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樓梯不是一次到頂,而是十多階之後出現一個小平台?
01-11
地鐵站,圖書館經常遇到這種現象,為什麼呢?
受邀回答。
這分兩個層面。一是設計規範的要求,另一是實際使用的感受。兩者是彼此結合的,不是對立矛盾的。
規範規定,18級是樓梯、踏步最大連續數。就是說,如果算下來某梯段需要19級,那就一定要分成兩段,中間有一塊稱之為休息平台的平段。無論有沒有轉換樓梯前進方向,都要這麼做。
實際使用時,連續的上下踏步會導致疲勞。特別你說的這些公共建築的入口處大踏步,看起來就覺得爬上去累得慌。加休息平台對使用者的心理或身體都是個安慰。想歇腳的時候,那還是需要一塊大點的場地而不是站在某一級踏步上。
至於為什麼是18級,我猜想是制定規範時建築層高相對今天來說比較低,18級沒準都放了餘地。就像住宅車位標準,沒幾年就不夠了。
另外,國外似乎沒有這個說法。所以除非明確提出,否則國外事務所的設計不考慮這些。對後面本土設計單位造成一定困擾。受邀回答我覺得 @英年早肥 說的很清楚了,所以,我受邀來打打醬油,求摺疊。另外,我想扯點題外話,在建築設計當中,還存在很多這樣的「巧合」或者說現象。比如:一般低層小區住宅都是六層,許多高層辦公樓都是三十一、二層;牆體有24牆、37牆,門垛的寬度一般都是120mm或240mm等等。這些「巧合」有些是為了滿足國家/地方規範,有些是經過長時間實踐積累下來的約定俗成的做法。這些其實也都是一種「設計」,平時仔細觀察,這種有趣的現象有很多。而其背後的原因,也是故事多多,耐人尋味。
對於建築結構,撇去經濟性不說,最重要的要數適用性。適用性反應在使用者對產品的感受,譬如一座人行天橋,設計設防強度足夠,但行人行走時有晃動感,,那麼,適用性上就不夠好。所以,適用性方面,出於樓梯的公共設施角色,需要選擇老少皆舒適(人體工學)的樓梯級數和踏步尺寸來平均分配高差,並且,從人員安全和結構整體穩定性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折中方案是十幾級之後就要設休息平台。
舉個例子,以前老式的居民樓,層高約3m,踏步長一般的是1050mm,寬是280mm,高160mm,就會設18級的樓梯,打擦邊球,其實爬起來也湊活,只是老人會有些喘。
對於現在的鋼混小高層居民樓,雖然有電梯了,但樓梯還是必不可少,由於層高較大,一般都是設一個平台轉折,如此在使用舒適的同時也增加了結構的整體剛度。總之,是從結構強度、適用性、經濟性等方面綜合考量總結出來的了,至於規範和工法,都是要在這些個原則下與時俱進的啦。中轉平台可以改變樓梯的延伸方向,讓樓梯在佔用上升空間的同時,延設計者需要的方向上升。
而現代建築中,普通工業、民用建築的設計者為了使兩個樓層的結構設計相同,從而減少設計及建造成本,通常都將樓梯設計在固定的空間內,而中轉平台,就是在樓梯爬升到一定高度(通常是層高的一半)時,使樓梯改變方向的一個構件。當然,支撐中轉平台的樓梯柱也對樓梯總體結構的穩定起了加強的作用。僅此我不完全贊同英年早肥關於休息平台的看法,另外我提一點,來自我的直覺,你是想從一個30級的樓梯從上滾到下,還是期望在12級的時候有個地方阻止你繼續往下滾?!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防止危險的措施。另外,當你面對一個30級樓梯的時候和面對一個18+12級樓梯的時候,心裡的壓力是不同的,這個平台分割了這種壓力。
那叫休息平台,起緩衝休息的作用,爬樓梯時勞逸結合。
最主要的應該是出於安全考慮。我的大學裡面有二個108階的台階,都是分成四段的。每部分27階。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失足滾下去了,你只會向下滾27階,而如果接通了修,不加三個小平台的話,從108階滾下去,四層樓那麼高,必死!
我覺得大家還忽略了一個原因:如果坡度太緩,每上一級台階需要移動的水平距離就會太大。一步邁上去動作幅度大,走多了累。兩步邁上去又變成了小碎步,走得憋屈。這時候把樓梯切割成段,就可以提升每段的坡度,讓樓梯變得舒適。
給人一個緩衝 如果一直是一段樓梯到頂 你心裡會很難受的給你帶來巨大的心裡壓力 很疲勞的 感覺完全不同 看不到端點 而且也沒有那麼多的空間給你設置這部樓梯啊
可能是歇息用的,尤其是提東西上樓的時候,總是習慣走一段路休息一下,平台會很方便
從建築角度說是一個要求,從人體工程學來說是為了省力休息
超過十三級的直梯會帶來心理上的疲勞及折返情緒
一次到頭的樓梯叫「單跑樓梯」。沿著一個方向上樓中間無休息平台的樓梯,所佔樓梯間的寬度較小,長度較長,一般使用於,層高較小的建築中。雙跑樓梯是普遍採用的一種形式,是指第二跑樓梯段折回和第一跑樓梯段平行的樓梯。雙跑樓梯所佔樓梯間長度較小,面積緊湊,使用方便。
24牆和120門垛肯定有結構和模數上的考慮了,比如3M,還有以前都是砌體結構。畢竟現在異型建築也不多。80年代末老式新村七層無電梯樓房的確很多,不知道制定規範的人有沒住七樓的……小時候每次去親戚家都怨聲載道,怎麼還沒到七樓……另外補充大家可能沒提到的一點,從空間要求上,顯然單跑對建築進深要求大,雙跑U型樓梯可以節約約1/2. 空間設計上更緊湊了,那轉折處就會相應出現一個平台。像LS有位仁兄說的108階樓梯,按17/29來算 290X108,那這水平投影距離……當然直線單跑的話加個平台兼具心理學和行為學的優勢,何樂不為?即使沒平台的情形,你當然也可以累了休息,但有個平台提示你一下,比自己覺得上氣不接下氣時停下來來得適宜的多,你會覺得,「哦,我走了一半了,可以歇會」或者「還有一半就到X樓」了之類的。覺得這類以小見大的問題很有意思。
泰山的樓梯可是夠長的啊,有去過的嗎?
推薦閱讀:
※橙子和橙色有關係嗎?
※如何調整悲觀厭世的心態?
※有哪些人們經常用,而科學證明並沒有什麼卵用的"生活小竅門"?
※有什麼技能是大多數人都容易學會且終身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