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當今普通話的韻律,吳語四聲八調、粵語九聲、潮汕八音,哪個更接近古漢語的詩文韻律?

比較喜歡詩詞,但是對於韻律卻不甚了解。因為聽說普通話對於平仄的定義是錯誤的,粵語介紹說是接近於古漢語的韻律,潮汕的詩詞韻律也聽過,而吳語四聲八調是查來的,想請問各種方言哪個更接近古漢語,並且普通話對於平仄定義的錯誤具體錯在哪一個方面,會不會影響詩文的美感,謝謝。


吳語有五個、六個、七個聲調的,粵語也有八個聲調的。你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

其餘的問題請見:

現代各地的方言中,哪一種才是純正的「漢語」?

用粵語或其他南方方言(如潮汕地區)念唐詩是不是更適合?


古代(中古)漢語就只有四聲:平、上、去、入。沒有那種七八九十個聲調的,不是聲調越多就越接近古漢語。

我們現在各方言的聲調都是在此基礎上演變來的。那種七八個聲調的是根據聲母性質(全清、次清、全濁、次濁)不同分化合併出來的。

拿普通話的基礎方言北京話來說,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陰平陽平就是根據古代平聲字聲母的清濁分化來的,而入聲被合併進了其他的調類。

你用普通話讀陰平,那個字一定是古代的平聲或入聲;

陽平,一定是古代的平聲或入聲;

上聲,一定是古代的上聲或入聲;

去聲,一定是古代的上聲、去聲或入聲。

(特例總是有的,但是極少的,我們不要對北京音讀古詩妄自菲薄嘛)

那麼只要知道哪些是入聲字,然後按照普通話的聲調,就可以符合古代的平仄(上去入)了。

其他方言也是一樣,只要知道了現在的聲調跟古代的聲調是怎麼一個關係,就可以推出符合古代的平仄了。只不過,南方的一些方言入聲還沒有被合併進其他的調類,不用像北京話那樣記入聲字罷了。


粵語更接近,因為廣府人是秦漢時期遷徙過來的中原人,中原經過戰亂語言變化比較大,而漢語是恰好是漢朝成形的,可以說廣府人把那時的語言保留到現在,雖然亦有時代變遷,但是這種變化是最小的,而客家人是南宋的時候遷徙過來的中原人,那時中原經過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官話已經相比漢唐時期變化比較大....大家可以參考香港粵語與廣州粵語的區別以及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推薦閱讀:

「小姐」「哪裡」等詞中,第二個字是三聲還是輕聲?
粵語讀古詩、文言文是否更有味道?

TAG:古漢語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字讀音 | 漢語聲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