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寫作《史記 陳道明傳》?


蕎麥花開版《史記.陳道明傳》

文/蕎麥花開

題記:近日網傳一文《史記.陳道明傳》,道陳氏其人其藝,雖有佳勝處,於道明演藝之路,畢竟敘寫未詳;於其演藝精微處亦似未道著;於其演藝理念與實踐變化之軌跡,尤未能勾畫清晰。愚因不揣鄙陋,「跟風」撰寫一文,俾可得「道」而明焉。是為記。

陳道明者,天津人也。生於紅朝七年(1955);是歲朝廷初有「上山下鄉」之議。道明祖籍紹興府,是地人文粹深,才氣橫流。道明祖哲甫舊學源深,精周易之研;父宗寬頗務新學,擅醫學英文;道明傳門第書香,自小書畫琴文,靡不操弄,以年少故,殊不敢言造詣,然日後演藝成就,於此或不無濫觴。

紅朝二十年(1968)始,行「上山下鄉」策急。二十三年(1971),道明以童生肄業,入天津人藝以避時變。三十年(1978),入京師人藝進修演藝。三十四年(1982),雛鷹試翼,演二影片,其效未彰。四十年(1988),劇集《末代皇帝》熱卷神州,道明為主角,功第一。其狀清憲宗宣統皇帝色厲內荏之性躁、重光舊業之夢滅,傳神入骨,以此初得上下交贊。越二年(1990),大學者錢鍾書「少作」《圍城》搬上熒屏,道明飾錢著主角方鴻漸,既深深傳神出原著人物之文人酸氣,復栩栩凸狀出道明自身之翩然傲氣,如自原著書中款款步出,而又翩然攜帶演者七尺風流,「妙在似與不似」,可贊良多!道明因是益孚中外之望,而初有「視帝」之名。

嗣後十年(1990-2000),道明演藝之路略有浮沉。斯亦「花紅無百日」之人世常理通例也。紅朝五十二年(2000),道明演《康熙王朝》、《黑洞》二劇,於次年次第播出,火遍兩岸熒屏,道明演藝事業重又如日中天。觀者驚呼:「電視劇第一男星又回來了!」細探道明心曲,則誠如其自述,演此二劇實為其個人演藝史上之一重大轉變:變演藝宗師斯坦尼「人物至上」原則而為「加入演員個人魅力成分」,變所謂「性格演員」為所謂「本色演員」。道明因應時代發展而變革其表演理念表演實踐,誠藝術創作之「與時俱進」者也。

然凡事利弊相隨,道明於《康熙》、《黑洞》而後,所演角色如《無間道3》中「沈澄」、《中國式離婚》中宋建平、《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吳家祺、《浪淘沙》中林嘯明、《沙家浜》中刁德一、《茉 莉 花》中顧紹棠、《卧薪嘗膽》中勾踐,靡不帶有演員陳道明濃烈之個人氣息,或霸氣,或深沉,或陰冷,或酸硬,或倔傲。於是乎坊間遂有「陳道明演誰都演他自己」之批評聲,而初不知此實出自陳道明演藝理念與實踐革新發展之有意為之;而此有意為之而「過甚」以招致劣評,則又非陳道明本人始料所及。

故大略自紅朝五十八年(2006)後,陳道明之表演理念與實踐又歷一變:重拾斯式體系「老路」,塑造性格氣質與康熙相去甚遠之「百人百面」人物角色。如《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與《唐山大地震》中周德明與王德清之溫厚悲情、《刺陵》中華定邦之神秘神經、《手機》中費墨之逗萌耍寶、《楚漢傳奇》中劉邦之流氓無賴、《歸來》中陸焉識之儒雅寬容,再如早前演出之《冬至》中陳一平之庸懦膽小、《江山風雨情》中天啟帝之陰柔凄美,俱可見演者陳道明塑造不同人物之神貌各異、「百人百面」。陳氏甚推尊米國演藝大匠達斯汀.霍夫曼氏,達氏以善於傳神刻畫千面小人物著稱國際影壇,人送雅號「變色龍」;考其塑造不同角色之寬度,及對每一角色下探之深度,則吾人或可曰:陳氏道明者,亦吾國演界之變色龍達斯汀.霍夫曼也。

道明自小能書善畫,雅好各種樂器。故其演出人物,多能妙用其自身之多面文藝才華。譬如樂器,粗略統計,則有鋼琴(《我的1919》、《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歸來》),有二胡(《沙家浜》),有口琴(《一地雞毛》),有手風琴(《黑洞》),有洞簫(《紹興師爺》),有橫笛(《大漢天子》)……誠可謂十八般武藝,藝多不壓身也。其璀璨紛呈,艷壓群芳同行,不待而言也。抑更有可言者,非同一般本分遵從導演編劇發令之演者,道明是一有文化表達欲求之演者,如其卓特之演出《冬至》,劇本故事創意源自其偶然所見一則犯罪故事。道明以其遒勁深邃之原創、傳神入魂之表演,彰顯出一演員之「非演員自我修養」——文化,文化創造力。誠可謂技進乎道者也!而其多部劇中角色時有讀音口誤,視乎其卓具創力之文化內涵,特白璧微瑕之末事耳,未足深責。

本朝言路廣開,援各界賢達參議朝政。紅朝五十五年(2003),道明以演藝卓著、性行淑均獲選資政院(按:獲選資政院,即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此為為配合史著行文之生空杜撰,讀者毋庸細論)。嗣後每歲資政院大議,道明輒究心研製提案,揆其主題,皆不離文化。原其根由,則或因道明祖緒文脈,傳吾國傳統文化之重,尤有別於一般演界同儕;陳道明者,因避「上山下鄉」而「誤」入「伶界」之傳統文士者也!德藝雙馨而復關注文化,此等人雖盛世而鮮有,宜其聲聞九重,屢得君、相及重臣青睞而厚許也。紅朝六十六年(2014),上主朝會,專議文藝,道明受命與會焉。此前數月,御史大夫王公盛讚道明自降身價演話劇為「甘於清貧」。六十七年(2015),丞相李公集賢議稿,道明又獲邀與會焉。隨後,資政院大會,道明於會間讜論「做文化者需有文化自覺」,群議皆以為是。

然,「行高於人,眾必非之」,身為一演者,前朝所謂「優伶」,俗謂「戲子」,不安分於本職,而越俎於論文化,代庖於議國政,自不免貽人以「又紅又專」之譏。然據鄙見,道明之為人,實不與其所演熱衷染紅頂戴之胡氏雪岩同;如前所析,陳氏實為一血脈深處貫注有吾國傳統文化基因之演界文化人,其近來迭次疾行中南海,最要之因由實在乎「拳拳文化心,念念達九重」十字之中。周君星馳有名言:吾僅一演者。此言可謂不忘其本!道明於今歲資政院大會期間受訪於某女記者,為其核定文字斟酌稱謂時有言:「吾非藝術家,吾即一演者耳。」(按:新華社記者吳雨採訪手記《陳道明席地而坐 為我親手改稿》載:我又問他(陳道明)為什麼身份介紹中的「知名表演藝術家」替換掉,他說:「我不是什麼藝術家,我就是一個演員,演員這個身份就挺好的。」)善哉,演員陳道明!

太史蕎麥論曰:演者道明,其道可明:立身有道,藝成其名。演各其面,深入眾心。多具才藝,風骨高峻。誤入伶界,文化其鳴。善始善終,自古難並。誠願道明,大道長明!

蕎麥花開作於成都

2015年3月16日

附:網傳熱文《史記.陳道明傳》——作者/劉黎平

道明者,天津衛人,祖紹興。乙未年生(1955),長本山兩歲,然青春勝之。

其父乃學士,燕大生也,精於重文。其壯年坎壈,逢亂,朝夕不得安,日有惡少抄家,常遇辱,闔家惴惴。

每日,聞門外履聲,道明母惶惶曰:「來矣。」道明時為少年,見父母之懼,深志之。

辛亥年(1971年),道明始學優伶,就學天津人藝,其間無所事,無所聞。

戊辰年(1988),道明飾清獻帝,頗有帝格。獻帝溥儀之懦而躁,道明舉止皆得其神。有司乃重之,曰此子可成。

娶妻杜氏,賢淑有儀,且多才,中原一套播音。長道明一歲。道明時在津,曰:吾欲與杜氏恩愛,當朝夕伴。乃如京,得所願。其重家如此。

己巳年(1989),有司曰:道明,有綜藝曰正大者,以君主持,其有意乎?

時,有《圍城》劇,亦尋道明。道明躊躇。乃至錢大學士府,三訪之,見錢大學士風範,乃太息曰:「吾於文化,甚卑也,能仰止,何不從也?」遂定。

正大,則趙公、楊氏主之,楊氏得而聞名。

明年,《圍城》見,道明飾鴻漸,觀者許之,皆曰:道明也者,為鴻漸生也。

夫鴻漸者,民國落魄騷客,亦清高,亦齷齪,亦迂闊,亦詼諧,亦怯懦,亦狂躁,亦隨流,亦不屑,亦知恥,亦麻木,種種性情,雜糅而有,所謂有學而邊緣者也。

此乃錢學士平生得意人物,道明演繹,竟如自書中流出。錢學士聞於天下,道明有力焉。

道明以鴻漸名,遂有青雲跡,優伶之中所謂最者。乃為康熙,為漢高,為勾踐,為蔣公,莫不皆得眾人之妙之微之曲,如其重生。有司讚歎,頒獎如閑常事。

甲午年,老謀要之演《歸來》,主角陸,亂時落魄文士,道明演繹,入其神髓。蓋其幼時所歷,其父之驚恐、蒼涼、落拓,其聞履聲而股戰之狀,入其心,今演繹之,如拈來也。

然,自太史劉觀之,道明演技,未脫鴻漸。

其為康熙,則為鴻漸之康熙;其為勾踐,則為鴻漸之勾踐;其為漢高,則為鴻漸之漢高;其為蔣公,則為鴻漸之蔣公。所飾諸人,自帝王至走卒,皆有鄙夷冷高態,鴻漸揮不去。

道明為人,長七尺,形神皆如修竹。其眉目,有冷清鄙夷意在,又好清靜,不好觀劇,居京畿齋,朝夕奉母,故其逼格高,久,乃升而神格。

自甲午年起,道明神格見,諸處皆為宣告:道明者,吾國之好男子,至神至聖,睿智從容,以學士而優伶也。

一時靡於天下,以為煲雞湯料。

乙未年(2015),道明以賢者入京師議國事。眾優昏昏,無所建言,道明則否,有錚論,其論曰:

嗚呼,審查,文藝之仇寇也,斵風傷雅,人多束手。他國文藝,皆問上線;吾國文藝,皆問底線。

其辭南都、心花社記之。

明日,心花社女記箕踞集賢殿角,改其稿,忽聞天樂,復見祥雲至,四圍人皆注目,女記仰視,見男神,自集賢殿頂踩雲,翩躚至。

女記無語,竊曰:男神閱妾稿乎?

男神含笑,閱其文,發仙音曰:此題易如此,可乎?此文易如此,可乎?汝之文曰,削名人效應,「削」易為「莫矜」,可乎?

心花女記怒放,且暈眩,聞仙音,但頷首而已。又竊曰:男神幸,吾稿任其所為,亦可。

文成,諸賢歡喜讚歎,合掌恭敬,天女撒花,虛空聞樂,誠幸事也。

然,新聞界聞此事,多不為然,曰:神則神矣,喪格也。記與優伶,各有所司,越庖代俎,舔履逢迎,專業失矣。

太史劉曰:道明淡泊,不以優伶居,由高逼格而神格,眾生膜拜,盛矣哉,甚矣哉。

周星帝有言:吾,實乃演員也。

道明為國所重,人多膜拜,雖如此,莫忘星帝言,或可免高處不勝寒,高明逼神惡之讖。道明必不如此。


推薦閱讀:

老戲骨的「面癱」和小鮮肉的「面癱」有什麼區別?
如何評價陳道明在《圍城》中的表演?
如何看待陳道明的文化自尊?
為什麼陳道明演技過人卻很少接拍電影?

TAG:陳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