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灣區鹽沙龍特別場是什麼體驗?


到現場一看知友們都年輕到不行,桌上的 @朝顏 小哥才大三。自我介紹的時候我這麼老的黃瓜綠漆都刷不順了,只好坦承是來見老朋友的。09年的時候周源在做http://Meta.cn,順便做了http://SEMWatch.org這個群體博客,我就是那個時候認識他們的,也是我ID的由來。10年我去北京出差,終於見到周源鬥鬥,然後給SEMWatch讀者做了個小講座,然後不久http://Meta.cn就倒了……(我真的不是雪風)

昨天我坐的這一桌得有一半是媒體,過了一會兒新浪科技的哥們問我:既然你看到過周源這兩次創業,那你覺得周源在做http://Meta.cn的時候和做知乎這兩次創業有什麼不同?我真答不上來,說:我只能說兩次創業周源身上相同的東西,就是一直堅持從用戶角度出發做用戶需要的東西,這點從未改變。

我記得周源剛開始做知乎的時候說:那麼多人都有那麼多精彩的知識和經驗,如果能相互分享給需要的人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當然原話記不得了,這就是大意而已。昨天的聚會因為小孩獨自在家,我很早就走了,也沒能跟大多數知友打個照面。但那麼兩個小時的時間,匆匆茫茫的聊天,還是很有收穫的。

有好幾位知友提到非技術背景沒畢業或者沒有牛逼閃閃的公司背景所以沒能說上話之類的,我覺得這恰恰是知乎的魅力所在。當然專業,興趣和層級接近的話,話題會更加有深度有質量,但那不是PINGWEST,極客公園那些行業信息分享乾的事情嗎?知友們迥異的背景和層級,產生的互動是另外一個層面的,非常有趣,有大量的知識空白點互相填補。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工作一定時間以後都會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舒適區,會對本專業本垂直本層級的知識有比較好的掌握,但這種掌握也是一種束縛:牛逼閃閃的大公司中,很優秀的員工也只可能只是一顆螺絲釘;而高速崛起的小公司中,又沒有遇到過大公司各種層面的挑戰,很多時候成功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還是相關相近的行業,跨行業跨學科的鴻溝和腦洞就更大了。而進入舒適區以後,絕大多數人的智力好奇心也許沒有減退,但對陌生的知識不再有主動積極的探索。當這類信息像肥肉一樣送到嘴邊的時候,我們都會一口吞下,更覺饑渴。知乎就是那把把肥肉送到嘴邊的勺子。並且這個勺子只是在滿足大家的智力好奇心,本身沒有太多的功利性。

去年幾個阿里的朋友來矽谷,問我能不能約幾個牛逼公司的華人朋友出來聊聊技術趨勢。我詢問的過程中,一個狗家的牛牛就說:想偷師還是偷人?我頓時覺得頗為打臉。其實阿里的朋友純粹是想聊些比較大比較空的東西,沒有明確的意圖,後來約到的幾個朋友也聊得很愉快,互相印證一些想法,頗有收穫。當然敏感問題上大家都很有原則,堅決不觸及。回頭想一下,狗家這位的牛牛的警惕性是很有來由的。臉書家也一樣,不許員工私自接待BAT來的人在食堂吃飯。這也是行業性交流的局限所在:高度相關垂直交錯,可以說的不可以說的都很分明,但少了很多模糊空間中的碰撞,而這種碰撞有時候是非常有趣的。

知乎剛開始BETA就收到了測試邀請,但我活躍了幾個月以後就基本不玩了。因為當時的知乎圈子太小太垂直,很快喪失新鮮感。而今年開始,反而不斷從微博進入知乎,就是因為用戶高度多元化,有趣的知識點太多了。當然網上的交流還是有各種限制,所以知友的線下交流就顯得更加主動而豐富。如果昨天不是分桌聚餐的形式以及時間不夠充裕,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昨天見到老朋友是非常開心的事情,能聽見新朋友們的種種意見,更覺得有趣開心。希望還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作為全場唯一的法律狗,我的感受和 @AkaHD 很像…

雖然我離 Sunnyvale 有一個小時四十分鐘的車程,雖然已經預料到了滿場都會是我聽不懂的話題,但知乎都到灣區了當然還是要去的,畢竟5月的「鹽 Club」都專程飛回國參加了。好吧確實不是專程回去的。

毫無疑問我是整桌最菜的——面對一眾斯坦福、耶魯、伯克利等夢幻學校畢業的各路 Apple、Google、Facebook、Linkedin、Oracle、Mozilla 等夢幻公司的大牛,我是唯一一個沒學位(在讀)、沒工作(在找)、沒科技背景(這個就真的沒辦法了)的三無人員,問的問題都是「您工作多久了」「之前在哪兒高就」「現在工作壓力大麽」「貴司招法務麼…」這種問題…

所以非常感謝和我同桌的各位大牛們照顧,我們那桌開啟全桌模式時基本在聊的都是公司架構、發展願景、股票、工作經歷和感受、伙食質量等等這種我聽得懂的話題,以及 @黃繼新 皇叔上《非常勿擾》的八卦。當然還有一些長很大的見識和感受是不能在這說的…

就我個人而言,這個聚會的感受和作用與法律狗通常參加的 Mixer 很不一樣——基本上我無法抱著功利性目的去參與,雖然我經常往灣區往矽谷跑,但這是第一次如此真正「進入」矽谷,大開眼界彷彿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當然最重要的收穫是認識了很多有想法、有見識、有經歷的朋友和前輩。以及我們的微信群。O(∩_∩)O

唯一個人感受有遺憾的地方是:雖然聚會基本處在一種輕松愉快、其樂融融的氛圍裡,尷尬場面打開之後大家都變話匣子了,但因為是中餐廳的包廂裡分了四個大圓桌,這個包廂佈局擁擠到所有人落座之後基本每桌有四分之三的人是不能起來走動的,這也導致基本上多數人都只聊到了自己本桌的人,除去本桌的人和周總之外,我基本只聊到六七個其他桌的人。可能這是中餐式聚會與美國這邊走來走去的 Mixer 相比的先天不足。

最後非常感謝市場的兩位工作人員,組織活動辛苦了。

? 這個答案單純為了給自己參與這次活動留一個紀念,贊同/反對/摺疊請隨意~


推薦閱讀:

「劉看山」「鹽」這兩個品牌周邊的取名是出於怎樣的考量?
參加紐約鹽沙龍特別場是什麼體驗?
第四屆鹽 Club 你最希望見到誰?為什麼?
知乎主辦方在邀請「知乎鹽 Club"13」的與會人員時的標準是什麼?

TAG:知乎 | 知乎鹽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