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你在科研上有哪些值得分享的進展和感悟?
本題已收錄知乎圓桌 ? 2016 年度盤點,歡迎大家一起回首這一年讓人印象深刻的熱門事件和人物,聊聊所處行業發生了怎樣的變遷,也一同分享自己的變化與成長。
最大的感悟是,不要做文章,要做的是研究。
目前化學博士海外在讀。
年初做出來個新東西,先做了點簡單的工作發個jacs和cc報道了一下。
但是我還想跟跨學科結合一下,結果作大死了。搞方法學的都知道,一般想試一個新反應,產率ee的條件篩選幾百個都不難過,難過的是幾百個條件試過後都不反應,連產品都沒有…整整半年多,高通量篩選…找到一個能反應的底物。又篩了一個陣,發現產率不但上不去,而且發現類似結構底物全都不行…又過了一陣,終於發現我做了將近一年,好不容易拿到的產物,其實是副反應的重排產物…然後換去做副反應,嗯,產率ee都效果拔群。投nature chemistry了…當然結果還沒出來…
這一年我也求助過老闆,老闆的原話是,這東西是新的,新的東西需要新的研究來了解它。聽了老闆這麼說以後我就想通了,不去急吼吼地拿各種其他類似的文章來套了,想著反應了一個就是一個文章。而是一點點從最最基本反應測試性質開始一步一步做起,每次只前進半步,來研究它的性質。
在投之前老闆問我怎麼做這麼多工作,投文章不太有必要啊,我說不是為了發文全寫進文章的,是為了把這個東西的性質摸清楚,現在了解還不錯了,後面的研究也就十分順利了。
如果是單純為了發文,cc檔次的文章,設計反應試兩個月,不行就換,一年也能出兩篇。甚至有了新東西在手裡,急急忙忙搞一篇jacs或者acie,但是然後呢,做研究不系統,不從淺入深,想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是深入不了的。只有好好挖掘,才能苦盡甘來,而且當研究成了體系,才能縱向橫向都發展。文章也就自然不那麼愁了。
…還是匿名吧。————————————————匿名主要是因為我這點水平出來晃真的不夠看。評論區同學想看大神可以搜wu xiaofeng,一個被我老闆稱為開了掛的人(一年10一區or 20二區)沒有進展,只有感悟。
1、儘早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太尼瑪重要了……
2、不要以為跨專業就是交叉人才了,也可能是不自量力的sb
3、phD痛苦程度:一心一意走科研路線 &< 一心一意不走科研路線 &<&< 開始一心一意不走科研路線,中間產生強烈興趣並打算終生奉獻給科研事業。
4、辛苦做出一個狂暴酷炫屌炸天的result之前先去搜搜別人的研究……
5、如果phD第四年還沒啥興趣,可以趁早quit/混一混畢業/轉個碩士了。
(對不起帶給大家負能量了)
7、經典的paper一定有經典的道理,如果不能體會,就多讀幾遍。
8、閉門造車,不如多跟別人聊聊。
9、長時間的付出看上去沒有回報,可能只是打出水井的最後一鏟子之前。
10、如果可以看到跟別人的差距,說明至少你的視力沒什麼問題。
11、定期參加seminar,必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盜一張圖結束我自己熬的雞湯。句句真心,希望明年再看時能會心一笑。
phD十大錯覺:
2016年是我博士第三年,感覺事情慢慢走入正軌。之前的積累使得幾個項目都在慢慢進展,和前一年相比,心態有所好轉,工作節奏也好了很多。要說具體感觸,有一些零碎的想法,寫在這裡也算激勵自己。
首先,敢於展示自己,敢於交流。去年參加了兩個會議,給了一個 poster 一個 talk;去了趟德國的合作組,和各種人聊他們的工作和我自己的工作;借著導師的名聲和交際圈,和來斯坦福訪問的幾位大佬多多少少混了個臉熟,也兜售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參加各種 seminar 之類的,也找到了一些新的可能合作方向。雖然很大一部分也是導師的幫助,我也真切感覺到了和人交流討論可以受益無窮。手頭正在寫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就在和人討論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重排,增加了一些實驗,感覺內容上更完整,邏輯上更通順了。另外,我手裡一個 side project, 拖拖拉拉兩年多進展也很有限,但偶然間和學校里新來的一位 AP 討論之後,感覺又有一個新的方向,又重燃了工作的興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雖然也經歷了不少尷尬(比如一些和我導師有爭端的 PI, 和我討論的時候也可能會有點情緒化),有時候與人見解不同爭論到天昏地暗,但整體來說還是很感激有這樣的機會——不說別的,當面爭論總比文章投出去後和編輯以及審稿人吵架要好。
其次,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曾經我也是三心二意,模模糊糊想過畢業後離開學界,找業界的研發崗之類。八月份的時候有機會去 Genetech 參觀了一下,了解彼處的工作狀態和級別劃分後,意識到其實自己不會喜歡基礎的研發崗。如果想具有較大的研究獨立性,那麼至少當前還是需要安安心心在博士期間做好科研,訓練自己的研究能力;但另一方面,業界與學界需要的能力還是有所區別的,比如對獨立性與合作能力的取捨,比如研究課題是偏向基礎科研還是應用研究等,都會有所區別。『腳踏兩條船』的心理,最終怕是會兩頭落空。所以,現在自己已經安下心來,暫時不考慮業界的可能性了。這樣一來,其實心態就好了很多,也能專註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上去了。
最後呢,工作時間並不等價於工作質量。我以前會過分關注自己每周工作時長,盡量保持在50小時以上。但這反而造成了一些消耗,包括寧願莫名其妙地留在實驗室刷知乎也不回家,包括有時候因為客觀原因工作時間縮短導致很強的負罪心理和壓力……所以我現在已經慢慢放鬆對自己工作時間的限制,而更傾向於結果導向,比如要自己在一周之內做完某幾項工作。這樣一來反而效率更高,目標也明確。
背景:美帝社科PhD在讀
2016年是我有真正意義上publication的第一年,也是感慨良多的一年。行業現狀和大部分答題者的理工科不一樣,但是感受卻有不少相似之處。
1. 表達很重要。想走學術路,寫作和演講不提高會越走越難。想提高寫作,多讀是第一位,多寫是第二位,寫完了讓別人修改一定要仔細看。其實越往後越發現,英語不是最大的障礙,內容和構思才是。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英語母語、甚至很有「文采」的人寫出的英語論文並不好。能用小詞不要用大詞。有時候辭彙越「高級」的人往往實質內容越弱。
2. 幻燈片少即是多。去年聽了很多job talk和研討會,自己也做了幾個,發現演講做的幻燈片模板真的不重要,內容的甄選和邏輯結構才看出水平。做無數頁充滿文字的幻燈片只說明不敬業。多想想自己是聽眾喜歡聽什麼樣子的演講。
3. Networking很重要。今年第一次參加行業頂級會議,被導師帶著介紹給好多領域內的牛人,同時參與了會議里小special interest group的組織工作,發現認識業內的人真的很有意思。認識人,會自然的想讀這個人寫的文章,可以討論更多的問題,發現更多的機會,從而更深入的認識這個領域。之後也許會成為合作者,也許短期不會。但是至少也會每年見到,一回生二回熟,以後會有更多的機會。同時,和以前自己參加的小會相比,發現有導師帶著確實更能認識以前很難接觸的層次的學者。
4. 少寫計劃。暑假考了博士資格考試,是我第一次獨立一段時間專心寫文章。我系考試要求6周50頁(雙倍行距,不包括文獻列表)的文獻綜述,所以一開始我寫了好多計劃,想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最後發現,規劃不宜有,至少不宜過細,開始寫才是重要的。同時,前幾天總在看文獻覺得自己是在「做準備」,但是其實永遠準備不完。寫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自然會帶著問題查文獻,邊查邊寫,邊寫邊查,才是對我最有效的方法。
5. 看其他學者的軌跡很有意思。在查文獻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很自然地查查作者的現狀。有的人寫出了天才的文章之後就再也沒有動靜,有的人則繼續走向tenure track的職位。我對他們的CV很感興趣,喜歡看看他們來自哪裡,工作了幾年,讀了幾年本碩博,博士期間發了幾篇文章,之後哪些文章來自博士期間的論文數據等等。這個過程可以很自然地幫助自己定位,知道自己將來大概能找到什麼層次的工作,並且往回推算知道現在需要做什麼。
6. 無功利的閱讀很重要。我一直覺得,讀博士的領域可以越來越精細,但是自己的視野不能越來越小,否則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小方向里,不斷自我加強已有的成見,最後鑽牛角尖。所以我盡量每天都讀一點和我的領域不直接相關的書,英語漢語不限,虛構現實不限。好在我從小就喜歡讀書,這對我來說是最放鬆的事情之一。讀完了還經常和家屬討論。我們倆雖然在完全不同的領域讀博士,但是還是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和話題,有時候會討論出很多靈感。
7. 知道的越多,越沒有固定答案。上一個助研的老闆對我講過她的媽媽對她說的話:「我覺得你在哈佛讀博士讓你變蠢了。以前你能給我答案,現在你沒有答案了」。感覺確實如此。尤其是對於社會科學,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其實往往都找不到確定的答案。比如,小嬰兒應不應該和父母分開睡?各種「XX全書」會明確告訴你,應該或者不應該。但是讀過各種文獻就會知道,可變的太多,而且許多之前的成見都來自一個固定的群體的研究:西方白人中產。這真的是真理嗎?我和家屬在閑暇時間給一個科普公眾號寫文章,也遇到這個問題。大家都想要簡單實際可操作的答案,但是有的時候真的找不到啊。
8. 自律更重要。我們領域沒有實驗室,不需要坐班,而且上學期的助研工作一直沒下發給我,所以一整個學期我彷彿是在養老。為了讓自己做正事,克服拖延症,我試了各種方法,包括讀各種關於拖延症的書(沒錯,找得到的我都讀了),下載各種號稱提高效率的應用(番茄鍾類似物,各種計劃列表,屏蔽網站的應用,記錄不務正業時間的應用,防干擾的的寫作軟體)等等。其實都沒有太大的作用。唯一有用的只有截止日期。還必須是別人定的,自己給自己定的沒有用。我的大腦能精確地算出哪些截止日可以不當回事,沒法騙過去。真是給自己跪了。
9. 最後,聽起來很矯情和空洞,但是對我來說很重要:濟世情懷不能丟,記住學者對自己和家庭之外的責任,不忘初心。
2015年整天泡知乎,一篇paper連續被拒三次,master的老闆經費斷了,GRE沒準備考成屎PhD被拒光,人生陷入低谷。
2016年基本不泡知乎了,光靠本科和碩士成果連發兩篇一作paper和一篇主要二作paper,雖然都是些渣渣journal但憑良心說也都是些很實用的東西。
2017的目標是用一些中二的內容進行學術灌水,世界線變動率計算或者光之史萊姆啥的…
今天上班和老闆閑扯,我說你推薦的西部世界很好看啊我剛看完,他說卧槽求別劇透最後一集還沒看呢,然後就跑辦公室去把最後一集給看了…
所以說我的感悟就是不要整天泡在知乎上浪費生命,多看看動漫美劇讀者文摘故事會更能使思維活躍。說到底2016我最大的遺憾就是超自然九人的結尾實在太潦草了。
最後,送你一句,船到橋頭自然直。1. 不要認為自己非做科研不可,學術之外的路有很多條。能夠接受離開學術圈的結果,也許會更有利於科研。
還記得14年的畢業季,跟@Fermionian 和@劉都統在貴校周邊吃散夥飯(大霧)。那時候的我剛確定讀研去向不久,正有決心要往科研的路子走下去, @劉都統 在餐桌上跟我語(mai)重(meng)心(shua)長(jian),說讀研期間,不要以學術為目標,要往找工作的方向去準備,要搞學術,到時再說。我沒有多說,但心裡多少是有點不以為然的。
當時的我並不了解劉都統話中的含義(其實現在也不了解)。但在今年投文章和重複實驗不斷受挫,進而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讀博和做科研的時候,我想起了劉都統說的話。
我想,他是對的。當我們讀研期間就給自己定位以後非學術道路不走的話,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非常大的壓力。科研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只要做的研究不是太low,實驗過程中總會伴隨著不少的失敗,甚至可以說失敗才是主線,在這種情況下,負面情緒本來就足夠多。而這種非科研道路不走帶來的的心理壓力,就我個人體驗而言,負面影響要遠多於正面。不管是實驗不順帶來的挫敗感,還是跟其他同行作對比後內心的焦慮,隨之而來的精神上的壓抑和對於自己是否適合繼續從事學術工作的懷疑,讓人喪失了探索未知的樂趣,不良影響明顯超過了「化壓力為動力」所帶來的好處。
我還是覺得把科研當遊戲的態度更為正確。我覺得我嘴上說的觀念其實挺好的——「作為一個未來的faculty,我給自己改了個英文名,用的是費曼他爹的名字。我希望我以後的孩子和我的學生,都能夠玩科學以及享受科學,就跟費曼一樣。」
但是實際上我完全處於道理都懂,自己內心卻調整不過來的狀態。
總的來說,今年最大的感悟,真的就是一心向科研真不一定有利於科研。
2. 再說幾點零碎的。投期刊的時候,定位要準確,不要走那種從高到低一路投下來的路子。不然投了再拒再改再投,這個過程很浪費時間的。不只是浪費時間,而且每次投稿,出版社系統那邊是有投稿記錄的,如果編輯發現你們一直都走從高到低碰運氣這種浪費雙方時間的路子的話,有可能會讓編輯對你們印象不好,以至於影響將來的投稿。
3. 如果是第一篇文章,可以考慮先搞個小文章,搞完了然後去搞下一篇。第一篇文章發了以後,對做實驗和發文章的流程,細節把握,各方面都會上很大一個台階,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衝擊一些高難度的課題,效率會高不少。一開始就搞大文章那種hard模式,確實很鍛煉人,學到東西不少,成果也好,但我個人感覺這個路子,在成功前容易遭受更長期而且數量更多的失敗,搞不好把科研的激情都磨沒了,對於初涉科研的碩博而言,這份熱情可能比一篇文章還重要些。
4. 除了一些開掛的神棍和我這類的水貨,讀碩讀博期間能不能發文章以及能發啥級別的文章,基本取決於老闆。
目前想到的,大體上老闆影響三方面因素,一方面是老闆的水平,包括科研和拉經費,這個不用多說。另一方面是老闆給你分的課題,有的課題就是好出成果,有的就是艱難;而我個人體驗來看,我覺得第一個課題還是容易出成果的比較好,保證畢業、增強信心、科研訓練,樣樣都有了。還有一方面就是人脈,學術界也有圈子,如果你投某個雜誌然後撞到編輯是跟導師有仇,就算是轉投的也會秒拒;如果剛好分到編輯是熟人,爛文章也可能順利接收。5. 要多去看看業內的頂尖課題組在做什麼,不要僅僅局限於自己手上的小課題。
這是從我最近申請出國套磁期間才發現這個有用的。準備申請和套磁的過程中,我把業內厲害的課題組基本翻了一遍,文章也大體瀏覽了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才發現別人做的東西真的很出色,同時體現在材料和實驗設計的思路上,視野大大開闊了。這也許不能對你手頭上的課題產生任何幫助,但你對於科研的品味可能會因此而受到有益的影響。
我是主張申請出國的人都套磁的,不管套磁有沒有用(因為不少學校是純粹錄取委員會決定,套導師沒用),但至少在套磁的過程中,你要先讀了別家厲害課題組的文章才能開始套,為了避免弄巧成拙,這封套磁信能給你施加壓力,讓你認真去讀懂那些大佬們的工作。
6. 如果本科期間沒有方向,請把加權刷高,不然拿著個一塌糊塗的加權,萬一你後來想申請出國讀博的話,你就該後悔了。
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
以及如果條件允許,去實驗室參與一下課題,積累研究經驗,能發文章再好不過。
想到別的我繼續補充。歡迎批評和指正,豬位新年快樂。
鍾無艷2016.12.31於公交車上和老闆之一討論了自己未來去處之後, 他告訴我接下來一年要給很多的talk. 已經是PhD後期了, 要為找工作考慮了. 老闆提出的建議是要想清楚自己做的東西的一個樞紐, 而不是看到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 讓我考慮下學期的prelim, 雖然我都不知道我的thesis會寫啥.
我做科研一直是見一個問題做一個問題. 今年投了3個paper. 其中兩個SODA accept, 還在等IPCO. 這三篇paper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個需要提高...
2016幾件事比較重要吧.
1. 一個SODA paper並沒有任何教授的名字, 純粹的student paper. Sariel幫助我們改了又改presentation. 對此非常的感激. 沒有他的修改是不可能進SODA的. 我的寫作能力要大幅提高.2. 同一個paper里抽象了一個結果, 一數學系同學提到和另一個paper有關. 我們發現竟然優化了他們的結果. 於是email了這群數學家. 他們看了下發現我們的一個claim是有錯的(不過很容易修復). 錯誤很有意思, 來自於不同領域的convention不一樣. 在數論里, 一個人寫 f(n) = O(n)的時候, 並不會假設f(n)&>=0. 而cs領域下沒有那問題. 而我不知道這個, 所以理解錯了幾個數論的定理. 不知道如何才能保證這種事情不發生. 可能只能盡量嚴謹一點, 不make assumptions. 3. 多少次都是我放棄的時候老闆一星期後說告訴我解決了, 做的就是在我放棄的地方多push了那麼一點點. 而且今年我reviewed的一篇文章, 裡面也是在我放棄的地方push了一大點點從而解決了問題. 感覺自己不是一個踏實的研究人員, 這個需要改. 要開始學習一個老闆的研究方式, 真摸透每一個approach. 不要因為遠看的屏障而停止, 一定要走到屏障周圍仔細地看. 了解有沒有突破口, 如果沒有的話也要了解為什麼所有approach會失敗. (每次我提出一個approach行不通, 老闆要求要有個counterexample.)感覺悟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要不浮躁和嚴謹才能做好research, 不要總是想弄個大新聞.看了很多大牛知友的答案,令我發自內心地高山仰止。同時我也發現,現有的總結基本都圍繞著理工科領域的研究模式展開,似乎還少有來自人文學科知友的分享。
其實,我也能稍微理解背後的原因:學科差異導致文章的產出效率差別極大。高票知友們一些「微小的工作」在我等不爭氣的學生看來都是「成噸的碾壓」,而論文數量也自然成為了討論科研的門檻,讓我等這類發不出論文的學生們有些欲言又止,望而卻步,心態失衡。
而這恰恰就是我想分享的一個心得:如何面對心態失衡。大神們有他們各自的抱負,滿意或不滿意,都可以激揚文字,揮斥方遒;但作為最底層的,還在為發一篇論文而焦慮的學生,其實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生存和調節之道。
如果總結兩個關鍵詞的話,我想會是:
一,你做到了!
二,再來一次!
我在讀博這四年,經歷了一些打擊,在科研方向上繞了很多彎路(有些故事我都已經在知乎『博士』話題下的答案里分享過了,感興趣的知友們可以參考)。2016年是我從低谷一步步向上攀爬直到發現一絲曙光的一年。年初,我進入了極度焦慮的狀態,當時的情況是,別說發論文了,博士論文的撰寫都亮起了紅燈,我那時內心充滿了各種負面的情緒,內心有個尖利聲音不斷回顧著別人的成功,不斷批判著自己的無能——倘若如今我還處在那樣的狀態,又看到這裡諸多大神們碩果累累的分享,想必一定會心態失衡。這個狀態持續到年中,我又遭受到另一重打擊——本科四年的室友慘死。之後一直到7,8月份,狀態一直沒有調節過來,中間諮詢了學校的各類心理救助機構,幸好遇到了兩位老師,開始規律性的談話和輔導。直到11月底,我悶頭交了一萬多字的草稿給導師,他才在我讀博這四年48個月1460天里第一次說出:『exceptional progress!』他說話那時我沒哭,笑地很開心,只是回到寢室,再重聽導師會的錄音時,眼淚一下子就收不住了。我對自己一遍遍說:『你做到了!做到了!做到了!』
可惜好景不長之後,我發現自己之後的效率又有些下降,於是趁著聖誕節的假期,在學校的辦公室里整理整理論文文獻。窗外寒風瑟瑟,樓道里寂靜無聲。我點開文獻管理軟體,裡面都是亂糟糟的數據,如同我當年亂糟糟的心情。老師發給我很多文獻,我都沒有認真地通讀,或者說,我以為我認真地通讀過。之前圍繞這些文獻寫的一萬多字的文獻綜述,早就被刪光了——質量實在是慘不忍睹。我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好,再來一次,再來一次!』於是開始一篇篇整理,補充缺失的數據。幾天時間,終於按照相關程度整理出了140篇英文論文,發現了幾篇和如今重構的理論體系高度相關的,之前僅僅是胡亂塞進資料庫里卻從未認真研讀過的文獻——有些止步不前的科研瓶頸出現了新的曙光。我走出辦公室,樓道的應急燈微微閃爍,我凝視著那個燈泡對自己說:『好,再來一次,再來一次!』
我想過用更加洗鍊的語言來描述這些心路歷程,但後來又考慮到一點:很多問題的討論需要置於特定的背景里才有意義。科研的世界裡,講道理不難,人人都會,人人都做,但講一個故事,一段歷程,可能比講道理本身更有道理。
總結一下,『你做到了!』其實不該算是2016年的成績,而是我這四年學習的一個總結。我至今還記得兒時聽過的一個故事:一個傻子吃了七張餅吃飽了,就開始抱怨說『早知道吃了第七張餅就能吃飽我就不用買那前六張餅了!』相信每一個人都能看出這個故事的荒謬,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不斷在重複著故事中傻子的錯誤。我今年也聽了一些項目管理的live,但我比較之後發現,在科研的道路上,很多時候你根本不知道你的目標會是什麼,而沒有目標,談何管理。但我又恍然醒悟,也許科研的探索不是對一個確定目標的管理,而是對科研者自我的管理——你本身就是一個目標。將自我管理提高的同時,也就是在同時提高探索到未知的目標的效率和可能性。這種自我管理,自我錘鍊的道路,就是那吃六張餅的道路——你一開始的時候永遠不知道你會在吃到第幾張餅的時候吃飽,也許是第七張,也許是第七十張,但你能做到不斷鍛煉和強化自己的胃,一點點向著那『第 X 張讓你吃飽的餅』的目標靠近。
而『再來一次!』也許是更難的一課。如果說科研精神的基本(essence)是什麼,我想就是它了。再來一次,無論之前成功還是失敗,無論之前獲得了什麼或者失去了什麼,在它面前都是零,都是無。它的涵義是雙重的:首先需要切斷對於過去一切的執念,其次需要重新開始新的任務。這種精神,決定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的『生命』。成功的科研工作者當然可以沉湎於過去的成功,失敗的科研工作者當然可以借口於他們過去的失敗,但倘若他們無法『再來一次』,重啟自己,他們作為科研工作者的『生命』也就走到盡頭了。我甚至以為,決定一個人科研素質的根本,也許並不是智力,而是能否具備這種『再來一次』的能力。
綜上,談了自己的一些微末的心得和體會。其實還有一些不重要的心得(比如文獻管理是多麼重要),但我覺得提綱挈領地講,這兩個關鍵詞是最重要的——毋寧說,只要駕馭這兩個關鍵詞,其他能力都可以慢慢摸索和學習。這也許也可以說是戰略上的勤奮可以彌補一下戰術上的懶惰吧。
這裡也祝願各位知友和學友們新年快樂,2017年身體健康,學業有成!1. 說話做事都得有理有據,禍從口出,要習慣留下記錄。2. 老闆永遠是老闆,說做朋友是他的忽悠和你的錯覺。3. 不要老想著捷徑,吸取別人的經驗是好的,但是不能輕信他說的任何話。4. 儘早發文章!5. 永遠不要偷懶,出來混都是要還的。6. 比如說英語一定要學好!7.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實驗室的人際也是個大坑,不要主動去坑人,但是也不要被人坑。8. 文獻是你的第二導師,雖然經常下文獻如山倒,看文獻如抽絲。9. 有時候你不得不替別人背鍋。10. 圖表要好看11. 標點、縮寫等要嚴謹12. 鍛煉好學術演講能力。13. 中庸不好,但是偏偏槍打出頭鳥,你表現得靠譜就什麼事情都來找你。14. 作為學生,學術才是最重要的,少碰雜事。15. 學會拒絕!
背景:機器學習相關方向PhD
2016終於結束了旅投不中的PhD前三年,中了兩篇會議二作,(幾乎)中了兩篇頂刊一作,寫了一個grant(還未中),手頭recycling的文章還剩下一篇,還有兩個long shot的超前課題,2017可以為畢業做準備啦!
說說一些體驗:
1. 投文章貴在堅持,如果對自己的工作有信心,就是被rej也可以resubmit。。。(中的其中一篇頂刊一審兩收一改一拒,悲劇;過半年再投,等到二審,兩收一改,繼續改;年底三審終於兩小改可收)
2. 文章有硬傷的時候不要急著投,牛校牛組這類文章可能忽悠忽悠就中了,無名小卒還是要在科研上精益求精。
3. 發文章的目的在於交流,一定要投相關(子)領域最好的期刊或者會議,不然真心沒人看,做這樣的文章如果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感覺只是自娛自樂了。
4. 做文章要尋求一個巧勁,往往自己費了很多腦細胞搞出來的東西並不如那些隨便一個腦洞的搗鼓出的東西受歡迎。但也不要為了發文章而發文章,做科研就是有一些硬骨頭要啃,自己的文章有多少價值自己應該最清楚。
5. 做科研和做文章不完全相同,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做機器學習模型有很多不同的哲學,一定要選擇自己的哲學走到底,不能總打一槍換一地。
6. 感覺一旦深入到一個具體的方向上,可以讀的文章就少得可憐了。這個時候一定要多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多跟周圍的peers交流,總漠不關心可不好。自己這年開始有這樣的傾向,一定要早點修正(多去搞搞深度學習)。
7. 機器學習越做得多,越覺得搞純演算法這塊的比起搞應用的經濟價值低了很多,很多時候總是給人一種yet another model的無趣感。可能也是自己一路打怪,打到最後對怪物的級別要求也高起來了,來年爭取做一點應用的工作。- 要敢於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要自己給自己設限制,比如做理論的不碰實證,做實證的不碰理論;做科研的人做一個領域久了,往往就在這裡面不出來了;
- 勇於探索一下自己的未知,不要因為自己之前缺乏相關經驗就放棄興趣,感興趣就可以開個頭去做,勇於挖坑,坑挖多了,總有出寶貝的時候;
- 人的潛力就跟挖地洞一樣,挖挖總是有的;
- 寫Introduction的辦法:看上幾十篇目標雜誌文章的introduction;
- 有階段性成果是重要的,不光是為了應付年度考核,而是對自己的心態會有一個積極作用。憋大招的同時最好是一直有灌水的小文章處在circulation中,不然就是在賭博;我看過不少Econometrica or nothing 的working paper,它們最終大都nothing了;
- 木桶理論和特長理論並不矛盾,大牛都有自己專精的領域,沒有人能在全範圍內精通所有的領域, Jean Tirole還不碰計量呢;但是與此同時,大牛在自己的領域是沒有短板的,你談到這個領域的任何問題,他都能舉一反三。
CS博士
1. 有的人適合做科研,而有的人確實不適合;
2. 課題組的光環不是你的資本,多認識同行的人;
3. 做科研不等於寫論文,寫論文的也不一定等於在做科研;
4. 當可選的課題變多時,應該選擇那些更值得自己去做的方向和內容;
5. 現有的文獻參差不齊,那幾個代表性的工作就夠自己研究了;
6. 站在更高的角度考慮問題;
7. 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
8. 還有更多比科研更有挑戰的事情;最大的感悟就是:科研只是生活的一面。注意享受生活,堅持一兩項愛好。一心做paper不是做科研。
超聲科,目前正在寫博士畢業論文,順帶總結一下作為研究生今年在科研和學術上的收穫。
1.做事要用心
曾經我也是個粗心大意的馬大哈啊,跟著老闆一年幫做ppt可能都有幾十份了,每一次講課老闆都會非常用心,ppt上都是一個一個字改的,連標點符號也不會錯,就算是一樣的內容,每次也會往裡面加新內容新病例,平均修改次數都在五次以上。去年國自然標書就修改了70+次。最近跟著老師審標書,到自己看別人寫出來的東西時,才發現以往自己曾經犯過的粗心在別人眼裡可能就是一票否決了,所以,用心真的是非常重要的,至少作為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手裡出來的東西或許談不上多創新多出彩,至少也是沒有紕漏的。2.學會讀文獻
讀文獻是每一個研究生的基本功,這一年精讀的文獻大概在200篇左右,並沒有達到每天一篇的目標。剛開始以為讀就是讀,看看內容,看看別人做的研究,事後只餘一個模糊的印象,其他什麼都沒學到。後來向老闆學習,向科研做得好的師兄師姐學習,發現他們在講到文獻時都能精確說出,哪裡哪裡做過一個研究,裡面分了幾個組,主要的指標是什麼,研究還欠缺了什麼,等等。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這得益於精讀文獻的習慣和方法,對於一篇文獻,尤其是與自己課題相關並且是高質量雜誌的研究,一定要精讀,仔細理解研究設計的方法,理解其中設計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分析統計的方法與之的對應,回頭再細看研究目的,就會慢慢了解什麼樣的是一個好的研究。包括前言、討論部分,仔細學習別人怎麼表達一個嚴謹的邏輯思維,也是學習當中一個重點。要是長期堅持這樣,我想以後也會對自己的科研成長有很大幫助。3.研究課題要及時回顧和整理
今年事情一直很多,跟進的課題也有好幾個,難免事情就會越積越多。然後,越是積的多就越不想開始處理。。。惡性循環。然後大概這樣拖了幾個月時間,抑鬱情緒漸漸加重,到這個月初我發現不能再拖了,便開始一件一件事情開始著手整理。當然是出現了很多問題,有一些也是因為拖延引起的。然後到今天,已經處理掉一大部分了,心情也越來越輕鬆,接下來面對畢業心態也會好一點。所以說,還是及時定期地整理回顧,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對於研究的開展是最好的。4.珍惜每一個學習鍛煉的機會
以前我很怕在人多的場合講話,更不要說是做展示什麼的,本科階段都是能躲就躲。今年全國年會上很榮幸得到了一個發言的機會,可以去講自己的課題。然後經過老闆、老師反覆的幫忙改ppt,試講,完善,最終用7分50秒做完了這個要求8分鐘的演講,全程流利,沒有緊張、發抖,比我平時輕鬆聊天說話還流利。人對於不熟悉沒有把握的事情天生就有恐懼,但人之所以為人大概還是因為我們在恐懼之下還是能頂住壓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單純地逃避和跑開。所以,在有限的這種機會,我更希望好好珍惜每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8分鐘對於我們的能力成長來講遠遠超過8分鐘所能代表的意義。5.多看書多看指南多思考多總結
這也是最終把科研和臨床走到一條路的方法吧,當然我也是離做好很遠的。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還是因為基礎理論知識的不紮實和對規範的不熟悉。所以多看書,包括流行病學統計基礎,相關領域的病理生理,臨床診治規範,其實都對於我們研究是很有用的,也是臨床能力的提高。而指南除了是規範的學習,裡面所引用的一些研究往往也是高質量值得學習的。對於我們科,給病人檢查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定期總結和歸納追蹤病例對於診斷水平提高真的很有用。還有半年要博士畢業了,但在科研領域裡我還是一個入門者,不懂的東西就像是海面以下的冰山,等著我去發現。
以上僅為個人愚見和自己一點心得,也希望給今年留點紀念。1.2016年的前半年,在極度迷茫中探索研究方向。大概知道自己是要做遷移學習和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研究,但是仍然毫無頭緒,天天看文章寫總結苦苦掙扎。2月份我們班一個妹子曬朋友圈說自己中了IJCAI(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頂會),心裡十分羨慕。然而我照舊沒有進展。
2.渾渾噩噩過完上半年,8月份七夕那天,突然得知噩耗,一直帶我做研究的小老闆要離職了。這個七夕過得可真好!不僅沒有妹子,反而面臨分別,真是人生如戲。3.沒人帶的日子,壓力更大,彷徨是一天的常態。科研上要對自己負責爭取發好文章早日畢業,項目上要對導師對實驗室負責。心想怎麼著也得做出點東西來!經常夜不能寐,腦子裡都是點子。行屍走肉一般空虛寂寞冷。4.9月初突然靈光一閃,在實驗中發現已有方法的問題,並且經過長時間的夜不能寐,自己想出了解決方法,當時恰好9月30號有一個B類會議截稿,我就跟自己說,只要我死不了,就要投那個會議。5.將近一個月的苦戰,借好多人電腦做實驗,寫文章,臨近投稿一周又增加一個大數據集,後來終於投稿了。也沒熬夜也沒作踐身體,精神高度緊張。6.10月開始做下一個研究點,11月底看到一個期刊徵稿,遂開始寫第二篇文章。現在剛修改完。7.第一篇文章被拒稿,然而三個審稿人只有一個了解本領域,其他兩個審稿意見都是胡說。無奈,會議沒有rebuttal,我自己給chair寫的信也沒有回復。又過了幾個夜不能寐,痛定思痛,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改文章,這是給我機會投IJCAI啊。8.科研之外一個人負責兩個大項目,外地開會,討論,報告。信手拈來的胡謅八扯,天馬行空的指點江山。同時為了項目中期檢查一個人寫了兩份專利,剛拿到申請號。也算是進步吧。9.科研和項目之外,就是好好上知乎,開了個專欄「機器有顆玻璃心」,寫自己在科研上的感悟,匯成一系列文章。最近突然接到知乎邀請做Live,於是做了一期機器學習入門的直播。上限500人,開始想,我這麼弱的人,有個幾十人參加差不多吧。沒想到發布信息到直播結束一共一周,突破480人註冊。中間遭遇吃不到葡萄的人質疑「學機器學習不聽教授講課幹嘛聽一個博士生」,「趁著機器學習這麼火撈錢」等等,統統不解釋也不刪除評論,就這麼放著。我是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跟其他Live只有語音和圖片不同,我做了ppt講解,發一張ppt下面做一次語音講解。一個半小時的Live,目前評價是四星半。自己做了問卷調查大家普遍說值得。以後還會繼續。知乎上賺了點小錢,隨手通過支付寶的捐款項目捐出了10%。毫不掩飾自己的弱,我會的就好好講,不會的就虛心學,頂天立地,誰也不怕。10.經常有人給介紹對象,隨口就說「科研是我真愛」,「我有真愛啊,她的名字叫科研」等等。彷彿我愛科研科研就愛我似的。真是用生命在找真愛呢。我想科研最大的樂趣就是讓你隨時輾轉反側,除了痛並快樂著,再也沒有更合適的詞語了吧。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做為一個普通人,不聰明,就只有努力了吧?加油!進展就是老子phd按時畢業工作了!木哈哈哈哈蛤哈哈~什麼科研凈放狗屁,白白了您吶academia~
感悟就是在公司寫代碼自動化分析數據比在學校傻做實驗爽多了,去年年終總結概括起來就是:寫的code成功讓我們組今年可以少開一個opening…心理學/神經科學,英國
今年最大的感悟是在學界要有霸氣。
1. 霸氣一個講的就是要有自信,要有堅持真理的魄力。
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做的東西不夠好,自信不足,怕實驗沒結果,怕審稿人說壞話,怕文章被拒,怕課題被拒,怕答辯出醜,怕面試出醜,怕找不到工作,怕講課搞砸,反正各種擔心。於是寫起東西來優柔寡斷,字斟句酌,看到審稿人的負面評論就跟老鼠見了貓似的。有的審稿人提的意見中肯,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做相應的改進。我這裡就講我申課題中回應一個負面的審稿人的故事。
我申了一個比較大的課題。四個審稿,三個說好,一個說不好。仔細閱讀不好的評論,我已經猜到審稿人是誰了。以前他發過文批過我,我也發過文回批。總之整個評論比較針對個人,雞蛋裡面挑骨頭,就是不想讓我通過。要是早幾年我早就就嚇尿了。但是我打心裡就不服此人(此教授在外名聲很大,私下投機倒把故事很多)。他大教授一個,我軟回應也是死,硬回應也是死。我豁出去了就來硬的。我在回應中毫不留情面的把他挑的骨頭一條一條拿出來曬。據理力爭。總之就是展示他傻X不懂。另一方面的,抬高那三位說好話的地位。我回應的非常的客觀,一點個人情感不帶(雖然我是一邊寫一邊罵)。最終評審的時候我課題通過了。其中一個介紹人評語是我回應的很好,可以看出對該領域有很深的理解。那個混蛋審稿人的意見顯然在最終的決定中被忽視了。哈,小樣兒,我心裡那個樂!
至此之後,我明白了世上學者們都是愛科學講道理的。只要你能客觀的堅持真理,不論你學術地位如何,誰講理,誰扯淡,明眼人都看的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做學術,心態要正,客觀事實第一。要相信學者們的判斷力。千萬不要被學界政治階級鬥爭所左右,如履薄冰,忘記初衷。
2. 這個經歷也反映了霸氣的另一半,就是要有擁抱失敗的勇氣。
做學術天天失敗很正常。上面開頭講的各種怕怕的就是失敗。做學術久了失敗的多,臉皮變厚,心態擺正是很重要的。面對上面這種負面審稿人,如果害怕失敗,就容易陷入著重回應技巧卻忘記科學為本的誤區。我申各種課題前前後後快5年,已經經歷了數次失敗。大不了再一次失敗唄。只要能學到東西,都是好的。抱著這種心理,我才敢于堅持真理,硬回應審稿人。
我覺得擁抱失敗的勇氣是正能量的源泉。我在這之後寫起文章來有一種「我的文章我做主」的魄力。這倒不是說操起筆來瞎寫。但是在做兩難決定的時候(比如:我這個觀點是表達還是不表達呢?會不會刺激學界某某人?等),會更敢於的堅持自己的觀點。大不了被拒唄。要是讀者不同意可以寫文來討論啊。我覺得對的我就敢說。
大家都知道做科學刻苦鑽研很難,可是我覺得堅持真理,敢於失敗更難。但也只有當大家都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界才能百花齊放,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對吧。所以我在這裡和大家共勉,一起做不僅刻苦鑽研,而且堅持真理,敢於失敗的學霸2.0。1. 科研進展
開始合併前幾年做的一些不同能源系統的模型。不得不說很感謝導師在指導課題的時候把廣度做的很大,雖然自己在每一塊挖掘的不深,但是融合起來卻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從側面為我以後去工業界工作培養了一些大菊觀。_(┐「ε:)_2.資本主義的套路
2016年年底的時候跟導師確定的說我明年畢業不跟你去墨爾本做博後了。然後導師第二天就甩了一個special issue給我,讓我一個月內寫出一篇期刊來,blabla說我需要加油呀什麼的。聖誕節假期沒有了,元旦也沒有了,後面的假期估計也沒有了.....資本主義的套路深啊,有的時候也不知道該不該誠實一點,怎麼樣誠實一點。3.科研轉工業界
抽空回國參加了工作面試,發現或許工業界的工作才能給我那種「腳踏實地」的感覺,科研什麼的可能還是不適合我。深刻認識到電力系統模擬這類的課題,選題要選好。很多方向一旦脫開政府層面的支持,在工業界很可能是毫無用武之地的。(P.S.:說腳踏實地不是指做模擬的人做事不認真,相信圈內人能體會這四個字的含義)Anyway,今年要變換人生角色了,儘力做好交接工作吧。量子計算的發展階段大概是這樣子的,90年代到2000年左右是量子演算法、量子計算物理實現的爆發期,這個時候中國是缺位的。2000年到2010年左右是量子演算法、量子計算物理實現的成熟期,這個時候中國剛剛開始。談到現在,國際上的量子計算已經逐漸從單純的科研步入到科研界和工業界共同研發的階段,而我們在國內缺乏和國際同行的交流(人家不願意和我們交流),也缺乏來自工業界的支持(國內找不到Google、Intel、IBM這樣的企業)。綜上,量子計算機的實現如果是一波浪潮的話,按照現在投入的資源和發展狀況來講,我們基本上是趕不上第一梯隊的。不過話說回來,這是我們離第一梯隊比較近的時候,如果接下來還有浪潮的話,希望我們到時候可以趕得上。就現在的情況來講,我們需要政府和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進來,量子計算需要的不僅僅是物理,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包括上下游企業,都將成為其未來的支撐。之後的量子計算的發展各種可能性都有,在演算法上、物理實現上都期待新的突破,虛線的部分是幾種可能性,個人還是比較樂觀,覺得繼續大幅前進的可能性是有的。
謝lp妖。
就不提具體量化的進展了,主要提一下大體的進展和一些小感悟吧。
首先,不管做什麼,是自己主導的方向或者老闆提出的方向,得到老闆的完全理解與全力支持才能保障自己的努力不會白費。像我做的東西我老闆其實也沒有什麼實際動手經驗,對相關的數學也不是太了解,所以好多東西需要把真正的難點跟老闆講明白,否則就會碰到腹背受敵的局面:自己研究的東西碰到瓶頸,然後會受到其他無形的壓力。不過一旦保持良好的溝通,我老闆還是非常支持學生的,該花的錢絕不吝嗇,所以才會有我的工作站(前兩天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二,有了老闆的支持,就潛心鑽研自己的課題。其實無論課題是大還是小,總會可以將問題分解成小的問題,然後嘗試逐個解決。當解決每個問題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向著最終目標邁了一大步(當然第二天夢就醒了)。不過無論是解決了問題,還是碰到問題來死磕,心態也不要有變化。由於某同事給我樹立了反面教材,因此就算我解決某個小問題,也我很難做到居功自傲,且宜謚曰驕;而碰到瓶頸,也不妄自菲薄。不做宇強。
也正因此,導致了出成果發文章不是隨時間成正比的,正像我老婆經常在我開車的時候跟我講的Philip Guo寫的那本The Ph.D Grind一樣。耐心把每個小問題解決到最好,不也正符合工匠精神么。手頭上在做的一個小工作,在領域裡算是一個技術上的瓶頸,已有的方法在好多實驗室都被罵透了。目前估計也就我和@PC ZHOU在做,雖然已經有實驗室在用,不過我們也還是各自在等待開花結果的時候,但是最後結果會好的,也請繼續加油。
最後,吃點小虧不是壞事,不要事事鑽營,斤斤計較,最後會有回報的。做實驗的wet lab都很耗時間的,大家都在抓緊忙自己的課題,當然我除了計算也是要做實驗的,但是由於實驗室就我有計算背景,所以好多人都找我幫忙,以至於各種實驗的量化驗證,從圖像處理到計算機視覺都要我做,自然佔用了很多做實驗的時間。但是最後還是有回報的,不光成功掛名,還給同事們留下了好印象,所以他們讀文獻碰到什麼我可能用到的東西也都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當然掛名這個事,最好還是一開始說清楚比較好)。在此謝謝實驗室的日本同事(艾特不到)。
回家吃飯了,各位晚安/早安。推薦閱讀:
※課堂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一個作用,對語言學習者的幫助和影響有多大?
※對於有ASP.NET webform基礎的ASP.NET MVC學習者有什麼學習建議,或者教程,書籍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