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書中,譬如陳宮想要殺曹操,而曹操在睡夢中。假如陳宮不說此事。曹操不知道這件事。史書又是怎樣知道的?


一、首先,史書中陳宮並沒有殺曹操的記載,我想題主可能指的是《三國演義》這個橋段:

陳宮尋思:「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便欲拔劍來殺曹操。忽轉念曰:「我為國家跟他到此,殺之不義。不若棄而他往。」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

史書里在中牟救助曹操的是某功曹,而不是陳宮。

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

演義里曹操此行的路程是:謀刺失敗從洛陽逃脫→在中牟被陳宮救助→和陳宮在成皋殺死呂伯奢一家,然而我們看地圖,發現曹操在演義里跑路的路線是很詭異的。

當然這是演義的劇情安排導致的地理錯誤,無妨——史書中曹操的路線應該是:改名換姓從洛陽跑路→和從騎數人在成皋殺死呂伯奢一家→在中牟被功曹救助(看來幾個手下不頂事啊,還是在中牟被抓了)

二、當然我也明白題主的意思,然而我想了想三國志,暫時沒想起【A準備殺B,然後放棄,並且沒有對其他人說,B也不知道這事】的例子,如果真有這樣的例子而被記載下來了,那麼只有兩種可能:

1、A雖然沒對其他人說他要殺B,然而他平時或者之後的表現出賣了自己→史官從而推斷出他曾經想要殺B,然而放棄了——比如范先要殺杜畿,他殺了主簿以下三十幾個人,卻說了句「殺之無損,徒有惡名;且制之在我」,雖然他沒說要殺杜畿,只是說了殺他不好,不過其他人當然可以從他這句話推斷出他之前是想要殺杜畿的,只不過臨時懵逼變了主意而已,然後被杜畿玩死了,真心活該啊;

2、史官並沒有聽說什麼確切的東西,他只是想這麼一寫——這個我暫時不好舉例,腦洞史書與春秋筆法,都有可能。

三、題主說的這種情況是屬於【本來只有一個人知道的真相】被史官記錄,還有一些【本來最多只有數個人知道的秘密談話】被記錄下來的,這樣的例子在史書就有很多了——這種【密談】被記錄下來無非就是三種情況:

1、計劃實施成功了,參與者的某些人後來拿出來炫耀——比如王允和士孫瑞呂布謀刺董卓,後來鐵定這夥人拿出來炫耀了;

2、計劃實施失敗了或者沒有完全實施,參與者的某些人招供了或者自首了——比如董承案後的招供,魏諷案中的陳禕告密,耿紀韋晃案的火燒王必失敗;

3、計劃並沒有實施,但後來莫名被翻了出來——比如漢獻帝託付伏完謀殺曹操,而後伏完死得太早,幾年後被拆穿,曹操弄掉了伏皇后一家;又比如關羽在許縣圍獵向劉備提議殺曹操之事,不過此記載為《蜀記》,不大好說其真實性。

以上


因為曹操醒來後發現陳宮跪在床前「我有一把七星寶刀,獻予孟德」


樓主這個例子下。史書當然也不會寫了。。囧。。

我順便說個笑話

有一天關羽和劉備在西蜀聊天。

關羽哀嘆「哎呀,當年要是不是大哥你攔著我,曹操就死了」

「怎麼死的?」

關羽緩緩說「當年,我們不是我曹操一起去打獵么。我當時若是一箭射死了曹操,哪裡還有今天!」

劉備一聽,也忍不住哀嘆,「哎,當時也是沒有看出曹孟德的狼子野心啊。。。」


你這問的啥問題,一點邏輯性都沒有,自己都說假如了,說不定真是陳宮自己說的呢


推薦閱讀:

為什麼劉備的形象比曹操的形象要好這麼多?
曹操的人很多都是別人投過來的。請問這些人為什麼沒有一個再投劉備的?曹操為什麼能吸引這些人才?
曹丕讓步與豪族可否視作對他父親曹操的政策徹底背叛?
如何評價《蓋世英雄曹操》的禁播?
如果你穿越到公元239年成為曹氏宗親,你有辦法挽救曹魏抵抗司馬家族嗎?

TAG:曹操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