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果酒市場沒有老大?
這個問題,小酌日曆的專欄作者、果酒釀酒師 @Huigr王 已經思 (tuō)考 (yán) 三年,下面是他今天在 小酌日曆專欄 給出的答案:
3年前我在知乎看這個問題,當時就占坑想答,卻發覺在當時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無法做出一個比較深入的解讀。加之嚴重的拖延癌晚期,一拖三年……
三年前占的坑
我在大學期間學習的是葡萄酒釀造,在辭去第一份葡萄酒釀造工作後,機緣巧合進入了果酒行業。這六年間也時常思考這個問題,到現在算是有了一點淺薄的認識,鼓起勇氣強答一發,權當探討。
果酒的定義及分類
果酒在酒水的世界裡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類別,十分豐富的水果品種使得果酒甚至沒有一個統一的法定標準,也暫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官方定義,在這裡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如下歸納。
果酒從廣義上講是指以水果為主要原料,通過發酵、浸泡等工藝製作而成的酒,以及水果風味的配製酒。而在實際生活中通常把葡萄酒從廣義的果酒中單列出來,下文中所討論的果酒便是指除葡萄酒以外的果酒。
圖片來源:互聯網路
先來羅列一下市場上常見的果酒種類:
類似飲料的果味配製酒:通常沿用果味飲料的工藝,以水、蒸餾酒、甜味劑、果味香精、食用色素等為原料調製而成。通常這類產品不含或少含果汁成分,因為有水果香味,也被普通消費者理解為果酒;
類似果汁的調配果酒:通常沿用果汁工藝,以水、蒸餾酒、果汁為原料,水果成分不經發酵,而是通過調配或泡製獲取水果風味製作而成;
類似米酒/啤酒的複合發酵果酒:在米酒/啤酒工藝的基礎上,混合水果發酵而成。準確點說應該叫水果米酒/啤酒;
類似葡萄酒的發酵型果酒:以一種或多種水果發酵而成,完全由水果釀造而成,是技術難度大,成本較高的一類,口味變化最豐富的一類。
圖片來源:The Independent
看似種類繁多的果酒為何一直沒能形成氣候,在我看來源自多方面的原因:
先天原因
「酒」是一類文化屬性很強的消費品。葡萄酒、啤酒、黃酒、中國白酒、白蘭地、威士忌等常見酒類都有自己完善的歷史文化體系,也都擁有各自堅實的受眾群體。
但,果酒不是。若要深挖考古證據,果酒也曾經零星的出現在歷史文獻中過,但少有果酒發展出了自己獨立的文化體系。深究其原因,這得從原料本身的特性說起。
圖片來源:firescreek.com.au
我們將葡萄酒和果酒進行個簡單的對比分析。
葡萄酒,我們常說它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發明的,其得益於葡萄自身優異的理化特性,這些特性甚至能讓葡萄在幾乎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轉化成合格的葡萄酒。首先它產量較大,容易有富餘的原料用於釀酒;其次它表面天然攜帶大量野生酵母,具備自然發酵的先決條件;果皮的機械強度適中,既利於運輸也便於發酵前的破碎;果肉的液化程度高,不會在出汁這個環節上帶來困難。
最重要的是:葡萄有較高的自然糖度,足以發酵到易於保存的高酒精度;以及適宜的酸度,這個酸度下是酵母的天堂,卻是大多細菌的禁區,有效的維持了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穩定性,而帶來的酸感也在消費者的接受範圍。
Wine Grapes 一書共收錄了 1368 個釀酒葡萄品種
葡萄可謂集「高富帥」於一身,所有先天條件都非常有利於葡萄酒的釀造,早在遠古時期葡萄酒便被先人所發現並總結出完善的釀造工藝(陶醉8000年——美酒起源時間線),並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中培育了眾多優良的釀酒專用品種,在天時、地利、人和上佔盡了先機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而其他水果卻沒有這麼幸運了。且不說產量,最吃虧的要算它們自身的理化特性了。大多數常見水果相對葡萄來說低糖高酸,若在沒有技術條件的干預下進行發酵,產生的低酒精度不利於產品的保存,發酵後凸顯的高酸非常容易讓酒不好喝,甚至能達到不愉悅的程度;好容易有那麼幾個高糖水果,酸又非常疲軟,使得細菌問題在發酵過程中便早早的顯現出來。而發酵取汁在大多數果酒的生產中也是一個難題,要麼果皮太厚太苦,要麼果肉太硬、太稠……
圖片來源:互聯網路
總之,幾乎難以找到像葡萄那樣集「高富帥」於一身適合釀造的完美水果,別說在工藝技術不發達的歷史早期,即使到了技術手段發達的今天,想利用單一水果釀造一款優秀的果酒也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原料先天條件的原因,果酒失去了歷史的先機。一個連歷史都無從談起的產品,何來自己的原生酒文化。
在消費葡萄酒時,消費者會遵循葡萄酒的文化體系去品鑒、消費,不會到葡萄酒裡面找「葡萄味」。而吃了沒文化的虧的果酒同學卻沒能有這樣的待遇,消費者卻會下意識去尋找水果原本的味道,但經過發酵的果酒幾乎都給不了他們滿意的答案,使得果酒難以流行。
技術原因
果酒失去了歷史先機和文化的沉澱,而到了技術手段豐富的今天果酒依然存在在較多的技術困難。
原料品種及栽培管理
還是先說釀酒原料,葡萄酒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後,發展出豐富的專門用於釀酒的葡萄品種,也發展處專門服務於釀造的栽培方式,可謂在原料上做到了極致。
常見釀酒蘋果品種
而果酒呢?放眼世界只有僅次於葡萄酒的世界第二大果酒——蘋果酒(Cider)形成了自己的釀造品種體系。絕大多數果酒原料都來源於產能過盛的鮮食水果,為釀造進行單獨的栽培管理更是無從談起。要知道同一種水果,用於鮮食的與用於釀造加工的遵循的是不同的栽培管理方式,他們追求不同的理化指標。
基礎科研薄弱
從幾千年來的技術積累,到今天全世界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葡萄酒早已形成成熟完善的工藝及科研體系,釀酒師們在創作過程中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葡萄酒在藝術層面的表達。
圖片來源:互聯網路
而品種眾多的其他水果,每種都有自己的特性,在科研上僅有少量的淺表研究,基本談不上積累。我剛從葡萄酒行業轉入果酒行業時,甚至發現很多基礎數據都無從查詢。釀造工藝看似大同小異,放大到規模釀造時卻會帶來不小的麻煩。果酒釀酒師每遇到一種新的水果時都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比較基礎的技術研究上,每種水果都是新的挑戰。
技術人才缺乏
許多高校都開設了葡萄酒工程專業,為葡萄酒行業輸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但果酒卻因品類小、技術難度大,難以吸引專業人才的目光,技術實力相對薄弱。
目前果酒釀造的技術人員主要來自果汁行業和葡萄酒行業,在新的領域中沒有現成完善的技術體系,都需要藉助之前的行業經驗重新探索,難免將之前固有的工作思維帶入新的領域。透過其作品或多或少能感受到釀酒師們原職業的影子。看似種類繁多,其實技術能力參差不齊。
營銷原因
這一點其實也和歷史文化非常相關,葡萄酒在自己完善的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建立了成熟的營銷體系,針對不同的市場受眾,用不同類型的產品配合相應的營銷方式,標標中的,行之有效。
而果酒沒有,果酒行業同樣也難以吸引專業的酒水市場人才,造成多數產品在設計初期便想當然,脫離市場需求,為了釀酒而釀酒,外觀設計差強人意,營銷手段單一,難以找准市場切入點,經常強加赴會歷史文化,大打保健的旗號。至少這樣是不被我認同的。
圖片來源:互聯網路
作為一名果酒釀酒師,我更希望自己的產品順應時下流行文化,給消費者帶來的是身心的愉悅,而不是一味的鼓吹保健。它的確是健康的消費品,但它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藥品。果酒的市場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果酒未來的方向
上面從幾個方面給大家探討了果酒目前的現狀。經常有朋友問我,既然你都清楚了果酒的現狀,為什麼還要堅持在果酒行業發展呢?
因為果酒行業充滿希望!
正是因為果酒的技術還不夠完善,才留給釀酒師更多值得探索的技術點。而缺少統一的標準,換個角度看,正是留給釀酒師們開闊的創新空間。隨著儲運技術的發展及更多的新技術出現,它們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在果酒行業,讓以前的不可能成為可能。拋開固有思維的束縛在食品安全法的範圍內大膽探索創新,使得產品豐富多元化。
圖片來源:suntory.co.jp
如今在世界範圍內,果酒市場也有一些亮點:日本的梅子酒、柚子酒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亞文化體系;歐美的蘋果酒(Cider)其實一直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擁躉,只可惜還不被國人所熟知;啤酒王國比利時的水果蘭比克(fruit Lambic)一直都是果酒中的典範(好吧其實這是一種水果啤酒)……
對於中國市場而言,果酒還是一個成長中的少年,潛力巨大。果酒也不必強加附會歷史文化,應當融入時下主流文化成為時尚的一部分,從口味和文化上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接受。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們的國度上也會出現一些一呼百應的作品。
作者: @Huigr王;編輯: @嶧峰
?版權所有 轉載請聯繫 Jonathan@sexydrinkers.com
我~有~話~說~
日本梅酒最值得借鑒的一點在於,通過原料的高檔化——如使用高檔基酒(威士忌、白蘭地等)和製造「完熟」果概念——實現了果酒品質的高端化。如果一個品類沒有高端旗艦產品出現,是很難在消費市場獲得足夠目光的。
—— @嶧峰
因為我還沒有準備好!
個人拙見,應該是因為外國果酒在中國市場先入為主了,比如說葡萄酒的進入,導致中國市場上自己的果酒很難發展延續下去。其實中國果酒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酒,其中桑葚釀的酒歷史悠久,在絲綢之路舉世聞名的時候,它就已經可是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了,而且根據科學研究表明,桑葚酒的營養價值是高於國外葡萄酒的。還有就是果酒在中國市場僅僅起步十多年,還沒有找到一個成熟的銷售模式。
等我一下
概括來說,還是因為果酒行業沒有專業的營銷團隊。果酒不論是楊梅酒、枸杞酒、桑椹酒、蘋果酒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尤其適合女人的黑枸杞酒,富含花青素,具有助眠,美容等功效
因為受眾太少!因為受眾太少!因為受眾太少!重要的事情說三次!
中國大部分都是小作坊,自家釀造的,沒有專業的研發、運營、銷售團隊和強大的資金支持,是很難做出市場的,互聯網時代,資源整合很重要。
三位,加個微信吧。咱們討論一下。hedong2056
我還在籌備中!
推薦閱讀:
※德國黑啤哪個品牌比較好喝而且性價比比較高?
※相比於糧食酒,市場上那麼多勾兌酒,而且還很貴,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買單?
※為什麼二鍋頭會這麼便宜,其他酒比二鍋頭貴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