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中國彩禮?

RT


中國男人的生活/生存成本吧,這麼看


瀉藥。

水平有限,提供個思路吧。

很多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已經論證過份子錢在中國農業社會中的金融作用,就是相當於保險性的投資:當自己沒經濟壓力的時候通過給別人份子錢作為投資,其回報就是確保在自己有什麼需要用錢的時候,比如婚喪嫁娶或者兒子進京趕考什麼的,能通過人情往來收回投資,以應對開銷。

為什麼說這是金融行為呢?因為金融就是「跨時間誇空間的價值交換」(耶魯陳志武教授語)。份子錢這種先期付出,然後在某一時段得到大量回報的行為,本質上和現代保險業非常相似——而保險,正是一種金融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觀察,彩禮也同樣是一種金融行為。如果說份子錢是一種保險行為的話,那麼養女兒然後在某一時段通過彩禮的方式,得到大量的經濟回報,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投資行為。

所以有的人將之稱為「賣女兒」,從傳統的彩禮作用上講,這是對的,這就是彩禮錢的本質。

我們這麼一分析,那麼這個制度其實是挺冰冷的,不管彩禮在古代被冠上了什麼華麗的外殼,將女兒作為投資標的的行為在本質上都是非常冷血的。那麼問題來了:這麼一項制度的存在,在經濟學和社會學角度上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沒有這一制度,是不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會更純粹?是不是這個世界會變得跟美好呢?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相信一句話:「存在皆合理」。這個制度的存在肯定有它存在的必要。

我覺得理由可能是這樣的:這項制度是保證中國傳統社會底層階級存在的必要措施。正因為有了彩禮制度,中國傳統社會才能長期維持金字塔形結構。

試想如果沒有這項制度,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底層階級,那些在貧窮線上掙扎的人群——這部分人歷來數量龐大——將沒有任何養女兒的意願,畢竟弱質女子對於生產力真的沒什麼幫助,還會消耗大量的糧食資源。那就會導致不管有意無意的,女孩子在底層階級中會在出生就被遺棄或者得不到照顧而放任她很快死去。

如果從投資的角度出發,一項標的在很長時間都是出於「負資產」狀態,那麼人們會不願意持有這一標的,上述情況就是必然發生的。而如果這樣的標的還能得到人們的投資願意,那它就必須具備非常好的增值潛力,女孩子的增值潛力在哪裡呢?

那就是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事情上:傳宗接代。女孩子在延續家族血脈這一方面,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考慮到地主家的女兒嫁給佃戶為妻的概率實在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底層階級的家庭在思考傳宗接代時,他們考慮的對象必然也只能是同樣處於底層階級家庭的女兒。基於這一理由,女孩子作為平時沒用但在需要時作用不可替代的「物品」自然就具有非常強的投資價值,而中國古代的先民也完全按照經濟規律開始投資女孩子這個「物品」,其結算方式就是彩禮。

不知道有沒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反正我儘力了。

順便說一句,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女子早嫁(十二歲就能出嫁),從而導致早育、嬰兒存活率低、女性生育死亡率高等等現象,並非是我們的先民完全不知道女子適宜
生育年齡是多大——實際上觀察一下就能發現,越是「盛世」,政府允許女子出嫁的年齡就越大——更多的還是出於經濟學的理由,畢竟從經濟學的角度說,投資回報周期越長,其獲得的回報率越低而風險越高。盛世的時候,投資風險可以被環境整體拉低,所以恐慌性拋售的現象不明顯,但是到了年景不好的時候,那麼越早把女兒嫁出去(中國傳統中稱之為「打發出去」),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當然就是越好的結果。

當然,中國古代「盛世」時間很少,所以才會出現中國女孩普遍很早嫁人的情況。

你看,經濟學真的能解釋很多事情。

再說一遍:水平有限,僅提供思路,供大家探討。

就醬。


謝邀,我一直都覺得彩禮是個很奇怪的玩意兒……好像在拐賣人口


現在還存在的彩禮,我觀察到的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女方以嫁妝的形式回饋給新人家庭,這種形式其實並沒有所謂的男女經濟付出上的不公平。所以這種形式的彩禮應該給,但是數目過大也是有其不合理性和存在合理性的。所謂存在合理性,1是彩禮數額夠大並且回饋嫁妝夠多,這滿足了女方家的面子需要。對於這一點的不合理性就是既然是面子行為,未必要有真實的資金流動,因為在和親友吹牛逼的時候應該不會真的拿錢或者賬單給他們看。所以只要編一個合理的數額即可。2,女方為了驗證男方家裡的誠意和實力。對於這一點的不合理性在於有過一定時間交往的男女雙方對對方家底應該是有所了解的,其二用錢來衡量誠意本身有副作用,舉個例子當女方抱有沒有足夠的禮金就是不夠看中她的心態,很可能讓男方覺得女方對他的信任程度不夠或者兩人之前的感情並不深的。

二,女方的父母接受禮金,並不回饋給新人家庭。這種形式說的難聽確實像賣女兒。在婚後男女平等的前提下,女性並不像舊時代要操持所有的家務、單方面的對公婆孝順、成為男性的附屬,如今的現代家庭,除了生育以外的其他家庭事務基本都是尤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比如說我的父母(已經算是老一輩人了,我父母出生於60年代受過高等教育)都是輪流做家務,因為我母親的工作原因我父親做飯更多一些。換而言之現代婚姻中是兩個精神獨立經濟獨立的個體因為感情因素共同生活的形式。所以第二類禮金很可能影響婚姻的感情基礎。在此我駁斥一個說法」作為男人,難道就不應該多為所愛的女人付些錢給女方父母么。「 作為男人我說為了讓老婆高興在應該,但是僅僅是男人該這麼想是對。如果女方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不對了,這說明女方並不怎麼愛這個男性。這就好像女方認為」既然愛他,就應該和他一起奮鬥一切度過創業階段的艱苦「,作為女方她這麼想是對的是愛,但是要是她男人這麼想就是不愛她。綜上所述第二種形式的禮金是一種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在經濟上亦或是感情上都不能平衡的行為,一個不平衡的婚姻體系長久的難度係數很大。如果有人被要求給第二種彩禮,如果你是因為愛情(當然我沒有說婚姻不需要物質,我只是說結婚的主要動力是愛情)才決定結婚的,你要想清楚,經濟上的不對等還是其次,女方家庭有如此要求,女方還不站在你一邊的話,你們在感情上的付出是否處於一個長期平衡就很難說了,這裡引用一句歌詞「原來愛也需要迴音」


性交易


我家大伯(50多歲)說過,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都認為,只有千辛萬苦娶到的老婆,才會被珍惜。各種刁難我老公,也只是希望我將來不被欺負。


現在剩男剩女很多,尤其是剩男,除個別不想結婚的以外,大多數都是想結婚但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婚姻是一樁交易,交易的雙方為男方和女方。男方為需求方,女方為供給方,供與求必然涉及供求平衡和信息不對稱,供小於求直接導致價格的上漲,信息的不對稱,就會導致交易雙方對對方的情況了解不充分,婚前不能盡識男方的「廬山真面目」,而且信息不對稱會導致男女雙方相互博弈的結果會使男性群體出現「劣幣逐良幣」,以次充好的現象,造成男性在婚前信誓旦旦,而婚後往往實現不了的問題。所以女生找老公絕對是一項高危投資。如果從投資學角度看,女生要一次性付出所有(感情、青春、金錢、肉體等),而且一旦失敗,很少有人能挽回損失。所以在人品,性格,素質良莠不齊的男性群體中,女生出於保護自身的動機,要求在婚前通過彩禮預先得到補償,無疑是非常明智的。其次還有讓男性懂得,只有千辛萬苦娶到的老婆,才會被珍惜。


天價彩禮是女拳社會的陋習,而不是傳統陋習。詳細分析請參見:

結婚時,男方給女方彩禮是不是陋習?如何評價這個習俗?


彩禮和各種份子錢都是很奇葩的行為。


古籍《禮記.昏禮》上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
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另《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就是創於西周而後為歷朝所沿襲的「婚姻六禮」傳統習俗。也是「彩禮」習俗的來源。

從以上來看,彩禮本來是種禮的體現。古時甚至近代,彩禮多為相互。男方定親時送的叫聘禮,女方收受聘禮後,也會回一些東西給男方,叫回禮,很好的體現了中國人禮尚往來的傳統。且送贈之物也多以實用、吉利等優先,反饋了雙方親友的祝福和希冀等。

但是在今天,彩禮已經越來越被有些人物質化了。相互攀比的現象暫且不說,甚至有的地區家長存在賣女兒的嫌疑。下了聘禮多少多少錢的,新聞上多有報道,但回禮怎麼樣,卻鮮有人提。就我本人參加過的不下10次婚禮上(不是單身汪/(ㄒoㄒ)/~~),也確實難看到回禮如何。大家更多的往往在討論男方買了多大的房子,什麼牌子的車子,給了多少多少錢什麼的。

另一方面,根據最近的新聞報道,出現彩禮物質化的地區,往往更多的是那些看似貧窮的地區。我覺得這到不是因為素質差,思想落伍導致的。恰恰是因為現在的整體水平在提高,城鄉人的思想差距在縮小,而那些外出賺取了財富的人們在回到家鄉後,把大城市裡的浮躁的、拜金的價值也一併帶了回去。再加上鄉村的妻荒現象,為了討一門好親事,勢必要把自己打扮的福利堂皇的。


少量相當於紅包,圖個好彩頭。現在很多地方動不動就幾萬幾十萬,相當於訛詐


哈哈有一個閨女就相當於有多少錢呢,哈哈


我又說一句難聽的實話吧,彩禮是中國男人自己造成的。

並不是所有女人要彩禮男人都會給,但是男人自己總是盯著同一撥女人,所以這波女人自然彩禮水漲船高,因為你不給還有其他男人給。所以不管你問感情重要還是錢重要,你說為什麼在彩禮問題上面男女不平等,你說要錢就是賣女兒,你說要了錢是不是就賣斷對方不能回娘家,最後的答案都是一個——你要給就給,不給我去找願意給的男人。


推薦閱讀:

作為女方,父母嫌棄結婚男方條件不好怎麼辦,實際自己女方本身家庭情況很差?
嫁妝彩禮該如何有道理的把握在女方手裡?不做兩人生活之用?

TAG:婚姻 | 價值 | 買賣 | 彩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