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有哪些真真值得閱讀的經典書籍?要真真的經典,如果有那種世界少有或很難再買到的更是值得推薦。?

如題


不要低估身邊任何一本「普通書」的價值。我以前做過紅樓夢研究,對這點感受很深。專業的書籍我不去提,就說普通人心目中最標準的《紅樓夢》,人民文學社版——

這是所有市面上紅樓夢書籍中印刷量最大的,流傳也最廣。人民文學出版社從1951年建社,1953年出版第一個《紅樓夢》整理本,在2010年的時候就搞過400萬冊紀念簽售活動。

打開書,序言當中有一句——「本書在校勘過程中決定採用庚辰本為底本,以其他各種脂評抄本為主要參校本,以程本及其他早期刻本為參考本。」

這些版本對於有所涉獵的人如同常識,但不了解的人恐怕完全不知道這代表什麼。

庚辰本為晚清狀元、協辦大學士徐郙舊藏,1933年胡適從徐郙之子徐星曙處得見此抄本,並撰長文《跋乾隆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鈔本》。1948年夏,燕京大學從徐家購得,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1955年,庚辰本才首次影印出版。因為庚辰本只有80回,所以後四十回是續本的結論由此而生。

然後,到了2001年我剛畢業的時候,聽說北京師範大學的曹立波博士(如今是博導)在校圖書館善本室為自己論文找資料的時候,管理員無意中從庫底提出了一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抄本。當年5月,馮其庸帶著北大藏庚辰本趕到北師大圖書館,字字對校,證明兩本的特徵完全一致,由此斷定這是據北大本的復抄本。

當時這個事情讓我一度幻想著各個博物館中說不定還藏著某個抄本等待重見天日。不過終於沒有再發生。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習以為常認為的清朝小說,基於的文字竟然是建國以後「發現」的書,甚至有的文字是二十一世紀才看見的。也就是說,清朝人看到的書還不如我們今天看到的更接近原著。這是不是很有意思?

順便一說,有很多紅學家認為甲戌本的價值更高,也更接近真本。甲戌本1927年出現於上海,被剛回國的胡適重金買下,是首次發現的抄本。然後,胡適根據第一回中的文字稱此本為甲戌本,從此紅樓夢各鈔本都以干支年份定名。胡適認為甲戌本「為世間最古又最可寶貴的紅樓夢寫本」,向不輕易示人。1948年胡適南下,一生藏書俱皆拋下,被北大圖書館收去,只隨身帶走了甲戌本。(何等意義無需多言。)1961年胡適將此本交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次年6月中華書局翻印出版,這是甲戌本首次真正面世,依然是建國以後。

但既然如此寶貴,為何沒有被作為人民文學社的底本採用?

因為這個本子只存了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十六回,這其中還有很多書頁殘缺。其他的去哪了?恐怕被某些閑雜人等撿到以後當廢品賣了,最後燒了吧……

由於每個抄本都有自己的源流,而甲戌本過於破碎,所以很難做為底本。

所以說,我們身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冊紅樓夢,它曾經都是世界少有,不要說很難買到,幾乎是機緣巧合。若不是胡適這位喜好收藏又慧眼識珠的文人,因為某種宇宙中的巧合看到幾本破冊子,打開後不是僅僅當成某個紅樓夢愛好者的抄本,而是能發現其寶貴价值並重金買下,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字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想到這些,不妨珍惜身邊的每一本書,和每一個人。


真正的經典啊

那就推兩本吧:紅樓夢和悲慘世界。

經典書籍經得起反覆的閱讀,而且每一次重新閱讀又會再次被其折服,上面兩本就是!

其他我喜歡的一些書也讀過第二遍,但讀第二遍的時候顯然沒有第一遍那麼驚艷了,而紅樓夢和悲慘世界卻是真的每讀一遍,都要跪服作者一次。

經典難得,請大家還是要讀一讀。


「這一世,XX是我見過最好的XX。」 這是一個很糟糕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在很年輕的時候說這種話,就更糟糕。

當你讀到一本很好的書,見到一個很好的人,走進一座很美麗的城市,進入一個很喜歡的行業,收穫一份很喜歡的工作,遇到一群很對味的朋友,你會對自己說,「我看到這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了。」也許,你還在默默地發誓,你會讓這些東西陪伴你度過餘生。

但,過不了多久,新的事情就會發生,新的人在你生命中出現。你會讀到一本更好的書,你會到達一個更美麗的城市,你會遇到更好的工作機會,你會認識更多的朋友。

當明天太陽升起的時候,今天發生的事都將成為過去。我們都會有另外一種生活,每個結局都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儘管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幫不上什麼忙,但,日出時,我們在場就夠了,因為,每一天,我們看到的,都是新的世界。

說到書本身,西方有西方的經典,東方有東方的經典,一個人在不同的年紀看同一本的書,感覺都不一樣。單是一部《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還有,地球才幾歲?沒被人類發現的東西多著呢。閱讀世界的方式也不僅僅是讀書。最起碼,音樂和繪畫,才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再說回讀書。讀書,你喜歡他,他對你的口味,他就是經典。讀書的快樂就是能找到好書,並以它為伴。找到好書的快樂是因為那本書符合了你的審美趣味和閱讀取向,它使你感到自己不是個仰望暢銷書的閱讀勢利鬼。它使你感到自己不是個仰望知乎答案的沒主見。


紅樓夢 管錐編 追憶似水年華 全球通史 十萬個為什麼


儒林外史

這本書我從小學讀到現在參加工作,每讀一遍多一點感悟。

史記,舊唐書,新唐書。

因為個人喜歡唐史,所以兩唐書讀的多。史記信陵君列傳,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讀之不勝唏噓感慨。

水滸傳

小時候讀的是快意恩仇,現在再看,字裡行間橫豎都寫滿了兩個字:吃人。


我看的書比較雜,小說看的極少,看過的書里,覺得含金量最高的是這兩本:

1、《易經》

我看過的書,覺得好的都留下來,希望以後給孩子看,我曾經認真考慮過,如果只能給未來的孩子看一本,應該是哪一本?毫無疑問,是這一本。從哲學的角度去看,我認為它真的描述了太多的內容,根據年齡不同,理解也會逐漸深入。我只恨自己看的晚,若能早讀,或許很多事情會不一樣。

2、《智慧書》

這本是三大奇書之一,講了很多為人處世、修身的方法,抓住了社交中人性的重點,有一些灰色內容,但是很實際。我看的版本翻譯的不太好,若能有更好的翻譯版本,可能體會會根深。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為一本書如此傾心。


《百年孤獨》


就讀書而言,經典本身是難以定義的。一般理解,所謂的經典應當是那些無論你處在哪個時代,讀完後對自我具有影響力的,豁然開朗的,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體會的讀物。

讀書選書,因人而異。王國維把讀書分三重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理解為三個層次求學識、立圖治、登峰造極。這樣的讀書多少有些逼迫自己、求取功名的意味。未成年時這樣的要求能夠起到自律自醒的功效,成年後自發去讀書之時,求經典時,當愉悅自己為首要。

首先,讀的書能使自己快樂。這種快樂不是哈哈一笑而過的那種,而是持續性的幸福感。

其次,讀的書自己要能懂。這種懂不是字面的理解,而是讀到某處有所思,懂作者,懂自己。

最後,讀的書要能轉化。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生活習慣,思想意思,或是價值觀的這種。

不要過分求經典大作,從易到難,不求功利,但求愉悅,任憑喜好,天地廣闊!


個人認為,向別人要書單就像讓別人給自己介紹對象一樣,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

他人眼中的好書對你來說未必是好書,眾口相傳的經典在你眼裡未必有那麼經典。

讀書是用來充實精神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宰。

大一的時候我和題主一樣,總是覺得別人推薦的就是好的,懵懵懂懂地讀了一年以後才意識到,人和書也是有緣分的,有的書你看了一眼就放回原處,有的書你一讀就會愛不釋手。

在茫茫書海中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就像在茫茫人海中選擇一個你喜歡的人一樣,緣分使然。

題主也是大學生,學校圖書館那麼大,你就不想去看看?

在那裡你一定能找到自己所說的,」人活一世,那些真真值得閱讀的經典書籍「。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看完之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只是覺得值得一看。

莫泊桑的《一生》,短篇的,很適合女生看。

這裡摘錄兩句經典的句子

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一切都是馬上經歷,僅此一次,不能準備。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莫泊桑《一生》


維基百科


字典

相信我,不管過了多久他仍是一盞明燈,一位好老師。


堂吉訶德,

加繆經常讀得痛哭流涕,

每個人的成長,

都要從遺骸上跨過,

遺骸的名字叫理想。


毛澤東選集

尤其是第五卷


Java編程思想。


&<&<平凡的世界&>&>讓你感受生活的平凡與坎坷,&<&<活著&>&>讓你感受活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當然最令人揪心的就是白夜行,感受人性的黑暗面吧


曾經一度炙熱的喜歡《簡愛》和《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毛澤東選集。

不防靜下心來讀一讀。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典的無限注德州撲克的書籍?
關於哲學的精妙比喻,比如黑格爾的「密涅瓦的貓頭鷹只有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才開始飛翔」,還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也可以是個人見解。

TAG:書籍 | 薦書 | 好書 | 書推 | 讀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