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的作品能夠不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一概通吃,影響力深遠且經久不息?
看了丘處機牛家村的段子,以及開復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及金庸的武俠人物有感。可以這麼說,金庸對你有何影響?為什麼同樣很有文採的古龍作品沒有達到這種普及率?
武俠小說作家中,唯有金庸:
- 滿足各種族群的胃口(功夫愛好者、歷史迷、喜歡纏綿愛情故事的、喜歡有深刻寓意的、喜歡簡單邪不勝正的),男女老少,教授農民均適合。
- 聰明地經過連載、連續劇、電影增加知名度和影響力。
- 是一個真正學者型(歷史、科學、文學、宗教、武術)的作者,但是又能夠寫出通俗易懂的故事;有著哲學家思維,但是又能讓簡單思維的人也得到滿足。
- 金庸和大部分武俠小說作者很大的差異是他的角色是多元化的,不是僅僅「好人」,「壞人」。他的壞人大都有正面或可愛的地方,好人也有大都缺陷或讓人討厭的地方,這比較符合真實世界。
- 雖然金庸有十幾套套作品,他的故事和人物不重複(因此大家可以討論誰是最欣賞的男主角、女主角),寫作風格也有很大的差異(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還有映射真實社會(《笑傲江湖》)等讓人值得回味討論的地方。
我個人特別感謝金庸,因為作小留學生時,如果沒有他,我現在可能中文已經忘光了。
【補充】同意後來幾位提出金庸作品偏於傳統主流價值觀,而且喜劇收場。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神鵰俠侶》明明應該是以悲劇結束的,但是因為連載時讀者有意見,被修改成喜劇收場。這是個敗筆。不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古龍差太多了。除了《絕代雙驕》,根本看不下去。金庸的書,我至少每本讀過5次。
個人的意見。:-)金庸為什麼好看?這問題真的很難回答。就像解釋 Beatles 為什麼那麼流行一樣。相比之下,解釋為什麼魯迅那麼重要,或 Bob Dylan 好在哪裡,要好回答的多。
不過,如果比較金庸、古龍的區別,我用互聯網產品的思路胡說幾句:)
首先,金庸的角色比古龍的帶入感更好。這是產品屬性設定問題。
郭靖楊過令狐沖們,是從小蝦米變成一代天驕,這種成長帶來的快感是每個人都能享受的,或者說每個人都 YY 的。
但李尋歡楚留香傅紅雪們,是一上來就超凡入聖,那你能在閱讀中獲得的就不是成長的快感,而是其他的(比如風流的體驗、冒險的感覺)。
基本上,在網遊誕生之前,金庸起著中國大量年輕人 YY 發動機的作用。
當然,古龍用自己的方式扳回了一成,就是他寫的都是「極致人生」,或者說,很多人都是長期生活在極致體驗中的。比如楚留香始終如一的瀟洒,或妙僧無花永遠的一塵不染。
這為古龍獲得了一大批高端讀者:很多文人喜讀古龍,因為讀古龍小說時如讀《世說新語》般見證各種極致人格。這保證了古龍經久不衰的品牌。
(閑扯一句,忘了金庸在哪本小說里說,他小時候讀《世說新語》覺得其中人物風流倜儻,心生羨慕,後來讀了不少史書,才發現魏晉時期的人物很多在人格上並不高潔,玩起政治來更是骯髒。我覺得這差不多也是金庸對古龍人物的一個態度。)
但坦率說,從產品需求量上古龍輸了,能深刻體會古龍筆下那些人物的精彩卓絕的人並不太多——當讀者認定無花是「壞人」,他首先是壞的,其次才是他多麼高雅絕塵——可高雅絕塵這樣的境界,壓根不是多數讀者訴求的。
然後是產品本身。就是故事本身。
我並不太喜歡比較金庸和古龍誰的故事寫的更好,這太主觀了。但他們倆有很大的區別:古龍是懸念驅動型的,金庸是情節+人物驅動型的。
看古龍的小說,你會覺得很「精彩」,因為懸念多,經常出人意表。
看金庸的小說是古希臘戲劇式的:主角的命運沉浮跌宕,讓讀者的內心感受隨之起伏。比如楊過三番五次被人瞧不起,或者令狐沖三番五次被人冤枉,讀者內心會有聲音去鳴不平,而當楊過令狐沖揚眉吐氣時,讀者也一展愁眉。
懸念驅動型的故事的問題就是,一旦你解開了謎底,你很長時間裡都不會重讀它了。但波瀾壯闊的情節和一個讓讀者有心理映照的主角,可以讀許多遍。我估計這也是開復說金庸小說他每本都看五遍以上的原因。
哦,這就是用戶的留存率比較低。
最後是,古龍有個小問題,就是他沒有金庸勤奮。
古龍的爛尾小說太多了,很多小說沒爛尾,但顯然也意興闌珊了。金庸的大部頭作品,則皆是筆力始終不衰的。
其實古龍比金庸更在意品牌運營,比如他寫了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之類的。但很明顯,他自己厭倦了,看看楚留香系列,第一卷寫無花,寫的精彩淋漓,後面寫石觀音、畫眉鳥、水母陰姬、血衣人、蝙蝠公子的幾卷,一本比一本沉不住氣。
寫了一大通,簡單總結一下。
金庸和古龍,一個是陳規古板從不踰矩但扎紮實實,另一個是才華橫溢精靈古怪可耐性有限——就像 1980 年代的微軟比蘋果,就像梁朝偉比黃秋生,就像郭靖比楚留香——是絕然不同的物種。成為他們兩個人中的任何一個都很了不起,但長期成就毫無疑問前者更大。
不過,假如古龍死而復生,變得比金庸還嚴謹自律,他說不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也不一定。這就是另一個喬布斯復出記了。排名第一的答案,坦率說水平很爛,譬如對金庸是「古板而不逾矩」的描述,完全是偏離事實的,我在評論中提到了。
從小讀金庸的書,我也一直考慮,為什麼金庸的小說那麼耐讀,能讓中國人那麼喜歡。首先,當然是因為寫得好。這個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從金庸小說的情節構思、結構和語言等各個方面分析,金庸無論都是文學宗師、大小說家級別的,這個自然有各種評論文章,我相信作品本身的華彩是不會被時光淘汰的。
再,金庸小說所體現的思想,我覺得可以說深,也可以說淺。所謂深入淺出。你拿西方的很多東西來看金庸小說思想,可能無論從邏輯上還是思考的深度上都不夠,但我依然認為這可能是中國文化本身的特點,我們好像從來就不是那麼在乎邏輯和實證的民族。金庸的小說觸及到幾個特別中國化的母題:民族關係、愛國主義、政治鬥爭的方式、為人處事的進與退、愛情。這些問題,在金庸的作品中都反覆不斷的通過虛構故事的方式被闡述,而且從金庸小說的創作軌跡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思想也在不斷變化。最顯著的是民族關係這一塊。從《書劍恩仇錄》以漢族為中原正統展開敘述,到《天龍八部》中蕭峰的民族和解的精神直至《鹿鼎記》中民族血統不再作為統治者正當性的重要依據,顯然金庸的看法在不斷變化和升華。
這些東西不一一展開了。其實,最想說的是最後一點,到底是什麼讓金庸小說有那樣大的影響。某一天我突然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即:
金庸寫出了中國人數千年以來積澱形成的人情世故和社會風貌。有俗有雅,有高有低,有陰謀有高潔,但絕對是中國的。這些文化基因潛藏在我們身上,所以不同的人,只要是中國人,只要能閱讀,在金庸作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身邊這個社會的影子。這才是金庸小說最最偉大之處。
非常喜歡金庸的武俠作品,且每次去品味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啟發。經久不衰,老少皆宜必有其過人之處,細細想之,有幾點:1.金庸大俠作品本身的歷史背景感強,藝術作品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虛擬的人物處於一個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中,例如把韋小寶設計成幫助康熙成其大業的人才,又如朱元璋只是明教中一個小小的人物。這些巧妙的構思,使得人物很有現實感,雖然我們明知這是虛擬的歷史。2.符合中國傳統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在其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雖有一些世外高人離經叛道,但是總體而言是崇尚儒家文化,信仰家國天下的,符合中國人的思想道德觀念。楊過也成了懲惡除奸的神鵰大俠,黃蓉也變成了精忠報國的女俠,無奈幾個貪求個人之樂者也都是先顧了大家,再顧了小家。至於古龍的作品,個人色彩濃重,個人的情感得到了無限放大,並沒有太多國讎家恨,只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爭鬥。3.金庸作品更重視男性的地位,女人作為一種情感寄託而襯托男人的英雄色彩。韋小寶和他的七個老婆,張無忌和他的四個紅顏知己,段譽和他身邊個個美貌的妹妹,一夫多妻,一個男人因為其英雄的形象搭配了眾多美女。因為武俠這種很黃很暴力的東西絕大部分的讀者是男性,符合他們心理需求,滿足了現實中無法滿足的一些欲求。成為絕世英雄,擁有天下美人。4.金庸的作品因為有了TVB,部部經典。古龍作品拍出來的太爛了。
我覺得可以用類比來解釋:白樂天的詩,柳三變的詞!
金庸的小說里,好人有缺點,壞人有優點或是可愛可憐之處,比較接近現實的世界。難得的是,武俠小說里的愛情也可以如此令人動容,每一篇都有他的獨到之處~
因為有歷史縱深感和人世滄桑感。金庸小時候就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可以說伴隨著深重的民族災難成長。做人及寫作的格局是很大的。
他父親是地主,書香門第,受到很好的教育,自幼讀書萬卷。他出生在浙江,讀大學在重慶,工作在杭州,上海,香港,還差點進北京外交部。母親因日本侵略逃難而病死,父親在解放后土改又被打成右派慘死。親身體驗了二戰,經歷了國共兩黨之爭,政治上清醒成熟。
靈感來自於生活。他既當過二代 ,又體會過無家可歸。既當過學霸,又被大學掃地出門。既娶過千金小姐,也體會到離異之苦。所以寫的人物形象都很豐滿真實。比如,郭靖,楊過,張無忌等孤兒身份,令狐沖被師傅陷害而清出華山,韋小寶那麼多女人喜歡,小龍女睡在古墓里繩子上,飽讀詩書的王語嫣,等等,這些都和他自己的經歷很像。他把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放在了歷史格局和武俠世界之中。
他有國際視野。他的專業是外語,年輕時職業是翻譯國際新聞,全靠聽和記。因此他不但歷史牛x,外語更牛x,要知道那個年代會外語翻譯,就像現在的人精通3國以上語言,信息量是普通人的數倍。他老人家在寫武俠之前,就有了這麼豐富的人生經歷,加上強大的知識儲備,寫出來的東西必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由於這些經歷,他在對人物逆境和悲劇的刻畫上,完勝任何一個武俠作家。也只有經歷過那些事,他才能把浩蕩的歷史感和渺小的人生路捏合在一起,產生化學反應。這些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精品,他自己也很難再寫出來了,因為以後就沒了那個心境。他後來還認認真真地修訂過那麼多次,作品的質量就更高了。因為金庸小說完全遵循傳統主流價值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廉恥禮義信那些,天然地擁有最廣大的親和力和共鳴。再加上語句通順易懂,行文也是那種中規中矩的方式。無論從立意還是文字還是審美統統貼合中國社會的心理
金庸和古龍的所有小說我幾乎都看過。有個朋友對他們倆的評價是:古龍的小說像可樂,渴的時候喝了很痛快;金庸的小說像茶,不會瞬間解渴,但回味無窮。
感覺金庸的小說描寫很細緻,更像油畫,很適合拍成影視作品。古龍的小說更寫意,像中國畫,給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也因此很少有成功的影視改編,因為無論拍得多好,一定和讀者想像的不一樣,讀者都會失望。
金庸和古龍本身就是不同的人,金庸是個博聞強識功成名就的媒體大家,古龍是個名副其實的浪子。古龍的生活經歷也決定了他筆下的女人多有風塵之色,他塑造的世界離一般人的世界太遠。
我記得看《教父》小說的第一章時嚇了我一跳,這就不是《流星蝴蝶劍》嗎?古龍的小說受西方小說和電影影響很深,可以說跟武俠關係不大,幾乎都可算是偵探懸疑類;楚留香,陸小鳳一類的人物也更像007, 羅賓漢,而不是中國人熟悉的英雄。古龍的價值觀更西方,他的小說對人性的探討有點背離中國傳統。作為一個武俠迷,金庸的每本武俠小說都看過(包括那部中篇《越女劍》),古龍的也沒有拉下,黃易、梁羽生、溫瑞安的都看過不少。總結一下,金庸大師博學多才,學究天人,精通歷史,深受佛家影響,所以其筆下主角都是慈悲心腸,並將歷史、哲學、武術融於一爐,對人物的刻畫逼真,對大場面的控制都是高手更是精準到位,讓人有很強的帶入感。再來說說中國人的武俠情結與武俠小說,司馬遷在《史記》專門有「刺客列傳」,而且每逢亂世,總有英雄豪傑的故事流傳,或劫富濟貧,或為國為民,大義凌然,讓後人熱血沸騰,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一個俠客夢,而金庸的傳統俠客形象更符合大眾的心中所想:打抱不平、為國為民,一呼百應,備受尊崇
說金庸小說一概通吃,我覺得有幾點自己的體會:
1、基於歷史,但是並不是完全摳歷史。這一點對中國環境來講太重要了。在中國,能夠一概通吃的一定是歷史,或者說野史。從小到老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長環境中接觸官方的,民間的或者父母的歷史觀,並且形成自己的歷史觀。而金庸的小說都是基於歷史展開,這一點就保證了通吃的基礎。如果非要與互聯網產品結合的話我認為這個「歷史」就是現存的用戶習慣。不要去挑戰改變用戶習慣,但是也不能完全摳寇用戶習慣。這有點像AR的那種效果,基於用戶習慣,但是帶來更好的,可以想像的體驗才是在保證用戶基礎的前提下,帶有大的成長空間的作品。
2、武俠,其實武俠嚴格意義上在中國文化也算是歷史的範疇了。但是金庸小說的武俠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複合中國傳統思想的「金字塔式」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最大的好處就是提供了中國用戶YY的資本。其實從金庸小說里,不難看出「英雄情結」,這種英雄不僅包括起身於草莽的如喬峰,楊過,郭靖,張無忌。。。還包括那些正統的如少林方丈,武當三豐。這些英雄武藝超群,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新或已有的秩序,並在這個秩序下維持公正。但是最有意思的是,無論這些武俠如何登峰造極,你會發現,在金庸小說的最後,這些英雄都化為雲煙,流入滾滾歷史洪流中,就像夢一般。結合互聯網產品,我覺得就是挖掘用戶喜好。用戶習慣也許更多是產品層面,用戶喜好更多的則是運營層面。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應該讓用戶有順暢的YY感,但是一旦離開運營,用戶立馬就會回到現實狀態下。這也許也是用戶粘性的一個關鍵環節。
3、審美,毫無疑問,中國的傳統文化再怎麼奴性,再怎麼愚昧,有一點不能否認,中國文化其實骨子裡帶有審美的基因。這種審美來自於琴棋書畫,邊塞田園以及人生感悟諸多種種。但是不包括科學(也許包括玄學,比如毒藥,金庸筆下毒藥近百種,解毒藥則數不勝數)。這也許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缺憾。這些審美是固有在中國文化里的。每一個生活在中國的人無論老少都會受其影響。而這些審美與西方存在巨大的差異。審美其實是一種情感外延的抒發。其實中國的傳統審美比較傾向於how to feel.它既不是喬氏的how to work,也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how to look。 如果這與互聯網產品結合其實就是設計。這種設計應該是中國式的。但是這種設計一個很奇怪的前置條件,就是你一定要熱愛你的產品,你才可能將傾注在產品上的情感通過設計外延開來,並且得到用戶的feel。
哈哈,其實還有很多可以結合的,暫時講這麼多吧。
兩個我都比較喜歡,沒有非此即彼的偏頗。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不同機遇,造就了人們對金庸或古龍的喜愛。攻訐就沒有必要了,別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了,如果江湖之大,還容不下兩位並存,那俠氣何在?心胸也過於狹窄了。
李敖舉過個例子,說金庸的「不俠」。金庸到李敖家做客,說其子死後,精研佛法,已是虔誠的佛教徒了。李敖問金庸為什麼不「隨求給施,無所吝惜」,金庸無言以對。也就是說,金庸筆下的人物可以為國為民、不愛其軀(蕭峰、郭靖),捨棄一切錢財、淡泊名利(令狐沖、楊過)。但金庸本人,未必做的到。
古龍是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性情中人,有血灑血,有錢花錢。看重名與利,也直言不諱,可以說,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金庸、古龍的書,都能從正面、積極的一方面感染人、激勵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昂首挺胸立於天地之間。讓人相信,人間自有正氣,而江山代有人才。我們不可能經曆書里人物的經歷,也無法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但我們依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有相同的感觸,也有類似的夢想。金庸、古龍的書,以及他們書中的人物伴隨我們成長,這點就很溫暖人心了。
從個人生活即可窺見一斑。金庸是博古通今的大家,而古龍是劍走偏鋒的鬼才。金庸的小說結構嚴謹,劇情完整,具備了一切武俠小說應該有的元素,亦符合社會的價值取向;而古龍筆下的人物多是浪子,時常孤傲而偏激,人生旅途充滿著痛苦和無奈——讀金庸是欣賞,而讀古龍更多的是一種共鳴。個人更喜歡古龍對於單個人物個性的塑造,其中很多違背傳統價值觀的叛逆值得這個社會反思——現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善惡有報。
他能給予人YY的空間,任何年齡段的人都能在裡面找到閱讀的快感。
金庸整體水準不錯,而且故事不走低俗線路,很容易得到主流社會的青睞其他人包括古龍在內作品多有層次不齊,導致讀者很難選擇,從而放棄
一部成功的作品必須高於現實但不能脫離現實。比如說你的生活現在是60分,小說的內容寫到70-80分是最完美的,略高於生活,讓你覺得能有希望到達小說中的狀態,就會有憧憬。一般寫到90分或以上的文章,只有百年後才會得到認同。
首先因為金庸的小說簡單易懂,只要認識字,就能看得懂。其次是因為金庸的小說在簡單易懂的基礎上又會有很多深刻的道理,有點學問的人能看出道理來。
最後,金庸的小說簡單易懂,道理深刻,而且十分精彩,是居家旅行必備之良書。
因此,受眾很廣,經久不息。非專業比較,僅個人讀書感受:
場景:金庸的感覺宏大,非常宏大。古龍的感覺比較小,可能是沒有歷史背景的關係,溫瑞安的也是如此。
人物:金庸的感覺更為豐滿,古龍的我總無法感受到人物的「靈」,感覺都是機器,只有牛逼和不牛逼,好人和壞人的區別。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這一點精氣神上金庸就已經超越其他許多作家。
金庸滿足人們的共有的需求:成為英雄或者被英雄所保護,裡面的所有英雄人物都有很普通的一面,並且人物豐滿,大多平易近人,小人物和大人物沒有明顯界限和區分,誇張但不離奇。
古龍是偵探小說,一次足矣,閱讀一次不太可能還需要再來一次。如果從其他角度來對比,金庸是RPG類型的遊戲,比如仙劍奇俠傳,可以升級可以打怪,而且是在一個優美的劇情中進行,人物的自由度相當高,各種類型的人物都可能成功。而古龍的小說更像是解密類的遊戲,通關後成就感有限,而且幾乎沒有分支劇情,情節緊湊,人物附屬於故事,一旦了解故事,很難有願望再來一遍,讀者和主人公的距離很遠,主人公幾乎都是天才或怪人,讀者難以融入情節,而是旁觀狀態。推薦閱讀:
※武當派為什麼不像少林那樣用武功秘籍傳承武功?
※如何把數學考試寫出武俠的感覺?
※金庸在武俠史上是什麼地位?
※為什麼裘千仞的名字,幫派名,特別是武功名稱,一點不酷炫,比同等級高手弱了好多?是金庸故意這樣安排嗎?
※武俠小說里所說的「江湖」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