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知乎用戶木森的言論?
背景:@木森 ,其知乎動態完全是為了一般人宣揚無麩質飲食。近日其專欄文章「37歲的女博士:總有刁民想害朕」(知乎專欄)利用標題黨和危言聳聽等公眾號手法獲得大量點擊及包括輪子哥 @vczh、@Kaiser 等用戶在內的贊同。本身是否在經營無麩質食物不詳。
如何評價此位用戶的行為及知乎社區本身的反應?
你好,我是木森。
很多時候,會用搜索引擎,會讀英文,很多爭論可能就沒有那麼必要。
但遺憾的是,知識的傳播並不容易。
關於麩質的問題,維基百科已經給出了詳細的介紹。
維基百科Gluten-related disorders
麩質相關失調指的是由麩質造成的疾病的總稱。
麩質相關失調包括:
- 乳糜瀉(CD)
- 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NCGS)
- 麩質共濟失調
- 皰疹樣皮炎(DH)
- 小麥過敏。
但似乎,這個基本的概念都未能夠很好地滲透。
許多人大腦里存在的概念就是「麩質過敏」
——然而,過敏雖然是小麥造成的問題之一,但僅僅是問題的一小部分。
如果,你願意繼續探索下,把gluten和China兩個關鍵詞放進谷歌學術,你應該不難找到2013年的那篇關於中國乳糜瀉的綜述。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81151圖:plos 2013
研究結論:
中國人HLA單倍型的數據以及中國人小麥攝入的增加——都強烈表明:中國乳糜瀉的發病人數遠高於當前所被報道的數目。
中國的政府、醫療機構、農業研究機構以及食品行業都應聯合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乳糜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準備——在乳糜瀉成為一個醫療負擔和社會負擔前。
對於這篇文獻,我寫過專門的科普文,可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1546388?refer=glutenfree]很遺憾,儘管現在已經是這篇論文刊登的第四個年頭了,中國無麩質相關的行動依舊寥寥 ——大多數人甚至連「乳糜瀉」三個字都沒有聽過。不過,相對而言,乳糜瀉還比較為人熟知。
但,相比於乳糜瀉,「非乳糜瀉的麩質(小麥)敏感」是個更普遍的問題。
自2011年以來,各大核心的消化期刊關於「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的文章層出不窮。
AJG(2011):麩質讓不存在乳糜瀉的患者產生消化道癥狀: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
[http://www.nature.com/ajg/journal/v106/n3/abs/ajg2010487a.html]AJG(2012):通過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確診「非乳糜瀉的小麥敏感」:探究一個全新的臨床病症[http://www.nature.com/ajg/journal/v107/n12/abs/ajg2012236a.html]AJG(2014):乳糜瀉還是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一項臨床鑒別方法[http://www.nature.com/ajg/journal/v109/n5/abs/ajg201441a.html]Gastroenterology(2014):「非乳糜瀉的小麥敏感」是一個比「非乳糜瀉的麩質敏感」更合適的標籤[http://www.gastrojournal.org/article/S0016-5085(13)01582-5/abstract]Gut(2016):在不存在乳糜瀉的「小麥敏感患者」中:腸道細胞損傷以及系統性免疫反應。[http://gut.bmj.com/content/65/12/1930.abstract]
對於這些文獻,我寫過專門的科普文進行總結: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395740?refer=glutenfree]在2016年《Gut》那篇文獻中,首次發現了 非乳糜瀉小麥敏感 患者的存在的生物標記。
非乳糜瀉的小麥敏感的患者在進食小麥後存在系統性的免疫反應,並伴隨有腸道上皮細胞和腸道粘膜屏障的損傷。
在暴露於麩質時,患者的血清中可檢測出高於正常值的脂多糖結合蛋白(LBP)可溶性CD14(sCD14)FABP2蛋白以及針對細菌產物的相關抗體。
相關的科普文可見:[https://zhuanlan.zhihu.com/p/21945762]
儘管,「非乳糜瀉的小麥(麩質)敏感」基本已是一個明確的臨床病症,但似乎並不是所有醫生都有所了解。
關於「非乳糜瀉的小麥(麩質)敏感」,國內還沒有權威機構的研究,唯一的觀察還是來自於一個關於飲食的公眾號的。結果是,9%的中國大城市居民可能存在對小麥的不耐受。
相關文章:知乎專欄
就小麥敏感,我曾經問過我的一位消化科醫生朋友。
他表示,
他非常清楚這個問題的存在。
但除非病人主動提起,他不會也不敢與病人談及相關內容。
第一是缺乏相關的臨床檢測。
第二,醫患問題。
至於小麥過敏,在中國也並不罕見。
但,即便是南方周末這樣的大刊對此有所報道,了解的人亦是寥寥無幾。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763]
關於我
我在14歲的時候出現消化問題。
在其後的4年多時間裡,先是被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後是被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都是一些意義不大的排除診斷。
在那幾年裡,我印象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病+服藥,
噢,還有每天都在吃的,據說可以養腸胃的——麵條、麵包和饅頭。
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身體上極度疲倦,心理上看不見未來。
一切都似乎每況愈下。
最可怕的是,在每年冬天,我都要迎來一次自發性氣胸(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肺漏氣」)。
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我想,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人體會到「會呼吸的痛」。
在上高中的時候,請假是我的家常便飯——因為極度的疲倦以及無法緩解的消化道癥狀。
老師認為我是在裝病,是我在為成績下滑找借口。
但那時,我已經不在乎了。
事實上,我認為我不久就會死掉。
我的體重一直在下滑,最輕的時候只有38kg(我的身高168cm,從14歲之後沒有變過。)
……
在高考前的一個月,各種身體原因的疊加使得我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
於是,我請了一段時間的長假。
在那些天里,我每天都會抄上幾百遍同樣的一段話。
這段話是狄金森所寫的:
如果我能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我便不是徒然活著;
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撫慰一處創傷,或是令一隻離巢的小鳥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著的。
儘管同樣的疲倦,同樣的不適,但我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能高興起來——這樣也讓母親能高興一些。
如此,可以減輕兩個生命的痛苦
……
那時候,弟弟還沒有出生。
在那些天里,我每天的大多數時間都和母親在一起。
我們一起去買菜,我們一起在廣場上散步。
我們一起跟腹中的小寶貝談論著美好的未來
——即便,在那時看,「美好的未來」對我來說是不存在的。
但我許下了一個心愿:
如果我能好起來,我會盡我所能去幫助別人。
我不斷默念:
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我便不是徒然活著
……
這個信念支撐著我跨過了高考這道坎。
高考後,在2014年的夏天,我有幸認識了「麩質」這個名詞,
並了解到「麩質」所可能造成的各種問題。
而在當時,與「麩質」有關的中文內容幾乎是空白。
其後,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嘗試了無麩質飲食
——不過,我直接開啟的是hard版本——SCD飲食。
在開始後的一個星期,我的疲勞感和抑鬱感就很大程度地緩解了;儘管消化癥狀的改善非常緩慢,但這對於我來說已經是個極大的安慰了。
畢竟,在之前,在我最糟糕的時候,我每天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到2小時。
在我頭腦變得清晰的那一刻,我突然頓悟了一句話: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如果我早些知道了「麩質」,我的人生應該會不一樣。
我應該能擁有更高的個子,更優秀的成績,更充滿活力的青春……
但,我知道,千金難買早知道。
我能做的只是接納這一切。
或許我還應該慶幸:一切還不晚。
因為根據調查,約1/3的乳糜瀉患者是在出現癥狀的10年後才被確診的
……
高考後的兩個月是我在那幾年來狀態最好的兩個月。
但時間不會為誰而停留。
9月,大學開學。
開學後,住校。吃飯只能在食堂。
學校的早餐全是各種麵食。
午餐和晚餐會好一些,但醬油和勾芡仍舊難以避免。
生活難以完美,我盡我可能地做著最優解。
儘管癥狀時起時落,但我還是順利地熬過了第一個學期。
但,
在第二個學期開始,事情開始變得不對了。
開學的幾天後,食堂的飲食使我的各種癥狀開始加劇。
每天晚上,後背布滿蕁麻疹,讓我徹夜難眠。
白天精神疲憊,腦袋發矇,還伴隨著難以斷絕的腸道抽痛。
我的口腔不時地出血,我的眼睛不斷地發紅,眼睫毛不停地在掉落。
我感覺全身都在發炎……
我沒有辦法繼續堅持。
於是申請了為期一年的休學。
那是在2015年的春天。
……
在休學的那段時間裡,我一直在思索我的未來:
既然我不宜隨意在外就餐——出差和旅行都會是問題——那我應該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在那段時間裡,在身體慢慢恢復的同時,我做著各種各樣的嘗試:
我嘗試過運營天貓店鋪;
嘗試過成為一名操盤手;
嘗試過做一名寬客;
嘗試過成為一名獨立開發者
……
在那一年裡,在種種嘗試之時,我目睹了殘酷的現實:
中國股市的大起大落;
一級市場的斷崖式下挫;
郵幣卡交易市場的巨大泡沫;
紅利期過後的電商倒閉浪潮;
以及觸目驚心的創業死亡名單……
各種神話的破滅,無數創業者從聖壇跌落
這一切的一切都逼迫我去思考:
這種種失敗的背後意味著什麼?
而我又應該如何去做?
在長足的思索後,我得到了我的答案:
所有不創造價值的事業終將破產。
我突然意識到:
處於這個時代的我們可以活很久,
人生不是終點式的,而是里程碑式的。
不斷為他人創造價值,
並在創造價值中提升自我,
這將是我的人生意義所在。
我沒有忘記心中的那句話:
如果我能減輕一個生命的痛苦,我便不是徒然活著。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告訴自己:一切就可以從現在開始。
那是2015年的10月。
也恰好在那個時候,我在知乎上認識了Lin,並加入了他創立的飲食群。在他和群友的鼓勵下,我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開始翻譯國外的一些有關營養與健康的文章。
那時,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已經過去,我也並不指望擁有許多的閱讀者。
但我想,只要我的文章能讓一個人受益,那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於是,我開始了我的寫作生涯。
……
在那段時間裡,我每天都會有文章的輸出。
讓自己忙起來,可以減少很多焦慮。
得到讀者們的反饋,也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寫下去。
但到了夜晚,
一些糾結還是會湧上心來:
我要不要重返學校?
我回去了真的可以生存下來嗎?
我有沒有更好的出路?
最後,父母幫我敲定了鍾。
他們幫我在學校邊上安置了一套公寓。
這樣一來,我就能自己做飯而不受食物的影響了。
「嗯,回去好好讀書。」
但有些事情,我還是要繼續做下去。
在2016年初,在中國的網路中有關「麩質」的內容依然寥寥。
而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我就已經結識了許多有著類似情況的朋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發現麩質的問題前,都曾經歷過數年的疾病困擾。
我不由得想,中國到底還有多少人存在類似的問題?
有些事情,沒有辦法指望別人來做。
於是,在1年前,在我辦好復學手續的那一天,我開通了「無麩質飲食」的知乎專欄,寫下了我的第一篇專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87348?refer=glutenfree]在隨後的日子裡,做飯、寫作、寫代碼就成了我生命中的最主要的三部分。
儘管有時會有些累,但我仍舊對此充滿感激。
特別是那些來自讀者的反饋,
每一份反饋都讓我相信,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
而今,
我的體重恢復了20多斤,我也再也不用擔心冬天會出現肺漏氣。
我的精神良好,狀態積極。
我能順利完成學校的功課,也能做著我真正喜歡的事情。
我愛著一群人,也能感受到別人對我的關懷
——這就是我一直嚮往著的生活,而今,我擁有了它。
但,我們並不滿足。
在中國,可能還有無數的人受著病痛的折磨,但不知道造成原因的恰恰是他們每日所吃的主食。
那些有消化問題的人們常常被教導著說,「麵條養腸胃」。
但麵食可能就是其中一部分人最應避免的禍害。
對於發現了麩質問題的人,生活也並不容易。
在國內,沒有無麩質的相關法規,對於麩質不耐受人群,食品和藥品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而存在麩質相關失調的患者,特別是乳糜瀉的患者,進食少量的麩質就可能出現嚴重問題。
有些人進食了麵食只是會拉肚子。
但你可曾知道,有些人碰到了醬油中的麩質都有可能發生問題,甚至是休克?
社會孤立、家庭關係、人們對麩質不耐受的不理解都會給患者造成困難。
特別是那些孩子們。
或許,你們不知道,還有一群生活在中國的存在麩質不耐受的外國人。
他們大多在上海和北京——儘管這兩地對麩質的意識稍微高一些——但他們仍舊生活得不容易。
他們早在2014年就創立過公眾號,向中國人科普無麩質飲食。
但很不幸,因為許多人無法接受不能吃麥子。
僅發了3篇文章,那個公眾號就被舉報了。
最後竟然被封號了
……
至於題主提到的「賣產品」,我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會為我們這群人提供安全、優質的無麩質產品——而不是遍布歐美市場的,打著無麩質旗號的垃圾食品。
我真心希望我們這些生活在中國的所有麩質不耐受人士——不管是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瑞典人、芬蘭人、俄羅斯人……都能擁有更方便更高質量的生活。
事實上,在我們的無麩質群中,許多朋友也有過類似的想法。
然而,我只是一個學生。
但不管怎樣,有些事情總需要靠自己去爭取。
我堅持做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情,
我想這便夠了。
如果可能的話,在讀完這兩年的本科,我會嘗試著往生物信息學方向發展。
這樣可以離臨床更近一些,或許也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對於外界,我並不奢求太多。
但如果可以,希望能像那位女博士說的那樣。
希望我們都能被世界溫柔地對待。
我女兒有比較嚴重的濕疹,我懷疑可能也有gluten不耐受,我得到了木森非常大的幫助。從他翻譯的大量文獻來看,以我的英文水平和醫學常識來看沒有太大出入。
作為經常向他請教問題,看他文章沒有付過他一毛錢的人,我非常感激他做的一切。
心中有大愛的人其實不需要自我解釋,無憾就夠了。路過答個題。我本人也是看過那篇「37歲的女博士: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文章之後才對木森感起了興趣,拜讀了其公共號和知乎專欄文章後來此答題。
本人並非醫學背景,僅表達一下個人看法。木森的文章好在有很多引用文獻,可以說言論是有據可查的,但是對事實的推導和解釋感覺不夠公正。部分文章有標題黨的嫌疑,但我並沒有作者進行營銷的證據,所以也不能下定論。事實上,因為生命現象本身很複雜,認識手段又不夠先進,發表論文水平往往參差不齊。只要仔細搜尋,幾乎任何觀點都能找到支持的文獻,所以有文獻支持並不能代表真相。我認為科學精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批判質疑的精神,不能輕信任何言論或文獻。總體來說,我認為如果懷疑自己是麩質過敏應儘快就診,一旦確診即按醫囑安排飲食,適時食用無麩質食物。但對於普通人,無麩質食物的價值存疑。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足,請多斧正。前不久加入 木森 組織的QQ群(無麩質飲食),看到這段對話後選擇退群了。
首先,吃是這世上為數不多的樂趣了。(兩天一餐是要上天么)
其次,麩質真的危害到每個人么?「無麩質」更多的近似一個概念,一個歐美人吃飽了開動的實驗,而非完善的飲食系統(成本大,營養失衡)。
果殼上有過關於無麩質飲食的討論,可以看下:什麼是無麩質飲食?可以自己在家做嗎? | 健康朝九晚五小組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PS.輸入法排位中「麩質」比「無麩質」更靠後,也許側面證明後者的話題性高於科學性。
總之,非敏感患者心血來潮的嫌疑很大,真正可持續的不知道有幾個……這種飲食方式是否真的健康就靠這些實踐者驗證、傳播了。
麩質過敏者,找到合適的無麩質食品後,也沒必要難為自己接受更嚴苛的飲食方式。
一個沒有執業藥師證、執業醫師證,且沒有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的人,整天拳打FDA,腳踩國際共識,請問你對他是什麼評價?
舉個栗子。如果你能證明幽門螺桿菌不是引發胃癌的一個獨立因素,都能領諾貝爾獎了。還有你能不能先區分一下什麼叫做過敏癥狀,什麼叫副作用?把問題引向腸道菌群失調,其實你反對的並不是根除幽門螺桿菌,而是所有廣譜抗生素了。醫生為什麼要用大劑量抗生素來根除幽門螺桿菌,一是劑量不足容易失敗、二是利大於弊。知道什麼叫做幽門螺桿菌京都共識嗎?再來個栗子。我能告訴你,甚至水也可以是致敏源嗎?但從來都沒有人見水就怕。第三個栗子。你可以隨便找個三甲醫院的醫生問問骨頭湯有啥營養,你知道南方發達地區幼兒營養不良的病例多是拜這種胡編亂造的補湯所賜嗎?要營養直接大口吃肉吼不吼?再來個常識性錯誤的栗子。腺苷鈷銨:「我惹你了?」可以說現在很多關於飲食營養的觀念都是錯的,都是跟風美帝的官方(美國農業部(USDA)和美國衛生部(HHS)每五年都會更新一次給美國居民的膳食指南),包括天朝的官方也是在跟風,各種傳統正統的營養學家無一不是循規蹈矩的宣傳。實際喃?因為錯誤的飲食觀念,導致現代人越來越多的慢性病,自身免疫病(中醫傳統西醫都治不了,功能醫學能治),主流從來沒認真仔細的審視過,只是隨著大流走。不說遠了,你周圍團轉的看看,有多少人臉上不是一大堆痘痘,皮膚粗糙,顏色也不正常(不管男女)?可能你以為是體質造成的,但實際基本是食物過敏不耐受造成的炎症(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炎症,比如疲勞、濕症、濕疹……),特別是麩質!都說南方妹子比北方妹子水靈,你能找得出原因不?南方妹子也像北方一樣愛吃麵食,差不多就是一樣的水平!
任何過度宣傳都很可疑。
是否有利益關係,走著看。當然,即便有利益關係,若傳播出正確的知識,都可以選擇性推薦。所以,辯證看待,吃瓜群眾要有自己的判斷,偏聽則暗。至於是否無麩質飲食,確診者有癥狀者或懷疑自己有癥狀者,當然可以,然而普通健康人群,沒有必要為了無麩質而無麩質。無麩質食物本來就少而且相對貴,味道參差不齊,如果不是真的生病需要控制飲食,真沒有理由放我放棄那些美味可口的食物啊!
以上。麩質敏感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但是,離開麵食,對於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所以我理解人們的抗拒。我的小孩去年底診斷出了麩質敏感,他不僅在生長發育方面受到了影響,學習方面也出現障礙。對一個8歲智商122的孩子,小學三年級的作業和考試都不能按時的獨立地完成,醫生在診斷出他的麩質敏感後,第一時間提到了麩質敏感對大腦的影響,他說,無麩質飲食後,孩子的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都會得到改善。我閱讀了木森的所有文章,這些文章一般都標有出處,跟我在醫生那裡得到的信息也相吻合,我相信他。
別是另一個 崔永元 就行
早起關注了木森,本身沒有,但是身邊有朋友就這樣。總覺得別人在議論她,覺得好友背叛了她,為什麼領導不給她項目這樣一直生活的很辛苦。我看了木森的文章,很多情況其實很類似。建議她就醫確診。後來去診斷,確實出現了問題。
不想喝雞湯,不想看意淫科普,但是這種可以提供較好醫學素材的志願者,希望多一點。畢竟,醫學那麼複雜,需要這種知識。中國人祖祖輩輩是吃的主食是米和面,過去怎麼沒有這些亂七八糟的腸病,比如說克羅恩,十幾年前中國有嗎?可現在越來越多,這本來是歐洲國家的人有的,現在中國人也有了,不僅城市人有,農村也有,不能理解。
作為一個研究食物過敏的學生 木森引用的文章是很嚴謹的 至於是不是有某些詞 為了吸引眼球而標題黨 我到是沒注意到 我只能說 食物過敏遠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至於是否經營無麩質食品 我目前沒發現 就有算 這也是在幫助相關患者 換句話說 這是在救他們的命好嗎
推薦閱讀:
※如何運營好一個公司/品牌的官方 Twitter?
※DELL 在 Twitter 上的營銷模式是什麼?
※新浪微博上,@big_ben_clock 敲鐘有2年半,而@古城鐘樓 只有1年多一點的時間,但是後者怎麼一夜之間突然爆紅?相比前者,後者是如何迅速傳播開的,話題性是如何擴大的?
※如何正確看待樂天在華遭官網被黑、衛龍高調撤櫃等事件?
※社會化媒體和數字營銷入門知識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