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一詞怎麼來的?

這是什麼類型的短語?


為了邁出第一步,我首先要扔出一個判斷,即:在「對不起」被單獨使用作為道歉語的用法出現之前,它是需要帶賓語的。

即便現在也經常能看到其帶賓語的用法。(比如「我對不起黨和國家對我的培養」之類)

也許由於人類一貫的懶惰本性,「對不起」終於被單獨拎出來,道歉時也就不用絞盡腦汁想自己到底對不起過什麼東西了。

之所以要先往前推這麼一步,是為了讓「對不起」和「對得起」產生聯繫而不至突兀。(「對得起」這詞現在也常用,但沒有火到被單獨拎出來用的程度)

那麼題主在補充說明裡提出來的問題就可以解答了,這是一個述補短語。

根據上面給的例句,可以分析,這個「對」表示的是匹配,相當的意思(我的所作所為配不上黨和國家對我的培養)。大約可理解為英語里「match」的意思。

我能想到最早的語例是,胡宏的「善不與惡對」。(其實這裡的對理解成「構成反義」也能說得通,不過即便如此解釋,也相當接近匹配之意了)

起字本為實詞,語義虛化作補語,在西遊記里似是見過,再往前沒印象了。

推算這兩個時間是因為,「對不起」(對得起)這詞的出現條件是:

1.「對」字出現「匹配、相當」之意。

2.「起」字語義虛化,出現作補語的用法。

即:「對不起」一詞必在此二條件較晚者出現之後,才會有。


謝邀

「不起」虛化為表示「由於某些原因而無法承受」,譬如「買不起: 囿於經濟能力而無法購買」「輸不起: 囿於心態而無法認輸」。

「對」即「面對」,「對不起」即「無法面對,由於犯錯累及對方,因而愧對對方」,此處「對方」可以作為賓語出現。


本人不能苟同樓上觀點。

以下文章第二種說法為本人主觀看法,缺乏考據,真實度請讀者自行斟酌。

————————————————

說法一:有一流傳甚廣的說法(以下內容轉自百度知道):

先從個笑話講起

在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後,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輓聯。鄉人聽後,驚愕不解,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一看,寫著: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人們看後,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道:「笑什麼?」一位心直口快的小夥子說:「上聯的『袁世凱 』三字,怎麼能對得住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呢?」這個文人聽了「哧」的一聲笑了起來,說:「對了,袁世凱就是 對 不 住 中國人民!」

與剛剛的笑話一樣,古人喜歡對對聯來顯示自己的學問,常有被難住的對下聯者,為了表示自己學不如人,會說聲:對不起。以後慢慢流傳開來,如果自己得罪了別人,無論有學問還是沒學問,為了顯示自己知書達理,都會謙虛的說一聲。

這就是對不起的一個由來。

——————————————————

說法二:

而我認為,【對不起】應為一種常見古漢語(文言)句式在被長期口頭使用後訛變而成的省略句:

該句式本體為【主謂賓+而+狀語】

如【(余)登高而招】或【(荊軻)倚柱而笑】等屢見不鮮。

與本題相應的形式為【(吾)對之而不起】,意思就是「(我)面對誰誰抬不起頭/挺不起身板」。

----------------------

原句「吾對之而不起」解析:

【對】為謂語,表示語境中的主賓兩人面對面的動作;

【之】代詞,指主體「吾」所要面對的賓者,「其」、「汝」、「ta」皆可通換。

【起】動詞,原意抬高、立直,活用做狀語,引申表示「(問心無愧地)挺胸抬頭」。

----------------------

我們可以發現,相對於同類「(荊軻)倚柱而笑」,「對不起」省略了賓語和聯詞「而」。

有意思的是,這個省略句又因為咱們文言文最大的特點———非常短小精悍———讓近人直接就拿來當做一獨立的動詞來使用了:「我對不起你」,這正是典型的「主謂賓」。本文的近人指明清兩朝現代漢語語法成長期的新辭彙確定者。

從【吾對之不起】到【對不起】,該句式在不知多少年的流傳發展中不僅僅被略去了賓語,反而又誤打誤撞整體都被當做了謂語,使得人們使用的時候不自覺的在他後方又追加上了賓語,因而成為了諸多語文學習者吐槽其莫須有的語法結構的「語言奇葩」。

(為了方便理解,請讀者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小明要出門參加學校的春遊,貼心的母親早早在背包最裡頭放了把遮陽傘,熊孩子小明根本沒注意,回頭就把大包小包的零食往包里填,結果太陽傘給死死壓在最低下了。這時小明他爸看見他滿包零食以為小明沒帶傘,於是抱怨小明粗心的同時也默默地往背包側兜里塞了一把,小明就高高興興出發了。到了景區,整理背包的小明才發現居然帶了兩把傘,才傻傻地反應過來自己搞了個烏龍。)

----------------------

所以「對不起」就是這麼一句【(主體)面對賓者問心有愧,(因而)不能心安理得挺胸抬頭】的古話經過不知多久的引申、省略、訛變,最終才在近代定型並成為現代漢語中使用率最高的致歉用語。

以上觀點只是本人的一點猜測。

不過綜合這兩種說法,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對不起」非常有可能是文人階層率先使用的,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前的通俗讀物里幾乎看不到誰把它當日常用語。至於我所列出的只不過是拋磚引玉,如果有朋友能分享出學術性的權威說法就太好了!

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好多人把「優惠券」的「券 (quàn)」字念成「juàn」,並且寫成「卷」?
「我所喜愛的作家」和「我喜愛的作家」到底有什麼區別?
到底有沒有必要「咬文嚼字」?

TAG:漢語 | 中文系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