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秋谷裕幸構擬的汾河片原始語?

秋谷裕幸在《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https://pan.baidu.com/s/1i5gX8cH 中對汾河片的祖語進行了構擬。該文同時也對中原官話關中片、晉語呂梁片、并州片進行了比較研究。

該構擬有哪些合理之處和不合理之處?會對汾河片以及關中片、晉語的研究、歸屬帶來哪些影響?

音系:


本人是陝西韓城人,汾河片方言是我的母語,因而我對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關注。汾河片方言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特徵的方言,吸引了許多學者對它的關注。其中尤其具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有陝西師範大學的學者邢向東以及本文作者,日本學者秋谷裕幸。

按照邢向東(2005)的觀點,區分汾河片和關中片的主要因素有兩點:假開三韻母以及宕江舒聲韻的文白異讀。(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angy200504012)白讀層體現的是方言的底層特徵(相對於文讀層的外來性而言),可以說是核心特徵之一,而事實上,這兩個類文白異讀現象在汾河片整體都普遍存在,而在關中片則幾乎沒有(僅在臨近汾河片的地區有少數存在假開三白讀ia的地方)。事實上,這種文白異讀現象在整個北方官話中都是罕見的,足以作為汾河片的特徵將其從其他方言中區別出來,因此我是贊成這一划分標準的。可見,汾河片具有很強的內部一致性,因此它的祖語的構擬,也顯得十分必要。

本論文的作者秋谷裕幸之前曾參與編寫邢向東主編的《陝西方言重點調查研究》系列中的《韓城方言調查研究》(該系列還包括《合陽方言調查研究》,韓城、合陽兩地為汾河片方言在陝西省境內分布的主要方言點),除此之外,他本人還曾前往霍州、翼城兩地進行田野調查,取得語料(1.7)。在此基礎上,作者援引了前人的其他一些調查結果,最終在汾河片內部七個方言點以及外部三個參照點的基礎上,完成了本次祖語構擬的工作。由此可見,本文是建立在作者實地調查以及前人的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是以現存方言客觀事實為根據的研究。

作者通過對豐富的語料的分析、對比、研究,再輔以外部參考資料,通過歷史比較法構擬出了完成了本次的音系,仔細閱讀原文,尤其是第3節關於問題的闡釋,足見作者態度之嚴謹,思維之縝密,方法之科學。所以,我認為本文是貫徹了科學精神的嚴謹的研究。

我認為祖語構擬這一工作是為了對於研究現在汾河片各個方言時,提供一個參照,正如廣韻音系對於現代漢語各方言的研究所起到的作用那樣。所謂的「祖語」,應當是「最近的共同祖先」,作為一個有著內部一致性(如上面所提到的文白異讀現象)方言片區,它的各個方言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一個共同祖先,對於這一共同祖先的構擬則是為研究當下汾河片各方言提供一個參照。正如作者在1.5中所言,「要有效地說明語言的發展,沒有原始語的重建是很難實現的。」以及在1.5.2中所聲明的,這一擬音是「一種統帥汾河片音韻史的抽象參考系統」。從這一角度來看,我認為本文所構擬的祖語能夠很好地完成這一目標,那麼這就足夠了。

對於我本人而言,在研究故鄉的韓城方言的時候,本文所構擬的音系,我相信對我定能起到極大的幫助,足矣。


作為一個汾河片母語者,對《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這個報告(不如說其是一本書)充滿了意外,也充滿了欣喜(自己萬萬沒有想到被納入中原官話的母語竟然可以受到國外學者如此程度的關注)。花了一些時間,對這本書翻了個大概,想就此陳述一下自己的一些淺薄之見。


書中對中原官話汾河片下了定義。通過和中原官話關中片以及晉語的對比,作者得出了以下結論:

就我本人來說,對此贊同。

  • 汾河片和關中片,是貌似而神不合的兩種語言。就書中所舉的汾河片的特點來看,現在的關中片無論是哪個地方都無法具有其中三點。不論是不是因為歷史或別的其他什麼原因造成了關中方言的現狀。關中片就目前的語音資料來看,跟汾河片顯然不是一種語言。書中提到了原始汾河片構擬中的幾個問題。著重強調了區分 汾河片各個地方文讀和白讀 的重要性。

作者在指導後人進行研究的同時,含蓄地指出了關中和汾河片的區別。

  • 汾河片和晉語,是有親緣關係的兩種語言。在書的結尾,作者提到了「原始西北方言」的概念,並且含蓄的指出:汾河片和宋西北方音不存在繼承關係。做出了:「汾河片和九、十世紀河西方言淵源於同一個原始西北方言」的假設,即下圖:

我認為,現在的汾河片和晉語的關係,也是這種平行發展的結果。汾河片和晉語之間的關係也如上所說。

綜上,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在於,它在音韻史上、第一次把汾河片與晉語等非官話方言放在了同等地位進行音韻對比。闡述了汾河片自身區別於周邊方言的特點,假想和描述了原始汾河片的音系,是汾河片語音研究的綱領性巨著。


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 對於汾河片內部的劃分,作者採取了國內很早以前落後的劃分方法。
  2. 完全沒有體現出汾河片內部三個小片之間的差異。
  3. 有些三小片內部非共時性的語音變化被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
  4. 對汾河片和關中片兩地之間的歷史關係認識不到位。

當然,這些都不足以影響其成為一本研究汾河片語音的宏偉巨著。


個人感情而言,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母語更加自信。也讓我感受到了以 秋谷裕幸 先生為代表的日本學者治學的嚴謹性。這種嚴謹的態度,我覺得是目前國內音韻學界所缺少的,也是我自己所缺失的。


作者在構擬汾河片原始祖語時剔除了西安話對汾河片的影響,撥亂反正釐清了屬於汾河片本質的特徵,反觀之前研究汾河片的一些文章則有將汾河片地位矮化,附庸於關中片的現象。

從文章中看出,作者認為對晉地以及關中片語言的研究還是不足,最終釐清汾河片、呂梁片、并州片以及關中片的關係還需要過程。


很多年不關注語言學,也沒拜讀過秋谷裕幸先生的著作,不評論了。留白也不是很合適,就貼個當年對古晉語的構擬吧,有興趣的可以和汾河片做一下對比。(知乎顯示不了國際音標,亂碼就亂碼吧,對於懂音韻學的朋友來說這不是大事)

早期晉語聲韻調構擬

中古權威韻書——《切韻》作者顏之推之孫顏師古在《刊謬正俗》中將晉語的祖語視為一種獨立的中古漢語方言,而至今晉語的白讀仍然體現著古晉語的面貌。根據現代各地晉語的特點,以及歷史上晉語區文人韻文作品的歸納,現對早期晉語的聲韻調系統進行一個初步的構擬,這個構擬的早期晉語音系大致可以放在唐末、五代、北宋。

本文所依據的文人有:唐彥謙(太原)、溫庭筠(祁縣)、武平一(文水)、王安中(太原),以上前三個是晚唐人,最後一個是北宋人。此外還有《開蒙要訓》與《番漢合時掌中珠》等反映唐宋西北方音的材料。

聲母(26個)

p幫並 p』滂 b明 v微 t 端定 t』透 d泥 l 來 ? 知澄 ? 徹 ? 娘 ts精從 ts』清 s心邪 t? 庄 t?』初 ?崇生俟 t? 章 t?』昌 ?船書禪 ?日 k 見群 k』溪 g疑 x曉匣-非敷奉 ?影喻

說明:

1依據十世紀《開蒙要訓》與十二世紀《番漢合時掌中珠》,西北方言全濁聲母已經清化,《開蒙要訓》全濁變全清,《番漢合時掌中珠》全濁變次清。東部晉語(含今并州片)與前者相符,西部晉語(含今呂梁片)與後者相符。上面是按東部晉語處理的。

2 依據《番漢合時掌中珠》,十二世紀西北方言次濁聲母,現在日語的漢音(唐代長安音)仍保留此特點。現在晉語有一半地區仍有次濁變全濁的痕迹。

3依據《番漢合時掌中珠》,十二世紀西北方言非敷奉三母合流,且併入曉匣母,龔煌誠先生對這種現象表示懷疑,但并州片與呂梁片很大一片地區都是符合《番漢合時掌中珠》的,其他晉語分布區也有這種現象的殘跡。

4 章組、庄組全濁清化後不變塞擦音而變擦音。

5 庄組未與章組合併為照組,因為晉語後來庄組與精組合併。

6 知組與章組早期未合併,因為晉語白讀中知組全濁清化後變為塞音,而章組全濁清化後變為擦音,二者清化路徑不同。

7 牙音尚未齶化,牙音齶化近古才發生。晉語上黨片牙音齶化過程至今仍未完成,可以作為輔證。

8 區分尖團,尖團合流很晚才發生,明清交替之際(十七世紀)太原學者傅山指出太原話正在經歷尖團合流的歷程,初期這種現象大約只限於主要城市,十八世紀反映并州音系的《方言應用雜字》仍能區分尖團。

9 由於晉語中存在著分音詞,當時晉語中可能還有kl,tl,pl一類的聲母。南宋《容齋隨筆》中有切腳字分音讀為兩字的記載,說明即使真有過這類複輔音,最晚在南宋也消亡了,由於晉語現存的分音詞(切腳詞)只有八十多個,數量太少,恐怕當時存在這類聲母的可能也不會太大。

10 晉語白讀中有不少微母字讀為mb,恐怕這是微母從明母分離前的讀音,而不是晉語早期微母的讀音,故此處仍擬為v。

韻母(46個)

假攝 二等:a 麻 ua 三等:ie姐

果攝 一等:?歌 u?戈 三等: y?靴

蟹攝 一等: ei海 ui 灰 二等: ai皆 uai怪 三等、四等:i齊 y 歲

止攝 三等:i脂 y追

遇攝 一等:u模 ?u路 三等:y 魚

流攝 一等:?u侯 u謀 三等:i?u尤

效攝 一等: o豪 二等: au餚 三等、四等:i?宵

咸山 一等: e寒 ue桓 ;e?曷 ue?末 二等: a山 ua關 ;a?黠 ua?滑 三等、四等:ie仙 ye元 ;ie?薛 ye?月

宕江 一等:?唐 u?荒 ;??鐸 u??郭 二等:?江 ;??覺 三等:i?陽 y?房 ;i??葯 y?? 縛

深臻 一等:??痕 u??魂 ; ??合 u??沒 三等:i??欣 y??諄 ; i??迄 y??術

曾梗 一等、三等、四等:i清 y兄 ;i??德 y??域 二等: a庚 ua橫 ;a?陌 ua?劃

通攝 一等:u?東 ;u??屋 三等:y? 鍾 ;y??鐲

說明:

1 各攝大多都能保持一、二、三四等的對立。這是現代并州片、呂梁片的特點,五台片白讀、清末民初張呼片(見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也或多或少保留著等的對立,可見這曾經是晉語的共性,比較接近中古的面貌。

2 在唐末太原籍文人唐彥謙、溫庭筠、武平一的詩作中,臻攝字已與曾攝字、梗攝字相葉,可見當時入聲輔音韻尾-t、-k已經合流,宋代太原人王安中的詩中,各攝入聲字均可相葉,說明輔音韻尾已經完全合流,並轉變為喉塞尾。至於反映十二世紀西北方音的《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入聲韻沒有喉塞尾,那應該是蘭銀官話或關中話的面貌,也可能是因西夏文無法表示喉塞尾。

3 在《番漢合時掌中珠》里,十二世紀西北方音陽聲韻的鼻韻尾已經完全脫落,其中深、臻兩攝的主要母音鼻化,其餘各攝不鼻化,而日語的漢音(唐代長安話)陽聲韻也無鼻韻尾。現在晉語并州片和呂梁片中(至少在老派或白讀中),咸山、宕江、深臻、曾、梗這幾攝的情況都與《番漢合時掌中珠》相同,只是通攝一般仍帶有鼻韻尾——現在假設這是後起的現象,仍按《番漢合時掌中珠》擬音。

4 在《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咸攝已併入山攝,深攝已併入臻攝。

5 當代晉語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深臻併入曾梗通且帶有鼻韻尾?,但這產生較晚,現在上黨片還有深臻與曾梗通之別,并州片和呂梁片老派也有這樣的分別。

6 由於捲舌音尚未出現,相應地,舌尖母音也未出現。

7 流攝唇音字混入遇攝,遇攝泥組、精組字混入流攝。

8 止、蟹合口三等併入遇合三等。

9 梗攝二等併入假攝。

10 曾梗合口三四等併入止開三或遇合三。

11 曾梗開口三四等併入止蟹開口三四等。

12 曾攝一等併入三等,現在除了呂梁片,大部分晉語只在入聲韻保留此特點。

13 現在晉語中宕江的分別一般體現在入聲韻,按照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的原則,推測早期晉語陽聲韻亦有此分別。

14 江攝併入果攝。

15 咸山二等併入假攝。

16 果攝分開合。

17 按照入聲韻與陽聲韻配對的關係,將入聲韻的韻腹擬定為五個,現在多數晉語為兩個,最多的地方還有四個,這是音系簡化的結果(宕江與咸山一二等的分別各自消失後,宕江又與咸山合併)。

調類:

東部晉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 (現在東部晉語平聲多不分陰陽,但連續變調可以區分,擬其原型平聲分陰陽,共六個調類。) 西部晉語: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現在西部晉語去聲不分陰陽,但上黨片調值與其比較接近,應為同一系方言發展而來,而上黨片去聲分陰陽,擬其原型去聲分陰陽,共七個調類。)


秋谷裕幸一看名字就是日本人,他的調值構擬必然又是用的平山久雄那套整個兒說反了的陳腐過時的謬論!

汾河片也屬於秦語,而秦語我說過,是官話中唯一沒參與過「洛豫徐淮」調值環流卻發生了部分逆向環流的方言,多數方言聲調演變的大致趨勢都是「降→高→升→低→降」,而秦語則是:上聲降調不動;平聲變低,而陽平由於比陰平更低,首先「觸底反彈」,低調除了變成降調,也有一定的幾率變成升調,而降調上又有上聲牢牢佔據著,因此陽平就被擠成了升調,低調的位置空出來了,陰平又進一步變低;去聲本來是升調,而陽平從下方出來想佔領升調,不過正好高平調這時候空著,去聲就被向上擠成了高平調……至於為什麼陽平一定要搶去聲而不是上聲的位置,按理說本來降調才最容易變成高平調,可能是因為秦語原先上聲就比去聲斜度大,而陽平由於低調的不穩定性,又恰巧變成升調了吧!

你要問平山久雄為什麼能正好整個兒說反了,很簡單,他把原始的當成後起的,把後起的當成原始的了,齊語單字調是豫式(或有向徐式發展的趨勢),輕聲前變調是淮式(或保留著徐式階段的痕迹),自己研究一下就明白了~~


首先,既然是存在古全濁系統的「原始階段」,至少是唐代之前,但是唐代結束之前的聲母系統里,怎麼可能出現疑母混讀以及見系全部顎化等現象,這個構擬完全脫離了客觀的史實和古籍記在,作者應該是在沒有深入了解古代漢語音韻歷史的情況下作此文章的

其次,汾河片屬於中古關中以長安為代表的方言的後代,不存在自源性質的晉語層次,並且在中古時期,晉語現代晉語仍屬於長安音的次方言


推薦閱讀:

南島語系有哪些特點?
英語中er發/ɑ:/的規則是如何出現的?
造成各種語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TAG:方言 | 語言學 | 歷史語言學 | 晉語 | 中原官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