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性貿易對保理業務有哪些潛在風險?
融資性貿易對保理業務有哪些潛在風險?
貿易性融資本身是合法合理的。企業的賒銷賒購行為,各種遠期開證、出票行為,都屬於貿易性融資範疇,不要將其妖魔化。
貿易性融資近期被抬到風口浪尖這一情形,反應的是在當前國內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民營企業難以有效融資,才衍生出構架一個中介交易,借道國企進行融資,其根源是一種出身歧視下誘發的制度性套利。而這種制度性套利,近年來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玩壞了。
正規的貿易融資本身不存在什麼額外的風險。但在實務中,日益出現效益低下的國企借貿易融資虛增業務規模、對交易商品的真實性和交易流程把關不嚴導致損失、企業借拉長賬期套取融資投向其他領域等亂象,而很多民營企業、實業企業的正當需求卻得不到滿足。
前不久國資委發文叫停央企從事貿易融資,我們在去年年底已經從幾個渠道聽到了很嚴厲的風聲傳出,當時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主動調整了幾個業務。
就這個問題,上網查查可以發現,其實早在2013年前後就已經反覆為各級政府所三令五申了,但國企和銀行一直視若無睹我行我素。說好要去槓桿、去落後產能、淘汰殭屍企業、防範資金空轉和投機行為,金融回歸實業,結果你們銀行、國企一乾親兒子居然和影子銀行、投機客們勾結起來坑爹。屢勸不聽,不怪上方要下重手打PP。
這次禁令的發布,我理解為是同近期對金融市場的整頓、去產能、降槓桿、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等舉措配套而來的,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上方「矯枉必須過正」的憤怒和無奈。但究其根本目的,國家表態很明確,還是為申明禁止「單純為擴大規模的融資性貿易」,貫徹「負債一定要與市場大趨勢結合」的方針政策。
對於保理商而言,把握好經營準則,做好應該做的貿易審核,擺正心態不要投機賭命,業務該怎麼做還怎麼做就好。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今年3月12日的講話中,重點強調了融資性貿易要嚴格禁止。
實際上,大多數保理從業者,經常把融資性貿易等同於供應鏈金融,因此低估了融資性貿易對保理業務的潛在風險。這裡有必要聊聊融資性貿易的問題。
融資性貿易現在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網上還經常被誤解為「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等。我個人認為:
融資性貿易,是以獲取融資為目的,構造貿易背景,從第三方處取得融資的一種貿易形態。
在融資性貿易裡面,貿易不是核心要點,但獲得融資卻是核心目的。
這裡舉三個例子:
1、某貿易公司A缺錢需要融資,但因為資質不夠,很難從銀行通過自償性的貿易融資解決自身資金需求。這時候,有一個辦法,將一家信用良好大型國企B拉進貿易鏈條中。這家貿易公司讓它的下遊客戶C跟大型國企B簽署購銷合同,再讓大型國企B跟貿易公司A簽署購銷合同,原本的結構是A-C,現在變成了A-B-C。銀行這邊一看貿易公司下游是大型國企B,於是批了貿易融資額度給貿易公司A,A收到錢後返還一定費用給大型國企B。
這個例子裡面,貿易公司A跟大型國企B實際上是沒有真實貿易的,但是大型國企通過這種手段給貿易公司A增信獲得了居間收入,貿易公司A也如願獲得了融資。
2、某大型鋼廠甲是某銀行的重點客戶,但是受制於產能過剩行業授信政策管控,銀行不批流動資金貸款,只批了國內信用證額度給大型鋼廠甲。這個時候,甲想獲得流動資金貸款,該怎麼做呢?大型鋼廠甲就和其子公司乙簽署購銷合同,從乙處購買一批鐵礦石。因為有了貿易合同,甲有付款義務給乙,甲開出一份國內信用證給到乙,乙拿著承兌過的國內信用證找銀行做信用證議付(你可以理解為貼現),這樣乙就獲得一大筆融資款了,然後在集團內轉移支付,滿足大型鋼廠甲的資金需求。
這個例子裡面,甲跟乙簽署了購銷合同,實際上,有可能並沒有發生貿易關係,但是由於是關聯公司,無論是增值稅發票、對賬單還是運單等整個過程的貿易單據都可以做得天衣無縫。或者貿易是真實的,但是完全可以將貨物的價格定的虛高,貿易需求和融資需求一起滿足。
3、某大型企業由於下遊客戶回款不穩定,因此也只能開出商業承兌匯票給供應商。與此同時奇怪的是,資金市場上經常遇到有企業詢問該大型企業的商票貼現價格,動輒上千萬整數的票面金額。詢問都告知貿易真實,兩者並無股權關聯。
這個例子裡面,市場上滿天飄的商業承兌匯票,很可能就夾雜著該大型企業的自融票。也就是說,拿著商票融資的,實際上不是它的供應商,而是大型企業自身。既然實際的融資方是大型企業自身,那貿易背景真實性就可想而知了。當然,你看到的這個供應商的股權關係肯定跟大型企業無關,但是背後是誰持有這個供應商的股權,那就不得而知了。
-------------------------------------------------------------------------------------------------------------------------------
1、第一個例子裡面的資金方是銀行,但目前來看,越來越多的商業保理公司正在取代第一個例子中的銀行。由於這些年以來,銀行收縮信貸,因此大量的客戶從銀行信貸體系中擠出,而商業保理成為他們新的目標資金方。新經濟形勢下,上市公司的剛性兌付都被打破了,更別說大大小小的各類國企,況且還是這種非真實貿易背景的業務。一旦真實的下遊客戶回款斷裂,國企沒有義務去墊這個貨款給融資客戶,這就造成了國企信用的影響以及實際不良的產生。
在這種貿易形態下,很有必要驗證物流以及對賬的過程,同時還要對融資客戶的銀行流水作事後的核查。
2、第二個例子里,也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開始通過這種關聯貿易的形態去向保理商申請融資,保理商或用自有資金、或用外部資金渠道、或發ABS的方式去募集資金投放。實際上,保理商都得清楚認識到,這個貿易真實性是存疑的。因此,一旦發生不良,能夠向誰追索,有哪些財產保全措施,就是需要提前思考的問題了。
3、第三個例子里,商票融資在保理行業內還是相當普遍的。當發現是自融票,將貼現價格開到15%-18%對方都能接受時,真實的市場融資利率就浮現出來了。正常的銀行貸款利率是5%-8%,對比之下,就該好好思考這個開票主體的資質以及實際經營狀況如何了。
融資性貿易給保理業務帶來的潛在風險是,它的貿易背景是專門為融資而設計的。因此,從表面看來,都與保理的貿易形態要求相符——有賬期、有核心買方、有合規的「貿易背景」。但是,當發現是為融資而生的貿易背景後,就得好好思考,一旦發生不良,可以採取的清償手段。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商業保理公司,對外的融資利率水平並不低。專門設計成符合保理要求的融資性貿易,還能夠接受比銀行貸款高出不少的融資利率,融資主體的經營狀況和還款能力,就真得好好審視了。
融資性貿易,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融資而創造的買賣交易.所以...
就是虛假交易嘛!!!
前幾年人民幣升值的時候,中國的一些企業(很多是上市公司)在境外設了AB兩個看不出與境內公司有關聯的人頭公司;境內公司先透過銀行開遠期的信用證(通常是一年)給A公司採購,A公司在境外押匯取得貨款(美金);A公司把錢匯給境外B公司(境外免稅天堂沒人管),B公司以採購"商品"的名義跟境內公司採購,然後立即把這些美金匯給境內公司換匯成人民幣.
境外美金用信用證押匯利率2趴撐死,境內搞個人民幣結構存款年化5趴,不但爽賺息差(Carry Trade),還能坐享人民幣升值優勢.這就是"融資性貿易"的一種玩法.
當時很多企業都在玩這個,統計局統計每個月中國進出口量每月增長十幾趴!景氣一片大好!一切欣欣向榮!中國贏來最富足的時代!人人有賺不完的錢!路上都是奔馳寶馬!
有些企業搞這種套利搞上癮,不在銀行做存款,乾脆成立小貸公司放高利貸玩過橋!
轟的一聲,2014年一切絢爛化為平靜!嚴查虛假貿易之後,進出口量每月大幅度銳減、放出的高利貸大部分被倒帳、買的高息理財產品被發行公司捲款潛逃、人民幣又開始大幅貶值.開出的信用證到期要付款偏偏又沒錢了,開證銀行急的猛跳腳....!
海外套利不能玩了,上市公司又開始玩一年期的"商票保貼"!名義上是跟銀行說商票是付給供應商的,其實是上市公司自己的關聯企業,玩起了"自融"的遊戲!這也是"融資型貿易"的一種!
自融的錢哪裡去了呢?2015年炒股票、2016年炒房地產、2017年搞境外併購把錢移到境外換美金!如今房也打了、股市也跌了、資本項下的內保外貸也停了... 偏偏又該還貸款了,可是錢套在股市房市出不來,保貼銀行繼續猛跳腳...!
在很多國家,"融資性貿易"不是沒有,而是多是個別行為.銀行如果配合操作,輕則罰款,人員免職查辦,重則銀行勒令停業!譬如2004年台灣發生的博達案件,上市公司博達用虛假貿易做保理業務,融進來的資金用來炒自家股票,東窗事發之後,董事長葉素菲被判刑14年,配合的銀行被停牌半年!
只有在中國看到這種"融資型貿易"竟然能成為一種全民運動的!銀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配合作業,反正大家心照不宣,有錢大家賺、燜聲發大財!
如果不是中國政府看到狀況不妙緊急煞車,否則後果還真是不堪想像!
推薦閱讀:
※集中採購保理確認問題?
※請教區塊鏈技術在商業保理領域如何應用?
※保理融資業務中,貿易背景真實性為什麼要通過資料交叉核實?
※商業保理公司如何尋找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