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嗎?

三個例子

1、高中一同學A,學習特別刻苦,從不開小差,筆記記得比課本都厚,不會的題一定反覆修改,但就是這樣,最終只上二本學校。而且我個人感覺其理解力,記憶力什麼的三年來無多大變化。

對比是我的同桌B,他做作業,天天玩手機,晚上看電視,高三迷戀DOTA,但每次考試分數都不錯,高考輕鬆985。

2、我和女友一同學車。我學車領悟比較快,按著教練的方法很快上手,女友則不然。她自己說,她腦子控制不了身體,聽得見教練的話但就是不照著做。

3、大學一同學,大學非常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無數活動,得獎很多,但找工作十分困難,與其聊天,他的反應,對行業知識的掌握,相當初級,那麼他大學的活動鍛煉對他能力的成長沒有絲毫幫助么?

P.S.1自己目前越來越篤信人的能力為天生,你所做的事情成就不過是表象罷了。

P.S.2該問題是替女朋友問的,她今天路考掛了,我想了解下我該如何做可以幫助她從根本上提高自己,而不是授人以魚。

P.S.3找不到合適的分類,知友們看到合適的麻煩大家幫忙添加了


你發現沒有,你舉的三個例子基本都是快成年的人了,因此你的假設是建立在這些人出生後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後的結果,並非「天生」的原始狀態。

但我並不是說,智力就沒有天生因素,智力有天生因素,但天生的基因因素,占不到25%。也就是說,兩個同卵雙胞胎,他們的現在的智力表現中,只有25%是在生出來的時候決定的,其他的,都是後天培養、層層放大的。

有一個惟妙惟肖的比喻,這樣說的:你無法測量一個人天生的智力,就像你無法測量一株稻子天生的高度一樣。

稻子有天生的高度嗎?沒有。所有稻子都是吸收了水和養分才能長高的。誠然,有些品種的稻子確實平均比較高,但刨去所有水和養分,沒有任何一株稻子能長高。基因的優良固然重要,但生長發育的環境同樣也是重中之重。

回到人類智力,什麼東西影響了智力的發展呢?

(關於智力到底是什麼,包含了哪些能力,請戳:所謂的智力包括哪些能力?)

1. 營養

2. 早期父母的影響。

近年來心理學界普遍認為,如果父母與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有助於孩子身心發育。就智力而言,安全的依戀關係可以使孩子信任你,在你的陪伴下敢於探索世界和新知,這對其發育是有很多積極影響的。隨後,父母的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語言的學習。語言能力的快速發展對隨後的智力發育顯然是有積極作用的。

3. 幼兒園、小學教育質量。

多項試驗證明,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對孩子的語言、智力影響很大。比如說,喜歡用複雜句式的小學老師,他們的學生語言能力更高。在與其他小孩的接觸中,孩子也會發展他們的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並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這種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也是智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無法理解他人想法和意圖的孩子,一般來說也有嚴重的智力障礙)。

小時的算術訓練,也會加速大腦的發育。當然,方式要恰當,要循序漸進,因材施教,要切記一點,就是笨孩子很少,大部分「笨蛋」都是因為老師不會教。

並且,早起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發育很好的孩子,會在同學中得到更多的讚賞和鍛煉的機會,老師也會更偏愛他們,在叫他們回答問題時會有意多問些,這使他們在早期積累的優勢進一步擴大。注意,這種優勢的層層積累,層層放大,伴隨著整個成長過程,這就造成了,孩子進小學之前,感覺都差不多,高中一畢業,差異明顯。但你如果只觀察你的高中同學,恐怕你就會認為,這種差異是天生的。其實天生的差異並沒有那麼大,而是被層層放大的。

4. 自控能力

小孩的所處的環境對自身影響當然很大,但小孩自身的性格也極其關鍵,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預測一個人成年時的智力水平最好的標杆,甚至也是預測長大之後犯罪/違法行為的標杆。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在學習中比較認真,也比較容易集中精神,按時完成作業,聽老師話也比較討人喜歡,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會比較好,然後小學成績好,進個好中學,中學成績好,進個好大學,然後不斷地放大優勢。

自控能力的形成有很多因素,一部分也是先天的,另一部分與父母在幼時的行為管教有關。如果父母更多地採取溫柔但嚴格、獎懲嚴明但講道理的方式進行教育(而不是打罵或者過度放縱),那麼孩子會更早地「懂事」,也就能嚴格要求自己,在做完該做的事前不會開小差。

最後再說一下,現在的智商測試到底測的是什麼,是「純智力」,還是加上了很多方法、經驗、知識的智力?

不是純智力,是後者。如果你小學的時候就博覽群書,做過很多智力題,看過很多成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儘管你可能在「純智力」上不如某些懶惰但聰明的孩子,你依然有可能測出很高的智商,因為無論智商測驗多麼抽象,只要你接觸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足夠多,就沒有題目可以難倒你,你的「智商」測出來就是很高。

那你說,這智商測驗還有意義么?有。因為,我們需要智力和所謂的「高智商」,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希望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而如果你見多識廣,知識豐富,你也基本上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手,測出來的智商不會低。相反,如果「純智力」很高,但沒什麼知識和經驗,遇到棘手的問題也會無從下手。這就是說,學習,尤其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可以提高「智商」;然後,拓寬知識面可以使你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得到更多應用,也可以提高「智商」。

總之,智力的確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是學習和積累經驗對智力的提升也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的。既然天生的東西你改變不了,就在後天多努力吧!

補充一下:

所謂「純智力」,即所謂聰明不聰明,腦袋轉得快不快這樣的,那這種智力應該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因為腦細胞數量在20多歲以後就開始下降了。但是,腦細胞數量下降未必表示所有功能都減弱,事實上,腦細胞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死亡和產生新的細胞,二十歲之後腦細胞死亡速率大於產生速率,所以才導致下降。之所以死亡速率高,是因為大腦在不斷地使不常用的能力退化,而將有限的資源(新生細胞)補充給經常使用的能力,使這些能力得到加強。比如,如果你經常使用計算的能力,那麼你這個能力不會在20歲之後下降,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強,直到五六十歲的時候,因為細胞死亡速率過快,所以人的整體能力都不可避免地下降。在六十歲之前,如果你經常訓練某種能力,比如聯想、分析、推理、計算、空間構思、藝術靈感等等,他們一定是會不斷變強的。

另外就是,任何所謂「智力」,都脫不開經驗和知識,沒有這些乾貨,智力無處發揮。就好比,雖然你語言邏輯很好,但辭彙量很差,那就寫不出好東西。人在成年以後,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原有的能力可以發揮的餘地更大,因而在你富有經驗和知識的領域,你一定會變得更強大,所以即使不考慮智力因素,成年之後不斷接觸新東西,拓展和鞏固知識面,人也會變得很強。

經@王怡蕊 提醒,想到其實存在與「純智力」相近的屬性,也可以通過一定方法測得。這些智力因素確實和經驗沒關係,比如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和各種能力的處理速度processing speed。因為這些取決於大腦某些部位的大小、形狀和結構,所以難以受後天教育獲得提升。工作記憶也叫短時記憶,相當於電腦的內存,它的大小影響人在短時間內能往腦袋中裝多少東西、運行多少程序(測試方法如:讓一個人說話,然後你複述他的話,看你能準確無誤地複述多少?或者給你看5秒一串數,看你能記到多少位?),而processing speed則是這些程序運行的效率。可以想見,如果你同時處理信息的數量大、並且處理效率高、或者二者之中任意一項能力超強,那麼你的「運算能力」也會很強,就會顯得反應快、效率高、可以解決複雜問題等等,這往往是智力高、聰明的表現。


  • 人的智能分多種。而非「智商」 IQ 測試的數理邏輯這一種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大概分7種:

    • 語言智能:作家、演說家
    • 數學、邏輯智能:數學家、程序碼農
    • 動作協調智能:藝術體操、舞蹈家、武術家
    • 空間智能:這個不太容易理解,稍微解釋下,擅長立體空間智能的人可以做建築設計師或三維動畫什麼的,擅長平面空間智能的人可以做畫家或攝影師什麼的。
    • 音樂智能: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
    • 人際關係智能:業務員、公關人員、政客
    • 自省智能:嗯……,不曉得啥職業需要這個智能。
    • 自然探索智能:(這個不太被心理學界認可,因為前邊7個智能基本都能在大腦找到對應負責的區域。)
  • 智能的分布
    • 就總體來說,呈正態分布,大多數都在平均值附近,極強極弱的是少數;
    • 就個體來說,在自己的7種智能里,一般會有1-3種智能比較強,1-3種比較弱。大多數人只是強一點或弱一點,但少數人會強很多或弱很多,——這大概也算正態分布。蘋果的喬布斯說,有的天才,比普通人強50倍,這是有可能的,不過那是萬里挑一的武學奇才;

=============如上是預備知識,如下是回答正文============

人的智能,取決於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的共同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某人在某項智能有很強的基因,但後天環境很差,從沒得到培養鍛煉,那麼等哪天突然用到那項智能,他也不會表現多好。

再說說你的3個例子:

  1. 同學B比A在數理邏輯智能上強很多,但不意味著他在其他幾項智能也比同學A強,說不定同學A在動作協調上極強,——是萬里挑一的武學奇才呢~
  2. 嗯,你女友,顯然,她在動作協調智能方面,是「弱智」。
  3. 你參加活動的同學,不知道他參加的什麼活動,很難評價,……如果是吉他大賽,那說明他在音樂智能方面比較強。

再說說你的2個PS:

  1. 你相信天註定。哈,剛好心理學家做過試驗,他們找來一群小孩子,去做一道數學題,這個題目對於孩子來說很難,幾乎無解。試驗發現,有些小孩子,淺嘗輒止,因為他們覺得智力是固定的fixed;而另一些小孩卻嘗試很久,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勤加修鍊,功夫就會越來越高,他日一定能成為火影!多年後的跟蹤研究發現,認為智力是固定fixed的孩子,多數是貧下中農loser,那些知難而上的人,很多成為了火影。所以呢,請立刻扔掉你的錯誤觀點吧,親!
  2. 關於你的女友學車。鑒於智能不是固定的,後天練習也可以提高,所以可以找些方法,多多練習,但如果先天太弱,後天練習很久依舊是馬路殺手級別的,那,還是放棄吧,不要害人害己。

========================

參考: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63627/

米哈依的《創造性》: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4954/

那個小孩做數學的試驗,似乎這本積極心理學的書里提到過。這個試驗因為太經典,多本書里都提到過。

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學》: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43537/

關於智能的知識,似乎我主要看的是這本書。


謝邀!

這幾乎是高中知識了:

  1. 智力有天生的部分比例,因為每個人的腦容量以及各方面生理指標都不是完全一樣的。
  2. 智力也有後天養成的部分,人類個體發育過程中對營養的吸收利用也是影響智力的關鍵。
  3. 兩個不存在明顯生理缺陷的個體之間沒有辦法客觀地進行智力評判,因為「智力」只是我們對一系列感官及反應行為系統的表現的總稱,所以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是有偏向的,有些人更擅長於抽象思考,有些人更擅長於肢體反應,沒法統一對照鑒定。


1,a同學學習很努力,可以說是班上最努力的幾個同學之一了。但是,他的成績和卻是一般,也就普通二本水平!而且有點意思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幾個同學,都是「耍」的比較好的人……

何也?非智力也。

a同學,記筆記,卻很少去思考筆記很少去有計劃的復盤,更不用說去總結筆記……(為了證明我是否正確,樓主可以去證明一下,去把那個厚厚的筆記本上的內容題隨機抽10道給a同學做,看看他的正確率做題效率就知道答案了)。

相反,你可以去看看成績好並耍的好的同學的學習效率。有計劃的復盤,有計劃的總結,有思考的發現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即使每天只用平常學生所花時間的一半,其成績也能遠遠超過……

而學習效率耍很容易通過後天培養提高。所以,我認為,這第一條不能簡單歸於智力因素。

2,樓主也可以做一下實驗。

1,找一群從小到大沒打過什麼遊戲沒有任何機械操作方面經驗的女人來學習開車,和一群這方面經驗十分豐富的女人……

2,在1的基礎上對比男人。

3,對比男女人。

還得考慮這個實驗不能在女性生理周期時做。

3,第三個例子可以參考第1,2點。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機遇,可以給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所以,樓主,個人覺得你所舉例子根本無法說明智力的好壞這個原因。

而關於問題本身,尚無經驗和思考。抱歉了。


「對比是我的同桌B,他做作業,天天玩手機,晚上看電視,高三迷戀DOTA,但每次考試分數都不錯,高考輕鬆985。」

關於這種例子,外人不要只看表面現象。他們表面上一直在玩,但是他們不可能完全不學習,但是他們為什麼這麼輕鬆?因為他們更高效!

真實的例子:

我的表弟,長寧區中考狀元、高考時報送復旦大學數學系。

另外他也是遊戲高手,CS、Dota、各種單機、PSP,在同學圈內都是數一數二的,我一直玩不過他。

雙休日在家大部分時間在玩遊戲,雙休日每天學習大概4小時,高三略有收斂,周末每天玩4小時左右。

樓主肯定要說了,這是天生的智商高,我也思考過為什麼,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天生的智商(當然本身的純智商也很不錯)。

我沒有直接思考出原因,但是我通過把他和自己比較後發現了很多不同的地方:

1、家教:家庭中有看書學習的習慣 2、學校:地段好,學校好 3、自我覺悟:他學習的時候非常專心

綜合以上,他的「成功」大多數來自於環境和自身後期的努力,而不是天生的智商。他並沒有不學習,但是我覺得他學習的那幾個小時內遠比別人高效!

另外,和他一比我是不是就弱爆了?

當然不是,因為他只是在學術方面很強,但在別的方面並不一定比我厲害。

例如探索、創新、互聯網等方面,術業有專攻,就是這樣。


如果說是生理上的智力,那麼是,就像不同的人身高不同一樣,因人而異,而且先天的影響很大

如果說是在社會上表現出來的智力,那麼和後天環境的影響更大

總體來說智力就像身高一樣,固然有自我奮鬥的因素,但更多要看歷史的進程


我覺得智力大部分是天生的,由基因和大腦結構決定的。但是在人生中獲得生成,智力只是很小的因素,甚至可以說不必有超高的智商。

看過一個張亞勤的訪問,他說他看書看一遍就記得了。回想的時候就像看電影一樣,看過的內容就會自動顯現出來。這能力可不是靠任何後天訓練和努力就能獲得的。

另一個例子就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先天營養,兒童期,少年期教育並不比其他人出色多少,但他就是高智商,就是牛。

綜上所述,有些事情不能強求,因材施教。比如你兒子只有1米7,運動能力普通,你一定要訓練他成為NBA明星,那這是上帝也辦不到。相反,因材施教,他可能在音樂,藝術或者商業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這就夠了。

我是這麼認為的。這個地球上最牛B的教育家聯手恐怕也無法保證把隨機選出來的任何一個嬰兒調教成一個科學院院士。因為這真的是關係先天智商的。


首先明確論點:提問者的看法現在看來基本是錯誤的。人的智力並不是天生註定,無法改變的,它有著很長的提升空間和可能性。

人們對於智力的測量,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看法和結論也在不斷更新,各種理論也層出不窮。題主的看法符合最初對於智力的定義,認為智力就是一個天生的,恆定的數值(被稱為G值)。

後來隨著越來越多不同的人才和團隊開始探索這個領域,各種更加富有洞見和更有說服力的理論開始廣為流傳。

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智力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數量單位,而是包含不同維度的數值組合,例如語言智力,邏輯智力,體育智力,情緒智力(也就是所謂的情商)……

現在人人開口談的情商就是源自多元智力理論,當然,其實情商也是一個被過度包裝,營銷的概念,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清楚情商的確切定義……

但多元智力有一個很大的弊端是,雖然它提供了一個更加開放的視角去解釋人類的智力活動,但本質上多元智力只是一劑安慰劑,它可以讓每個人獲得安慰,但如何去有效提升認知和提升我們的智力,它缺顯得貧瘠乏力。

相比之下更加有解釋效度的理論,個人認為是【真智力】理論和【三重心智模型】。

真智力將智力分解為:神經智力(天生)+經驗智力(大量練習形成的高級能力)+反省心智(關於自我元認知,自我控制),除了神經智力不可改變外,後兩者都可以經過有意識的練習而獲得提高,提升我們的智力水平。

三重心智模型:自主心智+演算法心智+反省心智。

可參考:知乎專欄

同時,最新的神經科學的發展也對於我們認知人類的智力活動和發展,提供了非常大,且有說服力的研究數據來源,目前對於人類的智力可持續發展最大的一個有效支持就是【神經可塑性】的發現。

神經可塑性簡單說就是,大腦的神經元在我們的一生中都可以不斷練成新的聯結,這意味著我們的大腦終其一生都有變化的潛能。

推薦了解:

自證預言

僵固性心智和成長型心智


現代的科學理論,把智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流體智力,一種是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如知覺、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流體智力屬於人類的基本能力,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較大,受教育文化影響較少。兩個具有相同流體智力的孩子,一個一直不識字,另一個讀完了博士。他們的流體智力相差並不大。晶體智力是通過掌握社會文化經驗而獲得的智力。如辭彙概念,言語理解,常識等記憶儲存信息的能力。還是那兩個孩子,一個不識字,一個讀完了博士。雖然流體智力可能相同,但讀博士的晶體智力要遠高於不識字的孩子。

靠先天的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指的是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與基本心理過程有關,如知覺、機械記憶能力、運算速度、對關係的認識,類比、演繹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神經生理系統的發育是流體智力提高的基礎,神經系統成熟了,它也發展的差不多了,後天塞的文化和知識對它的影響小之又小

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指的是獲得語言、數學等知識的能力,那些你學會的技能、語言文字能力、判斷力、聯想力等都是歸在它的範疇。它取決於後天的學習,與社會文化有密切的關係。與流體智力相區別的是,晶體智力在人一生中都能不停發展,並且可以無視年齡對它的攻擊,只是要註明一點——學習還是要趁早,晶體智力的發展在你25歲以後就開始學會偷懶了。#晶體智力不隨年齡的老化而減退,但發展的速度回在25歲以後漸趨平緩

參考:

為何你的智力忽高忽低捉摸不定


智力就是給他一點陽光他就發芽的那種。

比如假如告訴曹沖阿基米德定律,他一定能發明潛水艇。

而曹沖沒有發現阿基米德定律,那是文化環境所限,畢竟人的意識是後天的。


什麼不是天生的?人本身就是天生的!何況智力


是天生的,但是我們判斷智商的標準是什麼,這個很重要,比如你經常想對一件事,想到了就不再多想了,而另外一種想太多太多可能,在這些可能里也有想到對的答案。但是最終他會怎麼選擇和判斷哪個是最正確的答案呢?

如果對一個問題的答案有更深刻的見解,十年後證明他是對的。但是目前必須按照膚淺的卷面答案去答題,因為他知道那會得分,會讓他過關。那麼這樣的兩個人哪種算智力高呢?

其實人類很多判斷人的思維的評判標準太偏頗,我占星看到這麼多人,其實人的思維都是有不同的,有的想像力強,有的邏輯性好,有的求真,有的反應快,能立刻給出一個答案。

誰最聰明,如果聰明是用來功利的,那些反應快的都不算聰明,馬上拿出一個可以得分的答案,他就會選擇走捷徑。久而久之,他會偏離命運的軌道。因為命運絕對是慢慢鋪墊,要能吃眼前虧才會越來越對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很聰明的人但是運氣很不好就是這個原因。在人的命運里,總之智力不是起決定作用的。但是對具體的事就需要具體的智能指數,因為追求效率。但是並不是所有事都需要你有高智商。


非科學的系統解釋,僅是主觀個例的判斷。

所謂對智力能力的判斷,基本上是邏輯能力強弱的對比。

我們對某人智力程度的判斷,往往是基於其學習新知識的快慢程度。學習新知識本身,則是將一坨混亂的無序的信息整合為有內在邏輯聯繫的信息系統。這個整合的過程就是邏輯能力運用的過程。以高中知識為例,題主的同學A將大量的知識整合成了筆記,這是一種系統化。可TA究竟是否掌握了其內在本質的邏輯關係?

以英語閱讀題為例。

Paragraph
2: The Ogallala aquifer is a sandstone formation that underlies some 583,000
square kilometers of land extending from northwestern Texas to southern South
Dakota. Water from rains and melting snows has been accumulating in the
Ogallala for the past 30,000 years.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the aquifer contains enough water to fill Lake Huron, but
unfortunately, under the semiarid climatic conditions that presently exist in
the region, rates of addition to the aquifer are minimal, amounting to about
half a centimeter a year.

3.
Which of the sentences below best expresses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in the highlighted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ncorrect choices change the meaning in important ways or leave out essential
information.

○Despite the current impressive size of the Ogallala aquifer, the region』s
climate keeps the rates of water addition very small.

○Although the aquifer has been adding water at the rate of only half a
centimeter a year, it will eventually accumulate enough water of fill Lake
Huron.

○Because of the region』s present climatic conditions, water is being added
each year to the aquifer.

○Even when the region experiences unfortunate climatic conditions, the
rates of addition of water continue to increase.

答案是1

把題目和答案都記在筆記本上,這是第一層邏輯關係,即該題目與答案的對應。

第二層邏輯關係是「我為什麼選1」。錯誤答案與正確答案的區別在那兒?選項1是「儘管水量大,補充仍很少」。選項2是內在邏輯是「儘管補水量少,最終仍能填滿」,選項3是「因為氣候原因,所以每年補水」,選項4是「儘管氣候不好,補水量仍上升」。 只有1和原文意思是貼合的。

第三層邏輯關係是「我能否從這道題里總結出解這種題的思路?」這種思路就是:分析文章中句子成分的邏輯關係和選項各成分的邏輯關係,兩者對比選出正確答案。

第四層邏輯關係是「我能否歸納出總結解閱讀題思路的方法?」方法是:找到正確答案與錯誤答案的區別,通過對從文本到正確答案的思維路徑分析,總結出解題思路。

第五層邏輯關係是「我這種歸納思路是怎樣的一個框架?」。框架是:通過某一實例,發現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總結歸納出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

如果同學A僅僅做到了第一層或者第二層邏輯,那無論Ta再刻苦,除非高考考原題,Ta永遠都考不好。

看這5層邏輯,每一層都是一個智力處於正常的人類通過訓練能夠掌握的。所以往往所謂的智力不夠,實際上都是思維方法不對。最簡單的獲得正確的思維能力就是大量讀書。當你讀到某本書切身感覺到茅塞頓開的時候,你的思維能力就有所提升。(這種「飛升」的感覺我個人是在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時候感受到的。)

以上的理論應該能幫助解釋例子1和例子3。

關於例子2,即你女友的問題,可以用10000小時理論來解釋。

她所謂的腦子指揮不了身體,是因為她缺乏腦子指揮身體的訓練。這就好像籃球運動員是通過上萬次的訓練才能保證在比賽中不把球運到自己腳上。

程老師裡面提到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本質上也是10000小時理論的表現。一個孩子從3歲到12歲這10年時間,即便每天只學習3小時,總和起來也是3*365*10=10950小時。何況對於孩子來說,幾乎ta沒有睡覺的每時每刻都在學習,這樣計算下來就是50000~600000個小時。而反觀成年人,每天學習新知識的時間則是少之又少,連孩子的十分之一都到不了。所以如果在年幼時缺乏訓練,想通過成年時期來補救,其困難程度自不言而喻。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說「我在某某方面沒有天賦」。女孩子學車普遍比男孩子慢,原因是女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普遍比男孩子差,更本質的原因是男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要遠遠大於女生。


我覺得智商肯定有天生的因素,就跟人的長相一樣的,人生下來既然有美醜之分,智商肯定生下來就有的聰明點,有的笨點。只不過,相貌能看得見而已。


如果非要說智力是天生的,那我覺得,智力的上限是天生的。但是,其實大多數人是達不到這個上限的,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沒有把智力完全發揮出來,所以在我們的上限和下限的範圍內,誰能發揮得更多,誰就看起來」天生聰明「,這很大程度和一個人所受的教育,父母的影響,性格的因素,自身的經歷等等非常多的因素有關。所謂能力,就更加和後天影響有關了。

另:覺得那些遊戲玩得好學習也好的人,他們其實在遊戲的過程中,也無形鍛煉了自己某些方面的思維能力,竊猜測是一種無意識的思考讓他們得到鍛煉。但不是所有玩遊戲的人都鍛煉到,這和個人的思維習慣有關係,有的人玩遊戲屬於發泄或者尋求刺激,純粹為了好玩而好玩。聽過一種說法,說是電子遊戲玩得好的人,通常都比較聰明。我覺得不無道理。

通常玩得好也學得好的人,學習的效率都非常高,事半功倍。所以覺得對於中小學生而言,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即所謂」開竅「)非常之重要。 啊 又扯遠了....


A
closer look at the role of parenting-related influences on verbal
intelligence over the life course: Results from an adoption-based
research design

收養的孩子是不遺傳父母智商的。在研究了收養兒童之後,這篇論文發現:對於兒童智商,父母教育只對很小和不一致的影響。

遠遠不僅僅是這一項研究,很多研究都發現,之上的遺傳度在0.5到0.8之間。(Heritability of IQ)研究者是在排除了後天家庭教養的影響後得出的結論。而通常來說,孩子不僅僅會遺傳到基因,也會獲得父母的管教,所以加上後天的話,兒童與父母智商會更相似。


而,知乎網上有不少「大牛」,他們要麼高考考到了清華北大、外國牛校、年紀輕輕就擁有教授等身份,要麼就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十分出色,但他們有不少都否定基
因很大情況下影響智商,認為學習方法、個人努力、個人經歷使人提升智力(有的乾脆否定智力)、獲得成功。這是為什麼呢?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成功,所以
他們的智商很高,所以是不是他們在智商上發表的言論更有權威,才有資格發表意見?

我不這麼認為。我承認學習方法、個人努力、個人經歷再決定一個人的成功上有很大地位,但這並不能否認,遺傳的影響。由於僅僅有優秀的
智力基因,成績是不會自己來的,必須自己努力、使用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取得這些成績,所以努力、使用好的學習方法的,同時有好基因的人才能擁有這些特點。也
就是說,在本身智力基因優秀的個體中,最努力、使用相對最好的學習方法的個別人才有「資格」在這種事情上發表意見。但是千千萬萬沒有好基因的人也被這些人
告訴「努力」是關鍵,這些人會因在努力後也取得不
到成績而絕望,會因取得不到成績而被責備不努力(我認為這是一種欺負),優生學也因此被冷落。


我以前看過本書,陳存仁的書,抗戰時期生活史 有很不錯的書,其中提到一段,大世界被炸後,一對夫婦去孤兒院領了四個孤兒,後來這四個孤兒都讀了博士!我當時就覺得,孩子有什麼成就,全看監護人的能力。


不是天生的,智力可以後天提高,因為大腦是可塑的,而非固定不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大腦的許多屬性類似與生俱來的「硬體」,我們成年後大腦能改變的東西很少,性格、天賦、智力等在經歷了嬰兒關鍵期後就決定了。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逐漸動搖這個根深蒂固的觀點,他就是2000年諾貝爾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

他說:「人類哪怕只是學習一條最簡單的信息,也會涉及參與這一學習過程的神經元結構的物理改變。」這些物理變化導致了大腦功能的重組。因此,當大腦不斷學習新東西的時候,也在不斷重塑自己。

其實,最初坎德爾是在海參身上發現這一事實的。不過,他很快就發現,人類神經和海參神經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學習新東西的,且處在人類與海參之間的大量動物也是如此。這就是說大腦具有一種重組能力,它可以打破舊的神經連接,建立新的神經連接,從而實現大腦結構的改變,科學家將大腦的這種能力叫做神經可塑性,也叫腦的可塑性

儘管大腦的可塑性在最近幾十年才被科學家們普遍接受,但其實遠在18世紀,義大利科學家文森佐·馬拉卡尼通過一系列生物學實驗,已經揭示出生物的大腦可能是可以變化的。他先訓練了一群鳥學會做複雜的動作,然後將它們殺死以便對大腦進行解剖。結果發現,這些鳥的大腦某一區域比未經訓練的鳥類大腦同一區域有更廣泛的褶皺圖案。

50年後,查爾斯·達爾文發現野生動物大腦與家養動物大腦之間也有類似的區別。野生動物的大腦要比家養動物的大腦大15%~30%。由此看來,複雜的野外環境迫使野生動物處於不斷學習之中。

對人類神經可塑性的研究最出名的當屬對倫敦計程車司機的研究了。在倫敦,想要開上著名的黑色計程車,需要通過非常嚴格的計程車司機測試。司機需要記住超過25000條街道,以及所有相鄰街區標誌性建築和旅遊景點的名稱。因此,准司機們不得不花數月時間學習這些「知識」,仔細研究倫敦地圖等。

2000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埃莉諾·馬圭爾教授及其團隊對這些准司機在掌握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產生了興趣。經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准司機的腦結構在尺寸和形態上都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當來現在不用再解剖大腦了)。

特別是在海馬體上,這個與記憶力和導航能力密切相關的腦結構,掌握這些知識的人明顯要比沒有掌握的普通人大。在2003年的一項後續研究中,研究者又對參加計程車司機測試的司機們進行了一次測試,結果發現與未通過測試的司機相比,那些通過測試的司機後背海馬區的灰質隨時間推移顯著增長。可見,即使成年人的大腦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因此,大腦其實就像肌肉,你讓它運動的越多,它就變得越大、越複雜、越強壯,這意味著智力絕非固定不變,而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發展的。正是大腦的這種可塑性使我們可以不斷發展各項能力。

這個研究結果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是一個巨大鼓勵,我們並不比那些天才人物差多少。事實上,少年時期的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並未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就像達爾文所言,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只是熱情與努力。因此,我們無法達到期望的成績,不是因為沒有抽中智力大獎,而是自身的努力還不夠,就像一句話說的,我們大多數人遠沒有努力到拼天賦的程度。


1、高中一同學A,學習特別刻苦,從不開小差,筆記記得比課本都厚,不會的題一定反覆修改,但就是這樣,最終只上二本學校。而且我個人感覺其理解力,記憶力什麼的三年來無多大變化。

對比是我的同桌B,他做作業,天天玩手機,晚上看電視,高三迷戀DOTA,但每次考試分數都不錯,高考輕鬆985。

2、我和女友一同學車。我學車領悟比較快,按著教練的方法很快上手,女友則不然。她自己說,她腦子控制不了身體,聽得見教練的話但就是不照著做。

3、大學一同學,大學非常積極,參加各種各樣無數活動,得獎很多,但找工作十分困難,與其聊天,他的反應,對行業知識的掌握,相當初級,那麼他大學的活動鍛煉對他能力的成長沒有絲毫幫助么?

-----------------------------------------------------------------------------------------------------------------------------------

稍微分析一下,題主舉了三個對比,

  • 第一個從學習時間還有學習最終成績來比較

  • 第二個從學車剛開始的情況進行比較

  • 第三個從經常參加社團活動與行業人的比較

首先第一個,

學習時間與學習成績,天天玩手機,晚上看電視,假設這是真的,但是你天天24小時看著他嗎?

你怎麼知道他沒有學習?你怎麼知道他們的基礎是一樣的?你又如何判定這沒有受到環境的影響?

或許同桌b有一個教育氛圍很好的家庭,同桌a甚至要在生活線上掙扎,甚至需要擔心家裡。

控制變數法應該是一種最基本的學術方法,但是你好像沒有意識到。

第二個,

學車剛開始的情況,你比你女朋友掌握的比較快,女朋友難以接受教練的指導,你覺得是你女朋友比較笨,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認為你比較容易受人影響?女朋友堅持自我呢?

或許是那個教練只注重講解做什麼,而沒有說為什麼這麼做呢?

我似乎覺得可能你女朋友的邏輯觀念更好哎。

第三個,

經常參加社團活動,行業知識掌握相當初級,

活動參加也要分類型,分角色,分大小,可以說不斷提高類型,有大量重複類型,有從屬角色,有主導設計角色,有校園活動,有省級還有國家級,不知道你的朋友參加了哪些?做了什麼?產生了什麼影響?

個人認為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主要在於嘗試更加有難度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發揮比較重要的角色,創造出更加精彩的效果。

個人愚見而已。


我來回答下吧,人的能力跟智力有關係,但更多的是取決於環境,一個各成員能力相當,良好溝通的團體會給每個人帶來很大收益。詳見social physics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智力 | 文化 | 智商 | 多元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