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中,啤酒消費大多青睞本地品牌,但軟飲料卻能出現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這種全球通吃的品牌,原因何在?
即便是國內品牌,也能出現脈動、王老吉這樣全國流行的飲料。而啤酒市場儘管有國際品牌,但銷量並不大。
1、啤酒和可樂是兩種完全不同境界的東西,從商業上售賣的就不一樣2、啤酒是配方、釀造水源、釀造環境都會引起度數、微小成份、「口感」的強烈不同的「高階」飲用品。不同人群對口感的偏好不同造成根本就不會存在通吃這種現象的。例如川菜、粵菜都無法通吃全中國。3、可樂售賣的是品牌和他們營銷的一種「情感訴求」。4、懂啤酒的人,對於啤酒的口感很挑剔,只要有經濟能力一定是挑特定的啤酒來喝,一個牌子但是不同廠出來的都不要喝的。所以在大超市裡會有不遠萬里而來的國外原產地原灌裝啤酒,一瓶數十元上百元都常見。
5、啤酒平均到每升價格來看,絕大多數的啤酒都有物流成本造成的運輸半徑。超過運輸半徑的啤酒就不得不大幅度提升售價。只是習慣性喝啤酒或者為了醉的感覺的絕大多數人,自然是買「本地」性價比高的啤酒。
親睞本地品牌,是個偽問題,啤酒行業有知名品牌且銷量極大。
主要是由啤酒的特性決定的:產品要新鮮、本身又很重,不適合遠距離運輸,所以在本地建啤酒廠是最佳選擇。1、區域性啤酒品牌被國際國內大牌兼并,其後品牌被雪藏並取而代之。根據啤酒特性,本地的啤酒廠可以提供更低的價格和更新鮮的貨品,在改革開放後暫時的佔領了市場。近幾年,華潤雪花、青島、百威等品牌併購了大量的區域性品牌。大品牌併購或控股區域性品牌意在快速獲取生產能力,而非區域性品牌的價值。
由於自有品牌的品牌價值遠高於區域性品牌,所以併購或控股後給予區域性品牌的營銷支持並不強,更多是作為過渡性政策來對待。
區域性品牌的銷量自然就逐年下滑,而騰出來的生產能力就轉而順勢生產更多自有品牌去了。現在出現區域性品牌先後凋零的局面也就不奇怪了。2、啤酒行業也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如嘉士伯、百威英博、華潤雪花、青島。3、國際、國內的知名品牌銷量極大。銷量小只是錯覺,比如華潤雪花(不包括旗下未注入上市公司的部分啤酒廠)2011年1-6月實現營業額128.3億港元。PS:完全不能同意李凡的觀點。1、神秘配方只是塑造可口可樂品牌的諸多方法之一,適用範圍極其有限。可口可樂旗下有可口可樂、雪碧、芬達、美汁源和原葉等品牌,除了可口可樂以外的品牌都沒有採用所謂的神秘配方。
國內外知名的食品飲料品牌(達能、雀巢、Mars、娃哈哈、康師傅等)和神秘配方無關。此外,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味道近似,雪碧和七喜味道近似,芬達和美年達味道近似,這也很難用神秘配方和知識產品保護來解釋。2、特許經營系統也不具有普適性。達能、雀巢、Mars等品牌的全球擴張起並未採用這種商業模式。百事甚至將大陸的市場託付給了康師傅,娃哈哈其實一直是國內飲料市場的隱形老大,也都和特許經營系統無關。3、啤酒行業有全球性品牌,也有國內知名品牌。如正文第2、3點所述。貼一個我朋友Korom Liu的看法,很多方面說的比較有道理,對前述回答也是個很好的補充:
為啥啤酒各地品牌多,而可樂只有兩家。
第一,確實,是個偽命題 ,百威全球市佔率超過三成(中國例外而已),所以不能說啤酒公司不通吃。
第二,但百威那麼高的市場佔有率並不是都通過百威品牌,反而是沿用很多併購的品牌,並不是像裡面說的,所有的併購的品牌沒有價值(比如哈啤);也正是那裡面說的啤酒銷售有距離限制(特別是低價啤酒),所有收購的品牌可能整體價值遠不如百威,但是在特定的區域市場(比如哈啤在東北)和特定的目標顧客(哈啤於中端客戶)中,優秀的被收購品牌的品牌價值比原品牌大,所以,從這點說,哪些優秀的被收購品牌不一定會消失。
第三,這是個普遍性的問題,所以也是個意義不大的問題。經濟學說上,完全競爭市場,如果商品差異不大,沒有市場壁壘,寡頭壟斷是比較理想的最終市場形態。而可樂和啤酒都符合完全競爭和商品差異不大的特點,為啥最終市場形態不同?其實,只是現在的市場形態不同而已,最終的市場形態相信會趨同。只是因為歷史和行業細微區別的原因:啤酒的發明和傳播早在幾百年前 ,那時全球市場還沒形成;而可樂的發明就在近代,彼時全球市場已經統一,所以資本、產品輸出要容易得多,根本沒有給當地企業從搖籃中成長的機會;另外,由於啤酒有運輸半徑限制,所以,本地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有競爭優勢(就算後來競爭對手在當地設企業,也還要經歷一段時間,因為這個當地公司無論是品牌、商品還是渠道已經都很健全),所以行業整合來的慢,歷時更久;
最後,公司和品牌是兩個概念,啤酒市場會被幾個公司通吃,但品牌肯定會不止幾個(正如上所說,哈啤不會消失)。啤酒產品的多樣性決定其必須是多品牌戰略。啤酒產品雖然也大同小異 ,但是花樣畢竟比可樂還是多些,而且是有中、高、低檔之分,所以就算是市場最後被幾個公司統治,但肯定不是被幾個品牌控制,因為公司為了應對不同檔次市場 ,最好實行多品牌策略。
所以最終的結論是:啤酒行業和可樂每多大區別,都會大公司通吃,只是,啤酒行業歷時會更久,另外,行業集中也會比可樂低一些(產品多樣性),而且品牌不會就幾個。
因為最近一直在搞啤酒,所以看得這個問題就有點自己想法。你覺得有啥要進一步討論的?看了李凡的回答忍不住來表達下不同意見,可口可樂恰好是使用延續千年的商業秘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而近代專利制度的要求是在保護專利權的同時必須對專利的技術內容作完整的披露。
僅舉一例,比利時英博集團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啤酒公司,而且在中國啤酒產量將位居第一 ,途徑就是收購。 http://wenku.baidu.com/view/e3ff79da6f1aff00bed51eeb.html http://news.qq.com/a/20081030/003254.htm
單純從運輸距離和新鮮度來解釋啤酒的當地建廠造成的本地品牌多是不夠充分的。最簡單的例子,像可口可樂或者百事可樂,國內每個省平均下來都有一個裝瓶廠。事實上,只要資本充分,任何啤酒廠商都可以做到本地建廠。
真正的原因,無非有兩點,且和法律有深刻淵源:
1. 啤酒誕生非常古老,公元前6000多年就有了,而世界第一部專利法《壟斷法規》誕生於1629年的英國,第一部版權法《安娜法典》誕生於1709年的英國。啤酒在漫長的時代演變中,早就失去了配方的神秘和在近代知識產權保護下的壟斷性。
2. 可樂的誕生起源於可口可樂,1886年的亞特蘭大。可口可樂強調的神秘配方,得益於近代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而之後正是在兩位美國律師的提議下造就了可口可樂的特許經營系統。這個系統為可口可樂日後的全球快速擴張起到了巨大作用。 當然,兩樂強大且極為重視的國際性和本地化市場營銷手段起到了築高其他當地品牌准入壁壘的作用,這個幫助兩樂成為全球通吃的品牌的結果。啤酒的品牌壟斷正在形成中
我說其中一個原因吧,之前也問過一個政府人員相同的問題,他回答一句:很簡單,地方保護主義,要稅收!
喜力 嘉士伯 百威 還不夠知名? 根據大學喝酒的經驗 唯一的要素就是太貴 小瓶的百威人均十瓶吧 最少要50 本地出的金星500ML 十瓶 就要15
PS:青島 雪花也沒有少喝
我也有點疑問 為什麼不大點城市都有本地的啤酒廠 啤酒利潤大 還是 投入成本低?啤酒屬於酒類,主要口味以及飲酒人的習慣,還有國內的酒廠營銷能力薄弱
本人在北外遊盪的時候,偶遇 百威(啤酒)英博全國高校招新宣講會,他們的啤酒主攻酒吧
主要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原因。
我認為,對於中國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地方保護,這點在煙酒上非常明顯。你很難在一個品牌的勢力範圍內買到其他品牌。
1.本地壟斷保護造成外來品牌沒有銷路
2.配方大同小異造成競爭極大3.自身產品不利於長途運輸,跨國跨省設廠就回到第一條,保護多。我覺得這個結論還是有失偏頗 主要還是看消費的城市。據我觀察,在一線城市,國際品牌的銷量還是非常大的。
似乎應該屬於技術壁壘的問題 可口可樂的配方不公開 都是美國濃縮的可樂糖漿來中國勾兌 啤酒的配方則沒這麼神秘 只要有錢買設備 自己鑽研下都可以做的起來 這也造成了啤酒企業遍地開花 可樂之類的軟飲則是唯一性的 在國產非常可樂失敗的情況下只能消費可口(百事)可樂了。
個人看法,說道到底還是誰先有,誰沒有的問題,誰先搶佔,誰先得利的問題。(可樂、脈動、王老吉如此,啤酒銷售是地區相對如此) 啤酒營銷的地方保護甚至國家保護都太嚴重了,說白了現在都是畸形,這是導致國際品牌銷量低迷的一個因素。 除了貿易壁壘(保護),我想並不是包裝、技術、口感跟不上,而是文化傳播有問題,現在啤酒的營銷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營銷,國內國外,地區之間。
拿我們國家來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很快,但文化輸出很慢,產品同質化競爭其實是文化的競爭,自以為資本雄厚就能打開市場,其實未必。世界對中國還了解的太少,而且太偏,何況產品。中國好比一個多元品牌發展的企業,其中出了一個次品(文化),而牽連了很多產品。更何況中國還背負著廉價勞動力,劣質商品,山寨等「中國特色」,銷售有檔次有品牌的產品,讓外國人消費引以為豪的中國產品還需等待,不反對有人先吃螃蟹,其次我們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同樣,我們中國還沒有達到兼容並蓄,開放包容的去了解他國,消費外國品牌啤酒的也畢竟是少數。消滅對手最好的辦法是吞併、收編對手。共軍就是這樣壯大的。
1、啤酒相對於飲料在國內市場成熟的早,而且從開始就是區域品牌、區域壟斷的優勢,這點與飲料不同。(我們80後可能會懷念小時候家鄉的汽水廠和汽水,那也是飲料,但是僅限當地)2、隨著發展,PET瓶飲料以保質期、便於運輸及品牌逐步敲開了各地大門,填補了當地PET瓶薄弱和空白的市場。(玻璃瓶汽水是不能拿在手裡到處走的,建一個PET灌裝生產線比玻瓶要高)3、啤酒是佐餐的,是餐飲店和家庭用餐常搭配的,飲用場所和範圍相對固定。用玻璃瓶是最好的方式。而玻璃瓶的破損回收、運輸成本決定了範圍受限是不容忽視的,也就是本地品牌優勢所在。外地想擴張搶佔市場,首先在儲運環節就輸掉一截。4、飲料的引用會更大,因為不局限於用餐,可以是除了睡覺的任何時候都可能喝飲料,所以用塑料瓶是最好的方式。配送範圍不受限,包裝成本低不用回收。啤酒和飲料(我解讀提問者說的飲料是PET商超零售終端可見的飲料)形成區域差異的在於,玻璃瓶和塑料瓶的差別,以及啤酒同質化嚴重而飲料差異性強的因素。ps個人認為,同樣快消品,啤酒的品牌忠誠度比飲料要高。我覺得這個所謂的保密配方就只有那麼一丁點關係,就拿大部分人買可樂來分析,你覺得他們有多少人懂得可口可樂的配方是保密的,即使你知道了,你會在乎嗎?你是沖著它的配方是保密的,然後去買嗎?喝可樂很簡單,一個是它的營銷做得好,大眾就買了,就形成了一種消費環境,小孩看見廣告,覺得應該不錯,他就想喝,一個看著一個,其他小孩也想喝了。就這麼簡單。最可怕的就是這種從小培養顧客的營銷!個人淺見,請大家不吝點評。
從消費上看,可樂的競爭對手是茶,而茶的品類商業化非常低,至今也不算壯大;當可樂大舉進攻國內市場時,一方面國內地產飲料經營慘淡,急需借力,另一方面消費滯後,飲料消費遠未養成,而國內企業培育消費市場的能力和勇氣都有限,所以,很多飲料企業賣給了兩樂,也從側面助推了可樂的成長;還有,可口可樂的借雞下蛋模式,與中糧、嘉里等地頭蛇的強強聯合,也緩解了很大的經營的壓力和風險,至於百事最終與康師傅的合作,大家也都看到了;
啤酒在中國的成長也是過去30年的事情,但啤酒是從白酒黃酒的傳統消費里切蛋糕,雖然開始的時候消費也很難接受,但是,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建白酒、啤酒廠都是風險很低的投資,(當然,規模小、品質差、經營弱的小廠,後續也都成為行業大鱷併購對象),而且對地方稅收貢獻很大,所以一時如雨後春筍;在工業化時代、短缺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新品類啤酒也掙得方寸生存之地;國際品牌也有數次登陸,前期水土不服,後期強龍難壓地頭蛇,所以最終走向收購、嫁接品牌和渠道的模式,但最好的時機已過,國內形成寡頭局面,央企、國企老品牌、外企三方鼎立,達到一定的平衡。推薦閱讀:
※最近看到一個日本棒冰廣告的視頻,很雷人,大家看到後都覺得這個廣告拍的很好,各位分析一下,這個廣告為何要這樣設計?
※快消品銷售入門知識有哪些?
※在進入飲料快消品行業初期,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業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