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問心理醫生管用嗎?

請問他們是在裝逼,說些套話。還是真的對每個人都要因人下藥。美國的心理醫生很多,心理學比較發達。中國很少,難得中國人就活不了嗎?


我是主攻長期心理治療的。簡短的答案是:心理治療是對任何人都有好處的

下面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講,管不管用我想根據來訪者自身情況,大約有三個方面起主要影響:

1. 來訪者的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

2. 功能水平 (level of functioning)

3. 周圍的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術語寫完了,接下來用大白話講:

先是防禦機制,指的是你面對外界壓力和內部壓力的抗壓方式。比如如果突然被炒魷魚,有些人可能徹底墮落終日鬱鬱寡歡,有的人能很快振作,投入行動做接下來的規劃。再比如你很努力想要談好一場愛情長跑,但有些人會因為對自我懷疑,對伴侶失望,對外界壓力妥協,有些人能堅信自我,堅持到最後(比如梁朝偉劉嘉玲couple)。這些對於外界和內部突髮狀況的應對方式,有些對你很有幫助,但有些會造成更消極的影響,讓你比原來過得還要糟糕。同時,有很多這種不良應對方式的人,往往在剛開始面對心理治療的時候會把它當成一種外界壓力,對心理醫生的問題或建議可能抱有敵對、懷疑、甚至自大的態度。這種情況下,專業的心理醫生會先幫助來訪者認識到自己的防禦機制是什麼樣的,再慢慢找到更有效的抗壓方法。那這樣要等到治療「管用」就會比防禦機制更完善的人要花更久的時間。

再來是功能水平,簡單來講就是一個人在平日生活的整體水平怎麼樣,大致可以分為高 (neurotic)、中 (borderline)、低 (psychotic) 三種。對成年人來說,大部分能自主獨立地維繫正常生活,偶爾會有低迷期,但不會太多影響你上班上學的可以屬於高功能型。反之,連最基本的三餐都需要別人幫助,無法跟外界有效交流,無法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的這種,就屬於低功能性。而不間斷會產生負面情緒,自己獨立無法很好調解,並且會影響到生活各方面,比如工作,社交,家庭等等,就可以粗略劃分為中間水平。在我的訓練中,三種功能水平的人其實都可以從心理治療中得到很大的幫助,不同的是問題的嚴重程度的影響範圍。比如在治療高功能型來訪者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多會從分析型的角度入手,幫助他用過去的成長經歷來更好理解現在的問題;而治療低功能型來訪者,則更多採用支持性的方法,幫助他建立自信和願意改變現狀的動力。

最後的保護因素,是指來訪者的生長環境中,有多少對他自身成長和解決問題的有益因素。這個涵蓋面很廣——你的原生家庭和睦程度,你的教育水平,社會地位,居住環境,就業環境等等都可以算進去。比如如果一個來訪者來自單親家庭,童年受過心理創傷(比如家暴),隻身一人漂在北京,每月拿著最低工資,那他的保護因素就比較少——換句話說,心理醫生的干預方面就會更大——需要更多的時間,更高的頻率,以及更牢固的治療關係可能才會「管用」。

心理醫生自身的水平、流派等等當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不過這個上面已經有人講得很詳細我就不補充了。我個人是比較不喜歡推薦藥物治療,除非是癥狀非常嚴重到了會危及自身和他人安全的程度,比如有自殺傾向,精神分裂症癥狀,再有就是神經性疾病必須通過藥物治療的這種。我們都生活在關係社會,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關係的問題。而接受長期心理治療最有意義的地方在於,通過這段良性的治療關係幫一個人更好地看清楚自己在關係中的問題並且去探尋解決方法。


感覺我很有發言權。我高中得過3年抑鬱症,看過5個心理醫生,輾轉過3個城市,花了2萬元以上。可以說初步了解這個行業吧。我文筆,語言表達不好,但事情絕對真實,歡迎來提問。

我的感覺,這個行業根本就不像想像中那樣美好。有的諮詢師是心理專業的,會一些教科書上專業方法,就按套路給你來。有的諮詢師,根本就是業餘的,可能本來是其他科醫生甚至護士,為了混口飯吃,學一學心理書籍,努力一下考個證,從事個賺錢的副業。

先說說前三個心理醫生,他們的方法,套路都大同小異,就是傾訴一下,分析一下,疏導一下,安慰一下。然後呢,可能帶你玩個遊戲,比如沙盤,或者帶你做個測試,給你用「專業的」視角分析出「根本」的問題所在,然後呢,要每天都來,按時間收錢,「慢慢」地給你解決。開始我還很有信心,覺得肯定能有效,做諮詢的那段時間真的感覺很好。可做完心理諮詢,回到現實生活,無一例外,很快又回到以前抑鬱的狀態。最後的結果,本質上就是花了不少票子,找個服務態度很好的人,倒一倒自己的苦水,暫時性的緩解一下痛苦,真的是暫時性,毫不誇張。

後兩個心理醫生。。。我都不想詳細說了,一個上來張口2000每小時,各種吹噓自己多牛逼(比如自己身價千萬,根本不在乎錢,自己的朋友都是大企業家,全都來找她治療。全市好的心理醫生都是她教出來的)聊著聊著還跟我媽吵了一架,我無語了。還有一個,讓我信基督教,給我介紹教會裡的人,我都配合了,然後,我都配合了,但我特么真的感覺好無聊,我學理科的怎麼理解這些虛幻的東西?最後過來好長時間,就結束了。

我家裡又不是那種太有錢的,也不想再花更多的錢了,於是放棄治療了。。。我就想知道,這些經歷都是因為我運氣不好,沒碰上好的心理諮詢師?我已經儘力找到北京,大連,濟南好一些的心理醫生了,結果就找了這麼些個玩意。

我不是說心理學這個學科不好,而是它在中國的發展實在是太噁心了。。。不說了,一次寫出這麼多噁心的東西,我再去吐會兒


多謝hu xin 的邀請!

心理諮詢師的工作經驗各有程度上的不同,剛入行的諮詢師經驗通常不如工作多年的諮詢師,喜歡鑽研專業的諮詢師水平又要比保守的諮詢師更高一些。

諮詢師的水平是由專業知識、個人生活經歷,以及臨床工作經驗構成,沒有哪個諮詢師連一個來訪者都諮詢不好,也沒有哪個諮詢師能把所有來訪者都照顧得十分滿意。

諮詢工作是否有效,還要考察來訪者的因素,平時擅長自我反思,對生活觀察細緻,人生經驗豐富,思維活躍視角開闊的來訪者,更能從諮詢中獲益。

諮詢師與來訪者的互相配合與默契,關係建立的質量,也在影響著諮詢效果。


我去看過三四次心理醫生,每次最短50分鐘,最長一個半小時。是同一個醫生。

以為自身感覺,是有用的。

這種有用並不是指他(她)一定會有效幫你解決問題,最主要的還是他(她)會幫你緩解情緒。

看心理醫生之前我一直以為我自己直接就可以做心理醫生,看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

我覺得看心理醫生最有價值的一點就是可以說一切你內心最深的困擾與秘密。基本相當於向天主教的神父告解。這個行為的價值在沒做之前可能很難認識到,做了之後才能體會。

就像把家裡最深處的死角擦乾淨的感覺。


不管你是否認可心理醫生以及心理諮詢師這類新興職業,它已經越來越多的出現和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人通過心理諮詢從中獲益匪淺,而另一些人卻收效甚微;一些心理諮詢師提供了優質的、稱職的服務,而也有一些心理諮詢師提供的服務難以算得上專業,甚至非常粗糙。

「問心理醫生管用嗎」,這就如同問「讀書管用嗎」一樣,答案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讀優秀的、一流的書籍,並且本身就勤奮、虛心、好學,自然從中受到了極大的智慧啟迪;而也有些人讀了二流的、三流的甚至劣質的書籍,品味也就越來越差,不僅無益甚至日益變得浮淺、平庸甚至低俗了。

弗洛伊德有句名言,叫「精神分析只能幫助有精神分析頭腦的人」。因此,基本上可以這樣說,「心理醫生只能醫治那些有接受(心理上的)醫治的能力的人」。

美國當代傑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說:「…我始終相信心理治療的意義無可替代。的確,有的患者儘管與一流的心理醫生進行過合作,卻似乎未能從中受益。然而在我看來,大部分患者遭遇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們本身缺少興趣與意志力…」(《少有人走的路》一書,P301)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接受心理治療的能力——在這一點上,和接受醫學治療很不一樣。他在該書中還說,「決定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患者是否具有成長意願。……無論患者的病情達到何種程度,只有依靠強烈的成長意願,才能夠扭轉乾坤,使治療取得進展。」(P289)

題主說「請問他們是在裝逼,說些套話,還是真的對每個人都要因人下『葯』?」不難感覺出,題主對心理醫生持懷疑的態度更多一些,甚至顯出一些不敬來。一般來說,我在與來訪者初談時,只有一個標準決定我是否為來訪者諮詢——那就是看他有沒有對諮詢師表現出起碼的尊重(包括專業上的和人格上的);如果我感受不到這種尊重,我是一定會拒絕為他做諮詢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若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先放結論:沒什麼卵用,對於我這種敏感又自卑還瞎要強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

我在的是一個二類的省會城市,找的據說是全市最好的心理醫生。然而去了以後根本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完全不是想像中和藹可親可以和她無話不談一吐心事的鄰家阿姨形象。和我心中形象唯一符合的地方大約就是說話聲音聽起來很溫柔吧。當然了僅僅是聽起來。

那天我情緒很差,去了以後就一直哭,根本停不下來。中間她給我遞過幾次面巾紙,剩下的時間就是用那種審視的眼光看著我,最後出聲提醒:「已經過了十分鐘了,要不你先去冷靜一下,讓他們後面的先進來。」嚇得我不敢哭了,畢竟已經哭走一百塊了。後續過程和看普通醫生一樣,平平無奇,不再多講。重點來說一說第二次。

由於我心理狀態差這件事和我爸出軌有問題,所以第二次這醫生叫一家子去,三口輪流都問過了話,最後單獨叫我過去說,你爸這個人很自大,很高傲,原因就是沒文化,你看之前來的那兩個叔叔阿姨,一個是省里的重要幹部,一個是一個大企業家,他們身家比你爸多幾千倍,也沒見這麼狂妄的。還真以為自己是誰了啊。

不管之前我狀態是怎麼樣的,反正當時聽她說完我就懵比了,這塔碼真的是個合格的心理醫生說出來的話嗎???你彷彿在逗我????

因為我知道我爸一向不信這種心理諮詢,所以他們單獨聊的時候可能態度的確不太好吧。我就連忙點頭和這個醫生賠禮道歉。然後她又用那種成功人士的語氣給我講了一堆道理,反正聽起來還是那句話,沒有什麼卵用啦。反而我這種敏感自卑的人一聽她這種鄙夷又同情(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腦補過度,但高高在上是肯定的)的語氣就感覺整個人羞愧難當得要炸了,感覺看心理醫生就是有錢燒的跑來自取其辱。

最後說完道理我表示你說的這些我都懂,但是您看我爸這樣還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他稍微變好一些。她表示,你爸這種偏執又狂妄的人我改變不了,他不是一朝一夕幾次治療就能改變的,而且你就掏了這麼幾千塊錢我也沒義務替你把全家都治了(原話)。

雖然知道她說的沒錯,但我還是進入了第二次懵比。至此,我心裡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的最後一點兒奢望也被打碎。直到回家我整個人都是十分羞愧的狀態,覺得看心理醫生就是花錢去被人羞辱嘲諷的,並下定決心以後絕不去看心理醫生。

只是心疼了我媽,還覺得這個女人會讓我的情況有所好轉,還提議過要再去看看。當然,被我拒絕了。

這真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次看醫生的體驗。對我的情況沒什麼緩解,甚至有更嚴重的傾向。

最後,題主,沒錯,他們就是在裝逼。


心理醫生治好了死刑犯的抑鬱症,讓他高高興興死了。可是他不能讓死刑犯不死。

心理醫生能改變人們的想法,但改變不了殘酷的現實。


你問我心理醫生管用嗎?我只能從我的角度告訴你,不管用。

我從來沒看過心理醫生,所以也不知道心理醫生到底有多麼厲害。

也許這跟我的性格有關係吧。我是比較內向、敏感、多慮的人。

之前也和玩得好的朋友同學說過自己的一些困擾和內心想法,(有些人喜歡找老師傾訴,呵呵,我覺得告訴老師才可怕!)但是我發現,當你掏心掏肺毫無顧忌地把心裡話說出來後,絕大多數人的反應是不痛不癢的安慰,說一些毫無意義的大道理甚至有些愛為人師的人還來批評你三觀不正,好像自己是救世主要把你拯救出罪惡的深淵。每當這時我就覺得心拔涼拔涼的,我特么的怎麼這麼傻,要跟這逼說這些?!(自抽~)

後來我就不願意把自己的內心暴露在熟人面前了。

因為我明白,那些被你暴露出來的內心深處的東西遲早有一天會成為對方插入你心口的一把匕首。

時至今日,我之所以能三觀正常地積極健康地生活著很大一部分因素可能是我內心的自我調節起很大的作用吧。

我排遣心理垃圾的做法應該算是比較無害的吧,至少我從未在一怒之下將身邊的東西摔摔砸砸。

我所有不開心的宣洩方法就是寫日記

我的日記從來都只記錄我的不開心,因為我只有不開心的時候才會去寫日記。所有的不滿、傷心,在筆下傾瀉完,合上本子,我的心就靜下來了。

你肯定會以為我在日記裡面大吐苦水,把各種令我傷心的人和事大罵一頓。

其實我不是這樣。

再令我憎恨的人和事,可是一到日記裡面一切變得客觀了。好像心裡住著一個非常理智的人,她控制著我情緒,讓我慢慢變冷靜,仔細分析我不開心的原因以及提出解決方案。而所有的輔導自己的話語在最後都慢慢變成了正能量的東西。

這麼多年來,我變了很多,不再自怨自艾,凡事先自省反思,積極樂觀的心態讓我感覺到生活即便有再多的苦難也還是美好的多一些。

所有的心結無法解開,需要別人開導的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你不願意承認、面對或者沒有意識到。

你永遠也無法叫醒一個假裝睡覺的人。


我是在省醫院看的心理醫生。

個人覺得很有用。

去之前我以為大夫會給我灌一些雞湯或者安慰我的話,但其實並沒有。

(要真是這樣人人都能當心理醫生了)

大夫會誘導你如何正確的對待你的病情,並且給出最好的治療方案。

比如,我告訴大夫:「我這些年一直在適應,適應家人,適應家裡的一切."

大夫頓時語氣變得嚴肅了起來:」做錯事的又不是你,你適應什麼?你適應個什麼勁啊?」

頓時心裡敞亮了不少。

但是最最最重要的,還是堅持 吃藥。



看完這些答案,我就一個想法:

還是直接去死好了

我就不折騰了


有些醫生是會傾聽你的話,花了很多錢,然並卵。

有些醫生,完全是為了錢的,沒什麼經驗也就罷了,連專業技能都不夠好。我曾經因為同性戀被父母帶去看心理醫生,呵呵噠,那醫生說我會變的,在她心裡這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種,旁邊那個實習的,一直擺著一副很噁心的表情看著我。

說實話,心理醫生大部分都是為了錢,不是為了治療的。

至今對心理醫生沒好感。

儘管我多麼喜歡心理醫生這個職業。


我那個湖北省人民醫院裡面的更垃圾。不相信可以從精神科院,進去150m,右邊小門,樓房二樓,裡面全部都是高中生,大學學生在心理治療。

就是打吊針一個月(每天3瓶,大概90分鐘),只能打手背!注意,就是在你兩隻手的背上那4根看得見的靜脈上,每天1個針,我手上當時全是30多個點點,最後手實在沒有正常的靜脈孔了,一打針就漏針,流血。我死活不肯打針,哭著要出院。

一個月查房8次吧,一次1分鐘,因為那個女的是一個教授,帶的武漢大學的研究生,研究生也在觀察我的病情 ,那個教授經常請假不來。

(現在我的左右手都能明顯感覺靜脈那裡的神經不一樣,就像總有一層布蓋在上面的感覺,那裡一直都會有被摸著的感覺。和正常人的手背已經不一樣)

那個主治醫生(女,年紀大概55歲吧)估計看我真的不想打針,就在出院書上寫(好像是這麼寫的):心理障礙已經消除。

我就出院了,還買了一堆葯。

在住院一個月期間,只有2次1小時心理輔導,那個心理醫生是一個黑瘦的女博士,戴眼鏡,農村氣息很重,感覺她心理有問題一樣,很壓抑,看著就不舒服。問我的都是廢話,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不過只見了2次。

在住院期間就是一直打針住院。把我們當神經病對待。我另一個答案有寫。

我是和爸爸媽媽從小不在一起,所以不喜歡他們。不想和他們說話。

那個女醫生當時寫的是心理障礙。

一個月住院費1萬。

出院還要買葯,一個月藥費6000左右。全是口服西藥。

送禮,那個醫生也收了。

……

葯我都扔了。

最後自己調整心態,加上休學一年,和爸爸呆的時間很長,關係親密了一點。

但是還是有隔閡。

……

現在的心理醫生就是利用學生和父母的家庭矛盾,騙錢。

(圖裡面是那個護士在給我對面的女生掛打吊針的藥水)


我就想問問題主問的概念到底是心理醫生還是心理諮詢師………?

(雖然題目寫的是心理醫生但是覺得更多答主包括題主自己想問的都是心理諮詢師這個概念啊…

這兩個職業在國內是完全不同的啊…

首先,兩者學的不一樣,心理醫生是學醫學出身的,學醫學還分學一般醫學和精神病學,他們專門設置病房治療重性的精神病人,而學精神病學的醫生中還有一部分又學習了心理學,於是這一部分人被稱做心理醫生;而心理諮詢師是學心理學教育學醫學都能考的(嗯很多教師都有心理諮詢師證的),從事該行業的人屬於社會服務類人員。

在服務對象上,心理醫生主要治療輕度的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人但有心理障礙的人。後者主要是解決健康人群的心理問題。

並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國內任何一所大學心理系的本科/碩士畢業生(心理學碩士醫學本科除外)都是沒有資格給處方權的。

這就意味著我們心理系畢業本科生根本沒有資格成為心理醫生。

而在美國,很多心理系本科學生會選擇臨床醫學的研究方向,他們是有處方權的。而擁有處方權,就意味著能更好地發現病人的問題,並用藥物治療,達到治療效果。

舉個身邊的 。我這學期的英語課外教,在加州某大學讀的心理系。然後來到中國的大學教書,但他同時也在精神中心工作並且擁有處方權。當我跟他說作為國內心理系學生是沒法給prescription的時候他簡直震驚臉= =

其實我個人認為心理諮詢師和心理醫生是沒法分開的。很多時候通過簡單的語言交流很難對傾訴者進行定向判斷。更直接地說,作為心理諮詢師,就算覺得你有精神疾病也不能給你開藥,而且還不能自己給你檢查證明你有精神疾病。

而且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到底應該去找心理諮詢師還是去看心理醫生。連人都找錯了談什麼治療效果呢?

以上,國內某211大學心理系學生在上完本學期最後一節職業生涯規劃後怒答。


想說明一點,在沒有得到他方治療幫助的情況下抑鬱症應該是很難自愈的,抑鬱情緒和抑鬱症也是區別很大的。

反對答案中說的:心理疾病不是病想開點就好了此類表述

因為患者由於腦部神經變化是很難想開的,彷彿是以前有一座橋,神經信號通過橋到另一邊你才能感受到快樂,但是現在這個橋斷了,你說想開就好了相當於叫信號過去就好了,可是人家真過不去,別欺負小信號好么

其次真的有好的心理治療師,我不太清楚具體國內情況。我現在在美國只能說美國的情況,幾乎持證therapist都很好,只是看你適合哪類,我們說是whether a good fit or not

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是要保持中立態度的,對於一個事情他們做的不是簡單安慰,因為源頭不去除此類事件也許還可能會發生;尋找造成這件事情或是心情的源頭,用生活中的事情來慢慢引導患者看事物不同的方面(很多抑鬱症患者是比較鑽牛角尖的,但是他們不是有意為之,潛意識裡會對其他角度視而不見),因此therapist是要了解你的經歷你的記憶思考背景等後,從病症入手找思維誤區的源頭,然後打開一個燈,照亮我之前說的其他方面,讓你自己去感悟思考。在以後遇到同類事件時就可以減少重蹈覆轍的幾率,從而避免你遇到事-難過-遇到同類事處理辦法相同-繼續難過-再一次-開始懷疑自己人生感到絕望的怪圈。

拿理論呼你一臉也沒用啊,就算你頭疼醫生說你是得了偏頭痛患者也不會好。

所以看到夸夸其談的就算了吧。因為諮詢的主角是你。

想說therapist真的是很神聖的職業,患者把自己的脆弱和心情全部交託,是很大的一份責任和信任。若一些國內醫生收費高而又不負責任,真的很難得到患者的尊重。

但是於此同時,國內的心理知識普及不到位,對心理疾病持負面態度,患者羞於看醫生,缺少家人支持也間接造成國內醫生經驗不充足。

非心理學專業學生,若有不確切之處還請諒解。


先說結論:我還沒遇過合格的心理醫生。

我屬於長期情緒低落的病人,個人覺得是抑鬱症了,網上做一些量表也是屬於抑鬱程度偏高的類型。當然,自測畢竟不能作準。但問題是,也沒有醫生給我個確診。但是一個人心情灰暗十幾年了,不能算健康。

說說我看過的幾個醫生吧。

第一個是學校里的老師,看著很精明的樣子。她聽我說了一個小時,期間穿插一些建議、開解,但是我並沒有覺得有幫助,我甚至不覺得她理解我的痛苦。末了她給我的結論是:你這人太有意思了!也不知道她是什麼意思。她沒叫我再來,我也不打算再來了。

臨畢業,因為一個offer糾結了一周,最後還是決定求助。當然工作其實只是誘因,沒這件事的時候,我也沒過得比較好。這次是個比較稚嫩的老師,感覺大不了我幾歲。她用了一些開導的話,還讓我畫了張畫。不知道是不是我畫得實在沒什麼可說,我覺得她在艱難地找話來掩蓋她的分析不能。

其實我一直也在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也常常為一些故事感動,期待自己也能遇上一個揭開自己心結的醫生。但是這兩次諮詢都讓我很失望。別說如沐春風了,她們都不能讓我有去第二次的慾望。當然,我也知道心理治療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但是,我實在一點希望都沒看到,她們也都沒讓我再去,彷彿我是某種疑難雜症。

但我的心情一如既往地壞著。然後特別沮喪的時候,還是想去碰碰運氣。

第三次去已經工作了。特地請假去醫院掛了精神科。其實每次去找醫生,我都糾結了特別久。又怕又期待那種感覺。我已經有點社交恐懼了,到了朋友家門口都要猶豫半天要不要敲門。這次並沒有比較好,相反,特別糟糕。我才說了幾句話,醫生就突然拍了桌子,說你這是拿蘋果跟梨在比較,怎麼能比呢,不一樣的東西,balabala。她說了有一個多小時,中間我說了不到5句話。她像個小學的班主任一樣不停地說那套不能比較的大道理,我都聽傻了。最後她自己也說累了,還說我要下班了,本來你只付了一個小時的錢,我都為你延長了20分鐘,都影響我下班了。

這次諮詢之後,我覺得自己心情更遭了。

我有時候想,是不是我表述的問題,後來也找過兩次別的心理醫生,雖然不像這個那麼奇葩,但是沒有那個讓我覺得有信任感,或者安全感,讓我覺得有再來一次的必要。

其實我今天又看了一個。我說我現在每天滿腦子對自己的苛責,最近一年都在失眠。她問我每天能睡幾個小時,我說六七個,但是只是躺在床上,實際睡著的時間也就三四個吧。(其實我現在就是失眠中間,所以來答題。)她又問我體重有下降嗎。我說沒有。當然我其實也才110斤,而且每周三次鍛煉(都說鍛煉有助於緩解抑鬱,我堅持了大半年,也沒覺得有什麼起色)。心情低落了十來年,如果每年都要降體重,估計我也快消失了。沒想到她說,我覺得你挺正常的,能睡,體重也正常。我心想,難道我得形容枯槁才有資格來看病?本來她說我沒事,我應該高興,對吧?但是我也開心不起來。這樣的話,其實我隨便找個朋友都可以告訴我了,還需要花錢來聽?你說我沒事,可是我灰暗的心情可沒有因此好起來。


在中國和美國都有一些諮詢經歷,希望能提供一點幫助。

幾年前因為學業和家庭的一些變故,感覺有抑鬱徵兆。當時在國內,找了深圳一家三甲醫院精神科,但是體驗不是很好。明顯感覺的到醫生的不耐煩以及「你這樣的事我見的多了」,就是一直強調要吃藥,開了葯我就扔到一邊了(因為知道這類藥物的副作用和依賴性,自我診斷不到那個地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地方沒找對,感覺更偏向於藥物治療而不是精神疏導,醫生並不想聽你說什麼(可是預約的明明是一個小時的諮詢)。

後來就在網上找了諮詢師,聲音很溫柔很有耐心。但是試了兩次也放棄了,因為網上遠程很難建立穩定的關係,而且諮詢完沒有感到放鬆和提高。感覺一方面和諮詢師水平有關,她說的話都沒有超出我的預期,另一方面和懷疑心態有關,由於網上平台很難知道她真實水平,我一直抱有質疑評估態度。

再後來來了美國,兵荒馬亂安頓下之後又想試試。當時主要顧慮是能不能找到理解中國人心理的諮詢師。後來找到一個在香港和內地都有合作的英國老爺爺,古典的弗洛伊德學派,就固定下了一周一次,直到現在持續了接近兩年。

感受是的確有用,但也不是靈丹妙藥。首先是諮詢流派。現在美國流行的是認知和行為主義,主要集中在對抗焦慮症之類的行為糾正。因為我對精神分析感興趣,就選了已經不是很流行的精神分析學派(療程長見效慢保險公司不喜歡),但也能明顯感到,不同的流派傾向於用不同的理論解釋你的問題,所以選對自己適合的流派很重要。

對我來講諮詢最有用的地方,一是傾訴。當和諮詢師真正建立了信任,可以向他傾訴最隱秘最荒唐的想法,並且知道不會被judge,這一點對我這種內向又敏感的人來說很重要,大約人都需要被聽見吧,被聽見並且有所回應。

二是穩定感和支持感。每周固定時間固定流程,確實挺像在教堂祈禱,是不斷變幻的生活中一個穩定錨點。而且不用擔心他不耐煩或者對你失望,不帶評價的交流,這對我很難得很珍貴。

至於希望諮詢師讓人醍醐灌頂瞬間解決問題走向新生活......我承認我想的有點多。他的確提醒了我一些點,但都是我已經模模糊糊意識到的。更多的時候他主要是傾聽,讓我自己理清思緒,確定方向,然後支持鼓勵我走下去。

(待續)


就個人經歷而言,我的心理醫生主要是在聽我訴說,然後對我進行分析,與心理醫生的對話會是非常有深度的對話,醫生會很準確的抓住問題的關鍵點,重要的在於幫我分析的過程,讓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現在有什麼行為並且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幫助我把自己是怎樣一個人理清了(人是很複雜的動物,各個方面完全了解是做不到的,這裡所指的理清是指當前最困惑的問題),一個人的思維是有局限性的,恐懼來源於未知,所以一旦有科學的術語去解釋這一切,自身心理狀況會得到改善,個人認為去看心理醫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心理醫生不會給你公式般的方法說是只要照著做就會完全解開心裡的結,後續的自身鬥爭其實才是最難的。


首先對於題主問題當中國外和國內心理學發展程度的問題,說一下我認為的兩點原因:

1.各學科起步比國外晚,其中更是包括心理學

2.先物質,再精神

對於第一點涉及的面太廣,其中還會牽涉一些政治歷史的因素,對第二點稍微說明一下。

人活於世無非身體與靈魂。正如馬斯洛所言,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才能談安全、社交、尊重乃至自我實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還是有待討論的^_^),試想連溫飽都不能得到保障的環境,誰還有精力去關心我昨天出現的焦慮及不平衡,更不用說去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回到是否「管用」這個問題上來,我覺得心理諮詢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以下三點,明白了這三點也就回答了這個是否「管用」的問題了。

  • 諮詢關係的匹配
  • 來訪者的求治意願
  • 助人自助

由於這三點是相輔相成互相融合的,故綜合起來說明。

就題主的「裝B說套話」來講,在整個諮詢過程中都是心理諮詢師運用自己的諮詢技巧以及自己的閱歷及共情能力來幫助來訪者解決其具體問題,同時促成其自我完善自我成長。

在整個諮詢過程中,諮詢師不會告訴來訪者應該如何做決定,而是引導ta理性的分析自己的物理環境以及內心情感,讓來訪者清楚自己的處境,以希其自己做出決定。

比如來訪者是一位飽受丈夫家庭暴力的妻子,來到諮詢室尋求諮詢師幫助,以決定是否選擇離婚,其顧慮因素包括年幼的女兒,離婚後無經濟來源的全新生活,以及社會輿論的壓力。在整個諮詢過程中,諮詢師不會告訴來訪者應如何抉擇,而是引導她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清晰化,慢慢的讓自己的內心給出她想要的答案。這也就是心理諮詢師的職責所在——授之以漁,助人自助,並在這個過程中完善自我。

對於「套話」,我認為那只是對諮詢技巧的偏見。

比如「合理情緒療法」,無非就是:心理診斷階段,明確求助者ABC;領悟階段;修通階段。

再如側重「行為」的療法:明確目標行為;監控目標行為;設計干預方案,明確陽性強化物;實施強化;追蹤評估。

還有很多其他,如精神分析,來訪者中心,行為認知,這些在具體諮詢過程中都是存在一定諮詢技巧的,你不能說這就是生來硬拽的「套話」。

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是一個相互匹配的整體,正如@甜閣下 所言「沒有哪個諮詢師連一個來訪者都諮詢不好,也沒有哪個諮詢師能把所以來訪者都照顧得十分滿意」。

每個諮詢師都有自己擅長的療法,每個來訪者也有某一把特定的打開心門的鑰匙,要諮詢達到良好的效果抑或事半功倍,諮詢關係的匹配是極其重要的。


我小學的時候,我媽帶我去北京,1400一小時的心理醫生,沒任何卵用

然後在家長的3線小城市裡找心理醫生,結果同上

然後高中實在是難受壞了,什麼也不懂,也不知道藥物需要有人陪同才能開,逃課自己去醫院看心理課,1塊錢挂號費,醫生聽我哭了倆小時,態度很平和,他真的太好了。

結論:這玩意還是看臉,遇到一個好的醫生,都能出bw源了


推薦閱讀:

平時看起來很正常,一股人畜無害的樣子,但是知道自己其實心理陰暗,重口味,喜歡變態的事情,是怎麼回事?
每天都在胡思亂想,聽不進去課,神經處於高度緊張中。每天啥都不幹,但是很累,有沒有好的建議?
一個人獨來獨往久了,很享受,但偶爾有段時間有特別害怕,想逃避,想找個人陪著,這是為什麼?怎麼克服?

TAG: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