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傳言說ofo與摩拜要合併?

【媒體:有消息稱摩拜和ofo投資者正在洽商合併】據彭博報道,有消息稱,摩拜和ofo投資者正在洽商合併,以結束燒錢的競爭。報道稱,相關談判還處於初步階段,合併後估值可能會超過40億美元。http://m.caijing.com.cn/api/show?contentid=4340300

現在又更新了消息

兩方未承認合併http://www.bjnews.com.cn/invest/2017/10/03/460056.html?url_type=39object_type=pos=1


整個事情的經過和現在的發展走向,比局外人想像的要複雜太多了。

采寫 | 楊林、閆浩

編輯|楊軒

如今共享單車的戰況和格局,可能會隨著一輪新的融資而改變。

36氪從知情人士處得知,ofo已經敲定了一筆數額不小的融資,近期就會完成,ofo此前的主要投資方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均有參與。

這意味著近期一直在傳言的合併,可能不會這麼快發生。

局勢變得越來越複雜了。36氪從投資業以及共享單車人士處得知,ofo此前其實基本敲定了一筆由軟銀領導的十億美金級別的融資,不過後來出現了變數。這個消息尚未能向軟銀求證。

「還好阿里作為ofo此前的的主要投資方,這次依舊選擇站在其背後,」一名共享單車業內人士對36氪說。在ofo這輪融資下來之前,一名投資業人士對36氪分析說,對於這兩家公司的走向來說,這個12月份將至關重要,「能談下來融資,就還有打下去的可能,如果其中一家無法做到或者都做不到,那麼創始團隊就會變得特別被動」。

在瞬息萬變的時局下,任何一個微小的變數都有可能最終扭轉結果的走向。ofo、摩拜雙方的創始團隊、其背後錯綜複雜的投資方,甚至是一些現在看起來還屬於局外人士的力量,都會因為自己的利益關係,而共同將共享單車終局推向一個讓人始料不及的境況。

逼宮和選擇

「現在發生的很多事情,包括你們已經看到的很多事情,背後都是有投資人在斡旋和操控,整個事情的經過和現在的發展走向,比局外人想像的要複雜太多了。」一位業內人士說。另一名接近ofo和摩拜雙方高層的人士甚至直接告訴36氪,「某些投資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在逼宮了」。

「原來我們以為至少到明年夏天之前,合併都不會發生,不過最近也開始存在各種意外」,無論是ofo還是摩拜,都有員工向36氪表達這樣的觀點。即使早在今年9月份,就有以朱嘯虎為代表的投資方在不斷喊話,兩家只有合併才有可能盈利,而且抱有這種觀點的投資人並不在少數。

不過雙方的創始團隊還抱有獨立運營的希望,至少現在如此。是否能夠找到更大的、更有力量的資本方的支持,顯然是兩家目前努力的重點。

阿里巴巴正是那個理想的控場對象,事實上,它正在成為近期緊鑼密鼓的各種消息中繞不開的一個角色。一方面,根據文章開頭所提及的消息,阿里正在成為ofo最新一輪融資的主要參與者,另一方面,阿里又在投資已經被永安行收購的哈羅單車。根據一財科技披露,剛宣布完成3.5億美元D1輪融資的哈羅單車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D2輪融資,金額很有可能會超過D1輪融資的3.5億美金,而螞蟻金服有望成為領頭方再度跟進。

這讓人有點困惑,不過其中的邏輯並不複雜。「阿里的對策是,自己支持ofo,旗下的螞蟻金服又在扶持其他的小玩家,避免一旦ofo和摩拜合併,自己的話語權會被削弱」,上述知情人士說。此前雖然阿里領投了ofo上一輪7億美元的投資,但並沒有獲得ofo的控制權,後者的控股方依舊是滴滴出行。不過根據一位騰訊系投資人此前告訴《財經》記者,阿里在共享單車領域沒有死心,一直在看一些二線品牌,市場前二之後的品牌它都在接觸,最終選擇了讓哈羅單車和永安行合併。

「阿里在這個領域絕對不是想小打小鬧地佔一些股份,而是要cover(全面覆蓋),如果ofo最終和摩拜合併並且沒有得到控制權,那麼阿里很有可能就會把哈羅單車徹底扶持起來。」上述知情人士說。一個細節是,在世界互聯網大會閉幕後,馬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共享單車問題,他表示知道騰訊希望將共享單車企業合併,但共享單車要有公益心態,「不能為了壟斷、為了早點收錢而做」。

不支持合併,這似乎已經代表了阿里的態度。此前馬化騰曾在朋友圈裡一篇報道哈羅單車融資的新聞下留言,「(哈羅單車)被當做支付的推廣工具了,可憐了其餘小股東被鎖死」。言外之意,無論是ofo還是哈羅單車,都被阿里當做獲取線下支付的工具,而這也意味著,一旦ofo和摩拜和並,阿里可能會失去ofo這個巨大的線下入口。

不過騰訊的線下入口也包括了摩拜,「和阿里的顧慮一樣,這也可能是騰訊現在對合併這件事態度曖昧的一個重要原因」。上述知情人士說。

談判

一方面是ofo背後的阿里態度堅定,另一方面則是騰訊的搖擺,局勢看起來並不均衡。

一名ofo內部人士稱,上個月摩拜曾通過滴滴和ofo有過接觸,雙方一個談判的重點就是合併,不過這名內部人士沒有透露更多的接觸細節。

事實上,最近兩三個月,雙方的接觸確實比較密集。不過誰是主導方卻有爭議,有ofo的投資人透露,摩拜主動要求接觸的意願更加強烈,並一再請滴滴方作為中間人;而摩拜的一個內部人士則告訴36氪,「是ofo一直來找我們」。

無論是ofo還是摩拜,內部員工都向36氪承認,雖然希望能夠獨立運營,不過並不是沒有做好最終會合併的心理準備。而誰能夠佔據主控方,則是目前博弈的重點。ofo一個接近高層的內部人士稱,創始團隊目前能接受的合併條件是,ofo作為主導方,合併後摩拜的王曉峰和胡瑋煒則要退出管理層。

相信摩拜方的看法則正好相反,畢竟雖然雙方都稱自己在單量和日活等各項硬指標上更佔據優勢,但是事實上,根據目前被公開的數據看,還沒有一方有壓倒性優勢。

而且這也不符合兩家公司的野心,「ofo的戴威表面溫和,但內心其實很堅定,而對於摩拜的王曉峰來說,按照他的年齡,摩拜可能是他創業生涯中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了」。一名熟悉兩邊創始團隊的人士說。

這個過程中,滴滴的角色正變得微妙。首先是11月底滴滴派駐ofo的幾名高管集體「休假」出走,一名滴滴內部人士稱,那場「出走」發生得很突然,並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導火索很有可能就是ofo和滴滴之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痕,而ofo正式奪回了主動權。

「但是雙方為了共同利益,至少現在還是同一陣營,會統一口徑」,上述滴滴內部人士說。

看起來滴滴正面臨一個複雜的選擇,如果ofo和摩拜合併,作為控股方其在ofo的股份佔比會受到巨大削減;不過如果不合併,摩拜又在聯合首汽約車、嘀嗒拼車甚至是美團等玩家形成一股敵對勢力。另一方面,摩拜和美團的重要投資方騰訊也是滴滴的主要投資人,或許正是錯綜複雜的資本關係,也讓滴滴願意在雙方中間起到一個中間人的作用。

變數美團

「即使最終是合併,那麼在那件事發生之前,雙方也會有一場惡戰要打。」一名ofo內部人士說,他判斷至少在本月,合併「那件事」還不會發生。

而要打的惡戰也許是一場輿論戰,也有可能是一場資本戰,雙方要在最後的博弈中,努力將對手狠狠地踩在腳下。

如果阿里和螞蟻金服投資ofo的事情落定,那麼看起來摩拜似乎落後一步。除了繼續爭取騰訊等股東的資金外,新的不可忽視的變數也正在出現,例如美團。

多位知情人士向36氪透露,美團和摩拜正在密切接觸,「投資和收(並)購的兩條線也許都在走,投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目前美團官方和摩拜的投資方都否認了收購的可能性。

這其中的邏輯不難理解,雙方背後,都是大寫的騰訊,且有著滴滴這個共同的敵人,抱團取暖並不是沒有可能。「而且,騰訊這個大家長也在其中起到了一些作用」,一名美團人士告訴36氪。

從美團的角度來說,從今年2月份在南京上線了打車業務後,其在出行領域的布局越來越重,並在近期宣布將出行戰略升級到事業部的高度。「這個過程中,它和滴滴明裡暗裡的競爭也從未停歇」,上述美團人士說。

美團要重點做出行,只在南京推進的打車業務和在成都試水的分時租賃業務或許還不夠,共享單車有可能是其另一個突破口。事實上,美團在共享單車領域一直沒有放棄嘗試,36氪曾獨家報道了今年5月,美團和小藍單車接觸頻繁,並差一點成為後者的主要投資方。

另一方面,摩拜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爭取的線下流量入口。「美團目前的流量主要集中在線上,如果它的打車和租車業務能進入摩拜的入口,這對美團的出行領域布局會極有幫助。」一名知情人士說。

「不能說美團會是重要的那個潛在投資方,但是如果把摩拜尋求融資看做是一場招標會,那麼美團可能會是一個舉牌者」,上述美團內部人士稱。

這有點讓人唏噓,無論是ofo還是摩拜,也許在大半年前還是各個資本方之間追逐和爭奪的對象,炙手可熱。不過隨著時局的變化、寒冬騎行淡季的到來、盈利困境,以及共享經濟泡沫的逐漸冷卻,情況正也發生著激烈兇險的變化。


關鍵MOFO太難聽了(motherfucker的簡稱)。


最近風傳摩拜要和 ofo 合併了。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當今會計準則中,一項最為重大的欺騙。本來在前段時間樂視出事的時候就想寫,剛好今天就一起說了。

很多人以為 21 世紀初安然事件後,對會計和審計的監管趨嚴,使之只剩下了「財務技巧」,而再也沒有大的漏洞。但是,每一個正直的會計人員都應該心知肚明,當今幾乎全球所有的會計準則中,都有一個 elephant in the room:商譽。

這頭房間中的大象,每位會計師都知道,卻沒有人願意談論它。這篇文章我不打算援引 ofo 和摩拜的任何估值、融資和市場份額的數據,我們就從原理上來看一看,為什麼它是當今會計準則中,最大的欺騙。

我先問一個問題,如果 ofo 不和摩拜合併,共享單車會如何走下去?

投資人會回答說,兩家不得不持續的補貼、燒錢,像當年的滴滴和快車一樣,大家不停地燒錢,最終兩敗懼傷。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最近有使用過共享單車,不妨問問你自己,你心裡感覺,最終誰會勝出?問問你身邊的人,哪個共享單車更好騎,更容易找到?

的確,資本的加入,讓這些商業競爭變得更加曠日持久,但是,這只是用錢強行給失敗者續命罷了,誰說不合併,兩個就得一起死了?

如果最終弱者的結局還是死亡,那麼,為什麼現在要把強者和弱者強行綁定在一起,去成立一家新的企業,只為了把那些弱者手上那些破敗的車輛、狼狽的口碑,合併到一張新的財務報表上?

我再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想過,當年滴滴和快車的合併,到底有什麼意義?

當年,計程車司機的手機上,滴滴和快車各裝一個,消費者也是看誰的優惠力度大,今天就用誰。合併過後,對滴滴來說,有多少司機和乘客是增量的?而放到今天來看,還有幾個人會記得快車這個品牌?

併購有許多種目的,而像 ofo 和摩拜這樣的公司,目的卻非常單純:估值遊戲。

這就回到了我們前面說的商譽。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企業的品牌、口碑、消費者形象等等一系列,給這家公司帶來的價值。

然而,為什麼說商譽是當今會計準則中最大的欺騙?這就不得不說到商譽的幾個特性。

最荒唐的就在於,商譽只有在合併時才能夠確認到報表上。一個企業,哪怕你花費了再多心血,建立了多麼強大而知名的品牌,你的商譽都是不能確認在報表上的。沒錯,因為這時候沒人說得清楚,你的品牌到底值多少錢。

但突然間,如果你一旦被人收購了,對方願意出的溢價,就成為了可以被確認到報表上的商譽了。

分析師們會說,在摩拜和 ofo 這樣的案例中,一旦合併成功,兩者就幾乎佔有了整個市場,一舉結束了共享單車的戰爭,這樣的估值上升,是來源於合併後市場份額的壓倒性優勢。

雖然在這些分析師眼中,市場份額和估值之間,存在著不可言說的非線性關係,但顯然,在他們看來,市場份額的合併,卻是簡單的 1+1=2 的關係,這些所謂的市場份額中,有多少重合,他們自然是不關心的。誰的份額能夠自然增長,誰的份額一旦沒有新的資金繼續支撐,就再也無法維繫,這些問題,他們也是不關心的。

另外,商譽除了無法自行確認,還沒有考慮到,商譽為負的情形。沒錯,按一般情況來說,資產怎麼可能是負的呢?公司的大樓、廠房、設備等等,就算賤賣也能收回現金,可是,品牌卻有可能被消費者喜歡,也可能被極度厭惡。比較極端的例子,像樂視,最近看新聞說要改名叫「新樂視」。孫宏斌一直說樂視還有很多好牌,是個好資產,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不誠實的。

如果會計準則能夠改寫,樂視這樣的公司,無論是面向大股東、面向散戶、面向債權人、面向消費者,樂視都有足夠多的事迹,讓其在資產中確認負商譽,看看扣減掉這部分負數,真實資產還剩下多少。

可惜,會計準則上不允許自行確認商譽,更不要說負商譽了。再加上互相擔保、違規拆借這些監管漏洞,樂視正是靠著它們,還能繼續活到今天。

商譽還有許許多多數不清的問題,比如低估成長型公司的估值,比如商譽的攤銷,在某種程度上,就像說五糧液和茅台,年份越久,越不值錢。

那麼,為什麼不修正商譽這個問題呢?最大的困難,就在於如何準確地確認計量商譽的價值。可是,相比不準確,難道讓優良資產和劣質資產合併成平庸資產,難道讓一家像樂視這樣的公司畫餅到今天,就是更好的選擇了嗎?

本文由【子不語】原創,你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子不語】關注我。


反壟斷法寫出來為了考學生的?就你們資本家聰明,每個老百姓都是你們BP 里的數據?還傳言,腳趾頭想想誰傳的,就那兩個公司那兩個年紀輕輕的ceo ,還真以為他們有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本領!只不過是架設在優良的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的靠擠壓和竊用公共市政資源來做的一些變相集資生意。拿資本平推市場,受夠了這種中國式創新!合併之後又能靠壟斷剪羊毛,還又能做集資生意,還又不負擔任何市政的資源負擔,一切都老百姓買單。

達則兼濟天下,多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做點實事。


共享單車是重資產的互聯網生意,跟以前那些玩意兒對資金的消耗力度完全不一樣。

無風不起浪,不管由誰來主導合併,都說明互聯網泡沫的收割期進入高潮。

傳統行業的短暫復甦輪動要來了,又有一波賺錢的機會到了。

碼農們有沒有想過,今天互聯網行業的薪酬水平同互聯網泡沫大小的關係?

所以共享單車合併、與當年的滴滴快的合併,不可同日而語。立字為證,一年後再來看。


「這就是中國互聯網的故事一一最後一個站著的人總會贏的。有時,如果最後站著的是兩個人,那他們會合併,然後去海外上市,把燒的錢賺回來。


一句話說就是:競爭補貼太燒錢。

典型就是摩拜免費送了1000萬月卡,圈定了1000萬用戶。但你算算其成本:如果一個用戶每個月騎30次,每次5毛錢,這就補貼了1.5億;如果騎10次,這就補貼了5000萬。

ofo見形勢不對,同樣推出月卡,1元錢騎一個月。

理論上兩家公司都可以戰略性虧損,一直用1元月卡、0元月卡打下去。甚至為了搶對方用戶,不僅月卡0元,騎一次還有獎勵;獎勵還可以獎出花樣,你騎摩拜獎5毛,如果你放棄摩拜騎ofo,那麼獎你6毛……搞成共享單車競價排名……

兩家用戶基數這麼大——據艾瑞的數據,ofo月度活躍用戶6649.2萬,摩拜月度活躍用戶6213.49萬。每個用戶稍微補貼一下,月費用都能上億,一年就是十億到幾十億;持續一兩年,用戶很開心,投資人首先急了。

某投資人說過,如果不能消滅競爭對手,那麼就合併它。有道理的。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 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誰放的風啊?為什麼要放風啊?

想想,啊,想想。


請給出消息來源。


早晚的事!

當年滴滴和快滴合併前也是這樣!

我立個FLAG-----最終摩拜勝出。


赤裸裸的壟斷啊!

我又回想起優步和滴滴打車了。

你看看滴滴打車現在簡直稱爸。

現在共享單車的兩個大霸加在一起。

而且講真,

現在鼓勵年輕人創業,可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開始合併,不斷壟斷市場。

我覺得不行欸。


一塊錢騎一個月的日子要完了


看了大佬們的評論,我在這回復一下:

首先,我在回答中引入的那段文字,並非我胡言亂語。有圖為證:

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認同文段中所言,摩拜各方面搖搖領先ofo。

本人坐標長沙,其實最開始用的是ofo,看重這麼幾點:一是騎著舒服,二是押金便宜,那時99即可。而摩拜單車不僅押金貴,還非常難騎,對它沒有任何好感。

我對摩拜產生好感是它推出了新款(就是那種有太陽能電池的)之後。比舊款輕的不要太多,設計更優良,同時還保留了質量較好的特點。與此同時,ofo則顯得沒有做為,路上找不著車,即使找到也是壞的居多,這就比較影響體驗了。

ofo在網路上的負面新聞較多,知乎上有關共享單車的話題幾乎也是向著摩拜一邊倒,而我實際生活中也印證了。因此我堅信摩拜暫時還是遙遙領先的,無論是技術(太陽能、無鏈條、智能鎖)、產品(外觀、質量)還是效率(專門集中投放到公交地鐵站處、紅包車)。所以就目前而言,我說摩拜領先ofo應該問題不大?

評論區有人表示,所在地的ofo比摩拜要多,謝謝提供這個信息。其實這是很正常的,不同城市的投放量都不一樣。我認為這和ofo的產品調整也有密切關係,最新的小黃車加上了電子鎖,並且將押金提升至199元。摩拜和ofo這一系列的動作,是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雖然摩拜目前是領先ofo的,但是未來確實誰也說不定,興許hello化生黑馬殺出重圍呢?

目前共享單車的競爭已經趨近白熱化,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一家獨大,只是究竟誰才是最後的贏家,還不知道的。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我說的:目前摩拜暫時領先ofo,未來終有一家會被吞併,這兩家我更看好摩拜。(但我內心希望競爭一直維持下去,包月真的好幸福)

分割線——————————(不知道畫的對嗎)

以下是原答案:

據報道,摩拜對此回應:作為全球智能共享單車行業的絕對領導者,摩拜單車目前已經進入全球超過180個城市,每天提供超過3000萬次騎行,技術、產品和運營效率遙遙領先。摩拜單車將繼續專註於用戶體驗和全球拓展,不考慮合併。

摩拜確實領先ofo,我看是吞併更貼切。


ofo和摩拜不會合併,原因有三點

1.產品定位不同。

如果你是ofo和摩拜的共同用戶,你就會知道這兩者差別在哪裡。甚至對於消費者來說特定的場景下偏向於騎ofo,另外的場景下偏向於騎摩拜。如果出現了一個mofo,在產品上結合了二者的特點:既不能鑽漏洞免費騎,又經常掃到故障車。請問作為用戶的你會買賬嗎?到時候會不會有很多消費者選擇公交車出行呢?如果說出現的這個mofo在產品上還是保留著兩者的差異化,也就是在資本上是合併的,產品上是獨立的。那麼這個時候出現的問題,在第三點將會討論到。

2.重資產且低科技含量的企業不容易合併。

說到ofo和摩拜的合併,有人會拿滴滴和快的的合併當做一個證據。其實這犯了邏輯上的錯誤:盲目參照歷史,因為以前是這樣的所以現在也是這樣的。事實上,共享單車和在線打車的區別在於,共享單車雖然有共享之名,但是卻行租賃之實。在線打車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滴滴和快的合併是資源整合,如果摩拜和ofo合併,那則是資產整合。在學術上,合併案傾向於發生在高科技公司中,摩拜和ofo的科技含量遠遠談不上高科技。

3.背後的投資人藉助兩個傀儡在爭奪大數據。

眾所周知ofo背後有阿里,摩拜背後有騰訊。這兩者都想獲得源自共享單車的大數據。儘管他們在很多其他地方有合作,但是他們在數據方面的爭奪確是水火不容的。這也就能解釋第一點中的問題。資本合併,但是產品不合併。行不行得通?既然兩個巨頭都不缺資本,那資本合併來幹嘛呢?

綜上所述,ofo和摩拜不會合併成為mofo。


和市場潛力有關,考慮重疊,二家活躍用戶應在一億左右,是否已佔有80%市場?這是一個變現點。

估值可簡單以市場容量為基估算。吃干抹凈,就得拉金坷垃。之前合併消除內耗,有利估值,為什麼不?壟斷什麼也就算了,本身有競品;毛害處沒有就限制?!有問題強制分拆聽說過吧。

變數一是國外市場,如果成功,就會擴大市場潛力,推遲臨界點出現。熱熱鬧鬧普惠世界人民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愛。

二、微信支付寶二巨頭支付現場角力。

三、投資人


反壟斷法是用來考試的?


打車軟體燒錢大戰。推廣了微信支付,現在處於盈利狀態。

共享單車燒錢大戰到底圖什麼?我等平民怎麼知道?當時還有很多人嘲笑打車軟體。

問題是,滴滴現在在盈利啊,車,人都不需要我出,我只出一個平台,然後安安心心的抽成。如果用戶打的車出了事故,都是司機的問題啊,我們沒有任何干擾啊,哪像小黃車一大堆未成年在那裡騎,多危險,出了什麼事還要找你麻煩。

現在投資方也發現了不對勁,車壞了得修(滴滴的車主自己修)

得僱人搬車到人流大的地方。

車子風吹日晒兩三年就要換新車。

惡性競爭在二三線城市投放車子。

突然發現,這個共享單車,這五年是回不了本了,那我燒錢幹什麼?合併啊,漲價啊,壟斷啊。


這個應該和前面的其他玩家紛紛出局一起來看

從一開始,兩家其實就知道必定合併,只是可能在話語權上可能沒有統一意見

因為市場格局沒有最終確定,雙方在市場劃分上沒有明確的共識

等到其他玩家紛紛出局後

大勢已定

在不亂砸錢的情況下,兩家的市場格局就已經差不多定了,沒有擴展空間了

因為小玩家都死的差不多了,該退出的資本也基本走了

這時候,要麼選擇一次性砸死對方,要麼選擇合併一起來賺錢

反正對於合併後的話語權,大家基本已經有了大致的共識了

既然如此,何不和氣生財?


商人的話一個字都不要信


希望保留ofo的小黃車外表

黃色多明亮呀 騎起來感覺超陽光

白天去的時候像迎著光開的向日葵

晚上回來像急忙忙回窩的小鴨子

每次騎摩拜都覺得灰悶悶的很沉重


推薦閱讀:

Stellaris中國家貨幣以能量為本位是可能的嗎?還是和聽起來一樣蠢?
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永遠平衡嗎?

TAG:經濟 | 金融 | 摩拜單車 | ofo小黃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