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建立性別認同的時候,告訴他社會規範下「男性」應有的樣子有錯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從零開始的性教育,更多「性教育」「兒童教育」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說一個TED里的「去性別偏見」案例。
五家幼兒園的院長Lotta Rajalin設計的新教學系統里,老師們不再使用瑞典語中的han,類似於中文的「他」,來稱呼男孩;也停止用hon,同於中文的「她」,來稱呼女孩。取而代之的,是直呼孩童的名字,或是不帶性別的字hen,類似於中文的「小朋友」。
這個實驗性的做法,不定義每個人屬於男生或女生,而強調「不分男女,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老師要針對每個小朋友的特性「因材施教」。
比如說之前,小朋友在玩耍時,老師往往不自覺地按照刻板印象問男孩「要不要去外面踢足球?」,問女孩「要不要織一頂毛帽?」。在挖掘出自己的興趣前,小朋友往往順著老師的提議,久而久之,男女較少互動。
在Lotta Rajalin的系統下,如果有小朋友會對女孩說「你不應該去踢足球,那是男生玩的遊戲。」此時,老師會介入問「為什麼只有男生可以踢足球呢?」等開放性問題,引導小朋友開始思考「這種感受是哪裡來的呢?女生真的不應該踢足球嗎?」避免小朋友被刻板印象限制。
除此之外,幼兒園重新挑選兒童讀物。過去,小朋友一定聽過白雪公主的故事,皇后嫉妒白雪公主姣好的容貌,佯裝成賣蘋果的老婆婆,企圖用毒蘋果除掉白雪公主;路過的王子,受公主美貌吸引,無意間拯救了她,於是王子表達心意,兩人決定結婚,而壞心的皇后最後也受到了懲罰。故事中的皇后為了「外表」而不擇手段,王子僅僅是因為白雪公主的「外表」而一見鍾情,展現僅看顏值的膚淺價值觀。這類會影響兒童價值觀的讀物,不再推薦給小朋友閱讀。
Lotta Rajalin提倡的性別教育理念與眾不同,也招致了不少批評與反彈。最主要的反對聲浪擔憂孩子因此性別錯亂,男女確實有生理上的差別,如果分不清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會不會因此變成同性戀?瑞典Uppsala大學的一位學者就質疑,這根本是從小開始洗腦,如果男孩就是比較喜歡玩石頭,女孩傾向收集花朵,老師難不成要阻止他們?
Lotta Rajalin在Ted中解釋這套教學方式,不但沒有禁止孩子做喜歡的事,反倒是把選擇的自由還給孩子,用「加法」解開性別偏見,給予更寬廣的可能性。
他們會拿出一張圖,上面有兩個交疊的圓,然後問家長「你希望孩子擁有的是一半,或是完整的人生?」就像是孩子一出生後,就被根據性別貼上標籤,男生只能玩積木,長大後不應該當護士;女生只能玩洋娃娃,長大後不應該學汽車維修,人生的可能性硬生生被切掉一半。
為了測量教學效果,瑞典Uppsala大學開啟小型研究訪談80位3到6歲的小朋友,結果發現接受這套教學方式,相對於傳統幼兒園,孩童比較願意和沒見過或是異性的其他小朋友玩,在測驗中確實展現較少的性別刻板印象,而且孩子依舊能清楚區分男女,沒有外界批評的性別混淆問題。目前接受新教學方式的人數少,研究樣本不多,還很難確定對孩童的長期成效,但初步成果確實是樂觀的。而根據1998推動的性別平等修正案,瑞典政府表示支持這一創新方式。
這套「去性別偏見」的教學方式,注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刪除過去「男主外、女主內」對孩子的限制,值得思考。
首先你要想清楚,是不是存在這樣一個「社會規範」?
我祖上是重慶人和河南人,長待過的地方包括成都、北京和美國東北,而我媳婦是上海人。據我所見,這六個地方對「男人該是什麼樣」的社會期望,區別大了去了。所以當你說「社會規範下『男性』應有的樣子」時,你大概想到的是你的生活圈子。所以問題來了:你的孩子會永遠待在你的圈子裡嗎?
告訴他,作為人,應有的樣子,無關男女。
依重要性排序如下
安全,不摸電,不玩火,怕車,怕狗,怕貓,怕陌生人,等。
衛生,不吃狗屎,不吃石頭,不吃地上拉圾,洗手,等。
講道理。
自立,自強,自信,自愛。
價值觀24個字。
我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葯娘),這種教育模式「侵犯我的自由而引起的我對它所表達的觀念(男人應該有"男人樣",女人應該有"女人樣"。)的厭惡」和「"有男人樣"的人多年以來在我面前做出的負面表率」著實脫不了干係。。
(當然,某幾個知名戒網中心的摧殘,特別是其中部分人的直男癌思維,以及戒網中心其它網癮少年做出的直男癌的負面表率,也脫不了干係。)哪怕我從不否認自己是個男人,我也永遠不要作為"男人"活下去了。
因為當我根據我所欣賞,憧憬,仰慕,尊敬的一切創造了一個理想中的「完美的人」之後,我發現它的性格排斥所有以性別作為分類依據的性格。
然後順便從審美觀的角度:它是個扶她。
而我當然要努力成為我所敬仰的人。。男人必須會賺錢處處讓著女人,男人頭髮必須剪短,說話要低沉又洪亮。要自信 大膽 勇敢,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嘴大吃四方,女兒嘴大吃窮郎。男人不能說不行,不許沒自信不許沒安全感不許抱怨,打掉牙也得往肚裡吞。臟活累活重活全都是男人的。巴拉巴拉,嘰嘰歪歪。否則就不像個男人,就要被鄙視 被排擠 被取笑。
父母都是60後,親戚舅舅叔叔姑姑阿姨還有工作的上司同事不是60後就是70後,是非常封建保守的兩代人。對他們來說,男的就該怎樣怎樣,女的就該怎樣怎樣,是絕對真理。男女之別是一道巨大的鴻溝,絕不可越雷池半步。
我是深受其害。
從小到大,頭髮是大問題,只要我頭髮稍微長了點,在他們看來就像是眼中釘肉中刺,一定要剪了。男人最正確的髮型是板寸 毛寸 短碎 西裝頭,其他髮型都不正確,都不像男人。
和親戚聚餐被吐槽吃飯的樣子太娘娘腔,教育我男人吃飯就該狼吞虎咽,端起飯碗大口大口扒飯吃。被這樣眾矢之的,我只好忍痛端起碗大口扒飯。
在工作單位,稍微頭髮長了就被督促去剪頭髮。甚至同事還說出:你沒錢剪我出錢給你剪。不把頭髮剪短剪精神點怎麼找女朋友。像這樣的話,是有多瞧不起人。而且我也有女朋友了。被說怕了,好幾次頭髮稍微長了點我自動就去理髮店剪了,省得被叨。後來實在受不了想留長發,就一直頂住各種壓力沒有剪。以後同事們漸漸也懶得說我。直到前兩天一女領導(短髮中性裝,平時兇巴巴的),一反常態的笑著過來跟我問我:「你是準備留長頭髮嗎?你想走哪種風格,想走女裝風格嗎?你是出了什麼狀況,來跟我講下?」我當然死不承認,然後承諾會剪頭髮。現在沒辦法就戴男士假髮上班了。
如果繼續奉行這種傳統的男女之別,我也阻止不了誰,繼續這個暴政吧,反正受害者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就像我爸媽沒能阻止我女裝。
PS:人家真的是妹子吖,只不過長多了一根丁丁而已…(?ò?ó?)對於這個問題,還是覺得不應該有這一問,世界真的是男女二元論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且不論第三性別的存在,就現在性別研究的成果,傳統的男女二元論正在發生改變,多元性別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一直認為傳統的觀點認為女孩子必須溫柔賢惠,男孩子必須勇敢剛強,這些細細想來難道不是對孩子性格的標籤化嗎?所以還是覺得子女的教育固然是在朝著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但是如果脫離了父母的期待,比如男孩子的優柔寡斷,女孩子的淘氣頑皮,這些也是孩子天性的自由發展。忽然在這一順其自然之下,傳統男女界限會模糊,但是同性群體的出現也是不可否認的,社會給出了一個群體所遵從的社會行為規範,性別男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角色,因而對其做出相應的社會角色的教育也是沒問題的。提倡性格的多元,讓孩子的性格跳出角色的限制,讓孩子的天性自然發展,或許會對傳統的社會角色理論造成衝擊,但是個人覺得,性別多元才是應該是性別文化的發展方向。男孩子可以有些脆弱的一面,女孩子也可有剛強的一面啊,何必把固定的品質性格固定在男女性別之上呢?
瀉藥。
性別教育是為未來的性別分工服務的。
如果你覺得性別分工正確,就可以按照老套路教兒子,如果你覺得這個性別分工錯誤或者在衰落,就不要教。
這個分工到底對不對,女權主義者說了不算,交給時代來裁決吧。
我要是生了兒子,會惋惜時機太晚。如果按照性別教育的老套路教他,到他的成年時代,他的收益遠沒有爺爺輩那麼多。即使是現在,在城市,性別收益很大部分也是理念上的。
但是地球很大,廣闊的第三世界和各個發展中國家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不適應新時代的兒子們依然可以大顯身手~所以沒什麼可擔心的這個問題問的其實是「萬一我不按照社會大多數人建立的性別印象去教孩子,孩子會不會變成性少數群體啊」。
我覺得有可能,但原因不會是你錯誤地傳遞了性知識,而是你沒有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一個該有的榜樣讓孩子認同你。另外,有些東西它一直存在於那裡,只是你無意中點亮了它而已。而即使你刻意不去點亮它,總有一天它也會被別的東西點亮。我記得有研究稱包容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將來的健康心態有很大幫助。也就是說,開放包容的性教育更有利於孩子獨立思考和養成處理衝突的能力,即使孩子是跨性別,包容的家庭下孩子的心裡狀態也是要好很多的,甚至選擇變性手術的意願也會降低。再就是性別與性別刻板印象的捆綁。男孩子該做什麼女孩子該做什麼。在對這些行為進行分類之前能否先想想這樣的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如果連這都不願去思考,我想您恐怕也很難去理解孩子的內心了。那這個問題就不是簡單的需求幫助解決內心的困惑,而是為了確立自己的權威,滿足自己的慾望。希望以上都是我不切實際的臆測。
最後再鄭重地回答吧:這樣的情況,比起糾結哪些是男孩子該做的哪些是女孩子該做的,不如引導他,告訴他那些是一個人該做的事情。因為很多事情男女要盡的義務都是一樣的。另外即使哪天您家孩子告訴你說,「我想成為另一種性別」的時候,也不要第一時間暴怒,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去聽聽他的聲音。並且以本人的親身經歷來看,即使理性上接納所謂「大眾認為的性別」,到了某個特殊的時間點也會「覺醒」出真正的自我。性別認同是人格的組成部分,自我越是鮮明,性別認同就越是清晰而堅定。另外多嘴一句,孩子不管有怎樣的性別認同,不管先天還是後天,都會在五歲之前基本定型,歸根結底不論是您的基因還是教育,導致結果的原因都完全在您。這是您種的因,不論結什麼果,請接受它,善待它。我覺得這個說法是對的也是錯的,我們應該告訴小孩,男孩和女孩是怎麼樣子的,可社會規範下男性應該是怎麼樣子的呢?我們告訴小孩的不過我們眼中的規範而已,可萬一我們的規範本身就是錯的呢?
有朋友說 男性 要懂得擔當和責任 ,誰又說女性不應該懂擔當和責任,我們把自己對這個社會的偏見就在告訴所謂正確的社會規範下傳承。
所以我們告訴小孩,男女的第二性徵等這些普遍的常識就好了,如果更進一步,我覺得告訴小朋友某一個具體的人具體的品質是如何如何好,再告訴他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我是比較贊成 @胡路削莖肛 童鞋的回答。
更重要的一點,我們告訴小孩子男性應該怎麼樣之後,他卻想變成另一種性別的時候,請支持他,謝謝
「告訴他」並沒有錯。
一定要他照做,就有問題了。
錯誤大於正確吧。
與其告訴他「男性應該怎麼樣」,不如告訴他「個人應該怎麼樣」。前者只能解決「集體與集體之間的邊界」,後者解決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邊界」。
男性應該怎麼做,本質上是一種集體主義思維方式。
集體主義思維方式,很容易誘發集體之中某些個人的認知失調。比如,強迫症。錯。
與生理無關的規則,沒有什麼「男性應有的樣子」。
而是有「文明人應有的樣子」。
這樣子的男生「很有男子氣概」
這樣子的男生「看上去很聰明」
這樣子的男生「一看就很乖」
這樣子的男生「讓人感覺很溫暖」
這樣子的男生「讓人好想保護他」
告訴他,什麼樣子的男生分別是什麼樣的,但他們之間,並沒有誰應該被選擇吧
所謂的「男性應有的樣子」不過是父權結構的性別角色預設,施加於男性的「紳士風度」和女性的「賢妻良母」之類的話語規勸都是一種基於性別的規訓。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指的是個體認同自己身為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別的心理意識。個體的性別認同往往是後天建構而成的,兒童的性別認知深受外界的影響,通常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畢竟家庭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重要的第一站。
父母在孩子尚未建立起穩定的性別認同、缺乏辨別能力時向他們灌輸父權性別角色法則,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性別角色認知,進而產生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而父母在此過程當中,充當的是一種父權規訓工具。
性別認同應當取決於表現出自我主體意識的個人選擇,而非外在的父權觀念強迫和性別話語建構。在孩子尚未自我意識尚未獨立前,除了少部分生理差異的照顧之外,父母完全可以實施無性別化教育。
在實然層面上,目前現有社會結構仍是父權結構,大多數人還是傾向於認可傳統父權的觀念,如果你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女權主義者,而非符合傳統要求的「好男孩」或「好女孩」的話,也有可能會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相對而言,女權主義者的數量應該會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城市中產階級,認可性別平權觀念的人數比例很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和話語權遠比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高,在此種情況下,持有傳統父權觀念的人反而很可能與周圍的社交圈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脫離。
當然,在不犯法或不干涉他人的前提下,他人並沒有干涉你向自己的小孩灌輸性別角色法則的權利,那是你的自由選擇。只是孩子並不是父母的財產附庸,而是獨立的生命體。在孩子身心尚未發育成熟之前,父母對孩子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而應該慎重對待。告訴他怎麼做人就是了!!!至於怎麼做男人,你管的著不?君不見國內有金星,國外有N多同性戀~~那也是人家的人生自由。
在不同的社會規範下,性別稅有輕有重,不可一概而論。
一般而言,在現代社會繼續讓孩子交性別稅,可能會讓這個孩子比別人過得更慘。
如果我以後有了兒子,我大概也不會想讓他過得更不好。
我會試著告訴他什麼是男性規範,他們是怎麼收稅的,你又有什麼方法來對抗剝削。
不應該教他「男人」該有的樣子,而應該教他「人」該有的樣子。
有錯啊,男性有什麼應有的樣子嗎?
成龍是男性應有的樣子嗎?孔劉是男性應有的樣子嗎?李健是男性應有的樣子嗎?
他們性格氣質愛好待人方式都不一樣,所以哪個才是男性應有的樣子?
連標準都沒有,要求的人自己也並不能完全做到,就去給別人做榜樣,對在哪裡?
搞笑不搞笑?兒童的性別認同未必是各種教育說法塑造的,更多是各種實際行為反饋建立的,從家庭,學校,社會等一切能接觸到,有所反饋的環境中來學習。
性別的一些概念隨著社會和歷史的變化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單一刻板的性別形象越來越多元化。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概念去教,但更重要的用自己的行為去教。
但無論父母教什麼,兒童習得什麼,最後總還是在真實的社會環境里去互動和反饋。直男癌洋洋自得活得開心,他會繼續。女權主義者受盡排擠,也只能在能夠承擔的範圍內堅持。
不以狹隘的觀念去限制兒童的發展,讓兒童能充分獲得全面信息,成長為獨立,自主,有擔當,勇敢又善良的人,大概就是教育的意義。
從這點來說,父母的觀念盡量開明為好。可以說明一般人的概念如何,也提醒小孩人和人是有區別的。一方面寬容對待他人,一方面堅定地成為自己。少點歧視,多點真誠。推薦閱讀:
※跨性別的形成與個人成長經歷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孩子們認為的「不公平」和「偏心」?怎麼「一碗水端平」?
※青少年的「叛逆期」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的形成機制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學習一門外語需要很久,而嬰兒只需要 3 年?
※嬰幼兒有哪些關鍵期?如何利用這些關鍵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早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