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普遍認為《弗蘭肯斯坦》是科幻小說的開端?
蟹妖。
科幻小說的產生土壤,是近代科技發展。
所以在「蒸氣朋克的黃金時代」之後的相關題材小說才會被定性為科幻小說,之前的一切作品普遍不認為是隨著近代工業技術大發展產生的。也就是說,雖然它們的基本體例上可能具備了「硬科幻」的姿態(中國式的魯班和墨家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也同樣不能被認作是科幻小說。
根據西方科幻小說的考據大典《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原為上世紀70年代阿爾迪斯(Brian Aldiss)所著《千萬年大狂歡》(Billion Year Spree),後由戴維·溫格羅夫協助原作者補訂內容,2001年出版最後定版的《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科幻小說的最重要的早期源流同樣脫胎於「不著調」的烏托邦小說和哥特式小說。直到用科技做翼的幻想正式登入幻想小說的舞台,科幻小說才有了自己的正式定位——甚至這個定位也要經歷很長時間才能成形。
而且科幻小說誕生之後,也從來不是自己發展。這才有了軟科幻。甚至還會因此反哺一些其他體例的小說——如果遍看國內網路修真小說的人再回頭去看《宇宙雲雀號》系列的小說,會發現其中各種舉手投足滅五百億顆太陽的星系的橋段是多麼的眼熟。在蒸氣朋克的黃金大發展時代之後再去看科幻小說的誕生,脈絡雖然大體明確,但是定性總有那麼些不盡如人意(「在文學譜繫上,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應該是科幻小說最早的文學母體。早期的科幻小說往往帶有恐怖小說、冒險小說或奇幻小說的痕迹。又以推理小說和哥特小說與科幻的關係最為密切,許多作品兼有以上要素,難以嚴格區別」)。畢竟《弗蘭肯斯坦》說是一部典型的哥特式小說也毫無偏頗。多層第一人稱敘事,視點反覆轉換,敘事時間顛覆……這些都在「科幻」之外,增加了這篇小說的美感、繁複性和文學性,小說作者要和讀者討論的,更多的是倫理而不是科技。
所以將這篇小說做為「科幻小說」的源流鼻祖,我認為並非是它之前沒有當今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畢竟1818年之前的人類機械學已經發展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而是這部小說給科幻小說提前樹立了良好的標杆,所有文學的體例架構,最後探討的都應該是人。至少是人性,人的恐懼——對未來,對生存,對認知渺小的恐懼。就像其他所有的浪漫主義文學形式一樣。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科幻迷,你有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如何看待2017年的雨果獎獲得者幾乎清一色為女性?
※科幻小說《觀察者》(作者特德?科斯瑪特卡)中的實驗和現象是真實存在的嗎?
※一群喜歡科幻的人湊在一起能玩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