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血腥、暴力、噁心、鬼魂等題材的重口味電影的價值在那裡?如何欣賞它們?


.-

好吧。其實題主列出的血腥、暴力、噁心,鬼魂這四個詞都屬於某種形式符號的表徵,它們統屬於廣義恐怖類型電影中的恐怖語言。

其實這類型電影真正的吸引力就是恐怖本身,在恐怖氣氛中我們不經反思的就可以自我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存在感,恐怖和死亡的雙重壓迫使我們在一種焦灼的複雜心情中重新激發了自我的生存本能。

這類型電影一般分為兩種:一類是以表面殘酷作為噱頭的電影,它們一般有大量的血腥和暴力場面,追求視聽感官上的恐怖,是為恐怖而恐怖。我個人認為這是屬於相當低級的一種恐怖;另一種是以恐怖為「主題」的影片,這種恐怖是由故事引起的,是發自人內心的恐怖,追求的是一種心理恐怖效果,並在影片中有意識地探討造成這種恐怖的社會、文化和心理根源。這是現在比較主流且受到肯定的恐怖電影類型。恐怖電影的恐怖影響力不僅僅存在於觀看電影的那一特定的時間,最成功的恐怖電影可以把人類心理壓抑已久的複雜恐怖感覺開掘出來,使人的恐怖體驗持續時間遠遠大於影片的放映時間。

其實人類骨子裡存有弗洛伊德所謂的「死亡本能」。歷史上,從來不乏以死亡和恐怖作為娛樂和觀賞對象的國家和時代,例如古羅馬的角鬥士,奴隸鬥士等等。只不過和古代不同,我們欣賞死亡和恐怖,一是有著不同以往的複雜心理機制和時代背景,有一種反思和反抗的心理意識,二是藉助對他人無實際物理傷害的虛幻影像,其集中的表現方式就是恐怖電影。

我先說如何欣賞這類型電影,再說其價值在哪。

這類型電影往往有三種製造恐怖氛圍的方法,一是運用蒙太奇;二是運用劇本情節;三是;運用恐怖元素。第三種最重要,因為蒙太奇和劇情有一定套路,對於有經驗的觀眾很難再令其產生代入感,並且像《咒怨》、《女巫布萊爾》、《異形》系列這些經典恐怖片往往劇情也很簡潔。欣賞這類型電影比較重要的是欣賞其恐怖元素,下面討論比較重要的三樣:扭曲、空無和幽閉

扭曲是現代人無可奈何的生存狀態。它的本質是人的異化,而這種異化在當代社會不僅不可避免,而且日趨有加劇的傾向,它壓制了包括情感在內的一切人類本質追求。當代人們生存在這種自內而外的異化環境中,自然的產生出一種扭曲情感,並在日常生活中於言語、行為中表現出來。而在電影中,扭曲的情感,符號化的凝結成為一種獨特的感覺形式——肢體和聲音的扭曲,以此烘托恐怖的個體死亡幻覺。《午夜凶鈴》和《咒怨》中,將死之人的照片中,人的臉都是扭曲的;貞子爬齣電視機,整個身體都呈現一種不正常的扭曲;《午夜凶鈴》那經典的錄像帶中,聲音是扭曲的,裡面也同樣出現了爬行扭曲的身體;好萊塢經典的殭屍片中,死人大多肢體扭曲。

空無的恐怖首先來自於無知。這種無知不是知識的匱乏,而是源於信息的不足和感官的局限。人們時時刻刻比鄰一種無知狀態,其產生的心理結果就是無依無靠的無把握感覺。具體到影片的感覺形式上,就是影片主人公對特定物品所蘊含的「內涵」的無知,以及對感官死角的物品的茫然無知。例如,《咒怨》中的鬼屋,《午夜凶鈴》中的錄像帶,受害者對它們的危害性和致命性一無所知,而《午夜凶鈴》系列中的小女孩和《咒怨》中的小男孩,作為一種恐怖和危險的符號,往往出現在主人公視線的死角。

幽閉是一種隔絕狀態,一種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雙重割裂。這同樣是今天大多數人們面對的一種不同以往的特別狀況。現在人們的活動模式是點到點的跳躍性模式,活動範圍日益狹窄。人們好像只是不停的從一個房間走入另一個房間。(古代商人的活動模式是線性的,古代農民的活動模式是平面的。)因此,幽閉的感覺如本能一般被壓縮在我們的意識深處。另外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冷漠,無疑也助長了這種虛幻的幽閉空間的形成。在恐怖電影中,很多恐怖情節都發生在地下或者封閉的空間,例如經典的《異形》系列中的太空船,根據斯蒂芬·金小說改編的《血色玫瑰》的古宅,好萊塢拍攝的《黑暗來襲》的地下,《咒怨》的鬼屋。這就是幽閉的恐怖感覺形式。相比西方導演,東方的導演喜歡似乎更加狹小的空間,如電梯和洗手間。《咒怨》中導演只是讓小孩子模樣的怨靈隔著電梯門看著受害者,在《午夜凶鈴》導演中田秀夫的另一恐怖大作《來自幽暗的水底》中,受害者和怨靈擠在同一個電梯中,讓人不能不毛骨悚然。

最後說說這類型電影存在的價值。這些類型的電影是一種很特別的類型電影,它利用恐怖來排解恐怖,利用壓力來緩解壓力。人們通過品味凝結成形式符號的恐怖元素,把潛意識中積壓的焦灼情緒發泄一空。人類的內心心理結構是異常複雜的,因此其中潛伏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而現代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新的心理問題也層出不窮,因此,不同的恐怖元素總是不斷湧現,通過優秀導演的精心運用,不斷凝結成新的感覺形式,進行跨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2]石川、李志強,中外專家聚焦恐怖電影探討國產類型片發展前景——「中國首屆恐怖電影創作與產業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04年04期

[3]劉超,欣賞死亡,玩味恐怖——恐怖電影吸引力分析

[4](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劉大基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


人們看電影,不僅僅是為了愉悅,更多潛在原因,在於感悟真實的世界。

因為真實的世界,才代表真實的信息,才代表真實的智慧,才代表真實的快樂。

世上有善人,也有惡人,這是真實存在的,理智者不可以逃避。

既然邪惡、血腥、恐懼的事情是普遍存在的,難道不應該去體驗,去感悟,去探究,去控制嗎?

看電影的意義是什麼呢?

如果世上的電影,都不能教觀眾體會善、體會惡、體會喜、體會悲,那電影這種東西,還有什麼價值呢?

恐怖片也有恐怖片的價值,就如同喜劇有喜劇的價值,悲劇有悲劇的價值。

但是現階段,許多恐怖片質量很差,缺乏發展和研究,淪為消極思想的低劣傳播,是對恐怖類型片的侮辱。

未來的恐怖片,必然會向更有意義,更真實的方向發展,會讓觀眾體驗更精彩的世界。


設想一下,如果一部電影如果通篇只是放映暴力、血腥、恐怖的鏡頭,你肯定會覺得沒意思。而武打片、恐怖片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這些暴力和血腥的鏡頭被包裹上的一層情節的外衣,這層外衣讓觀眾能夠輕易進入感受暴力和血腥的情境,等觀眾進入情境之後,暴力和血腥就會變得有意思起來。

詳細的探討見視頻:男孩子的偶像劇


看電影消磨時間逃避現實,所以感官刺激強的題材比較合適,譬如警匪動作科幻,或者題主說的那些唄。

看著爽就好了,絕大部分都是惡趣味和媚俗跟風抄襲之作。


以下觀點純屬個人觀點,如果您在閱讀過程中出現嘔吐,反胃,噁心等不適狀況,答者只能說您不適合這裡,請點擊右上角的叉叉。另外,未成年人請在家長的指導下閱讀。

活躍一下氣氛,哈哈

先簡單說一下我是如何走上重口味這條不歸路的吧。我現在是一名大學生,離畢業也不遠了。但我第一次觀看的很血腥,很暴力的電影叫做《電鋸驚魂》(不要在意那些細節,國類電影沒有分級,反正網上一搜就搜到了)。是我高一的時候基友告訴我的,以「高智商」「暴力美學」「真理」等一系列辭彙將我引向深坑。《魂一》當時把我看吐了,我第一次看到那麼血腥變態的電影,完全顛覆了我的三觀。裡面的角色也不是那種我時常在電視中看到的「隊長,你先走!!!」的光輝形象。在這類的電影中的角色往往以極端的手法來表現,將人性的陰暗,自私,背叛刻畫的淋漓盡致。

然後,我就在我基友的帶領下,走向了一條不歸路。再後來就是各類的所謂的世界十大禁片,各種地下電影,重口味,奇幻等等。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果斷執筆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我將重口味電影分為3類:

第一類是感官刺激。什麼是感官刺激,感官是指我們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器官。當這些器官接收到外界的訊息,例如光線進入眼睛、聲波傳入耳朵(膜)等,我們器官的神經會接收這些訊息,然後再傳入腦子加以處理,詮釋這些訊息的內容,之後再進行相對的反應等。例如,看恐怖電影能令人產生顫慄、驚悚、恐懼等情緒作用。觀眾去看恐怖電影是為了體驗這類情緒,所以說是追尋感官刺激。

其次是這種電影拍攝的價值。

現實生活中,我們處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自身很多的慾望受到限制(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但又想要得到滿足時就需要感官刺激來完成。比如你饑渴了,就看片,片里的信息刺激你的大腦,然後你就「飽」了。同理,兇殺,虐待,肢解這類的事情在常規世界中是不允許的,但又有少部分人群是有著這方面需求的,那麼怎麼辦呢。於是就出現了重口味電影,觀看這類電影,體驗電影內容中的殘暴、犯罪的行為,從而從心裡(精神)上得到滿足,趨走心中的焦慮或者好奇。這類電影的主要的消費群體就是這一類既想要去做某些事情但又不敢去做(或者做過了又想通過類似的電影情節來再次回味)和好奇的人。從我自己多年的觀看經驗和交流的結果看來,這些電影本身就是小眾的電影,知道的人很少,喜歡看,並且樂至不疲的觀眾更少(個人覺得)。

然後是感官刺激類的電影一般情節比較簡單,以描繪暴力鏡頭和番茄醬為主,就是以滿足觀眾對殺戮的快感而拍攝的。這類電影在我看來簡直就是渣5的東西,對於此類的電影我早就脫敏了。但是對於許多好奇而去嘗試的觀眾往往就會感到不適反應。

所以啊,感官刺激類的電影就是一個感官刺激(當然也會有《電鋸驚魂》《九人禁閉室》這類有深刻含義的電影,但是,很不幸的告訴你,非常少)

第二類是變態類電影。

首先,要為大家重新定義變態的界定。

在常規生活中我們所說的變態是一些什麼人,例如一個人在餐桌上吃飯,大家會覺得他很正常,但如果他把吃進去的飯再吐出來,然後再吃回去,那你會怎麼認為——變態。按照這種常規的界定,在我的理解中,變態就是指有著反常行為的人群。同樣,那麼在精神病院中的那群人又是什麼呢,你會說他是病人,但你會發現,如果以上一條的常規定義來界定這類人的話,你會發現他們完全符合變態的行為,可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不這麼稱呼他們,為什麼,我們認為他們是患了病症,並非常人。看到這你是否已經猜到我要說什麼了?

其實,所謂變態,其實就是患有精神症,神經症的病人(《變態心理學》,不過時間過得比較久,可能我都忘得差不多),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變態,實質上就是患有變態心理的常人。(因為他們並沒有住進精神病院或者還未被相關診斷判定為精神病人)從這個角度來分類重口味電影,在我的概念中,人格分裂、精神症等題材的就很符合。《禁閉島》《致命ID》《記憶碎片》等。這類的電影有著學術方面的基礎,也就是說你在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再查閱相關的書籍是符合邏輯,是吻合客觀事實的。並非某些國內的神劇(我會說有部神劇可以把人一下撕成2半嗎)完完全全就是YY的內容。而且這類的電影有著較高的觀賞價值,無論是老外的拍攝手法,演員的神演技,以及高智商的劇情設計,我認為都是一種享受。這類的電影很多人誤以為是高智商電影,其實裡面的高智商的那個人啊...就是神經症(或者精神症)的重病患者。

第三類我就不太多說,簡直是shi一般的存在,我cao!看完之後你一定會有吃了shi得感受,這類電影就是變態心理的人才能拍出來和細細品味的!!!例如《兩女一杯》《疼痛奧林匹克》《異常》等等等等。我只能說,太TM變態了,簡直就是...這類我不建議問者去看,而且也沒什麼欣賞價值。我年輕的時候就是為了在基友面前吹逼才去看的,現在看來,真是年少不知事啊。太重口了,這類電影沒什麼劇情,人物的行為不合邏輯,演員的演技也差,而且稍微好看點的,出名點的會出現在幾部類似的電影中出現(《切膚之愛》和《東京殘酷警察》的主角我會告訴你是同一人?)。此類電影毫無思考和品味的價值,內容低俗,演員賣肉,行為多為反人類行為和變態噁心的行為(你懂得),如果你要減肥,可以去看。真的很重口。

但是在這3類中,也有一些極為隱晦的電影,你在搜索到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類電影在標籤介紹上會有cult這個辭彙,或者「另類」一詞。這類我也看過,但實在比較深刻,不看影評完全看不懂TMD到底在演什麼。

最後呢,人生總是美好的,看了這麼多的重口味,我在了解了所謂的世界的黑暗面的一小部分之後,我才發現,像我現在這樣,每天早上起床看到陽關緩緩漫進我的窗戶,路上人來人往,下午喝杯奶茶,在看上一本書。生活啊,就應該這樣,簡單,美好。

珍愛生命,遠離重口味。

說的太多了,而且可能有些地方的表達並不專業,但確實是我的真實觀點。答者文筆不好,所以各位請見諒。由於說的太多了,我就匿了。


這些令人恐懼的元素無非都是指向死亡,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告訴觀眾及讀者死亡以及恐怖都是藝術作品的虛構,現實還是很美好的。受眾通過它們,可以感覺到所有的不幸都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而自己是相對安全的。這是一種對現實殘酷的逃避,其實死亡就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我們大多數人對危險視而不見。



感官刺激。人為了尋求存在感,就會尋找感官刺激。

不是我思故我在,是我感覺,故我在。


許多重口味片子,很多對於人性的剖析跟刻畫是非常非常獨到的,許多禁片的導演都是天才級,只不過他們反映他們思想的手段偏向於暗黑,比如感官世界,通過壓抑的情節,刻畫人性,反映現實,通過視線的衝擊,衝擊心靈。許多片子被禁的是情節,但想傳達給觀眾的東西,確是值的一觀的。當然也有許多重口味電影,比如亂鬼龍系列 幻奇系列之類的獵奇片,只是滿足一些觀眾的獵奇心理,有沒有意義呢?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就是教導觀眾,沒事別手賤,好奇心不好。。。。


看過電鋸驚魂,個人認為毫無價值,西方文化的糟粕,我認為不僅在中國該被禁,全世界都該被禁


無非理解,活著不好嗎?沒事找什麼刺激


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偵探推理,恐怖懸疑之類的東西,雖然膽子很小卻按捺不住的去看。害怕但是很刺激,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恐懼伴隨好奇的吧。

不過長大之後的一段時間是很瘋狂的熱衷。

別人為什麼喜歡或者怎麼欣賞我不曉得。我只知道曾經自己唯一的樂趣……應該是說唯一能夠引起一絲情感波動的就是這類電影,可能要歸結於當時心態不好,看別的東西完全無感,也只有看這些才意識到起碼我現在還是知道害怕的,恐懼也是情緒的一種。

再到後來心態好了,偶爾還是會看,不過看過之後會有一絲感慨,世界其實很美好,活著真好!


類似的問題是過山車、蹦極的意義何在。不甘於平庸的人追求一些奇特的經歷(現實OR虛幻)


簡單點說吧,為啥美國人特別喜歡殭屍題材電影?

因為殭屍跟真人差不多,如果你拿著重機槍掃那麼一堆人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掃殭屍就可以。

看到一堆一堆的人被掃下,爽否?

爽,如是。


愉悅,一種感官刺激的愉悅。人陰暗面的直接映射。


血腥,暴力,噁心,鬼魂題材的其實是對於「性善說」的反面:「性惡說」的一種寫照吧。

性惡篇:「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人的本質是壞的,行善是因為內心的虛榮,是偽物。而電影中展現的血腥暴力噁心等等,看到時可能會感到不適應,但是,可能也會有一絲快感么不是?

維基百科對於性惡也有這樣一種解釋

霍布斯認為人就像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野獸,人類的天性是反社會的、有破壞性的貪婪。若放任其不管,則最終必會以謀殺、強暴、搶劫等做結。「社會」則是拴住這個野獸的一個工具。

不說一些電影。一些著名的動漫,例如EVA,School Days,物語系列,也多在高潮部分有殘虐細節的刻畫。但是這些動漫不也很受歡迎不是?


怕什麼就去看什麼 想要從中尋找經驗。


所有的一切,都在從或者正面,或者反面等不同的角度來告訴人們,要嚮往光明


警醒人類,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可以感受到現實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東西,通過電影表達的東西,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加註意。


這種電影其實是對人的深沉剖析,你會看到極惡的陰影,原始的暴力,莫名的恐懼。因為電影人物的死去,我們珍惜生命,因為人物的惡行,我們更追求良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捉妖記》請了外國的特效團隊也達不到好萊塢大片的特效水平?
《發條橙》電影的結局是什麼意思?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