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對越自衛反擊戰38周年,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

如題,向保家衛國的英雄們致敬


這個問題應該昨天回答才好,為何昨天沒邀請我?

1984年時,國內上映了一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題材的彩色故事片《高山下的花環》,一時風靡全國,好評如潮。該片是根據軍隊作家李存葆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謝晉執導,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很快就斬獲了中國影壇的九項大獎。1985年11月7日,《高山下的花環》易名為《衛國軍魂》在香港上映,又引起了轟動,上映14天票房就達346萬港幣,這是30多年來大陸電影在香港上映的票房最好成績之一。

看過《高山下的花環》的人,可能會為其中的情節或激昂,或沉鬱,或感動,久久難以釋懷。顧名思義,小說和電影的名字都叫《高山下的花環》,其直接指向是烈士墓前用於祭奠的花環,引申喻義則歌頌了衛國將士們甘灑熱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而在中國的南部邊疆,提到高山下的花環,很多人都知道,那說的是木棉花。

木棉,別名攀枝花,高10-20 公尺,樹形高大,雄壯魁梧,枝幹舒展。每年2-3月份先開花,後長葉。其花鮮紅似血,碩大如杯。4-5月盛開時葉片幾乎落盡,風吹而過,崢崢綻放,遠觀好似一團團在枝頭盡情燃燒、歡快跳躍的火苗。因此,歷來被人們視為英雄的象徵,又稱英雄花。

在中越邊境上,每年春天,滿山的木棉一片火紅。英雄花,正是由烈士血、英雄血染成的。

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中,有8000餘名中國軍人捐軀疆場,20000餘名中國軍人英勇負傷。越北地區的山嶽叢林中,灑滿了斑斑的英雄血。

香港作家倪匡在科幻小說《衛斯理傳奇》的某篇中曾經輕描淡寫了幾筆,說是兩個相同信仰的國家進行了一場舊式的戰爭,在戰爭高度現代化的時代竟然還有士兵手托炸藥包去炸碉堡,還被說成是「戰鬥英雄」,真是不可思議的行為云云。

說的又是誰呢?

李成文,雲南邊防13團1營3連2排4班副班長。1979年2月17日,李成文所在部隊配合第13軍攻打越南壩灑縣城附近的新官地區。當3連攻擊一排建築物時,遭到越軍2個暗堡的火力阻擊。李成文擔任第二爆破組組長,用爆破筒摧毀了一個暗堡。旁邊一個組戰友爆破時中彈犧牲,李成文衝上去抓起戰友的炸藥包繼續爆破。因敵堡射孔高,牆體光滑,炸藥無支撐點,距總攻時間又極為迫近,李成文毅然用左臂高托炸藥包,身體緊靠牆壁,右手揮向戰友,迅即拉燃導火索,將暗堡炸毀,自己英勇犧牲。打掃戰場時,除了帶血的泥土,沒有找到李成文身體的任何痕迹。戰後,中央軍委授予李成文「董存瑞式的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這種行為,真的不可思議嗎?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之後,中央軍委向參戰部隊的79名官兵授予了榮譽稱號。其中,類似李成文式的英雄行為眾多湧現。

陶少文,第11軍31師91團9連8班副班長。1979年2月20日,在攻打越南封土附近的木桑地區時,部隊遇到越軍暗堡火力阻擊。陶少文將爆破筒塞入暗堡射孔進行爆破,越軍用力向外推,陶少文用左手和左肩緊緊頂住爆破筒,同時拉動導火索,將暗堡炸毀,自己英勇犧牲。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李水波,第13軍39師117團特務連工兵班長。1979年2月23日,在代乃東南側無名高地執行布雷任務中,配合連隊連續打退越軍兩次進攻。在彈盡負傷,越軍衝上陣地時,李水波毅然抓起爆破筒,拉燃導火索沖入敵群,與6名越軍同歸於盡。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楊根思式的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梁英瑞,廣西邊防1團20連戰士。1979年3月2日,在攻打板爛地區542高地的戰鬥中,梁英瑞爆破越軍暗堡,把炸藥包塞進暗堡的射孔,卻被越軍又推出來。他毅然拉燃導火索,把炸藥包又塞進射孔,並用身體死死頂住射孔,將敵堡炸毀,自己壯烈犧牲。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 榮譽稱號。

楊朝芬,廣西邊防1團21連戰士。1979年2月17日,在進攻平而關附近的越軍據點竹林山時,楊朝芬參加爆破隊,利用彈坑和茅草為掩護向越軍暗堡接近,連續三次將爆破筒塞進暗堡,在不到10秒鐘的拉火時間內兩次與敵爭搶爆破筒,於千鈞一髮之際將敵暗堡炸毀。楊朝芬當時被爆炸氣流揚起的塵土蓋住,爬出來後又繼續投入了戰鬥。戰後,楊朝芬被中央軍委授予「黃繼光式的戰鬥英雄」榮譽稱號,被譽為「活著的黃繼光」,成為人民軍隊歷史上捨身堵槍眼的16位英雄之一。

……

還要更多嗎?

英勇殺敵,犧牲報國,對於那一代的中國人來說,是從小就接受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已經深深鐫刻在了生命的記憶中,與什麼不可思議無緣。筆者最早知道李成文,正是緣自小時候的一本小人書,名字就叫《董存瑞式的戰鬥英雄李成文》。封面上李成文身背衝鋒槍,懷抱炸藥包衝鋒的形象,一直難以忘懷。在198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更是曾以陶少文的事迹作為課文,成為了一代小學生的必修之作。

1950年代,「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志願軍官兵被稱為「最可愛的人」。1979年,「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人民解放軍官兵,被稱為「新一代最可愛的人」。這種代代相傳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精神動力,必須百倍珍惜,發揚光大。

除了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功勛英雄們外,還有無數的普通官兵,為了保衛祖國血灑疆場。以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表現最出色的第55軍163師為例,英雄群像比比皆是:488團7連7班長朱志威,挺身蹚雷身受重傷;487團100迫擊炮連6班副班長羅永榮,面對越軍掃射,為掩護步兵進攻,隻身撲向炮位繼續發炮,中彈犧牲;487團4連8班副班長何志光,身負重傷仍爬向敵陣地,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敵掩體;487團8連排長甄平,帶領尖刀排衝鋒,壯烈犧牲在扣馬山上;489團7連3班長李壽進,帶領敢死隊突進敵人塹壕,與敵搏鬥英勇犧牲;489團1連9班長農輝興,為掩護戰友挺身擋住槍彈而犧牲;489團3營報話機員丘長安,為掩護連長撲向了爆炸的手榴彈;163師偵察連班長陳守全,曾持槍衛立於諒山市委大樓前,被攝入鏡頭上了當時的解放軍報。陳守全後升至廣西軍區邊防3師副營長,1986年3月11日,在法卡山前線執行任務時觸雷犧牲。他的妻子身懷遺腹子來到陳守全的墓前築屋而居,為其守墓上香20餘年。其子長大後也繼承父志參軍報國,後進入軍校深造……

在整個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163師的基層幹部傷亡慘重。其中連級幹部傷亡率為37%,排級幹部傷亡率為33.3%,正、副班長傷亡率則接近50%。487團2營在攻打探某的戰鬥中,5連共犧牲了6名班長和排長,先後換了2名連長、2名指導員、2名副連長,6連換了3名連長和4名指導員。對此,當年的參戰老兵王志軍感慨疾呼:「是這些人軍事技術不行嗎?不。在平時的軍事考核中他們大都成績優良。是他們運氣不好?也不是。戰場上的槍口炮彈面前人人平等。他們傷亡只因為是兵頭將尾,必須衝鋒在前!」

是的,這是一群兵頭將尾,普普通通。只有在戰場上,他們才是英雄。

當年的參戰官兵,大都來自農村。而那個年代的農村,是普遍的貧瘠窮困。在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家鄉是沂蒙山區的某部9連連長梁三喜烈士,犧牲前沒有留下遺言,遺物也只有一張血染的紙條,上面寫著:

我的欠賬單

  借:本連司務長120元

  借:團部劉參謀70元

  借:團後勤王處長40元

  借:營孫副政教50元

  ……

在這張欠帳單上,密密麻麻寫著17個人的名字,欠賬總額是620元。一名連隊基層幹部,常年戍邊衛國,家庭負擔竟是如此沉重,不能不令人感慨。在同名電影里,團里的宣傳幹事下連隊採訪烈士犧牲時的豪言壯語,唐國強飾演的9連指導員趙蒙生拿出了這張血染的欠賬單,宣傳幹事看過之後,不以為然地說:「欠賬單?這不說明什麼問題吧。」趙蒙生激動地說:「實事求是吧!」

梁三喜的母親和妻子玉秀,帶著襁褓中的嬰兒來部隊奔喪。為了還清梁三喜欠下的債務,賣了自家養的豬,省下部隊發給的路費,下了火車後沒有再坐汽車,而是用雙腳一步一步走到了部隊駐地,硬是走了十多天,這是一個何等催人淚下的情節!9連副連長靳開來烈士因為在戰場上砍越南老鄉的甘蔗給戰友們解渴,違犯了紀律,沒有得到軍功章。身後拋下的孤兒寡母,又是何等心情呢!那些默默無聞的烈士遺屬們,將兒子或丈夫送上了戰場,為國犧牲,沒有怨言。可是,家庭的頂樑柱坍塌了,得到的,只是一點撫恤金。

這點撫恤金是多少呢?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犧牲烈士的撫恤金標準是:師級700元、團級650元、營級600元、連排級550元、班戰士500元、民工470元、病故降低100元。由政府一次性向烈屬發放。

這筆錢,當時可以買幾輛鳳凰牌自行車、幾塊手錶,在農村也就勉強能買一頭牛。

烈士扔下的貧困家庭,靠著這點錢,如何繼續生活?

由此,聯想到了1974年1月發生的西沙海戰。這是1840年以來中國海軍勝利進行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全部收復了中國的神聖領土西沙群島,將中國有效控制的海疆向外大大推進了一步。在這場勝利的戰爭中,犧牲了18位烈士。而18個英烈的家庭,總共得到的卻是不足1萬元人民幣的撫恤金,平均每人 500多元。在那個時候,一場交通事故中的死者賠償金又是多少呢?3000元。西沙海戰的一些烈屬如今生活很困難,一位烈士的妹妹在網路上發問:「如果烈士得不到尊重,如果烈屬不被關心,當下一場戰爭來臨,誰還願意自家的子弟獻出生命?」

這樣的發問,令人震撼。

政府可能也感覺到了撫恤金過於微薄,1980年8月18日,由民政部、財政部下發通知,對越作戰烈士撫恤金在1979年的基礎上各提高300元一次性加以補發。有的地方政府規定對榮立二等功以上者再增發75元。然而,對於為了國家而獻出子弟生命的破碎家庭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後,有不少官兵負傷致殘。國務院下發的有關文件中規定各地對傷殘官兵「酌情安排工作」。結果,有些地區把殘廢軍人當成包袱,沒有安排他們的工作,使一些傷殘軍人生活無著。於是,有的城市大街上出現了殘廢軍人佩戴軍功章乞討的現象。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徐向前元帥知道後,心情非常沉重。他提請軍委辦公會議研究此事,並請總參謀長楊得志在中央書記處開會時嚴肅提出。在老元帥的力爭下,國務院重新下發文件,規定對殘廢軍人「一定要安排工作」。徐帥此舉,雖然無助於緩解傷殘官兵身體上的痛苦,但情暖人心,公道自在。1990年9月21日,徐帥逝世。在中國流亡的越南前國家領導人黃文歡親撰輓聯「身先士卒軍心暖,威震沙場敵膽寒」,恰是徐帥一生的寫照。

不可否認的是,在1980年代,政府對上述參戰烈士家庭還有定期撫恤、定期定量補助、入學招工入伍優先照顧等優撫措施,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烈士親屬的負擔。但進入1990年代後,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大量公辦組織解體,大規模國企工人下崗,「三農」問題甚囂塵上,政府的擁軍優撫工作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對越作戰烈士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衝擊,很多再度淪為貧困。

1980年代中期有一部對越自衛還擊戰題材的電視劇《凱旋在子夜》,非常受觀眾歡迎,也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在小說結尾處,雙目失明的戰鬥英雄童川對戀人江曼說:「現在我是英雄,走在哪裡都是鮮花和掌聲,是讚美和歌頌。可是若干年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還有多少人能記得我們……」

他的預言應驗了。

中越兩黨兩國關係早已實現了正常化,歷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如今的中越邊境貿易繁榮,車馬如流,鮮花和美酒,已經掩蓋了30多年前的戰火硝煙。出於現時政治的考慮,官方已不再提起當年那場戰爭,連形式上的紀念也沒有了。在經濟大潮浩蕩奔涌的同時,帶來的是物慾橫流,信仰失落。還有多少人能記得當年那些為國捐軀的英烈?還有多少人知道廣西、雲南境內的24座烈士陵園?

近些年每到12月26日毛澤東誕辰紀念日和2月17日對越參戰紀念日前後,不同地區就會有退伍軍人集體組織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解決退伍軍人生活補貼問題。據了解,其中大部分是參加過對越作戰的退伍老兵。如果不是生活確實有困難,又何至於去上街「散步」呢!他們的要求也並不高,僅僅是100-200元錢,基本在合理範圍內。這樣的事件在國內多次發生,政府應該予以反思,及早動手解決。

當年這些戰場上的健兒,大多數來自貧困的農村,因為時代的原因,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學歷,沒有技術,沒有專長。在國家照顧下,曾經分配了工作。正值中年時,又經歷了中國社會大規模的下崗浪潮,極易淪為弱勢群體。如今,很多人年過半百,沒有固定收入,家庭狀況貧寒,生活非常艱難。他們沒有過分的要求,想得到的只是政府給予一定的關懷和幫助,讓他們起碼的有尊嚴的生活,能夠安度晚年。

這樣的要求過分嗎?

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南海再戰,誰上前線——80後能打贏一場戰爭嗎?》,呼籲政府和社會,給烈屬以更多的關愛。他提到,國家的優撫原則是「撫恤優待對象的生活不低於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這樣的一個優撫標準,顯得過低。烈屬應該享受高於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因為他們的子弟曾經為國家流血犧牲,當此無愧。

經過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今日的中國已經不缺錢,國內流動性泛濫得已把美國甩在了身後,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增長也遠高於GDP增長。國家應該也能夠多拿出一些錢來,補助一下烈屬和老兵們的生活,他們要求的並不高。無論如何,不能再讓曾經為國出征的將士們流血又流淚了。

國家維穩,需要錢,更需要的,是一種態度。2007年以後,政府逐漸提高了對優撫對象的撫恤補助標準和部分軍隊退役人員的生活補貼。但還做得遠遠不夠,這不應該僅僅是當前社會治理的需要,而應該成為一種傳統、一種制度,毋忘歷史,惠及未來。

最後,我們傾聽一下電影《自豪吧,母親》中梁青青烈士的心聲吧:「我融入在祖國的大地里,化做侵略者不可逾越的高山。不要為我而沉痛吧,戰友。躺在這裡,我聽得見祖國前進的腳步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沈聽雪的歷史文集」,搜索微信號shentingxue2017,如顯示該用戶不存在,請點擊下面「搜一搜shentingxue2017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查找即可。

非常感謝網友支持,會繼續推出精彩文章讓大家欣賞。


這不是什麼投名狀!

他們一次次的侵入我們的領土,殺死我們的邊民。我們不反擊難道永遠這麼持續下去,永遠被他們當成無能的傻逼?被他們無辜殺害的同胞們,他們又遭誰惹誰了,難道就活該被殺害?被他們驅逐、迫害、劫掠的華僑們,他們又遭誰惹誰了?猴子們忘恩負義,一次次的挑戰我們的底線。他們非要自己作死,我們又有什麼辦法?他們一次次的跳到我們的面前,對我們挑釁,得意忘形的叫囂:「你來打我啊」,除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我們又能怎麼做?

事實上,早在華國鋒訪問德國的時候,就曾暗示過要收拾越南。儘管,這場戰爭影響了國內的政治格局,客觀上鞏固了鄧的權利,拉近了中美關係,有利於改革開放。然而,如果不是越南背信棄義,欺人太甚,根本就不會有這場戰爭。

而現在,種種陰謀論,高曉松之流把這場戰爭完全說成中國的陰謀,說成投名狀。這類說法至少有二十年多了吧。甚至有人借這場戰爭攻擊鄧,說他為了一己之私侵略社會主義兄弟,這種無恥的喪失國格的不明是非的言論虧他們說的出口。

那當初列印度,又是給誰遞的投名狀呢?

發動一場戰爭可以有多種原因,然而,中越戰爭之所以會發生,首先是因為越南自己作死。中國只是滿足他們作死的要求而已。

這的的確確是一場迫不得已的自衛反擊戰。


因為真愛和平,所以我們回首戰爭!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每個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

我們流過血,負過傷

忘記戰爭沒腦子,渴望戰爭沒良心!

但是!不代表我們怕戰爭!你若敢來,我們必定讓你後悔!

珍愛和平!不能忘記老兵!

向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們致敬!


當年家父是軍工系的工程師,負責做了手術車,就是戰場上做手術搶救的,看了鋼鋸嶺後,覺得老人家當年的工作太重要了。

他去前線技術支持,回來說看到前線的士兵抬下來斷手斷腳,好慘的。

去年看到一些老兵在街上拉橫幅,可能生活比較困難要捐助,還沒來得及過去捐點就被保安公安勸走了,挺心酸的。

希望世界和平吧。


不能再前進了,前面就是河內了。。。


說明太慘烈,把好多人打懵了。


不管官方是否宣傳,希望民眾都不要遺忘這場戰爭,在40周年時民間可以組織紀念活動。民政部門要加大對烈屬的慰問和幫扶,現在給參戰老兵的補貼顯著增加了(湖南是如此,外地不了解),老兵普遍反應比較滿意,建議在40周年之際,可以不發紀念章,但是可以給負傷老兵發一筆數額較大的紀念慰問金。要讓老兵感受到人民政府一直記得他們的付出。

我生於80年代末,過去並不了解這段歷史。前不久看過《高山下的花環》小說,非常感動,流了很多眼淚。我看任何言情都從來沒有這樣過。我認為官方可以不再宣傳這場戰爭,但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相關電影和文學作品仍然可以作為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學生值得觀看,教育少年和青年居安思危,要熱愛和平,要知道和平來之不易。

身邊有不少同事和同學的父親參與過這場戰爭,很意外身邊竟然有這麼多英雄的後代,是的,冒著生命危險上戰場保家衛國就是英雄。值得我們永遠尊敬。

當然,這場戰爭從始至終也暴露了很多缺陷和問題。戰爭已經過去了38年,戰爭親歷者還在,戰爭的敵方和我方的矛盾還在,這是離現在時間最近的一場對外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


我還不成熟,我不懂戰爭,不懂政治,不懂政府,甚至不懂歷史,更甚至我也不懂這些熱血滿軀的戰士。可是,我試圖竭儘可能的去了解他們,或者可能的話去幫助他們。曾經,我分不清遠征軍和對越反擊戰軍隊;現在,我為此深感愧疚。我曾深深地為遠征軍所感動,我為他們埋骨異鄉而痛心,我為他們魂歸故里而感動,我會在有關的組織上捐點微不足道的東西幫助他們,我以為我已經做了些什麼。

直到前一段時間,機緣巧合之下,我看到一些文章,才發現,我不自知的忽略了那場距離我們最近的戰爭,一場倖存者至今還健在但也將垂垂老去的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

我最先了解的遠征軍,多已垂死他鄉,70多年後,也只能忠骨還鄉,我們也只能用這般方式用民間力量完成對這段歷史以及自我的救贖 。如今,這場戰爭,那些人都還在啊,也沒有政黨之別,為什麼在明知有所虧欠的時候還不去彌補呢,等到連他們也等不及的時候嗎?那些曾經在經濟大潮開始之時趕赴戰場以自身血肉之軀護家國一方安寧的好兒郎,如若真的不是生活所迫,我不相信他們會穿上當年如斯熱愛的軍裝,會以他們和戰友的奉獻與犧牲為籌碼,在這樣一個本該受國人更加矚目的日子裡站在路邊,站著軍姿,以那經歷過戰火的身軀和靈魂尋求捐款。這樣的他們,我們又如何無動於衷?一個國家,豈能寒了那一顆顆愛國的心。紅軍戰士越來越少了,抗日老兵越來越少了,遠征軍也快被歲月消磨光了,那他們呢,難道也要等到這些快垂垂老去的戰士已然垂垂老時,才去表彰,哦,不,可能永遠不會再表彰,那,再去提及嗎?對一代人的虧欠,果真問心無愧嗎?

為什麼我這麼晚才知道這場戰爭,為什我作為一個高中生到現在才對這場戰爭有所了解,為什麼要讓我心懷愧疚?試想:有一天,16、7歲的青年看到這些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士沿街求助,心裡在想「他們是幹什麼的?」這不可怕嗎。歷史課本可以有重點講述的戰爭,歷史課本可以有一筆帶過的戰爭,這是必然的,「有詳有略」是吧。歷史課本也確實可以有有意忽略的戰爭?好吧,可以。可是不應該讓我們遺忘一場戰爭。我從不去刻意的比較哪場戰爭比哪場戰爭來得更慘烈,更不去比較哪些犧牲比哪些犧牲更值得人銘記,因為烈士和戰士都是永恆的,都是值得敬重與銘記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少了哪個都不行。也許是叛逆,較課本里講的,我更願意去深入了解這些人,去了解這些人的故事,即便高考不考。因為我現在還來得及。因為政治,有些事件不再發聲;因為歷史,因為歷史的代價,因為那一代人切身存在的傷與痛,這些沉默的過去卻不容我們遺忘。

為什麼會在知乎上點開這個問題呢。本意上我是為了來找找大神們的回答,給我這個小菜鳥補補課,好讓我可以在某一個課前演講用一段足夠嚴謹的歷史去打動我的同學們(我覺得,文科生,就算沒情商也得有情懷嘛);或者看看大家的回答找找共情也是極好的,可是看來這個問題沒我想想中受人關注哈。不過兩年後,40周年的時候應該會蠻多人注意到這類問題的。那個時候我也可以自己支配時間,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去去廣西,去去越南,去去我想去已久的烈士陵園,去獻上一朵小小的黃菊,給他們。

PS:

  • 我真的不喜歡對烈士都不尊重,隨隨便便拿戰爭和身處其中的戰士開玩笑的人,也許你對政治有意見,也許你對一些事情有意見,我不懂,我不去反駁。可是,他們不是你吐槽的槍。他們的玩笑,我們誰都開不起,血染的顏色,太重了。
  • 其實17號歷史課課前演講(「歷史上的今天」)的同學用百度百科的第一段說了下對越自衛反擊戰,再無它,後來又叫了一個沒在認真聽的同學說了下評價,平時挺"學識淵博"的,那天確實沒說出來些什麼。後來,老師講了下他看到過的一篇文章上的觀點,是那種宏大的政治。其實當時是有點兒失望的,老師的確是老師,他有更為寬廣的視野,可那一些人的痛苦與犧牲,現今已不應被忽視的問題,他沒有講,他沒有提及。他定然知道,可他沒講,也許是因為對我們這些即將面對高考的學生而言,作為老師,他更知道孰輕孰重。可是,比起這些,我更關心那些切實存在的痛感,我的,我們的,他們的』。沒有誰理所當然被忽略,更何況,那是一個集體,一個特殊的集體,他們的掙扎與痛苦,我們不能忽略,無論有意或無意。

"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

--《血染的風采》

青山險,邊境遠,38年前的今天,2月17日,他們,踏上戰場,一些人再也沒有回來。

也許你的眼睛再不能睜開,我深深理解你沉默的情懷;

也許你長眠再不能醒來,我會相信你化作了山脈";

如果是這樣 我不會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

  • 青山不老,英雄永在。

——————————————————————————————————————————

第一次在知乎寫長文···算首答。

如果有錯誤,請諒解,請指正 。大恩不言謝。

我去補作業了。

GOOD NIGHT.


我願意相信你化作了群山

我願意為你奉上一束鮮花


沒有任何戰爭值得紀念,強調國防並不應以過去的事情激發人,而是應該向前看。

懷念過去的戰爭只能有兩種結果,要麼是煽動仇恨,要麼是宣揚下一次的侵略。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我大舅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而且是偵察兵,退伍這麼長時間了榮光依在!小時候最崇拜大舅。


微信公號「流浪的橡樹」內有一組關於越戰的文章,雖然號稱「非專業檢討」,然則內容詳實,值得一讀。


徐中約的《中國近現代史》評價是改革開放初期資金短缺花了幾億美金(具體數據忘記了),打了一場沒戰果的戰爭。記住 戰爭沒有勝利者。鄧是想懲罰一下越南,他跟蘇聯走太近了,具體看看沈志華 李丹慧的《越南戰爭研究》了解一下前因後果。好像是塞繆說的 與其守護自己的國家 不如守衛自己的母親。具體看看《靜靜的頓河》。


推薦閱讀:

戰爭史上有沒有部下違抗上級命令反而取得了巨大戰果的戰鬥?這種部下最後的處理結果是賞還是罰?
五萬解放軍手持冷兵器,在古代屬於何等水平?
改革開放剛開始時,中國下馬了哪些武器?
如何看待: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如何看待漫展中兩個人cos中國維和部隊向一名coser下跪一事?

TAG:歷史 | 戰爭 | 紀念 | 歷史事件 | 中國人民解放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