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對每個首次來看的人都開藥,難道每個首次來他這裡看的人的心理問題都嚴重到了非吃藥不可的程度?

目前由於物價局規定醫院心理諮詢的費用是60/小時,導致精神科醫生嫌賺錢少,不願意做心理諮詢,都是一個下午居然看30個人,對每個首次來看的人都是心不在焉、保持沉默的聽個5分鐘就在紙上奮筆疾書,開藥了事,精神科醫生對每個首次來看的人都開藥,這合理嗎?難道每個首次來他這裡看的人的心理問題都嚴重到了非吃藥不可的程度?

就以感冒的例子打一個比方,如果一個內科醫生看見每個感冒患者就要求對方去做化療,這豈不是很荒唐?同樣是感冒患者,有的就是普通的感冒,有的是肺炎,而有的則是肺癌,肺癌是要化療,但是普通的感冒也需要做化療嗎?這豈不是很荒唐?不排除感冒患者裡面的確有那麼萬分之一的人的確是嚴重到了肺癌的程度,但是去醫院看感冒的大部分感冒患者就只是普通的感冒而已。如果一個內科醫生看見每個感冒患者就要求對方去做化療,這豈不是很荒唐?同樣的,一個精神科醫生對每個首次來看的心理問題患者,都是心不在焉、保持沉默的聽了幾分鐘就要求對方吃藥,這也豈不是很荒唐?

其實70%的心理問題患者不需要吃藥,只做心理諮詢就可以了吧?

我國精神科醫生過度用藥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參見重慶日報《我市心理諮詢價格虛高 近半求助者不用吃藥》、 新華社報道:《心理診療:「王牌軍」為何淪為「開藥的」》、 北京青年報《心理門診對病人只開藥不開導-》、 南方日報《精神科醫生不能「只開藥不諮詢」》。


題主確實需要幫助,建議請大城市收費標準在每小時300元以上的治療師或心理醫生尋求解答。便宜沒好貨啊,想想以前虛度的人生,想想今後的幾十年生活,有問題一定要解決。


感謝邀請

首先要對心理健康的概念進行區分:

對於正常心理狀態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心理健康

2.心理不健康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還是屬於正常心理的心理不健康狀態。都屬於正常心理狀態。

而您所說的精神科醫生是解決精神疾病的科室。不屬於正常心理範疇,因此不健康的心理並不可以都界定為精神疾病。

對於精神科醫生來說,作為初診醫生的話,首先要明確診斷,就需要鑒別是心理問題還是精神疾病,而且在此之前,還要排查是否存在生理疾病,之後才能做精神疾病的診斷。

因為心理問題屬於正常心理範圍的,僅僅需要心理諮詢的疏導。並不需要藥物治療。藥物治療解決的是精神疾病的某些癥狀。

精神疾病如果診斷明確,在急性期或者病情不穩定,病人會給其他人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對自身造成傷害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而不是門診領葯就可以解決的。

因此在精神科門診就診的就剩下了以下幾類患者:

1.初診病人

2.急診病人(急性發作期)

3.病情穩定的需要取葯的病人。

4.複查隨診的患者。

因此在外人看來,大多醫生的狀態就是「來了就開藥」。

參考文獻

《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心理諮詢師》《精神病學(第2版)》

——————————————補充回答分割線

——————————————————————

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職業,雖然在工作內容上有所交集。但是二者絕對不是一種工作。

心理諮詢師主要處理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狀態。而精神科處理的是不正常心理疾病。

好比推拿按摩與骨科手術的區別。精神科醫生主要的工作還是治療精神疾病。如果患者病情穩定,才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後期幫助。還是舉剛剛的例子,一個骨折患者出院之後,他的外科醫生是不需要給他做保健推拿的。因為工作側重點和業務範圍不同。

如今心理諮詢行業發展極端不成熟,存在各種亂像,這一點必須承認。但是精神科醫生對患者主要是治療,適當的諮詢之後應當進行轉接,讓心理諮詢師進行輔助保健。(當然患者期間仍需服藥)

要知道,如果僅僅是心理諮詢師,對來訪的求助者是不能進行藥物治療的。

只有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精神科醫生才有處方權。

心理諮詢師不等於精神科醫生。如果有心理諮詢師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而採用藥物治療求職者,涉嫌非法行醫,應當受到法律處罰。

以上說的是正常治療程序,當然如今心理諮詢行業發展屬於初級階段。這樣的理想狀態鮮有存在。好多精神疾病患者在出院之後很少有心理諮詢師進行干預。這方面有待相關部門重視,扶植諮詢行業的發展。


你太小看精神科醫生了,有經驗的精神科醫生打從病人一進門,他的衣著打扮神態舉止動作步態就能判斷個大概,再問診說會話,患者什麼毛病就清楚了。如果還不明白,幾個量表一上也就一清二楚了。如果還擔心誤診,好吧,頭顱磁共振做一個排除器質性疾病,就完全明確了。一般輕症的焦慮抑鬱都不怎麼開藥的,或者開點安慰劑性質的藥物,再或者開點安眠藥,只有真正需要服藥的病人他們才會開精神科的藥物。

對了,我不是精神科醫生,但是我的病人我覺得有問題的叫精神科會診一會一個準。


下次不給你開6周的口服藥,直接開6周的心理諮詢,每周三小時,每小時100塊可好?

精神科醫生是直接給你做對症下處方的。

處方/建議中除了藥物治療,可能 也包括心理治療/諮詢。

其中醫生門診普通號5塊到14塊不等,專家號100到1000塊不等。

心理諮詢50塊到300塊/小時不等。

心理諮詢和精神科醫生診療不是一個概念。

請題主注意區分倆者不同。


你覺得是心理問題就去找心理諮詢師,別去醫院。精神科是看病的,不是解決心理問題的。


題主,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是兩種職業,所以如果你去找精神科的醫生,ta聽完癥狀給你開了葯但沒給你開導,這從理論上說完全正常.....但我理解你的意思,就是說普通民眾心理出現問題去醫院找醫生,希望通過專業疏導解決問題,卻只被當作病人給開了葯就打發了。這種情況我覺得還是不太合理的。解決思路或許可以從推廣心理諮詢熱線、普及中小城市的心理諮詢服務方面著手。具體你可以再多關注一下相關信息,希望你的努力能對這個問題的改善起一點作用.....最後我想說,心理諮詢這個行業的成本真的很高,費心費時,所以低端市場供不應求很正常。真心希望未來這一情況能有所改善。

補充一點,國內沒有心理醫生這個職業,只有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所以你放的報道里的提法不準確。


謝邀;個人不才,通過中醫中藥碰巧治癒過幾個精神失常的患者,嚴重的有神志不清,打人吃泥的,中醫認為多數精神病患者屬於生理機能出了問題,情緒只是誘因,少數是情緒影響過度,導致生理機能出了問題,而不能自我恢復,中醫中藥調理不是維持癥狀,而是解決發病原因及發病後的身體變化,中醫中藥對精神病有一定療效,非先天性,器質性改變引起的,想治癒的可以找中醫試一試。

停葯後的遠期療效才是中醫中藥的特點,但下面缺乏遠期療效對比,

《抑鬱症中醫辨證治療效果分析》【作者】 高偉博; 夏瑞芬;

方法選取100例抑鬱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每組50例。其中觀察組採用中醫辨證治療,對照組採用西藥鹽酸氟西汀膠囊進行治療。觀察其治療效果和藥物的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00%,高於對照組的7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腎功能、肝功能、血常規檢查等指標正常,對照組血常規腎功能數據正常,只有2例患者出現了肝功能異常,停葯後恢復正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中醫辨證治療抑鬱症的效果明顯好於鹽酸氟西汀膠囊,並且不良反應少。


精神科和心理醫生是兩回事。就像是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是兩回事,就像抑鬱和抑鬱症是兩回事。我們精神上的健康問題,往往是由多種原因造成。很多時候我們童年受到的不正確的教育會使我們在認知上出現偏差,比如童年生活在及其嚴厲的家庭中會使人對自身價值難以產生認同,成年後性格自卑,多疑敏感,對自己沒自信,不相信其他人。因為幾乎沒有人童年是完美的,所以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但是有些人的童年環境極其惡劣,那麼等到他長大之後,這種認知上的偏差會在他對生活的本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下不能接受。也就是說,有時候你明明知道怎樣想,怎樣做才是對的,但是卻控制不了自己往自己不想去的方向發展。這樣說有點拗口,其實就是你發現自己不自主的成為自己討厭的人,而且你改變不了。這就是心理障礙。心理障礙人群往往需要傾聽,需要理解,最好是傷害過自己的人,比如父母可以意識到孩子現在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造成的,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心理障礙的人。但是現實中父母往往不會理解,他們也許很愛你,但是他們無法理解,而且不光是父母,甚至身邊一切的人都無法理解,他們往往會及其困惑,你家境還好,學業順利,男朋友挺帥的,對你又好,你到底為什麼心情不好?在他們眼裡,你只是心情不好,而實際上你感受到的是一種負面情緒大集合,壓抑,恐懼,焦慮,其痛苦程度正常人難以想像,而他人的不理解(儘管他們愛你)會讓人更加絕望,從而痛不欲生。所以才需要有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是非常專業的分析師,他們往往會很耐心的傾聽你說話,並從你的思維模式以及童年經歷中判斷你有著很什麼心理障礙,然後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引導你漸漸克服或者走出心理陰影。所以,這是一項極其費心費力的工作,等於心理醫生看著你從小到大又長了一遍,因此,心理醫生往往收費會很高。

而國內醫院的精神科主要面對的是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由器官功能缺失或異常導致的人的異常行為。說難聽點,就是大腦有些區域不正常,由於現代醫學對於人腦研究還處於啟蒙階段,所以現在治療精神疾病的藥品,主要是抑制大腦活動,讓大腦不那麼活躍,從而使患者儘可能保持冷靜,減少痛苦。所以說,並不是什麼庸醫,因為精神問題和胃痛不一樣,你胃痛的話醫生會先給你檢查,看看是胃炎還是胃潰瘍還是別的什麼,然後對症下藥。但是要是精神問題,基本上服用的藥物就那麼幾種,而且作用原理是相似的,醫生主要判斷,你的情況是心理障礙還是精神疾病,理論上兩種情況都可以吃藥,但是精神病人是必須吃藥。

現在的腦外科主要也是能切除腫瘤什麼的。把人的大腦比做電腦的話,我們現在也就是能清個灰塵,要是電腦運行速度慢,過熱,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減少啟動程序,減輕運算負擔。因為現代腦科學的研究進展,就像一個學習電腦系統的人還沒弄懂二進位。

我因為曾經學過一年臨床醫學,後來因為心理問題轉了其他專業。我所說的基本是以前醫學院朋友們和我聊天時說的,但是由於他們都是外科醫生,可能有說的不準確的地方,如果有大神發現,歡迎在評論中指正,以免我誤導他人。


我去過三次醫院的精神科。

第一次,向醫生描述了一下自己的狀況:失眠,過的不開心。不到三分鐘,醫生開了舍曲林,沒有說我到底是什麼病。

第二次,為了證明自己沒有抑鬱症,去醫院開證明。在電腦上做了量表,給醫生看。她說沒有大問題,但沒有完全恢復,又給開了三盒葯。我查了一下,就是鎮靜用的,覺得整個過程太水,沒買。

第三次,個人生活狀態出現嚴重問題。心理醫生建議我去精神科看看,吃藥。同樣在電腦上做了量表,醫生都沒有和我交流,給開了葯,叮囑我千萬不要停,定期複診。我查了一下,是非處方的中程葯,個人感覺吃了沒什麼效果。

(我在學校里做精神評估的時候,老師問我為什麼第二次開了葯沒買。我說覺得太不靠譜。他笑了一下說,你那是很明顯的臨床癥狀……)

舉個例子吧,我脊椎有點側彎,但不嚴重,只是經常背部肌肉疼痛,嚴重時會痛得睡不著。去醫院看,醫生說你這傾斜角度不大,不需要做手術。我說,我經常背痛,怎麼辦?他說,左右肌肉受力不平衡,沒辦法。我只有給你開點貼的膏藥,但這個效果也不大。

對一般人來說,失眠,心情不好,進食障礙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但遠遠沒有嚴重到可以稱之為某種病。可是對就診的患者來說,的確是不舒服呀。醫生總不可能說,你回去好好休息一下,沒什麼大問題。

心理諮詢也是需要長期的,對於好多人來說根本堅持不下來,如果遇不到合適的心理諮詢師,效果也不大。精神科屬於醫科,本來也就是給開藥的。到底吃不吃我覺得和感冒挺像的。不吃吧,有時感冒也能好,但也可能會發燒,會變得更嚴重。

ps.我的心理醫生和看病的精神醫生都問過我為什麼第一次葯吃了一個月就停了。我說覺得自己狀態好了。他們說,得了病,人是會時好時壞的,如果不治療,可能壞的程度會越來越嚴重。所以還是規勸大家有病就要去看,有葯就要吃。


開藥簡單粗暴直接有效啊。

例如假若你患了抑鬱症,直接問題就是大腦不能合成某種快樂物質,假設是多巴胺。

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給你重建一套系統生產多巴胺。可是,時間長,投入重,遠水救不了近火。還不如直接開點多巴胺之類的興奮劑呢。

注意:以上例子中的多巴胺是信口說的,實際藥物中的成分更複雜,針對的東西也更全面。

病症的產生多半和環境有關。樹挪死,人挪活。換換環境可能病就能減輕。可是,醫生讓病人去跳槽,病人還不得說醫生有病?

醫生讓病人每天早上去跑步,病人要有那個恆心和毅力,還用得著來醫院嗎?

醫生給病人心理諮詢,能按諮詢師的時薪收費嗎?

久病成醫,對於精神上的問題,假若持之以恆,針對自己本身,有的病人可能比醫生更專業——醫生也不過是知識和經驗造就的。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而找醫生,顯然比自己變成醫生要容易得多。而開藥緩解維持正常生活,顯然也比恢復人體自動造興奮劑系統更容易。


合不合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家人的整體關係,和關心度對病人真的很關鍵。家人能做的就是理解,而不是指責,也不要拿些大道理去約束患者....


首先謝謝邀請我的朋友,第一次被人邀請來回答問題, 看來掛著多年論壇話癆的頭銜的我,得開始為這個網站做點貢獻了。

如果只是簡單回答這個是或者不是的問題,我覺得完全是合理的,特別是在中國,特別是對於我們華人了來說。

原因是這樣:

在中國(包括在國外的華裔),當一個人能有勇氣邁進精神科診所的門,其實是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內心活動的,原因我們都知道,社會壓力,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家人給自己的壓力。 這個東西,就好像一條看不見,而又事實存在的線,看過精神科,和沒看過精神科,對於一個沒有病(沒有聽過,想到過這類病)的人來說,那是完全不同的,畢竟這不是感冒發燒,不是骨折,不是糖尿病。。。。所以我們有時會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求助,「你們有沒有好的精神科醫生介紹,我有個朋友。。。」(其實這多半就是給自己諮詢,又不敢公開)。我平時接觸過好多朋友(有的就是因為抑鬱而想一起多交流的朋友),聊多了,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自己有抑鬱的問題,但是他們是相當against就醫吃藥的,即便是那種一眼就看出已經有點強撐的人。

所以考慮到這個原因,多數人決定去到精神科醫生診所的時候,其實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了。 而情況非常嚴重的精神類疾病,一般是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很快的療程)內,通過語言溝通而把內心的各種情緒給撫平的。 所以開藥是正常的。

至於首次看病5分鐘,這個確實聽起來太過於草率,我不置可否,所以請原諒我對於國內現在的醫療狀況不了解。

我其實有過一次在國內看精神科醫生的經歷,這個醫生的一個號,是1個小時,但是結果令我當時非常失望,雖然她有說到其中一個點,我後來是贊成的,但是我並沒有感覺到她所具備的那種與其國內大專家身份相對應的職業敏銳度(因為當時我已經了解自己的情況,只是想聽聽國內專家的說法)。 相反,她不注意控場的時候,還把我聊得有點情緒了,她估計也憋著氣沒處撒,因為我言語上說得很直白。。。 我不覺得不是我的不尊重,而是我對於國內的專家期望有點過於高了,畢竟一般我們都知道,國內的醫生看過的病人多。


精神科醫生只是按你的表述,把你歸於某一類精神疾病,然後給你開適合你病症的葯。我個人認為,如果你還有明顯的自知力,是可以首先進行心理諮詢的,而不必先去看精神科醫生,吃藥等等。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告訴題主,報紙不能代替學術研究,過度醫療到底有多嚴重是需要做實證的,不是幾個記者報道一下就能得出結論的。

其次,心理諮詢和藥物各有不同作用。長期的心境惡劣會導致生理的改變,這時藥物的使用是必須的。心理諮詢更像健身,不能治病。

最後,心理諮詢師的培養很艱難。在國外他們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在國內,好一些的諮詢師每年也要投入幾十萬學習,督導,個人體驗。體制外執業的諮詢師基本都是每五十分鐘三百元起價。而醫院裡居然給六十塊一小時??出去賣也不是這個價格!!別鬧了,省省吧啊。


我有過抑鬱症,到醫院的時候醫生會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如果不需要吃藥的話醫生也不會開藥的,我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女孩子去醫院挂號在我前面,具體是什麼情況我沒注意,但是最後醫生沒打算給她開藥,但是那個女孩子執意要求醫生開藥,醫生才開了葯。

而且我感覺一般願意去醫院的人,一般都是問題比較嚴重了吧,畢竟社會上大家對精神疾病的認知還是很負面的,如果可以扛過去的大概不會想去醫院吧。也就是說來醫院的絕大多數都是確實需要開藥的。

還有就是在我國精神科醫生就是只管開藥,不管心理諮詢的,而且他們處理得最多的還是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吧。而且心理諮詢這種事精神科醫生估計也不一定做的來吧,不算是他們分內的事。

實際上要得到好的心理諮詢還是挺難的,相對來說吃藥確實是便捷有效的。

這類疾病很多都需要長期服藥,所以去醫院的大部分都是複診的,患者對自己的情況 相對比較了解可以和醫生說清楚自己的狀況。醫生會結合患者的反饋以及之前的病歷等相關資料作出判斷。所以5分鐘醫生就開藥也還好,醫生也不至於成天凈想著害人的。


表示被邀請已經受寵若驚。我講講我經歷吧,我的主治醫生在知道我發病初期去醫院諮詢了心理諮詢師之後他是這麼告訴我的,心理醫生不僅僅是一名醫生,他自身也具備心理諮詢師的資格,當然精神科醫生和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還是有所不同的。關於開藥這個問題,醫生說大多數病人初期並不覺得自己需要吃藥需要治療覺得這只是心病(個人經歷就是如此,導致後來情況惡劣不好治療非常痛苦),往往都是嚴重了再去看醫生的,這樣對於病人的病情也不好,所以開藥挺正常的,至少醫生是不會亂開藥的,(我的意思是說要排除有些庸醫,我的主治醫生看一個病人至少要一二十分鐘,非常仔細和謹慎,常常是很多人排隊等著看)他也是聽了你的敘述之後認真判斷的,不會拿你的健康開玩笑的。確實有很多病人在吃了一段時間的葯之後並不需要繼續吃藥,這樣的例子我也聽說過,但是在精神科醫生那裡吃藥是必須的,這樣可以減少發病的風險。你是不知道病情嚴重的後果的,精神疾病真的是早治療早好,至於不吃藥能不能控制,這還要看個人的,有很多生病的人在吃過一段時間的葯穩定後都能在自我剋制不吃藥,這也挺好的。有的只是一時的心境,但是有的確實大腦確實缺少了正常人所有的什麼機能。(以上為我的主治醫生的解釋&>_&<)。總而言之,不要因為生病而抗拒就醫,看看總比擔風險好。這裡匿了~~~


答案: 不合理。

但是,能怎樣,人多醫療資源少,短期內不會變,不要糾結這些自己改變不了的事情。


請答主明確這是精神科,精神科!來就診的都是有精神障礙的患者,並且一般都是癥狀非常明顯,病情比較嚴重的。

來就診的患者不是一般心理問題,哪怕一般心理問題也有部分患者是需要藥物控制癥狀或者協助治療的。

有人問為什麼排除一般心理問題的患者,因為就現在中國整個現狀,去心理諮詢的的患者很多都是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按理諮詢是範疇是一般心理問題,但現有觀念都是到了家裡人無法管理,精神癥狀很明顯才去看醫生。

所以一般來精神科就診的都是有精神疾病,需要藥物控制的。

另外可以告訴題主,一般患者都有檔案再精神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程記錄進行開藥,還有,來看門診的大多數是長期服藥的患者,他們來門診就是複查開藥,他們知道他們長期服用的藥物是什麼,而精神科醫生一般只會開處一個月的藥量,他們會定期來開藥的。


我去過心理科,給我的感覺就是要多吃藥,多拿葯,才對的起她們給看一次病。


感謝PETER的邀請,我來答答這個問題。 雖然我沒有親身體驗過,但是據了解,本地的精神科醫生會在患者出現抑鬱狀態的情況下做一個測試量表,並且為了提高效率,都會在第一次觀察過後立即開藥,我個人認為第一是現階段以葯養醫的制度還是持續存在的情況,第二是精神衛生醫生、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下,為了提高看病效率。三是長期以來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認為來了醫院醫生不給開藥起不到治療效果。我個人認為,其實在明確診斷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治療前的認定階段,由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先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評估,應該把認定作為治療前期的重點(並且把心理諮詢和精神治療獨立運行,避免捆綁式治療),避免過度治療(可惜目前國內的心理諮詢行業還處於非常稚嫩的階段,國家對於心理問題的關注度還是不夠,人們對於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還處於一種歧視狀態)。在明確診斷後,該心理疏導就疏導,該治療就治療,應該分清楚抑鬱狀態和抑鬱症的區別,這樣才能達到效果,減少那些本來沒有患病,卻被當做病人的治療。此外,我覺得國家應該加大對於抑鬱症以及有抑鬱傾向方向的公益廣告,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抑鬱症,去理解患病的患者,讓患者真正得到社會的關愛,有助於患者的治療效果。我也曾經患病,但是我選擇了一家我當地的中醫院,並且採用中西醫的療法,三個月才基本恢復功能。也並沒有參加過心理測量心理諮詢類的治療,這個病除了吃藥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以上就是我的見解,有什麼說的不對的,歡迎大家指教。


推薦閱讀:

如何在日常幫助抑鬱症患者復健?
產後抑鬱症為什麼會有強烈的殺嬰傷嬰衝動?描述內容可能會引起心理不適,慎點。?
如何幫助並潛移默化的治療自己的中度憂鬱症女友?
輕度抑鬱症交朋友都極度喜新厭舊嗎?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沒有中醫療法?

TAG:醫生 | 心理醫生 | 心理疾病 | 精神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