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究竟起著怎樣的一個作用,對語言學習者的幫助和影響有多大?

there is really no way the classroom can provide the variety of second language use necessary for real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no matter how varied the presentation, no matter how many different situations are used in role playing activities. There is also no way the classroom can provide the quantity of input required for truly advanced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se are not real problems, when we consider what the classroom is for. If the student can make the transition to the real world, if the student can begin to use the outside for comprehensible input, both quantity and variety will be provided

-----Stephen D 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取自上書中【C.Alternatives to Methods 】這一章節

之前有打錯書名,非常抱歉。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學一門語言,更多語言學習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非常好的問題。感謝邀請。Stephen D 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寫於1982年,如果大家看到他最近的一些演講,會發現他對課堂教學的態度有所迴轉(有一個2012年Krashen在香港做得演講還提出了對課堂教學的建議)。

可以確定的是,Krashen反對有意識的語言學習,他認為語言學習完全是內隱的,是無意識的,外顯的語言知識只起到監控的作用。不管Krashen怎麼看,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課堂教學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是什麼呢?課堂教學究竟有沒有用呢?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第二語言水平?

一、課堂教學在二語習得中作用是什麼?

課堂教學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非常非常大,非常非常重要。我很佩服很多自學一門外語並精通的人,但是語言老師和語言課堂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從Krashen的可理解輸入的角度來說,語言老師作為這一門語言的精通者,ta是給學習者提供可理解輸入的最佳人選,作為老師,ta會時時衡量學生的水平,並相對應學生水平提供可理解輸入,所謂的teacher talk;或者,教師根據這一整個班級的平均水平實施相對應的課堂活動。

從Vanpatten的輸入加工理論角度來看,課堂教學的角色更加重要

Vanpatten贊同Krashen的輸入的重要性,但是Vanpatten同時也提出了質疑,有了輸入就一定習得了嗎?input(輸入大腦)就一定intake(大腦真正吸收的部分)了嗎?不是的。所以Vanpatten在input到intake之間增加了processing(加工)的概念,也就是大腦需要對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一定程度加工從而達到被大腦吸收的程度。而這個processing的過程就是課堂教學重要之處,一些晦澀的input,老師可以幫你加工,成為intake。Vanpatten不反對外顯的學習,所以,課堂教學尤為重要。

從外顯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就更加重要。重要之處在於,一位專業的語言老師為你提供了準確的語言知識。這一點非常重要,準確的語言知識是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石,最初的誤解和錯誤一旦形成,後期非常難改。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最近在看木心老師的《文學回憶錄》,一位文藝理論的老教授跟我說,如果想用此書作為文學入門讀物可能不太好,因為此書看起來淺顯易懂但是包含了大量木心先生的個人見解,相反,作為菜鳥,你應該讀客觀中立中肯的入門讀物,讀木心,還得是有了一定文學見解後讀比較好。我深以為然,先入為主的印象和語言知識都是極難糾正的。而課堂教學可以避免自己在黑暗中走彎路。

從社會文化理論的角度來看,儘管社會派推崇交際中提高語言,語言在人類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得以內化,但是課堂教學依然重要。一個人沒有基本的語言知識,如何去跟人交際?並且,課堂教學可以為學習者創造一些初級的甚至是低級的交際環境,讓學習者先在一個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從較初級的交際話題逐漸進步到高級的交際話題中去,尤其對於成人學習者來說,這一點更加重要。

綜上,課堂教學對二語習得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不要忽略一名專業的語言老師的重要性,更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學能力。教語言不是隨便找個母語者就能教的,學語言更不是一件想當然的事兒

二、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第二語言水平?

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更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教過四年中文的菜鳥老師結合理論總結一下我的教學經驗:這世界上那麼多天花亂墜的語言課堂以及語言教學方法都比不過我們北語八九十年代就提倡的精講多練

無論這個語言課堂多充滿花樣,精講多練是核心。所謂精講,是指利用一節課中最有效的5-10分鐘高效的講明白語言點,語法也好、詞法也好,一定要切中要害。所謂多練,就是根據這幾點「要害」做相應的訓練,這個多練是語言老師可以多發揮的地方,進行可輸入理解也好,互動對話也好,花式記憶也好,其實都是精講多練中的多練。這二者缺一不可。至於哪一種「多練」更有效我也不敢給出定論,需要查一些課堂教學的實驗。作為老師的經驗是,就算某一種特定的練習學生很喜歡,也不能只用這一種,而是應該花式操練,這樣學生在一節課中才不會覺得無聊和枯燥,才能不斷的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也不能過於花式,老師要學會平衡。


根據Krashen的觀點,語言習得是大量可理解性輸入的結果,也就是接觸(聽或讀)大量的語料,理解語言的意思,獲得語言傳遞的信息。對初學者來說,老師能把真實世界中的incomprehensible不可理解的語言簡化成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性輸入,也就是說老師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comprehensible input直到學習者習得了足夠的語言能力,能夠聽懂或看懂課堂外語言材料,獨立獲得可理解性輸入繼續提高語言水平。

這裡我想回應下 @青格樂 提到的VanPatten對Krashen的質疑。

質疑1: 「有了輸入就一定習得了嗎?input(輸入大腦)就一定intake(大腦真正吸收的部分)了嗎?」

回應:Krashen從來沒有說過有了輸入就一定習得,首先,這個輸入得是【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第二,Krashe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也只是語言習得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單純的【可理解】還不夠,還得是compelling的、讓你忘記這是一門外語的、讓affective filter幾乎為零(不焦慮、有自信、沒有「我如果沒學會怎麼辦」這一類的想法)的輸入,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輸入,是為了有意識地練習此前有意識地學到的單詞或語法點,這種輸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質疑2: 「一些晦澀的input,老師可以幫你加工,成為intake」

回應:其實在我看來,這裡恰恰體現了兩位大師的核心分歧點——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聯繫到底如何建立?Van認為input需要【加工】,需要學習者【有意識】地去【注意】這種【形式-意義聯繫】的關係本身,通過不斷強化這種關係來【加工】【整合】;而Krashen則強調輸入的材料本身要足夠compelling,從而讓學習者【無意識】地沉浸其中,【注意】的對象是【意義】,是語言所包裹的信息本身,而【形式-意義聯繫】的建立是隨之而來的結果,不需要刻意去建立。

如果【加工】的意思是老師幫助學生對長難句進行語法分析,亦或是翻譯成母語,藉助母語理解二語,那麼我認為這種【形式-意義聯繫】是扭曲的南轅北轍的出力不討好的。


佔個坑。昨天剛看完對外漢語教學引論,裡面有有二語教學的課堂。明天來答。

來補坑啦

我是對外漢語專業的,我們專業的任務呢,是教以漢語作為二語的人群中文。

教材里關於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內容如下

課堂教學特點:一般要完成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兩個任務。

1.課堂教學的原則:強調將知識轉化為技能,以培養技能和能力為最終目的

2.課堂教學方式:以學習者的活動為主,提倡用直觀教具與現代化教學手段

3.課堂教學氣氛:輕鬆愉快,減少畏難情緒

4.教學環節:每節課間要有循環往複的複習與鞏固

5.教學語言:使用正在學習的目的語,創造有利於學習的和諧氣氛

課堂教學環節:

1.組織教學:穩定學生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創造利於學習的和諧氣氛

2.複習檢查

3.講練新內容

4.鞏固新內容

好像答案有點跑題了.…看了看我們的教材,大意就是說課堂教學,主要是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營造一個學習漢語的氛圍,讓學習者掌握漢語並能合理運用漢語。

第一次在知乎上如此大版面答題呢,有些小緊張


有經驗的好教師會提供一套有效的學習策略,情感支持,均衡的訓練等鋪下語言基礎。一些錯誤的教學方法和教師意識,會將學生引進語言學習的歧路。系統性的訓練有助於掌握髮音技巧,完善語法系統及注重輸出的訓練。非系統性的語言學習往往是以純記憶的認知策略為主,輸出訓練可能會被忽略,輸出的質量也很難保證和可能得不到及時的,專業性的反饋和指導。

不過我始終認為外語教室無法提供最真實自然的input, 教室的input和output往往脫離了真實的,即時的生活。所以不論你學到英語八級還是托福110分,說的能力在現實的交流中維持不了較長時間高程度的流暢及自然。一旦到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開始大量實踐,你的基礎就會幫你快速適應和習得流暢。


課堂在書面教學和基本用語方面還是有很大作用的。一些規範的教學,老師督促學習語言可以確保學生在較合適的時間內學習到基礎的語言知識。

但是如果想變成native speaker,課堂是非常局限的,或者說只有改變原有的課堂方式才能實現。我認為評判一個人的語言水平,單詞和語法十分的 不!重!要!,掌握native speaker的俚語和交流方式才很重要。比如我們同學都學了很久的SAT, TOEFL, 但是有一次外教和我們打招呼,說 「What"s up" 和 "What"s new",大家並不知道如何地道地回復,依然是小學課本的套路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或者尷尬回答 " nothing new"... 後來我們問外教應該如何回答,外教說只用回 "what"s up" 就可以了...

所以即使在課堂上背了n本單詞書,日常方面我們表現得十分nerdy... 這些欠缺是presentation,group work 和書本很難補充的。


會對你的另一門語言有許多幫助。英語和法語有許多單詞是相似的,而且英語里的高逼格單詞在法語里可能是比較基礎的單詞,這樣在自己寫作中可以顯得高大上。


精通一門更好吧


說個親身經歷就是大學俄語專業,但是我們是俄語零基礎和一些有俄語基礎(初高中學英語/俄語)的同學一起上課,所以老師總會講一些課堂用語開始並不懂,一段時間後突然看到這個單詞後,「啊!我懂了!」就這樣的感覺,因為是師範大學,所以大四需要課堂實習,在實習的第一次講課中不經意也用了一些俄語課堂用語

簡單說就是也能知道老師想表達什麼意思,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很多,類似幼兒學語吧,好像是一種教學法的


推薦閱讀:

對於有ASP.NET webform基礎的ASP.NET MVC學習者有什麼學習建議,或者教程,書籍的推薦?
三十多歲的人學習散打靠譜嗎?
如何鍛煉建築方案表達的邏輯?
古人都是去名師門下求學尋求智慧,中國現代怎麼增長智慧?現代怎麼沒像春秋戰國時的智慧家,思想家影響我們?

TAG:學習 | 心理學 | 語言 | 語言學習 | 小語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