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雜誌為什麼知名度這麼低?

很早就注意到了一本很好的科普雜誌叫做《博物》可是發現幾乎在書店報亭幾乎是看不到的,身邊的人也沒聽誰說過。這麼好的一本雜誌為什麼知名度這麼低呀。有知友知道嗎?


這有好幾個原因。

第一個,很簡單,很多人根本不知「博物」是毛個意思,以為是一本博物館有關的刊物呢。別笑,真有人投稿說剛從地攤撿漏弄來個東西什麼的。這雜誌一個重要的渠道是學生市場,而小學生訂書,一般是老師發一個單子,家長一般很容易勾上「小學生作文」這類的,他們根本不知「博物」是什麼(這個是校網發行商說的)。

第二,增加知名度的重要方法是打廣告,這需要投入不少錢。前幾年外刊進中國,不少在廣告上砸錢的,地鐵機場都可見。但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的經營策略不會在這方向砸錢,博物雜誌這幾年真的是一點點靠口碑、靠去學校講座等活動擴展知名度的,見效慢。

第三,很重要一條石中國整體缺少「大人」科普的市場(果殼火起來才是這兩年的事)。一說科普就往往是小學生的事,上中學以後,看科普的就少了,成人讀科普的就更少。閱讀習慣和市場供應是緊密相關的。簡單說,在書攤上,把博物擺在《米老鼠》一類雜誌一起明顯不對勁,跟故事會啊時尚啊也不同,根本沒有合適地方放啊!(其實解決辦法是,把博物跟中國國家地理擺一起哈哈)

博物雜誌定位,目標讀者絕不是低幼小朋友,但是國內缺少同類雜誌,這並不是「木哈哈哈哈我沒競爭對手」,而是「發行商不好放、廣告商不好投」的局面。


收了07~12年全部的《博物》。其他的零星買過。

個人感覺《博物》從整體版式、內容設定等都是從2007年正式定型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當然今年的我沒看過)的《博物》是在2007年的體系上的。

2005年的時候,封面上印的還是「中國國家地理 出品」(那年還送小禮物,跟《米老鼠》一樣)

2006年的時候,封面上改成了「中國國家地理 青春版」。

這實際上就是「青少年版」嘛,但是編輯貌似又不想局限在青少年,就攪了個不尷不尬的「青春版」,其實是沒有多少大叔會因為「青春版」就以為自己煥發了青春的。

ps 06年刊名「博物」和「中國國家地理 青春版」的字樣在封面上被放得格外的大。

2007年是里程碑的一年,但刊名「博物」和「中國國家地理 青春版」的字樣依舊跟06年一樣。

但是內容的版塊,內頁設計都更舒服了(這個我不太懂,反正從我這個讀者的角度看是舒服了)。

重要的一點是插圖中不再有大幅的手繪,而代之以照片(照片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強項),包括封面。

ps 哦,其實07年還是有大幅手繪的封面,至少有了這麼個趨勢。

不知是畫風的關係還是什麼,大幅的手繪會讓人感到幼稚。(大叔是絕對不會買封面是手繪插圖的雜誌的)

2007年出現了每期都有的版塊雛形,即每一/ 二期有一篇植物圖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動物、歷史、建築奇觀、心理,但是只是有了固定的內容,還沒給這些版塊取標題。當時唯一有標題的版塊是「特別策劃」。

2008年延續了07年改變的趨勢,從這時起,《博物》開始變得有意思了,包括文章的選材、切入的角度、科普什麼的。

08年版塊標題出現了,「草木莊園」、「自然探奇」、「地球村公民」、「傳奇」、「體驗」、「奇觀」。

並且08年在書脊上印上了每期「特別策劃」的標題,方便查找。

2009年改變更進一步,「月份x檔案」、「石頭記」、「住在中國」、「博物高考題」、「星象解碼」、「娛樂底片」、「天空之城」、「河山古韻」、「史詩」、「我愛零食」、「身邊物語」、「酷玩意兒」、「元素集結令」、「讀心術」……

版塊基本定型,並系列化,增強了一年內雜誌內容的延續性,既可以預告內容,同時也吊足了胃口。

09年就基本沒有手繪的封面了。

並且到2009年8月,「博物」「中國國家地理 青春版」的字樣縮小了,同時增加了一個「中國新聞出版總署 向全國青少年推薦期刊 第1名」的圓形圖案,不過「第1名」寫得很明顯,「向全國青少年推薦期刊」幾個字很小。

09年的書脊上除了「特別策劃」的標題,還增加了本期內其他有代表性的內容,更方便查找。

2009年,一個一直存在的欄目「博物新聞眼」沒了。「博物新聞眼」是一個個小文本框組成的像報紙一樣的版面,主要介紹近期新聞有關的科普,附有小照片。但是「新聞眼」這點篇幅顯然沒法說得很詳細,就導致了多而雜。

取消了「新聞眼」後,《博物》的新聞性一點也沒降低。《博物》選取一個新聞點挖掘背後的科普內容,與時俱進,而這篇文章常常就是當月的「特別策劃」。

然後到12年,那個圓形圖案一直都在,使「博物」「中國國家地理 青春版」的字樣沒那麼大,反而看著舒服了。

2010年「青春版」不見了,改回「中國國家地理 出品」。

不過還有「向全國青少年推薦期刊」這行小字,不過很少有人關注的,《博物》慢慢從幼稚中走了出來。

2011年12月出現了全年雜誌文章的目錄。

2012年基本延續。

2013年我不再買了,一個是已經藏了好多《博物》,快放不下了。而且也沒時間看。

還有,我那顆青少年的心也許逐步變成大叔的心了吧。

不過,路過的時候我可能還是會翻翻《博物》,畢竟還是蠻有趣的,又能科普(主要是科普得比較可靠),還是我美好的回憶。

還因為,《博物》也沒那麼幼稚了……

——————————————————————————

其他幾位也提到了《博物》的宣傳,這的確是個問題。

它基本是依託《中國國家地理》來做了,還一個就是微博。

我接觸到《博物》是因為我的一個初中同學,他老爸是地理教研員(汗,還真是只有這種渠道)……

其實《博物》除了「特別策劃」,還有一個常設版塊,不過是以「年」為單位,就是每年5月的「大學專輯」:(因為6月份高考嘛)

2005年5月大學專輯:文理工醫;最美大學;藝術院校。

包括了北大、科大、清華、協和;武大、廈大、川大、海大、深大;中音、北影、中央美院。

2006年5月,介紹了跟《博物》、天文地理有關的幾個高校專業:

中山生物系、地大地質系、西北大考古系、南大天文系、北大城環系。

2007年5月。去國外讀大學、職業夢想導航、大學課餘生活(社團)

哈佛、MIT、劍橋、柏林自由大學、巴黎九大、早稻田、韓國西江大學、南洋理工。

2008年5月,中國高校地理。在東西南北中上學。

選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成都、哈爾濱。

2009年5月,融入新高考,博物高考題。

2010年5月,大學時空之旅,歷史上的「大學」。

2011年5月,大學時光精彩如戲——透過電影(當然是國外的)體驗大學生涯、動漫中的社團

2012年5月,遊學遠方——「間隔年」點亮大學時光

感覺得出來,大學這個點已經基本枯竭了,再寫也只能寫點人云亦云的東西了,而不像05年5月那種第一手資料。

當年看著《博物》的高中生(像我)已經長大了,(我選擇了武大也難說沒受《博物》的影響)。

《博物》是否可以把受眾從高中生調整為大學生,畢竟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少,較適合通過活動做宣傳,大學生的社會性獨立性就比高中生強多了。


這本雜誌是國家地理論壇的副刊,面對的對象是13_18歲的青少年,以中學生為主。

可能該雜誌採取了以訂閱為主的發行方式。

在報刊亭發行是要費用和折扣的,可能雜誌針對受眾面相對窄,報刊亭發行情況不理想,所以雜誌就採取了訂閱的發行方式,這種方式針對性強、廣告費用相對低,比如在學校里通過教師教委做公關、宣傳、發行,對真正受眾的覆蓋面廣,效果更好。

不單單是這本雜誌,很多專業強,受眾面窄的雜誌都是訂閱的。


這種雜誌應該主要走訂閱的路子,比如我一直喜歡的《書屋》。或者,如果是針對中學生的話,那麼中學周圍的書店或者雜誌店裡肯定會有。


有了博物君,現在博物應該有火一些了吧╮(╯▽╰)╭


上面的朋友說了《博物》雜誌的定位比較窄,以少年兒童讀者為主。因為我小時候就是走得訂閱看過一段時間,是從家長單位訂閱單里訂閱的,由此也可見其銷售渠道一斑。

如果是成年讀者,有經濟能力的話會自己常去買什麼的。《博物》的營銷路線就是走《中國國家地理》的青春版。所以說這不是一本面向大眾市場的雜誌。

想補充的是:近期《博物》的微博(博物雜誌的微博 新浪微博)挺有亮點的,經常有賣萌科普掃盲的轉發解答,我想如果不是微博這種低門檻成本的宣傳平台,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本雜誌呢。


全中國的雜誌過千本(還不算學術和行業專業雜誌),能普遍(三四檔有一檔有售就算普遍)出現在一般報攤上的,其實就是七八十本左右的數量,絕大部分雜誌,都是淹沒於眾人而已,它們只會出現在某些特定區域(比如北上廣城區,比如機場,比如大學城,比如書店),甚至只能郵購(網購)。

因為發行(鋪貨),實在是很燒錢的。


知識零碎,不成體系,因此地位尷尬,想系統學知識的都去翻教科書專業期刊,想獵奇的在看央視免費紀錄片,想檢索知識的可以上百度百科。

高冷小眾,受眾太少,因此發展受限,什麼人會定期翻博物呢?對世界上存在的跟自己沒多大關係的事物和知識充滿了執著的好奇心與學習欲,即不為功利的目的學知識,這種人你能碰見幾個?

鑒於內容和題材上的硬傷,自然就騙不到讀者,自然就掙不到錢,沒有錢打廣告,就更沒有人看。所以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雜誌之所以不為人知,是因為需要的人太少。


我家領導給伢兒訂了該雜誌,我也特別喜歡 :)


博物很有名啊


這種情況看運營吧,發行工作做的不好可能是原因。


那啥,題主還在玩知乎的話可以去看看新浪微博 博物雜誌 。起碼這本雜誌在微博上是很出名的,至於銷量的話就不知道了 _(:з」∠)_


我買了一般,掃了一遍,沒認真看。

我是被封面打動購買的,翻了一下,非常失望。

在我看來這本雜誌實在不怎麼樣,稱其為科普雜誌實在是對他的抬舉。相比起環球科學等,實在不入流得很。而且定位也很混亂,除了廣告很專業,內容定位很模糊,讓我感覺整個雜誌成書的很倉促,不知道是給那個知識結構的人群看的。


推薦閱讀:

你見過哪些有趣的地攤書?
怎樣閱讀時尚雜誌才能向時尚行業靠攏?
在 VICE 中國工作是怎樣一個體驗?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不看《讀者》《青年文摘》這類雜誌的?
哪一本雜誌是你訂閱一年以上、並真心認為值得推薦的?

TAG:雜誌 | 宣傳 | 出版 | 博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