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野戰排》?
01-11
轉一篇羅傑艾伯特的影評,寫的真好!
弗朗索瓦·特呂弗說過,你不可能拍出一部反戰的電影來,因為任何一部戰爭片都帶有能量和冒險的感覺,那最終只會令戰鬥看上去充滿樂趣。倘若特呂弗能活著看到《野戰排》(Platoon),這部1986年的最佳影片,可能會修正一下自己的觀點。《野戰排》以一個自下往上的角度看待戰爭,從普通一兵的視角出發,並未令戰爭看上去充滿樂趣。它由奧利佛·斯通編劇並執導,斯通曾在越南打過仗,之後就一直想要拍部關於戰爭的電影,不求花哨,不求傳奇,也不求傳達什麼隱喻或訊息,只是簡簡單單地呈現出自己的回憶。
影片由查理·辛扮演的年輕士兵負責旁白,這人物以斯通自己作為原型。他是個自願入伍的中產階級大學生,他覺得來這裡是每個愛國人士的職責所在。可是,到前線沒過多久,就有人告訴他,「你並不屬於這裡。」這話他相信。這部電影里並沒有什麼虛假的英雄行為,也沒有標準意義上的英雄;在長途行軍、缺乏睡眠、螞蟻和蛇、小傷小痛以及長期不斷的恐懼心情作祟下,我們的旁白者迅速陷入了崩潰境地。影片開始不久後的一場戲裡,他正負責站崗,眼看著敵人靠了上來,他卻根本無法動彈。在那之後,他才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成為了一名合格士兵。本片的敘事風格帶給觀眾的感覺就像是一頭扎進了各種事件之中。導演並沒有用仔細規劃好的情節帶領我們步步推進;相反,觀眾也常會和劇中人一樣,感覺失去了方向,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任何事情,完全沒有預警。在人物眾多的全景式畫面中,幾位主要人物一一浮現: 巴恩斯(湯姆·貝倫傑[Tom Berenger])是個臉上有疤的老兵,經歷過無數險情,以至於手下都相信他是殺不死的。伊利亞斯(威廉·達福[Willem Dafoe])也是位優秀戰士,但他試圖通過毒品來擺脫現實。巴尼(凱文·迪龍[Kevin Dillon])則是個膽小怕事的小夥子,他整個人變得越來越危險,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自保。至於敵方士兵,鏡頭中很少有能清晰辨認出的。他們就像是一群幽靈,影影綽綽地潛匿在叢林之中。你只有通過氣味來分辨他們的行蹤,通過村子裡找到的彈藥庫來確認他們的存在。可是,危險的感覺卻明明白白地存在於各處;有時候,那些平民僅僅只是站著不動,一臉困惑無助的表情就足以激怒美國士兵了。
片中有場戲的靈感似乎是來自美萊慘案,儘管它在片中並未真正成為一場大屠殺。和劇中人一樣,我們同樣懷疑這些村民可能都懷著強烈敵意,也由恐懼轉為憤怒,於是,當這憤怒最終又轉化為暴力時,我們也能理解這一過程。片中有些人物已經亂了方寸,完全殺紅了眼。剩下的那些則多少還有點道德感。就在他們發生爭執的同時,自己的生命仍隨時可能受到威脅。於是乎,一旦有了意見分歧,那就更讓人感覺危險了。我們看到了美國人的自相殘殺,我們能理解這是為了什麼。看完《野戰排》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斯通能拍出一部這麼充滿力量的電影,但同時又不會落入特呂弗說的那種陷阱呢?他是如何做到既令影片引人入勝,但又不會讓人看了興奮呢?我得到的答案是這樣的:幾乎所有戰爭片里都會像標準一樣用到的動作戲編排,他卻完全放棄了。斯通不再試圖說清各種力量間的互相關係,於是我們始終不知道「我們」這一邊在哪裡,「他們」那一邊又在哪裡。於是《野戰排》里的戰鬥戲不再是敵我雙方位置感十分明確的了,它們成了三百六十度的:任何一槍既有可能擊中敵人,也有可能擊中戰友。在這樣的處境下,很多士兵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向誰射擊和為了什麼而射擊。傳統意義上的電影賦予了戰爭一種有序的感覺,我們可以感覺到,如果躲到那棵樹背後,或是跳入那條戰壕中,就不會被那邊射來的炮火擊中。可在《野戰排》里,恐懼感卻時時刻刻存在,某個地方安全不安全,永遠都只有一半幾率。靠著這一系列鏡頭編排,斯通想告訴我們戰爭是沒有道理可言的。對美國人而言,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里,越南戰爭就是最核心的一個道德和政治話題。近年來最優秀的美國電影里,有一部分也是以此作為主題的:《現代啟示錄》、《獵鹿人》、《回家》(Coming Home)、《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從某個有趣的角度來說,《野戰排》其實本應拍攝於它們任何一部之前。它所說的就是——正如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上所說的——在你針對越戰發表任何籠統、泛泛的聲明之前,首先你該要理解底線是什麼。這底線就是有很多人去了那裡,然後被殺死了;對他們而言,這就是戰爭的意義。很真實,野戰排拍的很接地氣。我從我的角度看這部片子,它的真實性堪比我國的士兵突擊,看完這片子就覺得這導演跟編劇一定當過兵下過基層,查了一下果不其然。 它道出了世界一流軍隊人才培養的通病:就是院校培養的軍官不夠貼近實戰,不能跟基層士兵打成一片,沒有權威。 從我的角度來看,電影中專門給了幾個細節來描述這個現象,野戰排的排長也就是拉爾夫中尉完全被架空,上級下命令時,巴恩斯中士直接繞過他給其他班長下達命令,他除了眼看著私下裡發泄不滿外什麼也做不了,日常生活中他極力想跟戰士打成一片,士兵們卻對其極為不屑,可見他的確平常太放不下架子。 到最後他胡亂下達炮擊命令,直接被巴恩斯剝奪了作戰指揮權,他心裡不滿卻無奈甚至已經對一切都無所謂了,想活著回去脫了這身軍裝。影片最後一戰,他分配給一個班作戰時也直接說他對一切都無所謂了。
一部1.5流的越戰電影
剛剛看完,野戰排從一個新兵泰勒的角度展示了越南戰爭,毫無疑問,越南戰爭是殘酷的,對越南如此,對美國大兵也是如此,片中有美軍屠殺越南民眾,輪姦幼女,燒毀房屋的場景,也有美國大兵被地雷炸得肢體亂飛的畫面。但最重要的情節莫過於泰勒幫伊利亞報仇殺了巴恩,如果泰勒沒有完成這一行動,也許他下輩子都會生活在內疚之中吧。
很好看的一部電影啊,就是電影里子彈打出來的紅光感覺像星球大戰里的東西。
這電影挺逗
推薦閱讀:
※電影《老炮兒》中,兩次提到的「本主」是誰,有什麼隱含意義?
※為什麼中國引進的大多數是美國電影?
※為什麼美國經常有關於越戰題材的電影和反戰情節,卻鮮有關於朝鮮戰爭的電影及反戰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