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國大選選誰上台都一樣」的看法?


這論調,就好像「關了燈都一樣」,一看就是沒經驗的人YY說出來的!


如果1932年FDR敗選,那麼就不會有羅斯福新政,美國也不會從一片經濟大蕭條中走出來。孤立主義政策有可能讓歐亞兩大洲都淪入納粹之手。

如果1953年艾森豪威爾敗選,那麼小石城事件便很可能以奧威爾的勝利告終,黑人平權運動進展可能被大大延緩。

如果1962年JFK敗選,那麼蘇聯的導彈就有可能擺在美國的後院,如果JFK沒有遇刺,那麼越南戰爭可能不會擴大化,幾萬美軍不會埋骨他鄉。

到了某些人口中居然成了「選誰都一樣」?

現代民主制度下有兩大核心,第一是確立責任,第二是權力制衡。

某些人或是出於刻意或是出於無知總是混淆「民主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區別,在美國建國之初其政治制度側重點在「共和」而非是「民主」,因為在那個時候「民主」這個詞的內涵與現在截然不同,其指的是「權力無差別地公平分配,再基於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進行決策。」但是事實卻證明多數人的決策往往是盲目而缺乏理智的,甚至有可能演變成「多數人的暴政」。所以民主制度才逐漸演變出了「代議制民主」這一形式。某些人所謂的「美國民主不是真民主」恰恰是為了規避民粹主義所做出的制度設計。在民主主義制度下,公眾是以選舉這一形式來確立政府對公眾的責任,使公眾利益成為政府決策的核心考量,而不是讓公眾直接參与決策。這是民主制經過幾百年的完善形成的運作方式。至於民粹政治嘛,倒是有個現成的例子——文化大革命。看到某些答案中提到說美國就是精英政治,說的沒錯,不光美國是,世界上所有穩健運作的民主制度都無一例外都是代議制民主。精英主義不代表專制,民粹主義也總是滋生獨裁,刻意混淆者,非蠢即壞。

「選誰都一樣」這句話如果還具有任何現實意義的話,那麼其也只是某些選民的情緒宣洩抑或是某些人攻擊民主制的託辭。與其說這是民主製造就的,毋寧說這是時代造就的。如今的世界進入一個相對平緩的發展時期,溫和的時代背景並沒有給予領導者們太大的發揮餘地,何況是美國這個早就經歷了高速發展期邁入相對平緩發展階段的發達國家。中國再無毛鄧,新加坡再無李光耀,美國再無FDR和JFK,參選人的政策更多的都是調整性而非革命性的,「選誰都一樣」不過是一群短視而絲毫看不到時代背景之人的偏隘之辭罷了。

相關:

民粹主義和精英主義主要區別是什麼又有什麼共同點? - 星瀾微漾的回答

精英主義的最大問題在哪裡? - 星瀾微漾的回答

---------------------------------------------Update1--------------------------------------------------

又看到某位在紐西蘭倒賣奶粉的「海外教授」,身處萬惡的民主國家,即便被封號也要不辭辛勞揭露西方民主制度黑暗的革命鬥士,用玄學證偽了「平行宇宙」理論的野生民間物理學家 @魔王 先生。兢兢業業,誨人不倦,把自己的畢生都投入到了與邪惡的民主製做鬥爭的偉大事業當中,實乃精神可嘉,可惜水平不足,有精神也白搭。

1,總統候選人是誰選的

一般政治智商低的人只會看到「看啊我能選總統了,我好有權力啊!」,這樣的人卻極少去思考,為什麼我只能從那麼兩三個候選人里選總統,卻不能選我最尊敬的隔壁教授?這兩三個候選人是誰幫我選出來的?也就是說,美國的百姓,只有二選一的權力,沒有四億里選二的權力。選舉活動的絕大部分都被神秘人們包辦了,當然最終選誰都一樣啦。

美國選舉人的產生到當選總統經歷了「預選——候選人提名——競選運動——全國選舉——選舉人投票」五個階段,整個過程是公開透明的,不知道「教授」口中的「神秘人」指的是誰?共濟會還是外星人?

至於隔壁魔王教授如何才能成為美國總統,需要滿足如下條件(援引自Wiki How):

1.證明自己是合法出生於美國的公民。這一條是憲法中規定的。即便你現在是美國公民,但你並非在美國出生,那麼你還是沒有參選的資格。

2.年滿35歲。憲法規定35歲以下的公民沒有資格當選總統。

3.參加競選前必須至少在美國連續居住14年。這一條件及上述兩個條件都可以在憲法第二條中找到。

4.學習美國總統史。儘管憲法對參選者沒有教育水平或經驗方面的要求,但歷屆總統大多都具備高學歷,並且在從政前都學習過法律或商學。

5.與家人及支持者仔細商討。競選總統是一場曠日持久、勞心勞力的戰爭,無論是你的私生活還是職業生涯,都會被媒體及對手翻個底朝天,你因此需要強大的支持。

6.籌備競選研究委員會。委員會會先為你試探試探,然後計算出你的勝算。

首先任命一位競選負責人,由他/她來組建競選研究委員會。負責人必須是你了解並且信任的人,他/她還要有從政、籌資及選舉等方面的經驗。

讓競選研究委員會評價你在公眾當中的知名度,並為競選出謀劃策。委員會成員應該包括潛在捐贈者、贊助商、專職工作人員及志願者。

你要學習歷史、社會學、法學、經濟學及國際關係,要志願參加政治競選,以了解這些競選的運作方式。

7.到聯邦選舉委員會(FEC)登記。在收到競選捐贈或花費競選資金超過5000美元後,必須向FEC登記。

一旦所花費的競選資金達到5000美元大關,那麼你就要在15天之內向FDC提交「參選聲明」,發表聲明後,又要在10天之內提交「組織聲明」。

每季度必須向FEC報告募款和開支情況。

8.公開聲明參選。這是你的支持者及選民共同參與的一次集會,多數總統候選人都會選擇在家鄉或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地方舉行這次集會。

9.募款。總統競選是很砸錢的,根據響應性政治中心(CRP)公布的數據來看,2012年總統競選的成本至少為2億2千8百萬美元。

募款手段要多樣化。如果你是某一政黨支持的候選人,那麼你可以在資金上依賴這個政黨。不過如果你在初選中遭遇同黨派的對手,或者你並不是主要政黨的成員,那麼你就要尋找其他募款渠道了。

尋找出資人,無論大小。2012年總統大選,候選人所參加的活動中有捐贈者需要花費1000美元才能參與的,同時他們也在網上募集3美元一筆的捐款。

10.走近平民百姓。要成為總統,你就要表現出親民的特點,到處握握手,親親小寶寶,參加小鎮活動,看望退伍老兵,參觀工廠、教堂、農場及企業。

11.參加初選及黨團會議並勝出,或獲得多數州代表支持。各州推選候選人的方式不同,有的州會舉行初選,有的州會召開黨團會議,還有的州需要你獲得多數州代表的支持。

12.參加你所屬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一旦你成為黨內強有力的候選人,你就要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所有代表都會宣誓將票投給你。

13.參加大選。大選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主要候選人狹路相逢的競技台。

如果你沒有主要政黨的支持,但仍想成為總統,那麼你也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參選。其餘支持候選人參選的政黨還包括綠黨、自由法律黨及自由黨。以個人身份參加大選的前例也是有的。

14.贏得大選。普選贏得的票數就是支持你方的總票數,但是你要做的遠不止贏得普選那麼簡單,你首先要著眼於選舉人團制度。

計算選舉人團的票數。每個州根據其大小及人口,都有一定數量的選票。要成為總統,候選人所贏得的選舉人票就要多於其他人。

關於「美國總統選舉並不是真正的普選」此處也作以澄清,美國總統的產生基於「選舉人團制度」,這一制度旨在於保證總統大選的公正性與效率,平衡保障各州利益:(以下內容援引自維基百科)

選舉人團(英語:Electoral College)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的一種選票計算方法,旨在產生美國總統和副總統。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但考慮到美國的特定地理及歷史條件,《美國憲法》規定採取選舉人團制度以確保總統大選的公正性及效率,同時可以保障各州的權益。

制度

一州為一個選舉人團單位。

初始每個州的選舉人人數同該州在美國國會的美國眾議院和美國參議院議員總人數相等,全國共535人。目前,加利福尼亞州選舉人票最多,達55張;德克薩斯州38張,紐約州、佛羅利達州29張;而阿拉斯加、特拉華和懷俄明等每州只有3張。

1961年批准的第二十三條憲法修正案給予哥倫比亞特區選舉權,其人數不少於選舉人最少的州份(即3人),總統選舉人因此增到538人。

得到超過半數選舉人票(即至少獲得270票)的總統候選人獲勝。

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採用眾議員選區方式(在每個眾議員選區的總統選舉獲勝者各獲得一張選舉人票,在全州總統選舉獲勝者獲得剩下的兩張選舉人票)

其餘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Winner-take-all)制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

如果所有候選人都未能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即在此種情況下,最後由眾議院投票選舉為總統。

選出方式

總選票制(General ticket system;Unified ticket system)

美國總統大選時,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總統,然後在選舉人票制度的基礎上進行計票。計票採取「勝者獨得」的原則,各州選舉人票之和,即為該候選人最終獲得的總選舉人票。總選舉人票超過半數,即270張,即當選為美國總統。

一個典型的選舉程序如下(內布拉斯加和緬因兩州稍有不同):

各黨派推出自己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在各州註冊;

各黨派在各州推出自己的選舉人,通常都會選擇那些長期為本黨服務的忠誠黨員;

在選舉日進行普選,確定各州獲勝者;

在各州獲勝者所屬黨派推出的選舉人成為該州選舉人;

各州選舉人在各州首府集會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

各州通常都會要求選舉人宣誓保證將票投給他所屬黨派推出的候選人(也就是在本州普選中獲勝的候選人),絕大多數選舉人也會這樣做。在少數情況下,選舉人因為個人感情或者粗心等原因沒有這樣做,就成為失信選舉人。

制度的誕生

在1787年的制憲會議上,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如何選舉總統。不過當時還沒有「總統」(President)的提法,會議初期提出的弗吉尼亞方案和新澤西方案以及後來的討論和各項決議中,都只是使用了「行政官」(Executive)的一般措辭,直到最後由莫里斯起草憲法文稿時,才採用President的頭銜來稱呼新政府的首長。行政官的選舉方式,在制憲會議上主要有四種方案:由國會選舉,由各州州長選舉,由全國人民直選,由選舉團選舉。

由各州州長選舉和由人民直接選舉的方式一開始就遭到了較多的反對,選舉方式於是只能從國會選舉和選舉團選舉中選擇,其中國會選舉的方式在一開始就佔了上風。制憲代表謝爾曼先生的意見很有代表性,「由國會選舉,並且要行政官絕對依賴議會,因為行政要做的事,就是執行議會的意志」,「世上若有所謂暴政,其實質就是行政獨立於最高立法部門」。但到7月17日討論議會對行政官的彈劾罷免權時,由國會選舉的方式引發了相當的爭議。莫里斯、威爾遜、麥迪遜等人認為行政必須與議會分開,「如果行政官既由議會選舉,又由議會罷免,行政官不過是議會的產物」,因此,他們主張讓行政官擺脫對議會的依賴,因而反對由議會選舉行政官。經過麥迪遜等人的反覆說明和辯論,會議代表們最後接受了他們的意見。大部分制憲代表認為:一是由人民直接選舉總統極其困難,因為國家幅員遼闊而當時的交通又不便,況且南北方的差別較大,人民不能全面了解情況,容易受少數陰謀家的操縱。二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應該相互獨立,相互制約,所以總統不應受到國會的控制,不應由國會選舉產生,「行政官的選舉應該交給別的源泉」,而用選舉人替代人民大眾選舉行政官,才能最有效地繞過這些弊端。最後,制憲代表們達成妥協,採納了選舉人團的方案。同時對於選舉人產生的方式代表們的意見還存在分歧,於是就這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留給各州議會自行決定。

「贏家通吃」的形成

801年2月11日美國大選選舉人票統計記錄

美國選舉團制度的特別之處還在於,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外,其餘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the winner-takes-all System),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其實這種「勝者全得」制度並非一開始就確立了,它的形成源於1800年美國總統選舉。這次選舉中,政黨登上了美國政治舞台的中心。

美國在建國之初,不管是華盛頓還是傑斐遜等人都是反對政黨競爭的,但是後來由於政見不同,漢密爾頓、亞當斯等人和傑斐遜交惡。1792年傑斐遜辭去美國國務卿之職,著手組建民主共和黨。在1800年的總統選舉中,傑斐遜及其搭檔伯爾勝出,亞當斯敗北,可由於當時憲法並沒有規定選舉團分別投票選出總統和副總統,而是各位總統選舉人每人籠統投出兩票,導致傑斐遜與伯爾兩人票數相同。後在眾議院的複選中,經過多輪選舉傑斐遜未達當選票數,最後在漢密爾頓的勸說下,聯邦黨的支持者轉為支持傑斐遜才最終選出總統。

1800年的總統選舉直接導致了憲法第十二修正案對總統選舉制度的補充。修正案改變了每個選舉人投兩票,改成投一票給總統,另外投一票給副總統。同時這次修正案在沒有明文出現「政黨」(party)字眼的情況下正式承認了政黨的合法活動地位。自此以後,總統和副總統的候選人開始在政黨組織下搭配競選。政黨在全國範圍內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相應在各州推出自己的選舉人團。1824年後,大選舉團的選舉人都是由全州民眾普選產生的,民眾投票以前都知道什麼選舉人將會投什麼總統候選人的票。現在,雖然選票上直接印的是總統候選人名字,但50個州及華盛頓特區的選民在投票時,實際上還是選擇所在州的選舉人團。獲勝的選舉人團在12月的一天就代表該州投票選總統,一般都選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值得說明的是,各州的總統選舉人在當選前一般都需向選民承諾支持某黨的總統候選人,但在實際投票時,仍出現了少數「不忠選舉人」現象。

「勝者全得」制度實際上是以各州選舉的相對多數製為基礎的。由於政黨組織競選和各州普選選舉團,這樣即使民眾在開始投票的時候比較分散,但只需一黨獲得相對多數就可贏得本州的全部選舉人票,因此大選舉團在各州首府正式選舉總統時,獲勝的總統候選人支持率一般都能超過半數,這也有效解決了總統選舉時的票數分布分散的問題。在歷屆總統競選中,人口較多的州由於眾議員較多,選舉人票也就較多,就成為候選人競爭非常激烈的地區;同樣,由於「勝者全得」的制度,小州至少也有三張選舉人票,總統候選人也不敢忽視。大選舉團的設置使得當選總統所得到的支持在地域上的分布比較平衡,用來彌補由於人口密度和分布的不均衡而造成的地域上的不平衡,這一點在客觀上對於幅員遼闊、各方面差距很大的聯邦制國家是十分重要的。

2,候選人門檻

即使天天看西方媒體的中國公知也很難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當美國總統候選人,有被選舉權。美國法律規定,當有意參選美國總統的准候選人,他獲得的政治獻金數量必須達到一個數額,才有資格成為總統候選人,否則將只能回家賣紅薯。這個數額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也是為什麼4億人口的美國每次大選只會有兩三個候選人,而不是像中國村委普選那樣一黑板的候選人。這麼天文數字的政治獻金,是誰給的呢?肯定不是那些身背負債,工資捉襟見肘的窮人階級和中產階級給的,裡面絕大多數,都是美國的財團寡頭給的。候選人要想贏得選舉,還需要電視電台網路上鋪天蓋地的打廣告,全國遊走參加演講和政治活動,這些都是要一筆不菲的資金的,資金哪來?政治獻金,也就是財團寡頭。所以美國政客從四億選二這個過程中,財團寡頭是他的再造父母。

目前我所找到的所有文獻中只有一條似乎與「政治獻金最低數額門檻」有關的表述,來自Wiki How:

7.到聯邦選舉委員會(FEC)登記。在收到競選捐贈或花費競選資金超過5000美元後,必須向FEC登記。

一旦所花費的競選資金達到5000美元大關,那麼你就要在15天之內向FDC提交「參選聲明」,發表聲明後,又要在10天之內提交「組織聲明」。

每季度必須向FEC報告募款和開支情況。

如果這就是所謂的「政治獻金門檻」,5000美金似乎怎麼也稱不上是「天文數字」吧,如果不是,我真心不知道魔王教授言之鑿鑿的「天文數字」是從哪來的?

根據統計,奧巴馬所獲得的政治獻金總額中有65%來自於低於200美金的小額捐款,魔王教授口中所謂「這麼天文數字的政治獻金,是誰給的呢?肯定不是那些身背負債,工資捉襟見肘的窮人階級和中產階級給的,裡面絕大多數,都是美國的財團寡頭給的。」想必又是一拍屁股想出來的!

關於政治獻金這一部分的數據資料可以登錄聯邦選舉委員會FEC官方網站查詢: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 Home Page

第3條參見這個答案美國大選中為什麼會有公開的政治獻金? - 迦楠的回答

4,三權分立的本質

三權分立並不是平等的三權,其中立法權是地位最高的,執法權和司法權都是為立法權服務的,而司法權是立法權用來監督執法權的。也就是說,一個農場里三權分立,地主是立法權,工頭是司法權,農奴是執法權(即總統),地主工頭和農奴「分權」經營農場。

所以不僅當總統不聽財團寡頭的話時,財團可以動用立法權和司法權收拾總統,而且在決定重大事宜的時候,總統並沒有實權。

三權是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執法權」是教授先生一拍屁股發明的嗎?

在我記憶中被彈劾的兩任總統尼克松是因為水門事件,柯林頓是因為萊溫斯基,尼克松的行為已經觸犯法律,柯林頓有婦之夫在任期內出軌也有明顯過錯,被彈劾天經地義,難道這能說是寡頭用立法和司法權鉗制行政權?除了這兩者外,還請魔王教授告訴我哪位總統被寡頭用立法權和司法權給收拾了?

說起立法權多說兩句,美國奉行兩院制,參議院以州為單位每個州選出2名議員,眾議院以人數劃分大致人口相同的選區,進而選舉產生議員。參議院協調和平衡各州之間的利益,眾議院則協調和平衡國家層面的政策,參眾兩院議員須對本州或本選區選民負責。如果非要說立法機構是地主,那麼地主背後站著的恐怕是選民而不是寡頭。

美國是總統制國家,總統權力在受到必要限制的前提下有充分的施展空間,如果沒實權哪來的羅斯福新政,哪來的杜魯門主義,哪來的101空降師入駐小石城。當然如果只有讓媒體閉嘴,讓記者進監獄,讓知識分子不敢發聲才叫實權的話,恩,那麼美國總統確實沒有實權。

至於魔王教授說的所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西方政客剛上任時支持率最高,然後一路下坡到卸任的時候支持率只有個位數。 」,參加如下圖表,匯總了杜魯門以來美國總統的任期內支持率曲線:

其中杜魯門,尼克松,吉米卡特,小布希任期始末支持率大幅下跌,任期末支持率大約在20%——30%左右。

艾森豪威爾,JFK,林登約翰遜,老布希任期始末支持率有一定程度下跌,任期末支持率大約在40%到60%之間。

福特,里根任期始末支持率基本持平。

柯林頓不降反升。

總統支持率大幅變動往往跟當時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或政府政策有關,但最差的總統任期結束支持率也在20%左右,不知魔王教授說的「支持率只有個位數」的是哪位總統?

彩蛋:

如何理解平行宇宙? - 魔王的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某網友證偽了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 - 哲學

--------------------------------------Update2------------------------------------------

然又是粗製濫造的無聊陰謀論,不過似乎仍有某些人對這種兩分真里摻著八分假的東西缺乏最基本的辨別力。不過製造陰謀論也是有套路的,魔王教授這套東西顯然還欠火候。

(以下內容引自果殼網怎樣製造一條科幻陰謀論)

陰謀論製造法則

1、給它一個抓人的基礎設定

首先,就像開頭說的,「未知」和「神秘」以及它們帶來的「恐懼」都是陰謀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外星文明可能是存在的,南極冰川內存在病毒更是有切實的科學研究可以證明。但因為人們對外星文明和未知病毒的恐懼,使得公眾倍加關心這件事:它們是否真的存在?

特別是當我們準備製造一條「科幻陰謀論」的時候,神秘和未知就顯得空前重要。宇宙、時間與空間、微觀物理、精神與大腦、病毒與未知生物等等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經常出現的元素,都是最好的陰謀論武器。

2、給相關勢力設計一個有力的動機

其次,陰謀論中一定要存在「利益」和「立場」。陰謀論必定包含一個陰謀,陰謀必定基於特定的利益和立場。在羅斯威爾事件的陰謀論中,美國政府為了掩蓋從飛碟中獲取的先進武器和軍事技術而掩蓋了事實,這種說法就是基於利益和立場。在南極冰毒事件中,臭名昭著的納粹德國製造生化武器不是再合理不過了嗎?

3、弄一個神秘組織來掌管這一切

第三,神秘組織。言之鑿鑿地製造一個活躍在公眾視線之外的神秘組織,是合理推出各種巨大陰謀的工廠。在科幻電影里,我們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例子。《黑衣人》掌管人們的記憶,讓人們與全宇宙的天外來客和平相處而不自知;《命運規劃局》和《時間規劃局》就更了不得了,這些神秘組織不是全面接管你的壽命,就是完全控制你的命運軌跡。如果有神秘組織的支持,多麼離譜的陰謀都具備了一定的合理性,別忘了第二點:利益和立場。

綜合這三點來說,一條優秀的科幻陰謀論是這樣的:神秘組織的存在,是基於特定人群、種族、階級的利益和立場,為了解決他們的需求,利用一些我們知識結構以外的、未知的、神秘的黑科技,把我們玩弄於鼓掌之間。又或者,他們的一些喪心病狂的作為被人發現了,他們開始掩飾,以便繼續控制我們的一生。

4、用一些事實來作為材料的組成部分

陰謀論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它應該基於一個或一些既成事實,輔以「推理」和「證據」來「揭露」陰謀,而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上。這在邏輯上有一點不容易理解:東日本大地震就是一個既成事實。南極發現病毒這件事,在媒體上刊載出來,也是一個事實,而病毒「肆虐全球」則是「推理」和「論證」,不是事實。在羅斯威爾事件中,我們當然不能說飛碟爆炸墜毀是一個既成事實,實際上陰謀論的內容不是這個,而是美國政府「掩蓋」(闢謠)了飛碟爆炸和墜毀的事實,這個「掩蓋」是基於「披露」的,而「披露」則是那兩份報紙的聲明和最初幾個「發現者」的證詞。這個「披露」行為是既成事實,至於他們披露的東西是真是假,已經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了。

5、要有個壞人

而此時,我們——陰謀論的受眾——的立場和利益,與陰謀論中的陰謀家的立場和利益形成了鮮明的對立。無論是威脅了全人類的安全還是侵犯了我們的知情權,這就是我們的立場。因此,製造陰謀論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要素是:這個陰謀要對多數人的立場不利,才會有張力。

最後,來試試吧,注意不要把陰謀論當謠言傳播

結合這些陰謀論的要素,相信你已經可以在愚人節時製造出一條像模像樣的科幻陰謀論了。至於你能收穫什麼,那就看個人心態了。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傳播學上的方法論,比方說:有零有整的數字,擁有像俄羅斯人那種長長名字的科學家,國外報刊、雜誌、網站的刊載內容,半真半假的科學原理和偷換概念的實驗等。陰謀論是一種虛構創作,你應該在源頭上給出它的體裁。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少致力於陰謀論創作的網站,它們已經成為了集體文化創作的平台。

綜上,此般陰謀論得以大行其道的核心因素有二:

1.訴諸於部分事實,兩分真里摻八分假。如果你說「黃瓜漲價是美聯儲的陰謀」而現實中黃瓜又真的漲價了的話,那麼缺乏辨別力的人們會傾向於相信這是真的。如同在魔王教授答案中所提到的「政治獻金」「金融寡頭」「佔領華爾街」等在現實中是的確存在的,但是什麼所謂的「神秘人」"大財團控制國會「則純屬信口雌黃。人們傾向於為某些現象尋找解釋,至於這個解釋正確與否並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重點,只要解釋本身能「訴諸於部分事實」即可。而這也是《貨幣戰爭》這種陰謀論得以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某些陰謀論本身帶有隱含的政治立場。誠如仇日的人便更願意相信「日本大地震是因為日本政府偷偷做核試驗引發的」這種論調,立場偏見本身就左右著人們對信息的攝取,而魔王教授這篇回答恰恰切合了部分辨別力尚缺卻又立場鮮明的人,想來擁躉甚眾也不足為怪。


如果Trump

贏得2016美國大選,

那麼2017年

安理會五常

就全都是保守黨政權了……

我真的

沒想到

有生之年,

看到

英特納雄奈爾,

竟然通過這種方式,

來一定實現......


我們首先需要常識的傳播

大部分都答偏了

成熟的民主政體會表現出投票率下降,因為對於選民而言,選誰都一樣

成熟的社會中,基於較高的社會整合,基本的社會議題,(政黨間,民間)並非大的分歧

也因而候選人採取中間路線

雖然不同候選人在少數議題有分歧

比如lgbt婚姻合法化

但影響大多數人生活的議題多為共識

所以選誰都一樣

而相反,如川普,則表現出美國社會由於社會結構變化,出現一定撕裂

如台灣,整合度較低,民主之途道阻且長


人治當然是不好的,可是迷信法治,認為有了完善的法治,人的影響力和活動空間就沒有了,只能說,乃衣服。

換成「誰當英國國王都一樣」,那還是基本正確的。說美國總統,就太荒謬了。

首先法律賦予美國總統的「明面上」的權力,就已經非常大了,民主國家中鮮有超越。關於總統的法定權力,其他答案有很好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其次必須要明白的一點是,總統不是憑空降落下來當總統的,每一個候選人都在政界摸爬滾打那麼多年,最後能被選為總統,他與各股政治勢力和社會團體的聯繫盤根錯節,可以發揮和利用的「暗地裡」的影響力非常驚人。

美國政治是一個充分博弈的政治,不同候選人代表的政治勢力也很不一樣。誰當上了總統,就代表這一方政治勢力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砝碼,必然就會對政治天平的走向產生巨大影響。僅從這一點來講,誰當美國總統都一樣就是一個荒誕的認識,一個自以為掌握真理參透一切實際上卻天真之極的認識。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 「賣!」 「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

很多人沒理解「一樣」這詞……

對於我這樣的窮逼階級來說,不同的領導將決定我到底是缺衣還是少穿,這一點上不一樣……但反正活得不滋潤,這一點上是一樣的。

或者,是我樓上的鄰居日子會變得稍微好那麼一點,還是我樓下的鄰居日子稍微好那麼一點?不同人群受益不同,但我會繼續窮逼,這一點上是一樣的。

再或者,我是最近兩年勉強糊口,過兩年會餓到半死。還是最近兩年餓到半死但過兩年能勉強糊口?

不過說到底,吃不大飽飯這一點對我來說是一樣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選誰上台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只是啊,我家樓上的鄰居是我二大爺~他日子過好了還能接濟接濟我,我當然要選個能讓二大爺日子過好一點的領導了,這一點上又不那麼一樣~

利益相關:在義大利,支持義大利中左政黨pd,但選來選去啊,真沒啥區別,糧店不一樣照賣棒子麵么~


美國的權力分三支,Executive Branch (執行),Legislative Branch (立法)還有 Judicial Branch(司法解釋)。總統是Executive Branch的頭,即使沒有其他兩個分支的配合,他可以頒發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來推動很多事情。所以說誰上台都一樣是錯的


民主的本質就是社會控制政府。而不是相反。在美國誰控制社會?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醫療法律媒體,一切都是資本控制的。所以可不是誰上台都一樣嗎?奧巴馬想推廣全面醫保,但是他斗得過資本家集團嗎?


蠢貨的想法。

---

假設那種說法是正確的,即美國大選選誰上台都一樣,那我倒要給美國人民提供一種經濟,實惠,效率高還不傷和氣的方法:擲骰子。先用這種方法各自在兩黨的數十位競選人中挑選出本黨的提名人,然後在大選中也用擲骰子來一決雌雄,為什麼?你們不是說選誰都一樣嗎?那擲骰子就是最經濟,最合理和最公平的方法。

美國的競選和競選人的確是會有些限制,並有一些缺陷,有些人對此失望並誇大,以至於提出那種說法,但如真有人相信,甚至開始說服別人,真不知要腦殘到何種程度才能這樣。


最高贊的兩位「 @魔王 」和「 @星瀾微漾 」

一個缺乏具體論據回答不嚴謹,一個只觀表面光列數據不做深入分析

只說一點,做假賬的會做的讓你一看就是假賬?

同樣的道理,政治獻金會讓你一看就知道是財團操控?(你真厲害)

如果政治家的手法是這個水平,那我也無話可說。


一,選誰都一樣難道不是個好事?不是意味著無論選出的是希特勒,羅斯福還是康熙,洪秀全都能保證不跑得太偏嗎?一個國家如同一輛行駛中的汽車,新手司機開得慢點,換上個老司機能開得快點,但再怎樣,這制度保證了你得往前開,得在路上開。如果說換個司機,他能想往前開往前開,想往後開往後開,想抄近路抄近路,你們覺得這是好事?

二,說誰上都一樣,其實也不一樣,柯林頓跟小布希能一樣?人柯林頓就把車開得四平八穩,小布希就把乘客晃得夠嗆。

三,我們路邊看開車的,眼見著換個司機,想著怎麼都給弄個漂移看看吧,但人就這麼開,我們會覺得:這司機跟剛才那個也差不多啊?

四,如果你的車好開,別去折騰它,就這麼開。


一般是兩種人,一種是不懂,一種是故意。這兩種人都不必理會


美國作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民主國家,對大多數重要的社會公共事務,都有穩定的共識,例如民主、法制、自由等等,誰上台也不會改變這些基本的東西。對於公共事務的分歧,集中在很少的幾個,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不那麼重要的問題上。例如:墮胎是否合法,同性婚姻是否和異性享受相同權利,是該減稅還是增加社會福利,最低工資是不是該提高,槍支管制是要加強還是放鬆。不同黨派迎合不同的選民及其主張,上台後儘力實行其主張。柯林頓溫和派民主黨,上台後平衡預算、提前償還國債。小布希是共和黨,上台後減稅。奧巴馬民主黨激進派,上台搞全民醫保。桑書記是進步派,主張加稅、增加社會福利。

所以說誰上台區別還是有的,只是在大多數中國人不那麼看重的方面。美國總統不管是誰,上台都不會搞八榮八恥,也不會搞工農商學兵黨領導一切,因為這些方面美國社會有共識。


是。

如果放到之前幾屆的大選,麥凱恩、羅姆尼還是奧巴馬,戈爾、克里還是小布希,不同的人的當選後,無非是當選後白宮是否推動全民健保、是否要救瀕臨破產的銀行和企業、是否從伊拉克和阿富汗無條件立刻撤軍、是否承認全球氣候變暖並且實現減排等等問題的區別。雖然都是一些在傳統建制派人士看起來關乎原則性的問題,但是都是有關美國政治的一般性問題,等到出了白宮,兩黨、國會、最高法院、各州、利益團體、各種背景的老百姓,那政策實施的情況甚至立法成功與否、是否違憲那都另說了,最後的效果或者過程應該不是和總統腦袋裡想的一樣順利。不經過幾個filibuster的法案不是好法案,不關門的聯邦政府不是好政府。

而到了這屆大選,情況就不一樣了。

外交:

特朗普的孤立主義將會徹底改變二戰以來的世界政治格局。

自從二戰以來,美國就開始了對全球事務積極干預的政策。這種干預在有的人看起來是霸權主義、國際警察,有的人覺得是維護世界和平與人權。不管見仁見智,干預主義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最近80年來的長期堅持。而在美國開始干預全球事務的時代,不論是冷戰還是冷戰後,世界處於相對的穩定與和平,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也成為此時代國際關係的一個特點。

之前美國國內針對北朝鮮、敘利亞、伊朗、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甚至越南、格拉納達爭論是採取外交手段干預還是軍隊手段干預,干預是必須的。

但是在大選中,特朗普一直保持的是「孤立主義」外交論點。要美國從全世界撤軍,要那些花美國錢的「盟友」(韓國、日本、以色列、沙特、加拿大、TW)自己為自己的安全埋單。這種論調在美國和中國都有很多支持者。對很多美國屌絲選民來說,花自己的錢養活外國人,絕對是不正確的。對中國很多人來說,TW、韓國、日本等美國的盟友,一旦失去了美國的支持,那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稱霸西太平洋絕對是勢如破竹。

可是這種邏輯的缺陷在於,沒有考慮到那些失去美國保護的「盟友」的擔憂,沒人能擊破security dilemma。如果美國不在東亞駐軍,那麼韓國日本擁核美國也就管不了了,日本自衛隊擴張以及軍隊化也有理所應當了。以色列看著周圍的中東阿拉伯國家肯定會考慮先動手。北約要是名存實亡,那歐洲更是面臨著普京大帝直接威脅,英法德肯定迅速擴軍備戰,新一輪歐洲對峙又將到來。

於是儘管很多中國人不同意,正如80年代的日本人和70年代的德國人不同意一樣,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為全世界提供安全的free rider。如果全球失去美國的軍事干預依託,那麼二戰爆發前拉幫結夥、以鄰為敵的全球格局又會出現。而在核時代,稍微的擦槍走火就有可能讓全世界陷入巨大的危險。誰知道白頭山巨人會不會突然朝沒有保護傘的韓國扔一顆原子彈?誰又知道沒有美國的軍事管制了,韓國和日本會不會先下手為強?

所以「孤立主義」的說法看起來很好,但是國際社會就是一個無序的競技場,人人自危的局面也將會改變二戰以來的全球格局。就像「維也納和平」讓歐洲過了50年的好日子,幾個大國集體維護歐洲治安。但是一旦普奧、普法、英法俄之間打了起來,義大利、希臘、奧斯曼、巴爾幹各國也出來茬架,那悲劇就會一直延續到二戰的出現。

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將會改變二戰以來的經濟局面。

上一次美國非常徹底的貫徹特朗普提議的貿易保護主義,還是在1930年代初期,大蕭條時期。

本來經濟危機時貿易保護的邏輯是增加政府收入,保護美國產品。但是隨後多米諾骨牌一般的全世界貿易保護浪潮,反倒加速了經濟危機的擴張。

沒人知道特朗普當選之後他是否會真的執行那些政策。但是如果他把他競選時期的承諾都要兌現,那麼向所有中國產品徵收30-40%的關稅,向所有在國外生產的美國企業的產品徵收重稅,終止TPP、NAFTA,勢必導致的是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自英國稱霸全球以來,自由貿易政策是最符合全球霸主利益的選擇。美國如果在此時選擇貿易保護主義,那麼對於自己和世界都會造成損失。

特朗普的當選將會摧毀美國長期與美洲各國的良好關係。

既然加拿大是他眼中的free rider,那麼美加的長期互信的關係基本要靠小特魯多的一廂情願才能繼續維持了。

而對於廣大的拉美國家,從污衊墨西哥政府有組織有惡意的向美國出口壞人罪犯和強姦犯,到說拉美人故意在美國生anchor baby, 特朗普已經徹底和拉美世界交惡。數個拉美國家的領導人已經公開職責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論。

要知道我國戰略專家們常說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後花園」,拉美各國當初從西班牙、英國手裡獲得獨立,很多都是有美國的幫助,他們的最大(或者前三)貿易夥伴也基本都是美國。特朗普的當選,毫無疑問將會使得門羅主義之後的美國拉美戰略受到巨大影響。

內政:

特朗普的當選將會影響美國素來強調的自由燈塔地位

美國很喜歡自我標榜自由世界的燈塔,可以召喚全世界需要自由、嚮往自由的人前往美國。

美國立國之初就定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傳統。相比於某些國家憲法中也是這麼寫的,美國對宗教信仰自由的保護還是很認真的。但是特朗普講的篩選甚至禁止穆斯林前往美國,顯然就是根據宗教信仰的歧視了。

還有對憲法修正案中關於出生在美國的人就是美國公民的解釋,雖然特朗普說他上任能夠廢止這條,但是對於這樣連司法制度都不了解的人,憲法修正案怎麼改還真不是能夠他說了算。當然,如果這個判例如果可以被逆反,將對我國赴美產子業造成巨大影響。。。

(未完待續)


謝邀

題主說的這句話,是民主國家的人民的切身體會。

這種切身體會,這種絕望和痛苦,可不是中國國內翻牆看了幾天CNN,VOA的會背一些民主制度理論上的美好大餅的公知所能體會到的,這些公知告訴題主他們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西方媒體告訴他們這說法是不正確的而已。美國的百姓,兩黨都選過,上任前什麼樣光鮮亮麗的角色都選過,結果給他們帶來的是一次次的失望,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論

為什麼西方國家大選選誰都一樣呢?

1,總統候選人是誰選的

一般政治智商低的人只會看到「看啊我能選總統了,我好有權力啊!」,這樣的人卻極少去思考,為什麼我只能從那麼兩三個候選人里選總統,卻不能選我最尊敬的隔壁教授?這兩三個候選人是誰幫我選出來的?也就是說,美國的百姓,只有二選一的權力,沒有四億里選二的權力。選舉活動的絕大部分都被神秘人們包辦了,當然最終選誰都一樣啦。

2,候選人門檻

即使天天看西方媒體的中國公知也很難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當美國總統候選人,有被選舉權。美國法律規定,當有意參選美國總統的准候選人,他獲得的政治獻金數量必須達到一個數額,才有資格成為總統候選人,否則將只能回家賣紅薯。這個數額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也是為什麼4億人口的美國每次大選只會有兩三個候選人,而不是像中國村委普選那樣一黑板的候選人。這麼天文數字的政治獻金,是誰給的呢?肯定不是那些身背負債,工資捉襟見肘的窮人階級和中產階級給的,裡面絕大多數,都是美國的財團寡頭給的。候選人要想贏得選舉,還需要電視電台網路上鋪天蓋地的打廣告,全國遊走參加演講和政治活動,這些都是要一筆不菲的資金的,資金哪來?政治獻金,也就是財團寡頭。所以美國政客從四億選二這個過程中,財團寡頭是他的再造父母。

獨立候選人能當上美國總統嗎?

3,誰是總統的乾爹

沒有財團,美國政客就是屁民一個,根本沒有資格接受全國民眾選票,你要是這個政客,上任後,你會為了全民的利益,而去得罪扶持你的財團寡頭嗎?好,也許某位道德高尚的政客,上任後決定只為人民服務,而願意為此得罪財團恩人,會發生什麼後果?別忘了,財團可不是唯一只投資了總統的,只有錢養一個政客,還敢叫財團?美國國會裡的議員,可都是財團的人。總統不聽話怎麼辦,國會彈劾,黨內批判或罷免,總有辦法把你拉下馬,不管你是被拉下馬,還是屆滿離任,你這種讓金主投資後收不回本的政客,基本已經算是告別政壇,可以去掃馬路了。

4,三權分立的本質

三權分立並不是平等的三權,其中立法權是地位最高的,執法權和司法權都是為立法權服務的,而司法權是立法權用來監督執法權的。也就是說,一個農場里三權分立,地主是立法權,工頭是司法權,農奴是執法權(即總統),地主工頭和農奴「分權」經營農場。

所以不僅當總統不聽財團寡頭的話時,財團可以動用立法權和司法權收拾總統,而且在決定重大事宜的時候,總統並沒有實權。

典型的案例就是奧巴馬上任前許諾稅改和全民醫保,說的好像只要選他,老百姓就有了福利,結果這些議案仍然要拿到國會去討論,結果國會一紙否定了,奧巴馬只能聳聳肩,美國屁民又浪費8年感情。所以奧巴馬上任前許諾的8件事,8年只做到了一件,那就是中東撤軍,這不是奧巴馬的意志,而是國會財團們的意志,因為撤軍決定是國會決定的,當時就是奧巴牛,奧巴狗當總統,也可以做到,而違反財團利益的全民醫保和稅改,即使總統是奧巴玉皇大帝,也是沒用的。

5,已經有美國人覺悟了

以上4條,需要較高的政治智商才能洞悉,美國人政治智商比台灣人高的多,據我觀察,洞悉了人非常多,有些美國人洞悉了也覺得無力改變,所以選擇不去參加選舉遊戲(所以美國大選投票率很低),而有些美國人,則選擇了抗爭,佔領華爾街運動,他們為什麼佔領華爾街,而不是去佔領總統所在的白宮?就是因為他們知道美國總統是財團傀儡,真正左右美國命運的人,他們在華爾街。看看連抗議示威都不去白宮了,當然是選誰都一樣了,居然還會有人裝糊塗。

本人作為西方國家的合法選民,在本國圈裡流行的則是另外一個類似的話,叫「每四年民主一天」,也是在講類似的話。只有在選舉的那天,總統會猛舔選民,討選民歡心,選民也投下神聖的一票,感覺到了民主,但剩下的日子裡,總統就去服務財團利益了,把選民扔在了一邊,選民感受不到一點政治權力。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西方政客剛上任時支持率最高,然後一路下坡到卸任的時候支持率只有個位數。

===============================================================

據我觀察,反駁我的人基本有如下幾個特徵:1,拿「某網友說」「某美劇說」「某西方媒體說」的內容來反駁我,2,反駁的帖子只開關注的人回復,3,BB我的副職業賣奶粉,卻說不出賣奶粉有什麼不光彩的,以及自己的職業到底多麼高尚,以至於覺得進出口商不光彩。4,直接人身攻擊。


看正式答案之前先說一句:

美國是精英政治,總統候選人在美國所居住的州繳稅,自然會交保證金。

答主這句話其實本意想說的是「美國大選選誰上台憲法制約總統權力」,而非選誰上台都一樣。

@星瀾微漾說的比較完整,而奶粉老闆的答案我覺得是幾乎不能理喻的,儘管候選人門檻的部分寫的也是半斤八兩,因為他舉得例子的候選人門檻黑的幾乎是摸不著該黑的地方,他在總統候選人是誰選的部分里提的那是選舉人團系統,而不是各州提名程序和兩個大黨的黨內選舉。

美國不存在全國性的總統候選人。各黨派內部支持的人選,雖然是全國性的,卻是該黨的內部事務

再下一步才是兩個大黨的黨內提名程序。

美國總統選舉的整個過程是透明開的,有電視辯論,也有大學演講,前幾個月希拉里到咱布法羅乾的就是演講。

不知道魔王大大在這裡說的神秘人是什麼,魔王大大在三權分立里獨自創造了個「執法權」,笑死我臘。魔王大大不是在紐西蘭嗎?不介意你讀一下美國憲法: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魔王夶在紐西蘭交了混的怎麼樣我不知道,魔王先生,奶粉生意好嗎?


我是比較支持這種說法的。

首先我是中國人,美國總統離我太遠了。

其次美國總統執政行為受到各方制衡,細節上會有差異但大方向一定是美國意志的體現。

最後如果我對美國的各位總統候選人有什麼意見,有誰在乎嗎?誰在乎嗎?在乎嗎?乎嗎?嗎?馬?


謝邀。

說這話的人確實很外行。

雖然美國三權分立,總統職權被制衡,但是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

以下是我總結與翻譯的在美國政府與政治這門課的課本對於總統權力的描述。

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總統是首席外交官,可以提名駐外代表、締結和約、任命國務卿,當然這些都要國會批准,也可以走行政合約的路線,這樣就可以避開國會的監督,而即使宣戰權和建交權歸於國會,沒有總統的提議,美國也不能宣戰和與其他國家建交;

首席立法官,雖然他不直接參与法令制定,但他作為總統掌握著政策制定的時間表(比如每年的國情咨文),他所擁有的媒體的聚焦和群眾的選票將給立法機構巨大的壓力,他也可以通過使用總統否決權阻擋自己反對的法案,所有的法律必須要總統親筆簽名才能生效,還可以提名各級聯邦法官,最重要的就是最高法出現空缺時任命大法官(參議院通過),這往往將對於法律的解讀、合憲性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首席行政官,總統可以在參議院批准下任命內閣成員,不需要國會同意就可以解除部長的職務,出台行政命令繞過國會施政;

最高統帥,可以調動軍隊,60天內不需要國會批准,批准後可以在超過60天的情況下進行軍隊調動和任免將領。

更別說總統這個角色對於最高法院和國會的構成都會產生巨大影響。如果總統非常受歡迎,往往其所屬政黨都會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多數,更增強了總統影響法律制定和通過的能力,與其在同一張選票上綁定的副總統就是參議員院長,在參議院投票50-50的時候將投下至關重要的一票;總統更可以通過任命大法官對最高法院的判決風格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影響往往能夠長達數十年。

總統還可以赦免觸犯聯邦法律的人,比如涉嫌並因水門事件而定罪的共和黨總統尼克松就被新任總統福特特赦。


「選誰都一樣」難道不是民主制度最大的優勢么?

換個領導人就能使國家發生重大變化,或者說國家命運嚴重依賴於國家領導人的個人能力,這是典型的集權國家的缺點。民主國家弱在效率,但是勝在穩定。換句話說,礙於民眾的水平,是基本不可能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上去的,但是可以把非常坑的選下來。

所以反駁什麼呢。


如果選誰都一樣那每4年一次花那麼多錢那麼多精力去搶總統是為了啥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希拉里在911紀念演說中途差點昏倒,被攙扶離開會場,並在隨後公布其患有肺炎?
支持川普的美國華裔大多投的都是廢票么?
如何評價特朗普稱「儘管我們都同意美國總統有絕對的赦免權, 但是為何去想那些呢?」?
如何看待加州的 S.B. 562 法案,準備走向政府全包的醫保?

TAG:國際政治 | 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Clinton | 2016年美國大選 |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JTru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