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正規的心理醫生?

如果發現自己心理不正常,應該如何找到正規的心理醫生?


分享一篇早年的文章,希望能幫到你:

如何為自己選擇一位合適的治療師或督導師

文:王雪岩

在心理治療這一行里呆得時間長了,各式各樣的心理治療師也接觸過很多,各種各樣新入行的同道接觸就更多,於是在成熟治療師與新入行的學員之間,我便常常充當起媒介的角色,常常會有學員問我:雪岩老師,我想找個體驗老師,你說我應該找什麼樣的?

其實這是非常難回答的一個問題,治療師與病人與學員之間的匹配度,往往是要依賴於當事人自己的感受的,如果只是泛泛的說一些成熟治療師的特徵,其實對選擇治療師的幫助並不很大。一個成熟的治療師,無非是專業訓練時數足夠豐厚、人格成長足夠健康與自由。因為這一行里是與人的深度共處,足夠多的訓練是必須的,否則在工作過程中,就很難充分理解相互之間發生的影響,那很可能就不是在幫助人而是在害人害已了。對於專業訓練這塊,是容易衡量的,因為那可以有一些看得見的指標去衡量:接受系統連續訓練的時數、被督導下做案例的時數、接受個人治療的時數等。這幾塊,是從不同的方向來考量一個治療師的專業修行:

系統連續訓練的時數是在考量這個人的理論積累程度,理論是一個治療師進行工作的最基礎工具,缺少了理論的支持,在工作中也就失去了思考的方向,因為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對人的理解是基於一套理論體系來解讀自己所感受到的那個人的,持某個流派理論的治療師,往往就會對那個流派視角下的呈現非常敏感,這可以幫助這個治療師去理解病人,一個沒有足夠理論訓練的治療師,也就相當於閉著眼睛帶路,是不太可能將病人帶到安全的地方的。之所以強調是系統的連續的訓練,是因為心理治療理論的龐大,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學習完整吸收充分的,理論學習,沒有五六年的積累是很難真正掌握的,這五六還得是真正下功夫去學,至於那些學了十年十大幾年,但從未真正下過功夫的人來說,他們可能皮毛都沒有觸到深處去。

被督導下做案例的時數是在考量這個治療師理論靈活應用的能力。接受督導,在治療師的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環,國外的標準是在督導下做3000小時的案例才允許個人執業,這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下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督導的費用基本上會是治療費用的兩倍,是比接受心理治療更奢侈的一件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便選擇一個變通的方式:參與團體督導。嚴格來說,團體督導應該叫做案例討論,這種形式會更加聚焦於理解病人,而很少涉及到治療師個人的情結與專業技能,因為在團體環境中要考慮保護治療師的自戀,所以針對治療師個人的工作往往就很少涉及到了。但一個治療師真正的專業能力的成長,是要靠師傅一點點帶出來的,而督導的過程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針對個人的督導,是從治療師個人的技術層面來進行指導的,也就是通過討論每一個工作時段中的工作片斷,督導師幫助治療師來理解病人所呈現的內容,並手把手的教會治療師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做出更有利於促進治療的回應。被督導的過程,除了促進治療師專業能力的成長,同時也在幫助治療師容納在治療工作中所接收到的來自病人的種種焦慮,這可以幫助治療師在工作中保持比較好的工作狀態,而不至於因為承接病人過多的破壞性內容而導致身心耗竭。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也可能會碰上一位正在接受督導的治療師正在尋找適合接受督導的案例,這種案例往往是本人有強烈探索自己的需要,並願意接受一段相對比較長治療的人。如果能成為這種治療師的分析對象,也就意味著你可以間接的接受一位更高級的治療師的治療,這種機會是非常難得的。

接受個人治療的時數是在考量這個治療師自己的人格成長程度,同時也在考量他的執業能力。心理治療是非常特殊的一個行業,這一行不可能象外科醫生的學習過程一樣,有機會去看別人動手術,這一行最有效的學習途徑是自己先去當病人,先體驗在自己身上開刀的感覺。一個沒有被充分治療過的治療師,他很難在工作過程中去處理被工作過程激發起來的,自己身上那些尚未處理過的情結,這往往會成為工作過程中的阻礙性因素。同時一個沒有當過病人的治療師,也很難體驗到那個來到自己治療室中求助的人,在治療室中所感受到的種種情緒。所以IPA(國際精神分析協會)才有對入會的治療師那麼苛刻的一個個人體驗的時數要求,被充分的治療,其實是對治療師和病人雙方的保護,否則在治療過程中病人得不到足夠的治療,治療師也容易在工作過程中被挫敗。

我想,上面講的這些因為可以被數字化,所以是容易考量的。難的是,中國的心理治療行業現狀是良莠不齊,單純從數字上看,有很多治療師學也學了很多年,錢也花了不老少,因為從業年頭多了,可能名頭也混得響噹噹,但真正的執業能力並不象我們想像得那麼好,這就讓我們選擇治療師時很困難,到底怎麼樣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治療師?

其實,就象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的唯一工具是他自己一樣,當我們打算進入一段治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對我們自己這個工具善加利用,我們可以藉助於治療師帶給我們的感受來判斷對方是不是適合自己的治療師:

1、他的語言有彈性嗎?一個成熟的治療師,因為他對自己的接納度理解度比正在成長中的治療師相應要高出很多,所以,他們往往會更有彈性。這是因為,一個對自己有比較多的理解和接納的人,他就不太需要藉助於很多外在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當他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凡時,他也就不必在自己的病人或學生面前證明自己是個專家,這使他有能力真正的放下自己,專註於傾聽病人的故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將心力放在理解病人上。而一個在這方面的修行有所欠缺的人,他往往會有意無意中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權威、一個專家的形象,只有這樣時,他才能在他的內心確立一些掌控感,才能讓自己感覺安全一些。當他需要借用一些很確定的語言來證明自己的專家形象時,他是不太有能力真正將自己與對方放平到同一個位置,從而去共同探討對方的內心世界。所以在工作過程中,病人會常常感受到自己什麼都不懂,而這位治療師什麼都是對的,病人每每表達自己與治療師不同的理解時,雖然字面上聽到的是這個治療師好象允許自己表達,可在感受中總是感覺被拒絕的時候;甚至治療師不能安靜的試圖理解病人的表達,而是一下子就拿出專業的架子否定了病人自己的感受時,很可能是治療師已經陷入了對掌控權的競爭。

如果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你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常常感覺到自己被教育被規範多於被傾聽被理解時,那就要小心了,當你常常從這個治療師那裡體驗到的是他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時,當你不得不對他的話言聽計從時,恐怕這個過程中,是有一些潛在的危險的。這個過程在滿足的是治療師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幫助病人成長。

2、他的時間能保證嗎?心理治療需要穩定的治療密度,這主要是基於幫助病人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安全與穩定的關係。如果你的治療師太忙了,忙到每個月都要更改治療時間,那不如早點離開他。因為他的忙至少說明兩件事:一是對於他來說,可能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他無法化解的,所以他可能用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借口更改工作時間,但其實可能是他的見諸行動;二是一個不考慮病人的需要而不斷消失的治療師,在專業修為上至少是有欠缺的,在人格結構內部,他也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什麼叫做「病人利益最大化」。在治療過程中,當一個治療師想消失就消失,消失前後又不與病人討論這件事在病人內部所喚起的體驗時,那也許意味著這個治療師自己的分離焦慮就是被屏蔽的,而治療過程中,分離焦慮是一個完整治療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很難想像一個對這部分體驗屏蔽掉的治療師可能與病人在這個點上開展有效的工作。

3、他能保護好設置嗎?治療設置就象是心理治療的一個參考範本,也象是個界碑:當治療的過程全部在治療設置內進行時,那個設置就象是不存在一樣,只有當治療進程中,治療設置被突破或是面臨被突破的風險時,那個框架的意義就顯示了出來,那會讓治療雙方體會到發生了不一樣的事情,而這個不一樣,就是治療的契機。而這個契機的概念,常常被一些不太成熟的治療師拿來作為突破設置的借口。在治療過程中,保護設置的責任是應該由治療師來擔負的,因為病人來這裡就是尋求幫助的,而他尋求幫助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人格中那些傷害性的元素需要被解讀被改善,而這些元素往往是以破壞設置的方式來呈現的,如果治療師不能很好的保護設置,某種程度上也就意味著他不能在專業角度上幫助到自己的病人。

比如,一個在治療室之外與自己的病人保持某種聯繫的治療師,這種生活關係很難保證他在治療室里保持中立節制的態度,從而也就會收了病人的錢,卻幫不到病人;或是一個借病人現實生活中的工作或是關係網路來幫自己解決生活事件的治療師,很難在病人心裡建立起專業性的關係,這種已經被污染的關係,會給病人的治療帶來很大的干擾;而一個在收費啊,時間啊等等方面不斷被病人突破的治療師,是不太有能力去容納病人的破壞性的,所以只能在見諸行動層面去滿足病人,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會完全失去了治療的意義。

4、他在工作中關注什麼?你的故事還是故事背後的關係與象徵?

一個病人來到治療室,他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與自己的治療師進行一段深入的工作,而治療師在工作過程中關注的點,會直接引領病人進

入治療師所關注的內容中去,所以,治療師在工作中所關注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到治療工作的進程。

病人來到治療室里,他會給治療師講很多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其實都會有潛在的功能和聯繫,一個成熟的治療師,是有能力透過這些故事,去發掘故事所傳遞的潛在信息的;而一個不成熟的治療師,因為動力性理解的能力不足,所以往往會在工作中與病人的討論只停留在故事層面上。

比如一個在前階段工作進展很順利的病人,在一次治療中給治療師講了發生在生活中的很多不愉快,但獨獨不講與治療師的關係,這會讓治療師非常迷惑:他到底想跟我說什麼?對於一個成熟的治療師,他可能通過捕捉自己的迷惑去理解病人潛意識中所傳達的信息是對於治療深入的恐懼,即「我害怕治療的深入,所以我不再跟你深入的探討了,我只跟你講一些故事來打發今天的時間」,而此時如果治療師沒有意識到這些,只是追著病人的故事跑,一直試圖理解病人的故事是什麼的話,就很難跟上病人的步伐,也無法真正深入的解讀病人的內心世界。

解讀了病人的故事在此時此地所傳達的信息後,還要關注到的一點是,這個時候,他在跟治療師講,潛在的,這個故事是與治療師有關係的,發掘這個關係對治療的意義很大。比如,一個病人說「這屋裡有股什麼怪味呀,真難聞」,味道可能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潛在的,他此時此地提到這個味道也會有他自己的心理學意義,比如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治療師的不滿,或是用談味道逃離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等。

所以,在心理治療工作中,故事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這時候講故事卻很重要,故事中所傳遞出的與治療師的關係更重要。對病人的故事,第一層的理解是故事的內容,深一層的理解是故事中的象徵意義,再深入一層是象徵中的關係,一個有能力不斷幫病人解讀這些信息的治療師,是值得信任的。

5、他的媒體曝光率高嗎?

目前心理治療這個行業也只是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一方面,專業人員的匱乏使在這一行工作中有些經驗的治療師成為了搶手的資源;另一方面,這一行發展的艱難也使一部分治療師急於收回成本,於是媒體的推動作用在這一行業中突顯出來。

很多人找治療師是因為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過某某治療師的報道,所以才找上門來,對於常常在媒體上露面的人,我們是很容易將其理想化的。不過對於心理治療這個特殊的行業,治療師在媒體中的高暴光率,卻可能存在一些潛在風險。這個暴光所指的,並不是說做一些科普性的宣傳講解,這裡所指的是治療師在節目或報道中不斷暴露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價值觀。

一個在媒體中常常暴光的治療師可能會潛在發生一些破壞治療的影響。

第一個是會減少病人的幻想空間。談話式心理治療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解讀病人的移情幻想來理解病人內部的心理結構,並在幻想與現實的差異體驗中不斷改善癥狀的,而一個高暴光率的治療師,會減少病人的幻想空間。因為當一個病人知道自己的治療師有一個上大學的兒子時,可能就不太會再去幻想自己是治療師唯一的女兒,而這個幻想的缺失,可能恰恰會影響到病人親密關係的修復;或者當一個病人知道自己前幾次的治療被取消是緣於治療師去錄製電視節目時,他就有可能合理化自己的憤怒,從而錯失治療的契機。

第二個是治療師不容易在治療工作中保持中立和節制。當一個治療師大量的個人信息被病人掌握後,他的某個句子有可能被病人拿來作為與治療師進行權力競爭或是實施其他影響的工具,如果治療師在工作過程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與病人就這些內容與病人進行工作的話,相應就會減少對病人原始體驗的工作,這對病人是不公平的。還有就是節目製作中,出於收視率的考慮,節目製作方常常會提出一些與心理治療工作原則相悖的要求,為了能夠合作,治療師也往往會做出一些妥協,而這些妥協,在之後的治療工作中,會將這個治療師陷入被動。比如病人會提出「為什麼和電視上看到的過程不一樣?」當病人提出這個話題時,他很可能已經從對治療師的理想化進入了妖魔化,這無形中給治療工作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影響元素。

第三個是一個無力拒絕媒體暴光的治療師,可能在其內部還有一些有待修復的內容。比如,出於緩解經濟壓力的考慮,希望通過媒體的宣傳提高知名度,從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其實,一個好的治療師,他首先應該是衣食無憂,不必太為經濟狀況煩擾的。因為當一個治療師本身為經濟所擾時,他可能就會在治療工作中對病人發生一些潛在的影響,比如當病人一直談到經濟方面的壓力時,因為這個治療師也在承受同樣的壓力,那可能就會成為雙方共同的盲點,從而無法對病人經濟壓力背後的內容進行更深的探索;或者是出於經濟方面的原因,這個治療師為了留住病人,可能會在收費啊,時間啊等方面的設置中向病人做出一些妥協,在意識中治療師可能體驗到的是自己在關心這個病人,但潛意識中,這很可能是治療師的一個見諸行動,病人會很敏感的捕捉到這些信息,並且感受到治療師的不安全,從而最終導致治療受損。一個對在媒體中暴光有高需求的治療師,還可能意味著他在自戀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處理的內容,而這是會對治療進程發生很大影響的內容。也就是說,這個治療師期待自己成為名人的背後,其實是有很多對自己的不信任、不滿足,而這種不足的狀態,會導致他從病人身上榨取自戀,或是在治療工作中停滯不前。

6、你能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嗎?

心理治療的目標,是治療,是成長。有效的治療,可以在工作過程中,使病人的人格越來越完善,社會功能越來越適應,而接受治療的過程其實是充滿艱辛與痛苦的。

之所以說成長的過程很痛苦,是因為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我們一些舊的防禦模式會被打破,然後重新學習建立新的防禦,在意識到舊防禦的不適應和新的防禦建設起來之前,我們會處在一種懸空的狀態,這種狀態是讓人非常害怕和不舒服的,治療師的工作就是要幫助病人安全的度過這個過程,並建立起積極有效的防禦形態。所以我們說心治療不是為了舒服,而是為了成長。

如果一個治療的過程中,你所感覺到的僅僅是關係上的安全,情感上的被滿足,而在過程中對自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層,甚至在治療過程中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弱,好象自己離開那個治療師就沒法活的話,除了要考慮那是不是激活了自己的依戀模式外,更要考慮這個治療師是不是還沒有能力帶領你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索。


謝邀。

「目前國內精神科醫生與心理諮詢或治療師的聯繫是怎樣的? 」在回答中寫過,國外的心理醫生指的是心理臨床學家,國內的心理醫生通常是指學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技術的精神科醫生。也有包含心理諮詢師在內的泛指。

國內心理諮詢師的精神醫學受訓度遠低於國外發達國家,為了避免誤診和耽誤治療時機,察覺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時候,首先上二三甲精神專科醫院確診。所在地沒有醫院或沒有像樣的醫院,上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看。精神醫學與心理學是兩個系統,找沒有臨床心理學及心理治療受訓背景的精神科醫生會出現一路用藥到底的情況,最好找「抑鬱症,抑鬱症的癥狀、治療」的好評醫生和「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註冊系統」中都有登記的,所在地附近沒有名錄上的醫生,可通過好大夫在線找醫生電話或網路諮詢下。

通常醫生能給個綜合精神醫學和臨床心理學的治療方案,根據治療方案再決定進行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以何種治療方式為主。開藥、進行電擊等治療和住院治療在醫院進行,由醫生開處方和治療單據。需要做心理治療看病的醫生沒法做,找醫生推薦醫師或心理諮詢機構,或自己從「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機構和專業人才註冊系統」中尋找醫師做心理治療。

做心理治療並非易事,「面對如此昂貴的心理諮詢費用,抑鬱症患者應該何去何從?」中寫的回答僅供參考。


其實是沒有所謂的「心理醫生」的概念的,應該是心理諮詢師和精神科醫生。

在一切開始之前,先區分一下:
1. 精神科大夫是做藥物治療的。
2. 心理諮詢師是做談話治療的。

(一)理想狀態是這樣的:

1. 精神科醫生是一般是醫科背景,在研究生階段選擇專科的時候修精神科。所以他們主要做精神疾病的診斷、處方權、藥物治療。

2. 心理諮詢師一般是心理學背景。在學術訓練之後,選擇心理諮詢(不同流派)的技術訓練。做談話諮詢。

兩者都需要長期、系統、專業的訓練。不可相互替代。

(二)如何選擇:一般取決於來訪者的狀況。

1. 重度精神疾病:
在精神疾病發作時候,社會功能喪失,一定要接受精神科的藥物治療。心理諮詢無效。

在治療後期社會功能恢復的時候,輔助心理諮詢。精神類疾病藥物治療複發率高,配合心理諮詢能夠降低複發率(普遍說來,特殊狀況不算)。

2. 一般心理障礙/成長問題:
尋求心理諮詢師幫助。(一般心理諮詢師也會評估來訪者狀態,建議是否需要去醫院就診

(三)流程:

1. 先去精神科相關門診做診斷。

2. 遵醫囑。

3. 需要的時候配合心理諮詢。

4. 以上反之亦然(即:先去找心理諮詢師,負責任的諮詢師會建議你是否需要去精神科作診斷或者轉介)。

(四)中國現狀:

1. 只有在醫院的精神科大夫可以做「治療」,即診斷和藥物。心理諮詢師沒有任何許可權。

2. 精神科醫院的心理科:我知道北京地區安定醫院、六院、回龍觀等精神科醫院都有好的心理諮詢培訓。他們在培養自己的心理諮詢師。(09年我在安定實習的時候,心理科的收費是60-500/小時不等)。

3. 社會上的心理諮詢機構:魚龍混雜。但是因為要提供好的服務才能存活下來。實際上有很多非常好的諮詢師。北京上海大城市收費確實在300-1000/小時。

接下來再談談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學歷、受訓背景等方面前面的答案已經回答的非常棒啦, 小編想要告訴你在開始心理諮詢之前需要了解的6件事:

1. 你要選擇一個,讓你覺得可以建立信任感的心理諮詢師。

因為心理諮詢裡面,諮詢師才是最終那個使治療發生作用的工具。來訪者需要和諮詢師一起建立一種關係,在這個關係裡面足夠安全地去呈現你所有的自己。而諮詢師會通過這個特別的關係,來讓治療發生作用。

倘若你一開始,無論什麼原因,就覺得你不可能信任這個諮詢師,不要理會你理智裡面所想的:「大家都說這是個好諮詢師,我應該試試」諸如此類的念頭。去找下一個諮詢師。

2. 開始諮詢之前,儘可能多地嘗試了解這個諮詢師(人本身)。

包括年齡、性別、TA的職業經歷,對人和生活的態度,甚至長相。你可以去看TA的微博、博客,你可接觸到的TA的相關信息。若能夠見面,則更好。

相比TA在媒體上有怎樣的影響力、拿過什麼樣的證書、有怎樣的專業背景,若是一個行業內獲得認可的諮詢師, TA這個人本身所帶給你的感受,在諮詢中對你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當然這絕不是要你去費盡心力去打探諮詢師的個人隱私。和第3條表達的一樣,目的僅在於,找一個你覺得易於建立信任關係的人。

總而言之,你總會希望找一個,讓你覺得舒服的開始。

3. 你要了解心理諮詢有嚴格的設置。

一般的諮詢設置是,每周一次見面,固定的時間地點,每次50-60分鐘。(時間和頻率有時也會因諮詢流派和來訪者的癥狀有所調整。)

因為心理諮詢是要在一個非常特別的環境下,諮詢師和來訪者建立特殊的關係。每周一次的頻率,既能夠在諮詢的環境下得到即時的支持,又能夠保持現實生活的狀態;而固定的時間地點,能夠幫助形成「Therapeutic container」。

如果諮詢師總是換著咖啡廳給你做諮詢(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除外),用掉了1個半小時,說因為超時30分鐘,讓你加錢。讓丫滾蛋。因為在諮詢的過程裡面,這是諮詢師的責任,來保持諮詢的設置。

4. 諮詢「療程」的長短、以及諮詢的目標,是在諮詢中,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商定的。

諮詢的前幾次(甚至在更長一段時間裡面),一般是做評估、收集資料的過程。諮詢師會幫助來訪者在前幾次確定大體的諮詢目標,而這個目標會跟隨治療的深入不斷調整。

因為諮詢的一個作用,是幫助你去了解你自己。打個比方,你頭痛去找醫生。醫生的任務是找出你頭痛的原因,是心是肺是脊髓,治療它。心理諮詢是一樣的。所以諮詢的目標,會隨著諮詢的深入,不斷調整。

在不足夠了解你狀況的時候(比如第一、二次見面),倘若一個諮詢師告訴你說,你是因為XXX,所以患上了XXX,7次一個療程,交錢包治(精神科大夫的藥物使用除外,因為藥物確實是用來解決癥狀的)。你就要把之前的諮詢費也給要回來,拎包甩門離開。

5. 若你心底有訴求,要知道諮詢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問題」 。

這並不是給諮詢師找借口。因為:治療不是給建議、講道理、做理智的分析。這些你的政治老師都會做,你也千真萬確不必花費這樣的時間和金錢,來找人教育你。

諮詢真正開始發生作用的時候,是在你和諮詢師之間,建立足夠安全的咨訪關係,你開始能夠將自己(潛意識層面)打開,諮詢師才有機會通過你們之間建立的關係,開始給你真正的陪伴、支持、療愈。

因此,若你確實心底有求助的訴求,這個關係的建立總會需要一段時間。當然,諮詢師也有責任,在諮詢的過程中給來訪者以治療的信心。

6. 你可以放棄這個心理諮詢師,但請不要放棄求助噢!

就好像談戀愛一樣,無論諮詢師多牛,都會有不適合TA的來訪者。更何況國內諮詢師的狀況魚龍混雜,找諮詢師的過程更像是盲人摸象。你可能遇見不靠譜的諮詢師,亦有可能遇見好的但卻不適合你的諮詢師。

請不要因此失去信心。就像戀愛一樣,你可以放棄不合適你的EX,但請不要放棄愛情;你可以放棄不適合你的諮詢師,但請不要放棄求助!

請相信,男女老少的諮詢師,總有適合你的那一個。:)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可以戳:http://www.jiandanxinli.com

想要介紹一下簡單心理的諮詢師入駐標準,並不是為了做廣告吖orz,只是為了告訴大家,為了確保每一位入駐我們平台的諮詢師都是專業、靠譜的、可以被信任的,他們必須滿足:
完成至少一個心理諮詢/治療長程培訓(2年或以上);
接受個別督導60小時以上,或參與團體督導60個session及以上,或從業不滿5年,應繼續接受督導;
正在接受個人體驗,如果個人體驗已結束,需100小時以上個人體驗(如果是精神分析,則需300小時) ;
從業兩年,付費個體諮詢(僅限面對面諮詢和視頻諮詢)小時數1000及以上或總計小時數2000以上;
提交一份相對完整的案例報告,用於專家盲評和入駐面試。
滿足以上所有條件的諮詢師,由簡單心理網站上的兩位(或以上)對你專業能力和職業倫理有足夠多了解的諮詢師推薦,並經過簡單心理的面試,可加入網站。

吶,找諮詢師呢,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來找我們玩!


因為本人是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據科任老師說,很多人會找我們學院的心理諮詢方向的老師諮詢,本人的導師也是臨床心理學方向的,他就接受過很多個案。我們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有電話諮詢熱線,在今年以前中心也會有償為校外人士提供諮詢。

有幾點提醒:

1. 無償服務一般治不好;

2. 來訪者(即病人)本身要有想治療的意願,願意配合諮詢者(即醫生);

3. 有一些機構可能並不正規,即使有心理諮詢的資格證;

4. 如果要去當地醫院,也要先查詢好哪家是可靠的;

5. 可以查詢當地危機干預或心理援助的相關機構、電話或網址,可以進行提前預約。

希望能幫到題主。


確定你需要什麼類型的心理醫生?

目前,我國大陸從事「心理醫生」工作的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在各個地區的精神衛生中心、各級醫院臨床心理科的醫生。這些業人員大多數是醫學背景,少數具有衛生部認可的「心理治療師」資格。他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各類精神疾病患者,服務形式目前主要以精神科診斷以及藥物治療為主。在我國不足2萬名精神科醫生中,僅有少數精神科醫生系統接受過一些較好的心理治療的專業培訓(如知名的有:德中心理治療學院的各類培訓班(簡稱中德班)、中國——挪威精神分析培訓班、香港林孟平教授主持過的心理諮詢博士生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協會CAPA培訓班等),能夠進行比較規範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服務,但是這些醫生的人數不多,其餘的都只能「見面就開藥」或者對求助者做「教育工作」。

第二類就是各大學心理學系的教師或心理諮詢中心的從業人員。他們多數具備心理學或教育學知識,理論好於實踐,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生為主的各類神經症患者,服務形式主要是心理諮詢或輔導,但除了少數參加過上述的較為系統的心理治療實踐性的培訓外(如上述的培訓項目),多數人缺乏系統專業的培訓,面對大多數心理障礙的患者,沒有深入治療的能力,有的人甚至做的就是「政治思想工作」。

第三類是社會上的心理諮詢公司或者心理熱線。這些機構的從業人員目前人數較少,但有增加的趨勢,他們知識背景比較混亂,主要來自教育學、社會學、哲學、文學、管理學、商學、法學、傳播學等各種不同的背景,有的甚至不具備高等學歷(但一般具有勞動部頒發的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他們的服務形式主要是心理諮詢和熱線服務,其服務對象主要面向有心理問題的社會人群,而服務質量也最為參差,出現極端的職業道德問題情況也最多(如利用求助者滿足自身的各種心理需要、甚至與求助者發生性的關係等嚴重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目前僅有極少數在中國大陸私人開業的從業人員具有較好水平,但是私人開業在中國大陸尚不具有法律依據,一般都是掛靠在某諮詢機構從業。

如何識別你的「心理醫生」是否專業合格?

當今的中國,買牛奶的時候要需要消費者睜大眼睛,找心理醫生的時候也一樣。那麼,如何識別你的心理醫生是否專業合格呢?可以通過以下方面識別:

第一, 學歷及專業課程的學習:一般來說,獲得心理學或醫學本科及以上學位、再加上較為系統的心理諮詢或治療專業課程的學習,這個是做一個合格心理醫生的先決條件,前者證明其有學習能力,後者證明其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

第二, 接受專業督導和實習的經歷:合格的心理醫生在其專業受訓經歷中,必然有較長時間的實習和接受督導的過程,一般不會少於1年(200個做心理諮詢的小時數)。指導其實習的督導老師應該是在業界內被認可的,因為好的師傅容易帶出合格的徒弟。

第三, 接受自我體驗的小時數:無論這個心理醫生多麼聰明或有名,接受心理治療(被治療)是必須的。一般來說,一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治療的小時數與其對人對己的心理覺察能力是呈正比的,這是一個合格心理醫生的必要能力。在大陸,接受過較長時間心理治療的心理醫生是很少的,因此這個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判斷標誌。如果一個心理醫生告訴你他從來沒有「被心理治療」過,那麼你還是不要走進他的診室為好。

第四, 是否被專業社團認可:通俗的說,是否為這個職業的「圈內人」。因為「圈內人」多遵守職業倫理(如果嚴重違反職業倫理就會被清除,這是非常沒有臉面的事情)。目前比較可靠、有口碑的專業社團是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註冊系統(www.chinacpb.org)。被這個專業社團接受是需要較高要求的,並且要遵守職業倫理,因此凡是能被這個系統接受的心理醫生一般比較可靠,至少不會對求助者「亂來」。比如:由於職業倫理的限制,心理諮詢師一般不會給自己的親戚和朋友做所謂的心理諮詢或治療,在行業內叫做「避免多重關係」。在被媒體參訪或參加公眾媒體活動的時候,說話會很小心,會避免談及自己來訪者或患者的私人信息,更不會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從事催眠、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的專業工作,因為這樣無法保護來訪者的隱私,甚至會對來訪者或患者帶來傷害。

記住:合格的心理醫生會提供或告知求助者他的學歷、專業受訓背景(包括被治療的時間)、專業資質以及收費標準等詳細信息,而獲知(並在心理醫生幫助下有效理解)這些信息是求助者的基本權力。如果這些信息你無法從你的心理醫生那裡得到,那麼還是不要去冒險的好。誰想被送進「手術室」後無法再健康地回到親友身邊呢?

附:你有權力了解你的心理醫生的如下信息

1、 學歷背景:本科專業?研究生專業方向?

註:本科是心理學或臨床醫學最好,研究生是臨床心理學或者諮詢心理學方向最好。

2、 專業受訓背景:是否接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有哪些?

註:系統接受過以下培訓的更好:德中心理治療學院的各類培訓班(簡稱中德班)、中國——挪威精神分析培訓班、香港林孟平教授主持過的心理諮詢博士生研修班,中美精神分析協會CAPA培訓班,或者被以下有口碑的國際組織認可的培訓項目: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國際心理治療聯盟(IFP)、美國心理諮詢協會、美國心理學會諮詢心理學分會、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分會。

3、 這位心理醫生被個體督導的小時數?被團體督導的小時數?督導有哪些是被行業認可的督導師?

註:系統接受過被權威專業社團認可的督導師(名單見:www.chinacpb.org)的個體督導的小時數越多越好,其次是團體督導小時數。

4、 這位心理醫生在督導下實習的諮詢或治療小時數?(指和病人面對面做諮詢的時間)

註:越多越好。不應該少於200個督導下與病人面對面做諮詢的時間。

5、 這位心理醫生自我體驗(被心理治療)的小時數?(與他的治療師面對面做諮詢的時間)

註:一般來說越多越好,好的心理醫生被治療的小時數不會少於200小時;完全沒有此項的最好不要接受其服務。

6、 這位心理醫生的專業資質?

註:具有國家勞動部頒發的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不能成為考慮指標,因為他們通常僅僅具有3-6個月的應試性培訓,不具有連續從事心理諮詢的能力。通常判斷心理醫生合格與否需要看1-5的問題是否可以。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註冊系統(www.chinacpb.org)被認為是行業內的ISO-9000(質量認可系統),如果是其被認可的註冊心理師或督導師,更具有專業質量,同時他們接受《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倫理守則》的約束,會按照這個倫理守則做專業的事情,如果出現倫理問題也有專門的「倫理工作委員會」進行調查核實給予相應處分。

附2:初次見面的時候,求助者對心理醫生的觀察也是一個指標

遇到以下情況可以立即判斷出這個心理醫生不夠專業:

(1)建立諮詢關係後,要求與你交朋友或類似行動(比如:約私下見面喝咖啡等);

(2)第一次見面整個過程中這位心理醫生說的話比你還多;

(3)諮詢前你無法獲知以上1-6問題的任何信息,見面詢問1-6問題也不給予正面回答的。

(4)諮詢場所(或諮詢設置)不安全,比如隨時有電話或人進來打擾;諮詢地點經常更換;因為醫生的原因你們諮詢時間經常不穩定老更改。

(5)如果你確定找的是心理諮詢師(不是精神科醫生),見面就推銷各種產品(包括藥品)的情況。

(6)第一次諮詢後,要求你一次性付清所謂的一個「療程」的費用的。合格的心理醫生會採用後端收費原則,比如:在每次諮詢後收取費用;如果是長期的心理諮詢,一般是每月或每周最後一次收取當月或當周的費用。

(7)長期為你做心理諮詢工作,而沒有書面的《心理諮詢服務協議》(或者類似書面協議)的,這個協議一般會規定好以下方面:知情同意、保密的界限、收費、轉診、倫理依據、休假等議題。

此外,經常在各類媒體(電視、廣播、網路等)大肆談論自己的來訪者信息,在媒體暴露下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心理專家或大師」,此類人在業內被戲稱為「專門害人的傢伙」,遇到還是早點避開為好。

文字來源:

中國有靠譜的心理醫生嗎? 文/鍾傑:北京大學博士,副教授,現就職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心。


我的孩子前兩年有了心理問題,一度上不了學,我在幫孩子找諮詢師的過程中,嘗試過5種以上的渠道,花費7萬元以上,市面上靠譜不靠譜的方法,我基本都嘗試了,分享幾個方法吧。

首先,建議題主先去醫院看精神科醫生,聽一下醫生建議,我家孩子就是我帶去看醫生後醫生建議做心理諮詢的。

選擇正規的心理醫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

1、看價格,免費的不靠譜的,一般諮詢師價格差不多都在400-600之間,要再高價位的只有極少數的專家,剩下的就是騙子。

2、騙子橫行,判斷方法是看其資格證、頭銜,執業時間,受訓情況,像「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這個就是假的。

3、不要相信搜索來的結果,那些廣告位都賣出去了,搜出來的很少有正規的,他們就是騙人,騙一個算一個,我在這裡被騙了一萬多元,對方就是一個吹噓自己是「一級心理諮詢師」的機構。

4、看口碑,盡量多問問身邊朋友,最好問有過自身經歷或者本身對心理學比較了解的人。我推薦:簡單心理,算是現在市面上比較靠譜的心理諮詢網站了,我輾轉一圈後在這裡給孩子約到了合適的諮詢師,至今還在諮詢中。

心理諮詢這個市場魚龍混雜,很多需要幫助的人並不了解,非常容易受騙,勞民傷財,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評論問我,能幫到大家我盡量都幫。


首先需要了解怎麼心理不正常了。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結論。醫院都有心理科室號,可以先去看看。


本人,女29歲,病情,怕跟人接觸因為耳鳴腦子不清醒不想跟人說話,記憶力下降,膽子小,喜歡自己一個人在家睡覺,喜歡安靜,煩躁心悸不安,感覺心很累,只想安安靜靜,人多的地方不敢去因為人多講話太吵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反應不過來所以怕去,請問老師這個是抑鬱症


我覺得不要去三甲醫院的精神科或者衛生科(類似於華西心理衛生中心),因為他們處理生理和功能性疾病比較在行(就是如何用藥物把你的五羥色胺水平搞上去),但在真正處理問題的方式上面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和建議。你可以找找論壇貼吧或者親友認識的,口碑比較好的治療師。


湖北省人民醫院裡面的更垃圾。不相信可以從精神科院,進去150m,右邊小門,樓房二樓,裡面全部都是高中生,大學學生在心理治療。

就是打吊針一個月(每天3瓶,大概90分鐘),只能打手背!注意,就是在你兩隻手的背上那4根看得見的靜脈上,每天1個針,我手上當時全是30多個點點,最後手實在沒有正常的靜脈孔了,一打針就漏針,流血。我死活不肯打針,哭著要出院。

一個月查房8次吧,一次1分鐘,因為那個女的是一個教授,帶的武漢大學的研究生,研究生也在觀察我的病情 ,那個教授經常請假不來。

(現在我的左右手都能明顯感覺靜脈那裡的神經不一樣,就像總有一層布蓋在上面的感覺,那裡一直都會有被摸著的感覺。和正常人的手背已經不一樣)

那個主治醫生(女,年紀大概55歲吧)估計看我真的不想打針,就在出院書上寫(好像是這麼寫的):心理障礙已經消除。

我就出院了,還買了一堆葯。

在住院一個月期間,只有2次1小時心理輔導,那個心理醫生是一個黑瘦的女博士,戴眼鏡,農村氣息很重,感覺她心理有問題一樣,很壓抑,看著就不舒服。問我的都是廢話,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不過只見了2次。

在住院期間就是一直打針住院。把我們當神經病對待。我另一個答案有寫。

我是和爸爸媽媽從小不在一起,所以不喜歡他們。不想和他們說話。

那個女醫生當時寫的是心理障礙。

一個月住院費1萬。

出院還要買葯,一個月藥費6000左右。全是口服西藥。

送禮,那個醫生也收了。

……

葯我都扔了。

最後自己調整心態,加上休學一年,和爸爸呆的時間很長,關係親密了一點。

但是還是有隔閡。

……

現在的心理醫生就是利用學生的不成熟和父母的家庭矛盾,騙錢。

(圖裡面是那個護士在給我對面的女生掛打吊針的藥水)


找正規的三甲醫院相關科室。

啥?我說得是現階段的國內。

其他我不懂。小民而已,不認國家還認誰。


推薦閱讀:

爺爺有嚴重的被害妄想症怎麼辦?
本科是應用心理學,以後想從事諮詢師應該怎樣去規劃?
總幻想殺人怎麼辦?
通過調節體溫來改善睡眠質量的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TAG:心理學 | 心理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