,緬甸,寮國,越南語,他們是屬於沒有開掛正常學的情況下,現在畢業參加翻譯工作也是很吃力,基本要查閱字典,更何況有些翻譯涉及某個專業領域,就好像你會中文某些專業領域的詞你聽到也是一臉蒙,所以說真的要經常使用融匯貫通。
拿中文舉例你在生活中把書面語讀出來是不是覺得很羞恥呢?我們導師是杉山的學生,他是日本人,會說漢語英語,能看懂和讀蒙古語契丹語,突厥和滿文也會一點。中亞這邊的語系好像都是阿爾泰語系什麼的,反正都是一個語系,語法什麼的很相近,發音什麼的好像都能用阿拉伯字母拼出來。我們導師四十多歲就能看懂五六門以上的語言了,杉山六十多快退休的年紀了會十六門不稀奇。他不一定都會說,但肯定都能讀懂。杉山怎麼會這麼多語言我的確不知道。但是我們導師說如果想在元朝那個領域研究出新東西、必須得去學土耳其語,所以就這個難關想一座山一樣卡死很多人,讓人不敢再在杉山的那個領域去搞研究了。杉山學這麼多語言就是想研究可能,無限追求新史料的結果吧。
首先給個結論,語言是工具,交流用的,不用秒廢。
舉我外公為例,只是個普通的,一輩子沒什麼建樹的知識分子。
精通:日語 漢語(日本出生,父母中國人,水平屬於日常交流什麼梗都懂的那種)交流基本無障礙:英語(必修)德語(選修)勉強達到讀寫水平:拉丁語(醫科生) 俄語(中蘇蜜月期)我的母親就只會英語和漢語了,家族事業做醫生拉丁語單詞還是會的。
我們之前討論過為什麼早年間的知識人會那麼多種語言,得出的答案是早前英語還不是世界通用的學術語言,做學問需要閱讀大量其他語言的資料,和各國的學者交流,學那麼多種語言實際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現在都通用英語,除了作為愛好,學習英語就夠用了。英語好似瑞士軍刀,多語種混雜就像工具箱,不知道我這麼形容合不合適。外公83歲開始出現帕金森癥狀,所有工具語言的遺忘順序是:
德語、俄語,本身就沒有太深入學習,長期不用很淡漠,順勢就全丟了。英語,84、5歲隨著病情的進展逐漸不會說了,報紙還是勉強能看,又過了兩年病情後期明顯感覺看不懂了。拉丁語單詞用了一輩子,到死還很敏感,開始還能用鉛筆改改我的作業,後來就只能畫個圈自己琢磨,再後來,老頭一副死心的表情,大概屬於,這種學渣就由他去吧。帕金森後期外公反而撿回幾十年沒怎麼用的日語口語(據我所知解放後外公因為出身不好,絕口不再說日語了)。中間插個花絮。
我祖父和父親是會日語的,長期的對日貿易日語反而用的比漢語還要多些,我們家說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漢日夾雜,外人一定會感覺你們說的是什麼鬼 。小時候兩家聚會明顯能夠感到外公能夠聽懂祖父和父親的小聲叨叨,甚至有些私下的場合祖父和外公一個用日語一個用漢語一問一答也蠻有意思的。(祖父在小留學生時期受到過曾外公的照顧,和外公自小就認識,理論上說祖父還要長外公半輩,這就是另外一個混亂的故事了)外公快臨終的那段時間口齒不清思維混亂大量日漢混雜,在我們家也就我能聽懂 。只有母語是永遠不會忘的。想起了號稱自己能讀近十種語言文獻的柯嬌燕女士。。。
阿富汗語?那要這麼說,我們每個人除了學英語,還會美國語,加拿大語,澳大利亞語,紐西蘭語,印度語,南非語等數種,就問你怕不怕再學個西班牙語,就精通墨西哥語,阿根廷語,智利語,巴拉圭語,烏拉圭語,玻利維亞語,秘魯語,厄瓜多語,委內瑞拉語,哥倫比亞語,巴拿馬語,古巴語,尼加拉瓜語,瓜地馬拉語,薩爾瓦多語等幾十種語言呢……
說說我自己,年近三十,北漂合租,一事無成。
碩士,會英、法、德語。
藉助詞典可以比較容易閱讀西、葡、意、荷語,能讀,聽不太懂。當然,有時候看英法德語可能也得用一下字典。
加上漢語,這就八種了。
如果一個教授級別的,還比較喜歡語言,那還是比較容易的。
當然我的這個「會」,段位比較低。我只是說,多語言不是一個很難的事情。以前大學的室友,普通話,粵語,桂柳話,南寧話,壯語,苗語,白話,四川話(跟她女友學的)。這算不算精通八門語言?
馬來西亞同學都會說起碼四種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粵語。我的馬來西亞同學,二十歲出頭,會以上還有日語韓語,基本溝通沒問題。老師說文化地位越低的地方,需要學的需要學多,牛掰的美國教授只會說英語就夠了,全世界都會為了聽他的講座看他的著作學英語。
日本研究蒙元史的,基本可以認為是水平太低無法研究其他朝代
以前學院院慶,負責去機場接一日本北海道大學來的法學老教授,簡歷上寫著他通曉八國語言,其中包括漢語。
見到他之後先用日語打完招呼,我就用漢語問了句「老師您還會中文呢」,那老漢微微一笑,深藏功與名。
和他同行的還有一位中國人教授,我和他說起來這日本老教授很厲害會八國語言,中國人教授也是微微一笑:「吹的,很早以前學過一點兒的水平,日本人都喜歡簡歷里這樣寫。」
這個所謂「精通」不是能夠無障礙交流的意思,也不是同傳,只要能夠看懂就行了。
我記得何兆武的回憶錄《上學記》里說過,他當時學德語和法語,根本就沒有記那些動詞變位,因為他覺得這些用字典就可以解決,沒有必要浪費時間。這就卸去一大半的難度了。何兆武后來也翻譯過康德、盧梭、帕斯卡這種高難度的著作。
錢穆也回憶說(我記得好像是《師友雜憶》里的),他當時也看一些日語的書。八十多年前,日語里漢字還很多,他連蒙帶猜再查一查字典,後來也能無障礙地看懂日語,就是不會說也不會寫。
按照外語院校的標準,這倆人肯定不及格,早被退學了。可是做學術研究,又不是學語言,按照學術研究的標準這就算精通了。
要真是較真起來,精通漢語,起碼得是既熟讀《昭明文選》,又能在知乎上和人對罵。這種水平,母語是中文都起碼得學個十幾年,杉山正明一輩子什麼都不幹也不見得能把十六種語言都學到這個地步。能不能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有人精通八國外語的
H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