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空間方程和傳遞函數有什麼關係?
在看論文的時候,發現有些論文在建立一個系統的simulink的傳遞函數模型時,對系統同時進行了一個P=AX+BY的狀態方程的建模,這樣有什麼用,最後出來的還是simulink的模擬結果,為什麼花篇幅寫這些方程,simulink模型就是傳遞函數的串並聯模型。
在線性系統的前提下,狀態空間方程和傳遞函數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係就是G(s)=C(sI-A)^{-1}B+D。
即使是MIMO的,也刻意得到一組的傳遞函數。
狀態空間法和傳統的傳遞函數法各有優勢,一般來說,狀態空間法可以更好地討論有耦合的多輸入多輸出系統,可以討論內部的動態,但是對於建模準確性要求比較高;傳遞函數法對於siso系統的控制更為簡潔,尤其是根軌跡法,頻域設計法,但是對於mimo就比較難了。
至於論文中為什麼寫成狀態空間的形式,會有若干的原因,論文的目的是給專業讀者提供知識,兩者是可以轉換,不論寫成狀態空間還是傳遞函數,搞控制的人都看得懂;或者這個論文提出的control law是基於狀態空間下的方法,當然會寫成狀態空間的形式;或者本身就是mimo的,傳遞函數描述並不簡潔。
至於在matlab裡面的實現,也不一定都是用傳遞函數裡面的模塊啊,simulink也有狀態空間的模塊,也可以是用一個個的分離的積分搭起來的。
另外,即使是在頂級的學術期刊上,也是經常能看到傳遞函數的,因為有很多問題使用傳遞函數是簡潔好用的狀態方程是系統在時域的表達式,對於無理系統,往往是通過建模,推導和線性化得到的,然而狀態方程在頻域里的表示則是傳遞函數,對於simulink來講,既可以使用狀態方程也可以使用statespace,從精準度上可能有極其細微的差別,不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換。
跑題的答案:
Superiority of transfer function over state-variable methods in linear time-invariant feedback system design
IEEE Xplore Abstract僅轉載,不代表個人觀點。而且這裡面其實可以看出狀態空間與傳遞函數各自的優缺點的。可以相互轉換的關係。傳遞函數是經典控制理論那套了,現代控制理論大多用狀態空間了,尤其多輸入多輸出的系統,用經典控制理論就很難搞。略知皮毛。
- 分析:狀態空間方程可以進行更深刻的分析,即使輸入輸出表現出某種線性關係,一個狀態空間的實現(不一定是線性的)可以反映出系統的其他特性,比如能控能觀性、是否存在極限環、分岔等。
- 控制:假設需要控制,狀態空間的形式易於設計控制器,比如狀態反饋進行極點配置,LQG。
- 一般來說,機理建模通常會得到狀態空間模型,傳遞函數才是變換後得到的。少數情況下,系統辨識可以直接得到傳遞函數的模型。
- 傳遞函數是不完全的描述,系統內部比如零極相消的現象無法表徵。
- 最後,設身處地的說,我覺得作者肯定不大好意思直接拿一個傳遞函數模型發論文吧。
推薦閱讀:
※數學建模需要怎樣的編程水平?
※對於血鉀濃度改變引起心肌興奮性的變化?其變化可否用函數表達?表達式是否具有意義?
※學數學的人思想都比較保守嗎?