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所倡「選賢惟才不惟德」在如今和平年代是否可行?
不為人倫綱常所縛啊
何夔任丞相東曹掾後(時間為魏公國建立前),向曹操進諫:「自軍興以來,制度草創,用人未詳其本,是以各引其類,時忘道德。夔聞以賢制爵,則民慎德;以庸制祿,則民興功。以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鄉閭,使長幼順敘,無相逾越。顯忠直之賞,明公實之報,則賢不肖之分,居然別矣。」
所謂的「用人未詳其本」、「時忘道德」,故「慎德」在先而「興功」在後,希望重德的標準與「核之鄉閭」統一起來。「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見《論語》卷八)何夔的建議其實也是儒家在德才問題上的看法。曹操雖稱善,但並無記錄具體的實施情況,這不奇怪,蓋因曹操於建安十五年已下《求賢令》,「唯才是舉」下「慎德」在後,與何夔的標準剛好相反。
王模、周逵兩個陳群眼中的穢德,曹操在陳群封還教後仍用,結果他們皆坐姦宄誅。這確實是敗筆,但別忘了也有亮點郭嘉,到底這些例子算不算曹操認為德行不重要呢?事實上曹操沒有完全違背東漢士風:
曹操聞鄭渾篤行,把已渡江投靠華歆的他召為掾;孫禮更是因為孝,才被曹操免去死罪。「德行堂堂邢子昂」,其治下是「勸民農桑,風化大行」,更先後擔任曹植家丞、太子(曹丕)少傅,把教育兒子的重責交予「至德之人」;征伐時留下有德行的張范和邴原,與曹丕居守,還對曹丕說:「舉動必諮此二人。」難道曹操真的不「慎德」嗎?
《三國志.荀攸傳》注引《傅子》云:「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機。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才德兼備的荀彧更是曹操的左右手。其他諸如徐奕等則不再一一舉例了。
《三國志.王昶傳》注引《任嘏別傳》云:「會太祖創業,召海內至德,嘏應其舉,為臨菑侯庶子、相國東曹屬、尚書郎。」任嘏是以「至德」的名義入仕;「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曹操指的「至德之人」,任嘏不就是符合條件嗎?鄭沖個人私德不用多談;就算是司馬孚,若拋開司馬家篡魏為晉的問題,個人私德方面也稱不上有虧(注21)。《求才三令》頒布後這三人才仕曹,恐怕還應算是以「慎德」為標準入仕吧?
隨著曹操領土的拓展,不斷有新領地的士人加入,曹操也容許他們懷念舊主,赦免其死罪以嘉其忠。袁譚對王修、袁尚對田疇和牽招是有故吏的關係,故曹操縱下令,仍冒死弔祭、收斂。王修事後還出任司金中郎將、魏郡太守等要職;牽招馬上被曹操舉為茂才,又用其為中護軍;田疇本不願仕,曹操也不勉強,是與荀彧少數同為漢臣的。焦觸率幽州諸郡投曹、殺白馬盟時,唯獨韓珩誓死不隨,這樣不仕曹的忠臣,曹操還是屢辟招攬。
像軍師成公英,當曹操抵掌問他:「但韓文約可為盡節,而孤獨不可乎?」他下馬跪答:「不欺明公。假使英本主人在,實不來此也。」遂流涕哽咽。只因故主已死才效命於你,曹操對這樣誠實的答案,以「嘉其敦舊,遂親敬之」來回應。
文聘也差不多,劉表兒子劉琮降,他縱不願也只能同降。曹操問他何故來遲,文聘還真把心底話說出來:無法保守荊州,無顏見劉表云云,更欷歔流涕。曹操嘆其為忠臣後,又不怕他投降予劉琦,並任用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題外話,南涼亡後此事也為尉賢政所援引:「文聘後來,魏武不責。邀一時之榮,忘委付之重,竊用恥焉,大王(乞伏熾磐)亦安用之哉!」(見《晉書.禿髮烏孤附弟禿髮傉檀載記》)
關羽更是典型例子,他自己也嘆:「吾極知曹公待我厚。」是否發生如《三國演義》般的每天宴請、贈送金銀美女大宅,不得而知。但關羽確實要立了大功,報答曹操方願離去,結果發生白馬刺殺顏良一事。曹操遣張遼詢問並得知其去意後,嘆了句:「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並沒有阻止他回到曹操眼中的另一為英雄———劉備陣營,他可還沒死,仍在與曹操一起爭天下的。愛才之心,恐怕也只能這樣認為了。裴松之在這事贊曰:「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義,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實曹公之休美。」
忠於故主的忠義是個人美德,但不是所有主公也願接受。曹操非但沒有貶抑他們,相反,是理解他們內心的矛盾和同情。像「以仁篤為一郡所歸」的郭憲,他沒有交出韓遂,曹操嘆其意志,與斬殺韓遂的陽逵等一同賜爵關內侯(見《王修傳》注引《魏略》)。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不得志的王粲面對新主曹操,這馬屁雖有點吹噓,但蒯越、劉先、韓嵩輩,還是為其所用。這就是曹操用人的多樣性,不論是馬上傾向新主者,還是仍懷念舊主的,並不局限於「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
曹操選人德也要,才也要,只是專治不服,少看網文。
現代社會繁榮發達,人才儲備多,各路豪傑比比皆是。各行各業在選擇人用時,更趨向適合自己,而多數的基本用人要求為德才兼備。因為競爭是激烈的,各個點位要求穩定少變數,社會的人才產出是剩餘的,有才無德更是為患,人人慾除之。三國時期,戰亂不斷,人才死一個少一個,後來只剩下大家族、皇室才能出幾個別人才,那也是勉強夠看,那時侯人才這種稀缺資源比一切資源都重要,因為兵權的穩定性,所以對有些瑕疵的人才,曹操自信能把持得住,該用的時候不避諱,殺的時候殺的果斷。那麼換句話說,放在現在來看曹操那句話,如果你有很高的才能,不為國家人民著想,自私自利,不容旁人,那很快就會被強制ganke,甚至gg。
謝邀。沒有名或者沒有關係,你再有才誰知道?
還有看不看德,看你是誰了,世家貴族你隨意,
平民子弟你德差,等哪個伯樂剛好中意你吧。
人口基數在這,只要不是那種缺了他一個會導致整個項目失敗的人,想找個德行好點的還不容易?
總之看你的才是否真的大到讓人忽略你的德,不能的話還是老老實實的先遵守您的人倫綱常吧。9恩這其實是曹操的一個計謀,我們剛看到這句話時,以為曹操只看重才華並不看重道德,但我們在看到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的許多手下對曹操還是挺忠誠,比如郭嘉,典韋,苟延,很多人覺得你再有才華但不忠心的話,不就是養虎為患嗎,其實曹操也是這麼覺得,大家看到這會覺得曹操有病,知道忠心重要,還說這種話,其實並不然,三國是個世道很亂人才很多的一個時代,要想勝利就要使自己的人才精兵最多,所以曹操那句話目的是招攬更多的人才,可是許多人才都是有個性的,比如唐代的鐘馗,文武雙全,文武考試都是第一,但只因長得醜陋,不能錄用當官,因為在那時品行很重要,曹操都不在乎,就是不管你道德好壞,相貌醜陋,好不好色,流不流氓,我曹操心胸寬廣不在乎這些成功得次要因素,不管你有什麼臭毛病,只要你有才華就行,我曹操就歡迎你,這話一出許多人就往曹操那跑,然後我曹操就把你騙進來了,然後日久生情在用一些計謀再讓你對我忠心,所以魏國的人才比例是三國中最多的,忠心也是最多的,所以笑到了最後。
﹌﹌﹌﹌﹌﹌﹌﹌分割線﹌﹌﹌﹌﹌﹌﹌﹌﹌
﹌﹌﹌﹌﹌﹌﹌﹌分割線﹌﹌﹌﹌﹌﹌﹌﹌﹌
不說廢話如果城市競爭GDP,把那個方法少加修改可以運用不可行。曹操那個年代跟現在根本沒法比。
曹家的家傳名言是「別看你今天鬧得歡,就怕以後拉清單」
三國時期是歷史上有名的悲劇年代,人命不如一根草,當時亂世比民國事情更加嚴重,到處是土匪強盜,黃巾軍一直到三國鼎立的時候才杜絕。有才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剩下的80%都跟著袁紹,剩下就是逃難的和隱居的,荊州和江東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外來戶。曹操當年簡直連兵線都到自己家高地啦。手下能留下什麼人啊,自己僅有的幾個謀士還都給袁紹寫過信,可見曹操手下都是什麼人。
但是沒有這群人還不行,曹操的親信基本都是武將,讓他們去搶糧食打架還行,讓他們治理地方,說實話如果沒有下面那群人去跑,基本沒戲。夏侯惇同志在河南尹的時候你以為他是自己去幹活么,還不是靠這群人。這些人可能會貪污,可能會裝逼,可能會罵我,但是能夠保證底下百姓們不亂,餓不死,就好啦
曹操在統一過程中不斷殺自己人,是因為他的人才庫慢慢的豐滿起來啦,之前看著不順眼的人都不用忍著啦。許攸楊修孔融一個個都栽了。
所以說,曹操的那句話不是說他不管道德好壞,隨便用,而是不得不用。
現代社會中,人才大大的有,有完美的為什麼要找思想品德跟不上的啊。 道德跟不上,其他也是夠嗆的
不行,因為按這個標準選出了司馬懿。
謝邀
曹操用人方式李總已經說得很清晰了,我就不獻醜了。
至於這種方式在現今是否可行?答案毫無疑問是不可行的,這簡直是開歷史倒車啊
曹操看上了司馬懿,然後呢?三馬食槽。
曹操其實很注重德行只是他的評價標準東漢普世標準不同
這個要看什麼時候。和平時代,趕著當官的一大把,選就選個德才兼備的。戰亂時代,特別又是教育不普及的古代,手下地盤一擴大,不得急著用人啊,還挑啥挑。
我們現在選才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不管在哪個領域。就做官來看,在組織部的系統下,對於官員升遷會考量到個人能力,風評,道德等。和三國時期並不完善,甚至可以說粗糙的選才用人制度沒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性也決定了兩個時代對人才選用的標準和要求不可同日而語。最後,誰告訴你三國時候就強調綱常倫理了,曹操唯才是舉,不看重的是個人德行,如果是忠孝這一類的大節所在,你試試看。
完全可行。才,是可以通過政績(當時主要看人口和糧食產量)量化的。與此相對的德,完全是不可以量化的東西。我們看二十四孝那二十四個裝逼的活寶,他們那麼作的裝逼是孝,我們普通人沒有做到那麼裝逼就是不孝嗎?所以,德是不能量化的,如果德可以量化了,那麼一定是在裝逼作秀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道德不能量化,「唯德是舉」的選拔人才的標準也就不可以量化,不可以量化的標準就一定會存在徇私舞弊。德在任何時候,都只是選拔人才的下限標準,不可能是上限,只有「才」才是選拔人才的上限標準。綜上所述,唯才是舉,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只有以唯才是舉為主,兼顧道德考察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才是比較合適的。
推薦閱讀:
※為何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街亭失守後,直接撤退,而不是再打一波?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如何一步步做大佔據北方天下,他有沒有類似「隆中對」的大戰略?
※周不疑何許人也?因何曹操說曹丕不能駕御?
※曹操完全統一北方是在什麼年份?
※從各種角度分析劉備和曹操誰更適合做現代中國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