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製藥行業有哪些新的發現和趨勢?


占坑


15年藥理碩士畢業,進一家生物醫藥公司做臨床前藥理毒理研究工作,公司主要做七類新葯,所以我的主要工作是先收集fda,emea及日本和澳大利網站上的申報資料的收集和翻譯(老大喜歡把資料翻譯成中文後看)整理,寫方案初稿,聯繫CRO公司開展藥效葯代安全性評價,審閱CRO發回的總結報告(這是最考驗專業技能的一部分,也是藥理毒理工作最難的部分);之後根據公司的需要寫IND或NDA申報資料;間或根據藥物的一些改變做相應橋接試驗...這些寫在前面,下面言歸正傳

15-17年畢業的兩年時間裡,剛好經歷了藥物研發的各種新政策新法規的發布,公司會常請一些老師來分析講解政策,同時也會請一些有在FDA工作經歷的人講FDA的一些申報政策,最大的感觸就是CFDA走的越來越像FDA,至少藥物研發越來越規範了吧……公司計划走雙報路線,同時也在美國開了分公司,至少看起來還是蒸蒸日上的吧……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藥物最重要的是藥學部分,而這一塊是國內大部分製藥公司的軟肋!

常常年初定的計劃,要季度小結時就後推deadline,慢慢到年尾時發現有些工作還停留在年中的計划上,常常到快拿樣品時發現CMC的各種問題,藥學部分做的不好,導致後期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做試驗,前東家雖然算不上國內研發的典型,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國內葯企研發的現狀。

主要關注了臨床前和臨床的政策法規,藥學部分的關注比較少,雖然現在政策好了很多,以後也會更好,但是真心希望企業能好好努力把藥學部分做好,這才重中之重!也才能做出真正讓百姓放心的葯


謝邀!這都是2018年了好嘛?!

但是我覺得以下幾個領域是新的趨勢。

1. 國內創新葯企業的崛起,比如百濟神州,恆瑞都市值翻倍了,去年中國生物製藥融資300億美金。

2. 腫瘤葯是大家的重點,尤其是免疫領域。國內的PD-1和CAR-T等領域都發展的不錯,有可能成為First class or Best class級別的葯。肺癌也是大家角逐的主要領域!

3. 診療一體化。精準醫療成為趨勢,前期靶向篩查和後期靶向治療相結合,AZ的霧化室,胸痛中心等,Roche的診斷+腫瘤都有可能成為行業的典範。

4. CFDA開始學習FDA,嘗試和國際接軌,加快引入新葯;一致性評價,提升國內仿製葯的質量,都是為了更好的提升醫藥的可得性和提升國內製葯工業的長期競爭力。

5. Big Pharma前端研發撤離中國,禮來,GSK關閉中國前期研發中心,AZ賣出一半的股權等,都顯示這些頂級製藥公司對中國研發的擔憂,高成本,低產出,高風險。害怕國內的團隊有成果就整體創業去了。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還是差的,頂級製藥公司比較擔憂這一點。

6. 醫保擴大,頂級新葯有更多機會進入發達省市的醫保目錄,但是價格要更低,可見政府還是有所為,值得稱讚!

最後,感覺生物製藥的未來在國內的企業,但是這個過程也許需要5年,10年吧。


新的趨勢和發展很多,我舉個專業的例子吧,藥物經濟學第一次明確被官方提出用在高價藥品談判當中。2017年5月43個高價藥品談判結果公布出來,官方說明藥物經濟學被納入到藥品價格談判標準中,HEOR/PE的資料從以前選擇性提交,到現在絕大部分葯企都會提交。

從專業領域的角度看,HEOR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2017年算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標誌。這裡面也隱藏著一個邏輯:

中國經濟增速下降,

造成企業/老百姓的實際收入水平有所下降,

導致個人/企業/國家醫療保險的繳納減少和政府稅收的減少,

導致國家醫保基金的減少或者虧損,

導致國家需要尋找到新的辦法來降低醫保費用。

所以今年,各種醫保控費的項目,研討會數量增加了好多,包括之前那個治療白內障的神葯的曝光,其實也是這個背景下的必然結局,大家有沒有想過那個藥品為什麼早不曝光,晚不曝光,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面,政府媒體開始口誅筆伐,難道以前都一片和諧,以前醫生都不知道這個葯的廣告有誇大的問題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HEOR作為海外成功的醫療控費手段開始被政府所重視,雖然說HEOR本身的只能是為value-based medicine服務,但也是控費的一種手段。

考慮到未來幾年中國經濟轉型的壓力,HEOR的重要性會更加被政府,企業所重視,與此同時,中國創新藥物的蓬勃發展,也會對HEOR產生新的需求。反正領域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哈哈


瀉藥,弱雞藥學在讀學生狗。最近幾年的看法是1.醫藥代表越來越難做,同時與醫院、醫生、患者、公司溝通的CRA及其類似性質的工作正在逐漸興起。2.這幾年出台的包括一致性評價在內的各種政策,會讓國內本土葯企更加重視研發和新葯開發,對仿製葯的品質控制也會更重視。個人認為國內葯企會在這一波浪潮中出現一次重新洗牌。


謝邀 2017年美國的葯企有更多的併購 大葯企買一些前景較好的小企業 節省成本吧 外包依舊很多 越來越多生物葯開始火熱 中國很多葯企開始登陸美國市場 這是很好的趨勢 包括CRO CMO也越來越多中國企業 做的越來越大 尤其中國成功成為ICH member 以後中國的葯企勢必有很大的挑戰 但是那也是進入國際市場必經的過程 成本增加 葯價會上漲 但是質量就會更放心 更高效 企業才會有更多資本投入到新葯研發 尤其是生物葯 長期看對國民都是有好處的 以前長期國內仿製葯都不做體外溶解曲線測試 節省成本 但是藥效確實大打折扣 希望中國的葯企質量生產研發水平都儘快跟國際接軌 符合ICH要求 最終走向全世界


瀉藥。

從一個流通行業的從業人員角度來看,有一下幾個方面算是在2017年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

  1. 1月9日,兩票制國家文件的頒布,進一步促進醫藥流通的渠道整合;
  2. 11月28日,Gilead第一個自己運作的產品——索華迪在國內上市,真正為丙肝患者、HIV病毒攜帶者、乙肝病毒攜帶者帶來福音,同時也是新晉全球前十名的Gilead進入中國後的第一大手筆。BTW,2017年Gilead收購了Kite;
  3. 赫賽汀、安維汀等36個國談產品正式進入醫保,大幅降價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救治機會;
  4. 康德樂中國公司出售給了上藥;
  5. 國家進一步頒布了特醫食品相關管理辦法;
  6. 生物製劑的進口法檢放開到上海、廣州等地,進口藥品法檢費用全免取消;
  7. Watson在一些醫院正式『出診』;

先寫到這,mark再補充。


第一位留言,大局觀念,我學習到了。以我微不足道的認知。有以下幾點。

1. 國內葯企,從零加成之後,會有轉型成功的,也會有繼續依靠政府和關係生存的,舉步維艱。

2.抗體藥物非常火。普通百姓還是消費不起。中醫藥,保健,還是普通大眾的選擇。如何進行科普,如何學會健康生活,比什麼都重要。大家熟悉的藍枸飲料,猴頭菇餅乾,就是葯企轉型的例子。

3.未來希望有房地產資本進入藥品企業,整合民企和小企業,學好製劑技術,為國內和非洲,一帶一路,提供一流的中藥飲片,保健品。我認為是一條出路。

大家好好鍛煉身體!!!


葯價上漲,謝謝。


神葯的安全有效尤其是有效會被重點關注,臨床風險獲益比會被提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子。

大家的眼睛都在一致性,其實國產神葯的某些品種的蛋糕也是很美味的呀。

→_→


謝邀,醫藥代表都過得更艱難了。這個崗位的重要性亟待被證明,也亟待重整,但不是抹殺。


葯企普通員工,沒有大局觀,但是一致性評價不是為了收拾以前留下的爛攤子嘛??取消GMP檢查,實行飛行檢查,小葯企活不下去,大葯企成本增加。部分常用藥價格可能要上漲。


今年開始的幾年內,是國內製葯企業群雄逐鹿的快速發展期。CFDA為了保證醫保盤子不崩,總體思路還是要走國產替代國產原研的方向。基於此種目的才推出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和醫保品種限制,一方面用便宜但是基本等效的國產葯替代昂貴的進口葯,減輕醫保負擔;另一方面把屠刀揮向輔助用藥和重點監控用藥,比如中藥注射液、高值耗材等等,這塊15年的數據是2000億左右。這樣看的話,除去砍掉、省下,最後留出的空間是相當可觀的。不管是首仿還是原研,只要能趕上趟,就能提前搶佔這塊大肥肉。


推薦閱讀:

為什麼總說慢性咽炎治不好,只能控制?

TAG:藥物 | 藥廠 | 藥理學 | 治療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