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段音樂的"旋律"你認為寫的特別有才氣?

才氣≠優秀,才氣≠偉大,讓你彷彿get到他那與眾不同的、閃爍的天賦


The true goal of music—its proper enterprise—is melody. All the parts of harmony have as their ultimate purpose only beautiful melody. 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which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melody or harmony, is futile. Beyond doubt, the means is subordinate to the end.

—?Johann Philipp Kirnberger

調性音樂誕生以來,人們對於「美妙」旋律的追求就從未停止過。古往今來的作品中,優秀的旋律不計其數。在這個回答中我想舉幾個富有特色的作品為例。

Dmitri Shostakovich Op.87 Fugue No.15

以及他的Op.134-III

(其中第一主題為排練號59中的小提琴聲部,第二主題為排練號69中的小提琴聲部。)

以上兩條旋律的共同特點便是和十二音技法的巧妙結合。老肖吸取了無調性音樂的觀念,但並不按照其慣例進行創作。他的旋律中具有明顯的十二音特徵,卻又保留調性成分。這對於欣賞者是莫大的幸運。

Olivier Messiaen Catalogue d"Oiseaux

一部開創性的仿生作品。在這裡傳統意義上的旋律線完全消失,僅以和聲與節奏表現鳥類的生活。雖然說答這部作品似乎有些偏題,不過如此「貼近自然」的創作理念,不可不說是一種才氣了。

(只能拜Messiaen這位鳥類音樂家了)

順便,有一個網路視頻的構思怕是與這個相似:

http://m.iqiyi.com/v_19rrmk5954.html

Karol Szymanowski Métopes Op.29

Szymanowski的作品中,最令我中毒的便是這部Métopes。極為複雜密集的織體將神秘的氣氛渲染到極致,而主題旋律則是隱藏於其中,細聽便可察覺其精美絕倫。Szymanowski早起受Scriabin風格的一些影響,而個人以為,他的一些作品表現力已經超過了Scriabin。

(當然複雜的音響也決定了其譜面的反人類。)

若要說傳統意義上的旋律優美,那當屬Ravel的G大調鋼協第二樂章了。大家都十分熟悉,就不放樂譜了。

可能不會再


我說一個讓我耳目一新的:

【空耳】朝鮮軍歌 彈死你!彈死你!bilibili.com視頻

我很少聽到戰鬥歌曲用小調的,主要可能是戰鬥紅歌很多要體現軍人氣魄的,大調曲目感官比較剛強,更為適合,類似《大刀進行曲》,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甚至大家以前軍訓經常唱的那些《當兵的人》,《打靶歸來》等等生活向的軍歌也都是大調歌。而軍歌里小調歌曲一般出現在情感向的曲目里抒情效果更好,類似《軍中綠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種比較容易催人淚下。但是這首《彈死你》硬生生用獨特的旋律搭配小調非常常規的和聲走向把整個曲子變得極其燃,絲毫不輸國內的軍歌。總之我是極其佩服的。

注意:曲子很洗腦,空耳字幕超級屌,一天五遍不算多,睡前飯否不能少。


謝謝 @La Valse 邀請!

原諒我,說到「才氣」,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古典音樂家而是 @金承志 老師!

試舉一例:

《澤雅集》中的《海岸-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中高潮的部分:

從1:31開始的:

迷霧 | 穿越迷霧

遠方 | 一發青山

層巒 | 好似近一點

疊嶂 | 若能快一點

跌宕的女聲就描繪出深夜裡迷霧中幽暗的月光下,迷茫、清冷的氛圍——

接著

有光 | 在雲中的微亮

是月光 | 取一束借一暖

就要 | 月光它灑滿在

到岸 | 這一望無垠的海面上

彷彿月光刺穿雲層;漸強的男聲就是我們翻過最後一個山丘,無垠的大海閃耀著月光——

啊 | 翻滾的浪

到岸 | 下起了一陣雨

快些 | 無盡的夜

走吧 | 撕開裂口

披上 | 披上了月光

將海面晒成了白色啊

這一段美妙至極,聲部之間層層傳遞,聲聲迭起,從男低到女高,彷彿海水一浪一浪湧來,嘩嘩作響,拍在海岸上。

生動,精緻的旋律,可能這才是才氣吧。

以前在科大合唱團的時候排過這首曲子,所以印象深刻,在此作答。


謝 @La Valse邀 (多圖預警)這怎麼能少的了我大莫扎特,來來來,說幾個我聽著特別有感覺的:

  • 先來個一直喜歡最近特別喜歡的K.267b(雖然說有可能不是莫扎特寫的,但管他呢,好聽就行了),一個木管樂器的交響協奏曲,

第一樂章一開頭就很吸引我:

(先附上音頻,以便於指出那一段:Mozart: Sinfonia concertante in E flat for Oboe, Clarinet, Horn, Bassoon, Orch., K.297b - 1. Allegro-David Singer/Steven Dibner/William Purvis/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Stephen Taylor-在線試聽-網易雲音樂)

這一小段十分吸引人,那兩個顫音聽得我十分舒服,還有後面的頓音,很活潑。

以及這一小段:(音頻的1分28秒處)

當然那個主題被發展下去了。。。

還有這一段:(音頻5分37秒處)先是雙簧管與大管,然後是單簧管圓號和大管,這一小段旋律賊喜歡

當然,末樂章的變奏我也十分喜歡:(僅列出開頭的幾個小節吧)

  • 再來一個第五小協,K.219。最喜歡末樂章的這一小段:

Violin Concerto No.5 in A major K219 : III Rondeau - Tempo di menuetto-Thomas Zehetmair在該音頻的3分51秒處。

  • 再有就是長笛四重奏K.298第一樂章,真的是好聽到爆,整個樂章我都捨不得割開:Mozart: Flute Quartet in A, K.298 - 1. Thema (Andante) con variazioni-William Bennett/Grumiaux Trio

  • 後宮誘逃里奧斯明的唱段:Mozart: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K.384 / Act 3 - amp;quot;Ha, wie will ich triumphierenamp;quot;-Karl B?hm/Staatskapelle Dresden/Kurt Moll

一聽這個我就能滿血復活

  • 小夜曲K.361末樂章:Mozart: Serenade In B Flat, K.361 amp;quot;Gran partitaamp;quot; - 7. Finale (Molto allegro)-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

十分帶感

  • 第一圓號協奏曲:引子十分動聽Mozart: Horn Concerto No.1 In D, K.386b (K.412 amp;amp; 514) - 1. Allegro-Wiener Philharmoniker/Günter H?gner/Karl B?hm

  • 魔笛里啪啪基諾的詠嘆調:Mozart: Die Zauberfl?te, K.620 / Zweiter Aufzug - quot;Ein M?dchen oder Weibchen wünscht Papageno sichquot;-Berliner Philharmoniker/Karl B?hm/Dietrich Fischer-Dieskau-在線試聽-網易雲音樂

先想到這麼多,再想再補充


莫扎特第39交響曲第三樂章的trio。

明明在大調,寫得讓人覺得帶著憂鬱。當然不單單是說旋律,也與和聲以及這一段的「上下文」有關。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主題。這個不多說了,從大提琴低音提琴從深處萌發出這個旋律,到合唱團波瀾壯闊地唱出「Freude, sch?ner G?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絕對稱得上偉大。

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第二主題。

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變奏》中的第18變奏。柔的時候很溫暖甜蜜,強的時候大氣磅礴濃墨重彩。其實拉赫特別擅長這一套。


丟丟! 登登等登鄧登等登!


薩蒂 裸體歌舞第一首

簡直直擊靈魂

那麼簡單,那麼豐富

少即是多的典範啊

(不許提4分33秒!)


我來推薦一些非standard的比較當代的爵士樂吧。爵士樂中有很多我覺得可以用「綺麗」來形容的旋律。私心安利幾位我喜歡的爵士音樂家的曲子。

*這裡的旋律單純指爵士樂的「melody」(主旋律),不會涉及solo的部分的「旋律感」。

*排序不分先後,想到啥了就先寫啥

1. Chick Corea - Nite Sprite

出自1975年Corea老爺的jazz rock專輯《The Leprechaun》,想安利的是39秒開始的一小段旋律。另外這張專輯的封面一老被人吐槽說丑,我覺得特別好看……

2. Stanley Clarke - Light as a Feather

雖然還是出自Corea的樂隊Return to Forever的專輯《Light as a Feather》,這首是專輯裡唯一一首不是Corea自己寫的曲子,由貝斯手Stanley Clarke寫的。另外我也特喜歡這首里薩克斯手Joe Farrell的solo。

3. Michael Brecker - Pilgrimage

出自Mike神的最後一張專輯《Pilgrimage》,他錄這張專輯的時候已經患病很嚴重,錄完後一周就去世了。Mike老年的時候皈依佛教,旋律中出現大量的五聲音階,而且對比早年的以玩弄和弦色彩和音階為核心的旋律精鍊了很多,這首算是集大成之作。intro特別長,到了2:40主旋律才出現。他的solo除了在intro有,還有後面使用電吹管EWI的solo,也是很難得一見(時隔多年不玩EWI的人)。

4. Michael Brecker - Broadband

出自MIke03年的專輯《Wide Angles》,這張專輯使用了大量異常的音階和和弦,旋律聽起來很異世界感……而且這首的旋律使用了很多超級大跨度音程,動不動就大九度啥的,算是爵士樂里非常少見的玩法。而且雖然是jazz bigband,完全不同於同時代其他bigband的做法,配器和編曲上都特立獨行(比如誰會在jazz bigband里用弦樂組????)。

5. Brecker Brothers - Secret Heart

出自Mike和他哥哥小號手Randy Brecker的jazz rock樂隊著名專輯《Out of Loop》,又是玩色彩的旋律。

6. Wayne Shorter - Aung San Suu Kyi

出自Shorter和Herbie Hancock的二重奏專輯《1 + 1》(這專輯名真是沒誰了……),兩個人都是佛教徒,玄學得不行,也用了大量五聲音階。這首曲子的標題是緬甸女政治家昂山素季。

7. Wayne Shorter - Ana Maria

出自Shorter + Hancock + Milton Nascimento的名垂青史的專輯《Native Dancer》,這首是典型的早年Shorter的個人色彩。其實旋律性不太強,但是被和弦和段落的對比給撐起來變得非常出色。這首的標題是他的前妻,寫完後過了十多年在飛機事故中去世了……這首聽著本來就有點傷感,哎。

8. Weather Report - Face On The Barroom Floor

出自歷史上第一支fusion樂隊Weather Report的專輯《Sportin" Life》,也是Shorter組建的樂隊。這首是Shorter根據一首1872年的詩Face On The Barroom Floor寫的。從前兩首推薦的Shorter的歌就看得出他特別會在歌里寫故事,這首把這點運用得更多……不愧是個把一堆格萊美獎盃跟一堆手辦放一塊的人(噗嗤

9. Michael Brecker - D Trane

出自03年Mike, Hancock, Roy Hargrove為了紀念Miles Davis和John Coltrane舉辦的以modal jazz為主題的巡演,取了個特別牛逼的標題叫Directions in Music。這首的名字我猜就是Davis + colTRANE的組合。intro特別長系列,3:10才來主旋律。這個旋律完全就是在用神技玩mode……搜遍全網就這一個錄音,沒人翻過沒人扒過譜hhh 到後面還能聽到Hancock彈爽了「嗷」了一聲。

10. Herbie Hancock amp;amp; Stevie Wonder - Chanamp;#x27;s Song (Never Said)

出自……呃我沒明確查到這首曲子最初是在那張專輯裡發布的。A段部分絕對是Hancock佔主導寫的,B段絕對是Wonder佔主導寫的哈哈哈。兩個人特徵都蠻明顯地在旋律里體現出來了。

11. McCoy Tyner - Changes

出自Tyner與Michael Brecker的專輯《Infinity》。Tyner對調性的把握太舒服了~旋律很簡單很順耳地跟調性結合了。

12. Hot Chef - Lunar Beast

出自樂隊Hot Chef的一次演出錄音(實際上這也是唯一能找到的此樂隊的錄音)。鏈接是bc的,這張專輯都可以免費下載。因為是特別不知名的小樂隊,根本查不到信息,也不知道這首具體是樂隊里誰寫的……

先這樣了,之後想到更多了會繼續補充


《Shape of You》——Ed Sheeran

器樂伴奏全程的化簡為繁,也是非常直觀體現歐美樂壇與華語樂壇巨大差距的一曲。

伴隨著馬林巴止不住的「6 16 6 16 6 16 7 65」往複伴奏,失重的後期氛圍處理,打擊樂的固定節拍,放到每首同和弦走向(Am-Dm-F-G)的歌曲中,都已經是不可多得的靈性。而大調小調各佔一半,對旋律寫作的考驗則是一道無以復加的天塹。

旋律在黃老闆的鼓掌之間,好似粘在梅老闆小碎步驅動腳下的足球,順帶加了點馬賽迴旋的穿梭自若。又像奧沙利文施了魔法般一桿清台閑庭信步的尿性,以及——費天王隨心所欲穿梭網前底線,控制網球各種變線的洒脫。

開了天眼一般的旋律,和弦上下行起伏的動機變化和密度,和弦更換節點上的重拍外部音使用,小範圍音程內利用和弦變化產生的閃轉騰挪,都是不可多得的創作技巧。

主歌:

第一句便在末端同時出現了上行+變化音,並在收尾處更換五級和弦,在重拍上與旋律音符構成一個外部音。

第二句選擇在六級和弦上,不去重複上一句的同位音。而是繼續將旋律上推,用下一個外部音解決開端。每個重拍音之間(1-2/3-4句)呈大四度下行跳進,屬於更為和諧的音程。並且4個音有3個砸在和弦外部音,而最後一個以外部音結束,便於繼續發展未解決的動機。

第三句首音再度避免與前兩句同位音上的重複,用了3音,繼續沿用和弦外部音,並選擇在「chance」上用了延長音。

第四句開頭則選擇與之前不同的五級上行跳進接下行,並在每個重拍處沿用和弦外部音。後接副歌的「and now I"m singing like」,始於下行四度跳進的和弦外部音,終於切分點(前十六)的裝飾音,以及——主歌最後一個和弦外部音(五級和弦-6音)。

看似模進關係的四句主歌,被機智地避開了同位音重複等問題。

當然,憑藉節奏的切分,也分割了每句前半部的重複音,解決了同類情況下動機不暢的聽感問題。

正如張指導所云:「這球雖然不合理,但就得這麼打。」

直接進入副歌第一段部分:

此曲技法精細,得心應手。卻未涉離調,始終在四個和弦之間閃轉往複。

既從手法上顯得高端,又在聽覺角度上接了地氣。

在一個偏快的節奏下,和弦的更替周期居然達到了2拍/次,如此恐怖的密度。

一個個高頻下的外部音使用和恰如其分的切分,完成了創作動機的變化及延續。

既增加了未解決的動機頻率,同時也豐富了後續旋律的選擇性。

這就跟粒上皇的瓜子一樣,你得一粒一粒去品。

知友們新年快樂。2018,咔咔就是發!


謝邀。

終於可以寫我長久以來逢人必說的有才氣的曲子和作曲人了!感謝題主。

開始之前,容我先簡單講一下背景。

在遙遠的八十年代,1981年,美國工程師創造了一種新的「樂器數位界面」,也就是我們俗稱的MIDI。

所謂的MIDI就是在一個晶元裡面,提前把我們要的音色進行採樣,然後錄進去,再通過電腦或者鍵盤去出發,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音樂了。

這個東西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晶元裡面真的是儲存不了太多東西,所以導致這個MIDI的音色也聽起來很簡陋,很廉價。

因此不用說,當然是完全達不到唱片工業,電影電視,或者廣播的製作標準的。

但是!對於電子遊戲來說,完全沒有問題啊!當時遊戲也是原始社會階段啊!能有個響聲不就行了嗎?要什麼自行車啊!

結果在日本,1983年,任天堂推出了劃時代的——紅白機,它所搭載的MIDI音源技術,隨著紅白機遊戲爆炸式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整個MIDI,遊戲作曲以及整個唱片的生態。

好了,以上是背景,進入正題。

大家想像一下,一開始的紅白機遊戲里,由於技術的限制,只能放進去四軌音色,也就是兩個脈衝波,一個三角波,一個噪音波。

假設你是一個給早期任天堂紅白機遊戲作曲的人,你手頭可以使用的聲音是這樣的:兩個脈衝波用來組成兩軌主旋律,不能再多了,一個三角波拿來做低音貝斯,還有一個噪音波,就是類似早期黑白電視雪花的聲音「呲~~~~~~~~」類似這種,你要做的是把這個「呲」的噪音進行切割,把它變成「呲~呲~呲~呲~呲」的斷斷續續的聲音,來代替打擊樂,也就是說,你在這段音樂里連一軌鼓都放不進去。

這個作曲難度真的是不一般,你最多只能用三個音來作曲,你甚至連一個完整的七和弦都沒法寫。

但是有一個24歲的年輕人就做到了, 在如此嚴格的限制之下寫出了如此豐富的音樂。

他就是近藤浩治。

之前一直認為周杰倫在24歲寫出《以父之名》已經很有才氣了,但是近藤浩治完全不落下風,來聽聽這首歌,多少人的童年回憶啊!

http://music.163.com/#/song?id=22761015

除了這首歌,還有太多具有豐富音樂性的作品。

Dr. Mario - Fever -Fever Clear-近藤浩治

Super Mario Bros. 3 / アスレチックBGM-近藤浩治

Ground Stage BGM-近藤浩治

Super Mario USA / 地上BGM-近藤浩治

Legend of Zelda - Ending-近藤浩治 Super Mario Bros. - Underground Stage BGM -Warning -Underground BGM (Hurry up!)-近藤浩治

Hyrule Market-近藤浩治

每一段旋律可以說都是非常好聽,非常豐富,才氣盡顯。

以上。


哈利波特的主題~簡直了!

多年來我心中最優秀的旋律!沒有之一!


拉二第二樂章一開始,當鋼琴悠悠響起的時候。


可以試一下彈一個聲部,然後把圈起來的對起來。

斯克里亞賓第八奏鳴曲高票答那個Szymanowski的譜面和這個比還是很正常的好嘛!

哈哈哈哈哈哈


原諒我這一首不為誰而作的歌


謝邀

這麼說可能會被人噴。

但我想說以我目前的水平(比較差的水平)來說,很少真的接觸旋律。鋼琴老師一般都會把一首曲子拆開了讓我練和弦進程,很多時候,我練一首曲子練了一個月,還沒開始彈旋律呢。

熟悉爵士的人應該都知道,旋律在爵士中不是特別重要,曲子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時間都在各種solo。

所以時間久了,各種譜子在我眼裡就像個剔掉肉的骨架,我只關注它最核心的東西。

非要說有才氣的旋律,我覺得一些Bossa Nova風格的旋律很奇妙,比如Desfinato。乍聽略怪,仔細聽很有味道,因為不走大眾旋律套路,聽的時候很有意思,給耳朵帶來些新奇的感覺。


扯兩個華語樂壇編曲能力頂尖層的兩個音樂人

方大同 陶喆

方大同-love you so much 整首歌本是主打 空靈

虛幻的基調 可以聽出樂器層次感不突出 主要以沉重的節奏為主 但是到3:10秒 氛圍突變 加上了吉他的melody的歌曲變得豁然開朗 鼓聲也變輕 先前的沉重感消失不見 3:40秒再次在基礎上加上了架子鼓鑔的聲音(也就是架子鼓上的那個金色光滑盤)變得更加輕柔 一首歌聽出兩個截然不同氛圍 感覺真好

才知道 這是他11年前寫的………………跪了

陶喆-melody(2003年soul power live)

之所以要在歌曲後面加上live是因為陶喆的live完全 完全不輸錄音室 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的假音 轉音 真的完美

與其聽一成不變 死氣沉沉的錄音室 不如聽聽歌手們的現場絕佳發揮

整首歌是RB風格 發揮自如的吉他 重複的鼓點

溫柔 惆悵 配上陶喆略顯悲傷的磁性嗓音真的絕佳 最喜歡的一段旋律是3:15秒的那一段伴唱加上陶喆的自我發揮 節奏變快 吉他配合鼓點作鋪墊 伴唱作主聲 陶喆唱輔聲+freestyle 心都醉了

音樂狂的拙見 說錯請指正


Donizetti的Lucrezia Borgia,最後一幕的Era Desso Il Figlio Mio,所聽過的最撕心裂肺堪稱慘烈的旋律,處處透著絕望和死亡的氣息。

能唱下這一段的女高音寥寥無幾,能唱好的還沒聽過。


04年前後,隨便一個熱門歌手都有頗具才氣的片段,尤其創作歌手。

除了周董的《亂舞春秋》《止戰之殤》,還特別迷戀JJ的《木乃伊》《不死之身》的調調。

例子舉不完。

只是如今大多為無病呻吟的芭樂,天天唱著不明所以的情情愛愛,毫無新意更毫無個性。實在遺憾。


蟹腰 貝多芬第七交響樂第2樂章

每一次聽,都能讓我雞皮疙瘩手毛腳毛全部豎起來(別驚訝 我聽到好音樂的時候就是這樣)

A大調 第2樂章 allegretto

主樂思程示之後,上下兩個旋律碰撞的時候真的太妙了!特別是前面小調部分一直有的高音旋律往上走,低音旋律往下走;低音旋律往上走,高音旋律往下走,我每一根手毛腳毛都會一起豎起來向貝爺致敬啊!

開車的時候聽,能讓我的心跳和音樂一起跳動!真的!可以連續數一百下,心跳和貝爺的第七交二樂章一起律動!

開心的時候聽,可以讓我不要得意忘形。

傷感的時候聽,簡直了,就是在說我的人蔘,呸呸,,人生嘛!

轉大調之後,彷彿所有的苦難的過去了,生命迎來了曙光,吃吧,跳吧!

最後小調結尾,彷彿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哎。。。。

搖滾屆的話,是讀初三(2000年)拿著隨身CD機第一次借到nirvana的 never mind專輯。那個震驚,那麼簡單的樂隊配置,音樂性太豐富了!特別是 on a plain,In bloom 還有主打歌《聞起來有妖怪味》記得那天我從晚修放學一直聽到睡覺前,幾個小時就那樣反覆反覆。有才有才啊,還有這樣寫歌的,用的和弦簡直太妙了,主歌和副歌的對比,哇塞。導致我後來到處借nirvana的演唱會錄像,一看好多年( ???? )

小學二年級吧,用大塊頭錄音機第一次聽到beyond的專輯時,傻眼了。太有才了太棒了!主打的那些口水歌自然不提,當時覺得甚妙的有《阿拉伯跳舞女郎》!沒錯就是這首,那吉他,那旋律編的。很多年後的初中開始學吉他的時候還整天想彈這個前奏。

當然,震驚我有才的音樂太多了,不能一一列舉,像第一次聽linkin park(昨天的悲傷啊) , Metallica,超載,Beatles,Vai,Eric clapton,汪峰,一系列古典作曲家,歌劇大師們,藝術歌曲大師們。

你問我流行音樂?不好意思,從童年起就被搖滾和嚴肅音樂佔據滿了,對流行歌曲無感。


從「sonata」這個詞出現開始器樂曲的創作單旋律來說一定是比聲樂曲要稍微豐富,因為人聲畢竟音域和速度限制。

很多人聊【貝多芬】就是大概知道「悲愴」和「命運」。其實不然,這人或者說這批人更牛的是教了一大批人怎麼「寫曲子」。

【別談古典就覺得愁苦大深】黃老闆,賈斯汀比伯,all of me,包括 夜的鋼琴曲 這麼多曲子的伴奏其實都是有「動機寫作」的影子,這就是貝多芬爸爸的天才之處,而流行歌只是冰山一角。

包括天空之城,久石讓一大批曲目都是運用奏鳴曲的對比衝突再解決讓曲子有個性。

澤野弘之和飛碟社的歌姬就不多說了,包括小情歌的前奏就是貝多芬的弟子【車爾尼】849的練習曲。

而【卡農】屬於變奏曲,老一輩帕格尼尼也有變奏曲,老老老一輩莫扎特也寫過「小星星變奏曲」。

ok來聊聊中國曲子,周董大人1564的招數其實日系那群很早就用過,現在日系開始用一些重屬七和弦和和聲調式。而標準的主屬主這東西早就被貝多芬玩多了,包括主 重屬 主(貝多芬病毒開頭就是)(科普一下貝多芬病毒不等於悲愴,只是動機一樣)

至於民謠,幾乎都是咬1564的尾巴然後用替代和弦。甚至連小調都捨不得用!(遙看王菲時代簡直...)

旋律寫作而並非動機是老柴為代表,拉赫的曲子同樣動人

但是!

硬要說的話聊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首吧~這一首就是以上大多數流行歌的爸爸!和模版!

而且注意!這只是第一首!一首的前奏曲!不包括賦格!前菜一首歌就養活了我們這麼多人的耳朵......

包括爵士樂裡面用了很多巴赫的片段....就不11列舉了。

現在看巴赫這一首確實簡單單純,但是那個時代,五度定音,而並非十二平均的時代,能確定十二平均率並且用這新的律法,裡面的和聲走向,四度跳,阻礙終止,伏筆,短短一分多鐘的曲子,讓三四百年後我們這些人還在玩的樂此不疲,確實讓人服氣!


推薦閱讀:

從小古典音樂陪伴,如何融入聽流行搖滾的小夥伴們?
如果把現代各種流行音樂給巴赫,莫扎特,貝多芬他們聽會被如何評價?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流行音樂 | 靈魂樂Soul | 節奏布魯斯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